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转移皮瓣成形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 被引量:7
1
作者 于锦利 段宏岩 +3 位作者 王凯 蔡姮婧 孙磊 郝鹏 《新医学》 2015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评价及比较2种转移皮瓣成形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方法 96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分别接受改良Limberg皮瓣成形术(Limberg组,28例)和改良Karydakis皮瓣成形术(Karydakis组,68例)治疗。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皮瓣坏死... 目的评价及比较2种转移皮瓣成形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方法 96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分别接受改良Limberg皮瓣成形术(Limberg组,28例)和改良Karydakis皮瓣成形术(Karydakis组,68例)治疗。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皮瓣坏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Limberg组手术时间较Karydakis组长[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10(3.75)min vs.90(40)min],皮瓣水泡、表皮坏死发生率较Karydakis组高(25%vs.0),伤口一期愈合率低于Karydakis组(46%vs.71%),住院时间长于Karydakis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0(4.75)d vs.17(9)d](P均〈0.05)。随访3~49(23.5)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imberg皮瓣成形术及改良Karydakis皮瓣成形术均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有效方法,改良Karydakis皮瓣成形术的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毛窦 转移皮瓣 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瘘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玉茹 李非 刘连成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8期623-625,共3页
目的 探讨肛瘘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腺源性肛瘘手术患者963例,随访到906例,对随访的患者资料进行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12 ~18个月,复发51例,总复发率5.6%.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与肛瘘分型、肛瘘位... 目的 探讨肛瘘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腺源性肛瘘手术患者963例,随访到906例,对随访的患者资料进行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12 ~18个月,复发51例,总复发率5.6%.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与肛瘘分型、肛瘘位置、存在脓液、内口位置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与肛瘘分型、肛瘘高低、存在脓液有关.结论 高位复杂肛瘘、肛瘘伴有脓液术后复发率较高,识别手术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复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对结直肠癌简便筛查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秀 朱钢 《北京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010-1011,共2页
对我院2009年7~12月3648例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筛查出结直肠肿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在基层、社区医院推广使用的意义,报告如下。
关键词 乙状结肠镜检查 肿瘤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 价值 应用 查对 2009年 结直肠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社区应用前景 被引量:29
4
作者 武玉俐 孙冰 +1 位作者 董青 马利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白芨灌肠液对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社区应用前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均给予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白芨灌肠液灌肠治... 目的探讨复方白芨灌肠液对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社区应用前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均给予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白芨灌肠液灌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白芨灌肠液可以有效降低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并能较好改善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治疗效果显著,为社区合理、安全、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了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白芨灌肠液 结肠炎 溃疡性 治疗结果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社区应用前景
5
作者 武玉俐 孙冰 +1 位作者 董青 马利群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02X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白芨灌肠液对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社区应用前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均给予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白芨灌肠液灌肠治... 目的探讨复方白芨灌肠液对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社区应用前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均给予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白芨灌肠液灌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白芨灌肠液可以有效降低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并能较好改善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治疗效果显著,为社区合理、安全、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了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白芨灌肠液 结肠炎 溃疡性 治疗结果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四例乳糜漏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颖 叶颖江 +1 位作者 高志冬 王杉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总结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所致4例乳糜漏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1例因结肠癌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4例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发生乳糜漏,发生率为6.6%,右半结肠发... 目的总结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所致4例乳糜漏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1例因结肠癌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4例术后并发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发生乳糜漏,发生率为6.6%,右半结肠发生率100%,肿瘤分期Ⅱ期3例,Ⅲ期1例。发生乳糜漏的时间平均为术后第5(4~6)天,每日最大引流量285~490ml,平均380ml。全部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后乳糜漏多发生在右半结肠,以Ⅱ期、Ⅲ期结肠癌为主。避免发生术后乳糜漏应以术中预防为主;治疗首选支持及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乳糜性腹水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改良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凯 段宏岩 +7 位作者 于锦利 熊芳 乔东红 陈顺革 鹿雅镜 王培馨 孙磊 郝鹏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二龙路医院)肛肠外科外三病区收治的10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缝合组(n=50,采用改... 目的比较改良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二龙路医院)肛肠外科外三病区收治的10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缝合组(n=50,采用改良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和对照组(n=50,采用肛瘘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肛门形态及功能、创面疼痛等方面的差异,并随访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复发情况。结果缝合组术后当天肛门VAS疼痛评分为(2.3±1.0)分,低于对照组的(5.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治愈率均为100%;缝合组痊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3个月,缝合组肛门括约肌缺损宽度为(0.2±0.1)cm,短于对照组的(1.0±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Wexner评分为(1.6±0.9)分,低于对照组的(4.7±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7例(14%)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3例(6%)发生切口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与肛瘘切开术相比,改良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可提高手术疗效,且有助于减轻术后肛门疼痛以及手术对肛门形态、功能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单纯性肛瘘 肛瘘切除一期缝合术 肛瘘切开术 临床疗效 肛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朱钢 孙冰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8年第7期51-53,共3页
为提高对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认识,回顾分析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25例临床资料,以配对方法选肛周脓肿病例25例。观察两组病史、合并症情况、感染范围、病情轻重、体温、白细胞、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尤其是血糖)、麻醉方式、... 为提高对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认识,回顾分析肛周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25例临床资料,以配对方法选肛周脓肿病例25例。观察两组病史、合并症情况、感染范围、病情轻重、体温、白细胞、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尤其是血糖)、麻醉方式、手术次数、手术时间、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药物治疗、转归、住院时间等项目和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早期均肛周肿痛但不明显,直肠腔内彩超检查可辅助明确诊断。坏死性筋膜炎手术或外伤史者多,早期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既往合并症尤其糖尿病者多;病情重,感染范围较大,高热,白细胞明显增高,各项化验检查异常指标多;麻醉方式复杂,手术1~6次,细菌培养大肠菌株较多,药物敏感试验头孢类抗炎药敏感性较强,青霉素耐药较多;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与耐药比例相当,临床常配伍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类效果较好,平均用药时间14d,平均住院40d。1例患者死亡。结果表明,坏死性筋膜炎属于肛肠疾病中较危重的一种,早期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由于肛门直肠的特殊解剖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应加强早期危险因素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筋膜炎 脓肿 肛周 会阴
原文传递
肛肠疾病社区干预模式的研究
9
作者 朱钢 张秀 +6 位作者 谭静范 李承惠 李宁燕 赵建功 安宇 张莉 刘娜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3年第7期19-21,共3页
为研究肛肠疾病社区干预模式,我们于2011年6月开展了《肛肠疾病社区干预模式的研究》课题,分别对北京市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县社区人群2240名进行问卷调查,普查肛肠疾病做病情基线调查,宣传肛肠疾病防治和护理知识,进行健康指导... 为研究肛肠疾病社区干预模式,我们于2011年6月开展了《肛肠疾病社区干预模式的研究》课题,分别对北京市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县社区人群2240名进行问卷调查,普查肛肠疾病做病情基线调查,宣传肛肠疾病防治和护理知识,进行健康指导,增强自我保健知识。分组手术治疗200例、系统药物治疗200例,对照无症状组100例,分别进行半年、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普查人群2240名中,患肛肠疾病1834例,占81.9%。其中痔、肠炎、肛裂、便秘等居前位,经手术及系统药物治疗后,配合健康宣教随访,各类肛肠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结果表明,肛肠疾病是常见多发疾病,且结直肠恶性肿瘤已排到第二位,被称为隐蔽性第一的恶性肿瘤。因此,对社区医务人员培训,加强肛肠疾病知识的宣教普及,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肠疾病 普查 干预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