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和解制度实践困境和改革完善——以北京市某基层人民检察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春妹 孙海泉 席瑞冰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8-91,共4页
2012年《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通过立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即符合法定条件的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 2012年《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通过立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即符合法定条件的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达成和解的案件,司法机关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本文以北京市某基层人民检察院2013年以来所办理的刑事和解案件为基础,分析刑事和解程序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该程序的建议,以期对司法实践提供借鉴,更好的实现刑事和解制度确立的立法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办案实践 主要问题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分析——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陈艳 李雨聪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文章以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为切入点,以北京市朝阳区近五年来批准逮捕的外来流动人口犯罪为例,对该类犯罪的特点、趋势进行分析,对主要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流动人口 犯罪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犯罪群体的犯罪分析与预防——以“未婚妈妈”杀婴案为视角 被引量:3
3
作者 胡静 张楠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87-189,共3页
文章对朝阳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未婚妈妈"杀婴案进行了调研,在总结此类犯罪特点的基础上得出:行为人个体心理失常是犯罪发生的直接原因;社会化的失败及消极的非社会实践是推动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现代性文化冲突是造成犯罪... 文章对朝阳区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未婚妈妈"杀婴案进行了调研,在总结此类犯罪特点的基础上得出:行为人个体心理失常是犯罪发生的直接原因;社会化的失败及消极的非社会实践是推动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现代性文化冲突是造成犯罪的根本原因。控制或打破犯罪形成的链条,是预防特殊群体犯罪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犯罪群体 犯罪成因 未婚妈妈 杀婴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司法认定中若干疑难问题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静 魏亚男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5-68,共4页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透支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并确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限制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恶意透支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并确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限制条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如何理解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两次催收的认定、三个月的宽限期计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试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透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两次催收 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诉工作协调监督机制研究
5
作者 胡静 王星 金英梅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2-76,共5页
捕诉工作协调监督机制反映了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的一种分工协调关系。加强捕诉协调监督机制建设是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捕诉衔接,促进捕诉协调,形成捕诉互补办案机制,是提高刑事办案质量及诉讼效率、发... 捕诉工作协调监督机制反映了检察机关内部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的一种分工协调关系。加强捕诉协调监督机制建设是检察机关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捕诉衔接,促进捕诉协调,形成捕诉互补办案机制,是提高刑事办案质量及诉讼效率、发挥检察机关在诉讼监督方面整体效能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诉工作协调监督 机制 现状 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背景
6
作者 李晓辉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92-96,共5页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完善了我国不起诉制度,扩张了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从我国实践和理论层面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研究出发,探讨该制度的概念以及性质定位,并对其诉讼构造进行了解析。着重对...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完善了我国不起诉制度,扩张了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从我国实践和理论层面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研究出发,探讨该制度的概念以及性质定位,并对其诉讼构造进行了解析。着重对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考察机制以及确定力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暂缓起诉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窝藏毒品罪若干问题新探
7
作者 马云星 贾晓文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83-88,共6页
本文针对窝藏毒品罪在刑法理论与实践上的若干问题展开探讨。笔者对窝藏毒品罪的主要及随机犯罪客体进行了区分,对犯罪客观方面中窝藏行为的含义、特征及其与非法持有行为的交叉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就如何理解本罪罪状中的"犯罪分... 本文针对窝藏毒品罪在刑法理论与实践上的若干问题展开探讨。笔者对窝藏毒品罪的主要及随机犯罪客体进行了区分,对犯罪客观方面中窝藏行为的含义、特征及其与非法持有行为的交叉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就如何理解本罪罪状中的"犯罪分子"一语,以及司法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两个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藏毒品罪 窝藏 持有 交叉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害人收受财物改变陈述帮助嫌疑人逃避罪责应如何处理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征军 阮齐林 +4 位作者 肖中华 王新环 胡静 罗欣 王璞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6,共6页
言词证据的审查采信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之一。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陈述前后不一致,应如何采信?倘被害人收受财物改变陈述,其是否涉嫌包庇罪或诬告陷害罪?前不久,本刊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结合典型案例,共邀法学专家与实务部... 言词证据的审查采信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之一。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陈述前后不一致,应如何采信?倘被害人收受财物改变陈述,其是否涉嫌包庇罪或诬告陷害罪?前不久,本刊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结合典型案例,共邀法学专家与实务部门代表,对被害人改变陈述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陈述 财物 嫌疑人 罪责 逃避 北京市朝阳区 诬告陷害罪 人民检察院
原文传递
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9
作者 张朝霞 魏亚男 《中国检察官》 2012年第3期31-33,共3页
在基层检察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轻微刑事案件仍占据较大的比例。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为例,2010年该院共起诉3400余件/4300余人,其中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徒刑缓刑、拘役缓刑、拘役、管制、罚金以及免于刑事处分、判处无罪等... 在基层检察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轻微刑事案件仍占据较大的比例。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为例,2010年该院共起诉3400余件/4300余人,其中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徒刑缓刑、拘役缓刑、拘役、管制、罚金以及免于刑事处分、判处无罪等情形)的轻微刑事案件2400余件/2800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微刑事案件 实践 审理 北京市朝阳区 有期徒刑 基层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 2010年
原文传递
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的司法认定 被引量:38
10
作者 非法集资犯罪问题研究课题组 田向红 +3 位作者 吴春妹 王拓 胡静 王瑶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9-111,共13页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与集资诈骗案为样本,发现当前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形势严峻,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金融安全。因此,基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与激发市场活力...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与集资诈骗案为样本,发现当前涉众型非法集资犯罪形势严峻,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金融安全。因此,基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与激发市场活力的出发点,必须对合规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加以准确厘定。在司法实务中,对于重复投资情形下的犯罪数额应当累计计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投资人不宜认定为刑事被害人,涉案财物的认定和处理应该兼顾投资人与被告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降低犯罪造成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集资 民间融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集资诈骗
原文传递
案名:湛某某、徐某某敲诈勒索案 主题:对《刑法修正案(八)》第五条的理解和适用
11
作者 王瑶 《中国检察官》 2015年第6期65-68,共4页
《刑法修正案(八)》第五条在刑法中增加了限制减轻处罚幅度的规定,从立法背景和立法本意看,主要是为了防止法院在量刑时决定减轻处罚幅度的恣意性。但是在实践中,不同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对该法律条文的理解却出现了分歧,主要集中于当被告... 《刑法修正案(八)》第五条在刑法中增加了限制减轻处罚幅度的规定,从立法背景和立法本意看,主要是为了防止法院在量刑时决定减轻处罚幅度的恣意性。但是在实践中,不同学者和司法工作者对该法律条文的理解却出现了分歧,主要集中于当被告人同时具有多个减轻处罚情节或者具有"减轻或免除处罚"[1]情节时,对其量刑是否必须受到该条文对减轻处罚幅度规定限制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案例,从理论和司法实务两方面对该法律条文理解和适用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轻处罚情节 免除处罚情节 法定量刑幅度 减轻处罚幅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