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大兴新城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1
作者 陈瑾 周瑞静 +1 位作者 黄栋 张雪 《城市地质》 2016年第1期89-93,共5页
北京地下水资源持续超采,已出现水资源枯竭和浅层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问题,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是保护地下水水源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法和公式法,对北京大兴新城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划分。考虑大兴水厂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对第... 北京地下水资源持续超采,已出现水资源枯竭和浅层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问题,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是保护地下水水源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法和公式法,对北京大兴新城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划分。考虑大兴水厂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分别对第四系和基岩进行保护区划分,对不同分区进行叠加,得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保护区面积相差不大,但是数值模拟法计算出的二级保护区面积比公式法计算的结果小5.5km2,主要因为公式法计算时没有考虑地下水含水层边界条件和岩溶地下水富水性不均一等因素,而数值模拟模型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比较符合水源地所在区域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划分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公式法划分水源保护区的方法简便易行,但是概化结果与实际地质条件差异较大。数值模拟法对含水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相对客观、详尽,但是该法应用过程较复杂。在实际划分水源保护区的工作中,应将公式法和数值模拟法结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公式法 数值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南段第四纪活动性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白凌燕 李潇 +2 位作者 秦浩敏 张晓亮 张悦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0-278,共9页
通过对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南段上、下两盘钻孔ZK17和ZK18的磁化率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识别出显著的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揭示出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古气候及沉积过程受到地球轨道力的控制。通过对初始年代格架下的数据曲线... 通过对北京平原南口—孙河断裂南段上、下两盘钻孔ZK17和ZK18的磁化率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识别出显著的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揭示出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古气候及沉积过程受到地球轨道力的控制。通过对初始年代格架下的数据曲线进行100 ka的短偏心率信号滤波处理并调谐至天文理论偏心率曲线,建立了精度为0.1 Ma的连续天文年代标尺,在此年代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目标断裂活动性精细探讨的目的。通过对比断裂两盘的沉积速率变化,可以识别出南口—孙河断裂第四纪以来6个相对较强的活动幕。其中早更新世存在4个明显的活动幕,活动周期具有0.4 Ma准周期的特点,第Ⅰ幕和第Ⅲ幕分别对应了青藏高原隆升期的青藏运动的B幕(2.6 Ma)和C幕(1.7Ma),中更新世的活动特征则对应了"昆黄运动",北京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之有较好的呼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 南口—孙河断裂 活动特征 第四纪 青藏运动 昆黄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氟离子分布规律与超标成因浅析——以北京南郊第四系地下水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雪 晏婴 《城市地质》 2015年第4期38-43,共6页
饮用水中氟浓度超标,是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主要因素。通过水质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施工及水质专项调查,开展了地下水中氟分布规律的研究,掌握了氟在地下水空间的分布规律。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范围主要集中... 饮用水中氟浓度超标,是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主要因素。通过水质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施工及水质专项调查,开展了地下水中氟分布规律的研究,掌握了氟在地下水空间的分布规律。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及南部地区,氟离子浓度与含水层深度呈反相关系,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深层地下水中氟离子浓度超标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当含水层埋深在300m以内时,氟离子浓度与含水层深度呈正相关系,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小。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富集与气候条件、含水层岩性、地下水径流速度密切相关,深层地下水氟超标是由地质原因造成的。研究成果为水井施工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研究治理地下水中氟浓度超标的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反相关系 施工工艺 水化学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分布区地下水质量及生态价值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徐庆勇 林健 +2 位作者 江岳 杨庆 王晓红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63-70,共8页
以“双源”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分析风险源是否对地下水源水质造成影响,表明该区域地下水所具有的重大生态价值,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及对保护的更加高度关注提供依据和支撑。利用地下水实测数据,采用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质... 以“双源”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分析风险源是否对地下水源水质造成影响,表明该区域地下水所具有的重大生态价值,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及对保护的更加高度关注提供依据和支撑。利用地下水实测数据,采用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和非常规指标检出状况,并计算超标指标超标倍数;采用模型评估地下水调节径流、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总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质量较差,以IV类为主,主要超标指标是砷、锰和铁,其中铁超标倍数最大,达36.9倍;非常规指标中检出率较高的指标是荧蒽、二氯甲烷、萘和蒽,但检出浓度均为微量或痕量,地下水供水安全未受到威胁;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各子区超标指标与检出的非常规指标(萘除外)均不是风险源特征指标,研究区水源基本未受到化工类工业风险源的影响。地下水调节径流、涵养水源的生态价值巨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类工业风险源 “双源”分布区 地下水质量 生态价值评估 农村饮用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