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市售牛奶巧克力气味活性化合物的对比及其与感官知觉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建彬 刘梦娅 +3 位作者 何聪聪 宋焕禄 王冶 郭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9-303,共5页
应用DHDA和顶空感官鉴评对三种市售牛奶巧克力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和对比。共有23种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被鉴定。定量数据及感官鉴评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巧克力A除在己醛(青草香)、戊基呋喃(甜香... 应用DHDA和顶空感官鉴评对三种市售牛奶巧克力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和对比。共有23种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被鉴定。定量数据及感官鉴评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巧克力A除在己醛(青草香)、戊基呋喃(甜香)、三甲基吡嗪(坚果香)有较高浓度水平,其它化合物浓度水平都较其它两种品牌巧克力都要低;巧克力C在2-壬酮(甜香、蜜香)、乙酸(酸香、尖刺)、四甲基吡嗪(烤香,焦香)、苯甲醛(苦杏仁香)、2-甲基丙酸(腐臭)、呋喃甲醇(药香)、3-甲基丁酸(酸臭)、乙酸苯乙酯(花香、蜜香)、苯甲酸异戊酯(甜香、花香)这些化合物浓度指标上都比其它两种品牌巧克力要高且较突出;而B巧克力的呈强烈黑巧克力香的3-甲基丁醛(麦芽香、可可香)含量尤为突出,且具有较高含量的二甲基吡嗪类(爆米花香)、糠醛(土豆香)、苯甲醇(药香)、苯乙醇(玫瑰香)、苯并噻唑(橡胶味)、乙酰基吡咯(坚果香),其它的一些呈烤香、坚果香的物质含量也较高。结合感官鉴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牛奶巧克力中,3-甲基丁醛、苯乙醇主要贡献黑巧克力香韵,乙酸、2-甲基丙酸,3-甲基丁酸主要贡献酸香韵,四甲基吡嗪、乙酸苯乙酯主要贡献烤/坚果香韵。另外,清甜香韵和奶香韵与其它香韵有明显负相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巧克力 气味活性化合物 感官知觉 对比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与SDE法对金华火腿皮下脂肪气味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笑生 刘建斌 +3 位作者 刘梦雅 何聪聪 杨政茂 宋焕禄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0-46,共7页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系统(SAFE)和同时蒸馏提取技术(SDE)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已发酵18个月的金华火腿皮下脂肪气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感官评价.SAFE和SDE法分别检测并嗅闻到40种和22种气味活性化合物,...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系统(SAFE)和同时蒸馏提取技术(SDE)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已发酵18个月的金华火腿皮下脂肪气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感官评价.SAFE和SDE法分别检测并嗅闻到40种和22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对脂肪气味贡献度较大的10种关键性化合物分别是:己醛、庚醛、二异丙基二硫醚、辛醛、反-2-辛烯醛、3-甲基丁酸、反,反-2,4-癸二烯醛、γ-癸内酯、γ-十一内酯和苯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E SDE 金华火腿皮下脂肪 气味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转化合成β-苯乙醇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杜闪 王雪花 +4 位作者 杨政茂 刘笑生 宋焕禄 王凤寰 王肇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8-173,共6页
β-苯乙醇是种具有玫瑰风味的芳香醇,目前在食品、化妆品、烟草及医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备受关注。文中综述了微生物生物转化合成β-苯乙醇的两个代谢途径,分别是苯丙酮酸途径和艾氏途径,... β-苯乙醇是种具有玫瑰风味的芳香醇,目前在食品、化妆品、烟草及医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备受关注。文中综述了微生物生物转化合成β-苯乙醇的两个代谢途径,分别是苯丙酮酸途径和艾氏途径,其中艾氏途径是利用微生物合成β-苯乙醇的首选途径,L-苯丙氨酸经转氨酶、脱羧酶及脱氢酶的作用,终转化为β-苯乙醇。着重介绍了艾氏途径中编码这3种酶相关基因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苯乙醇 艾氏途径 转氨酶 脱羧酶 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化酵母抽提物中风味活性化合物的综合定量分析及其应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建彬 宋焕禄 +1 位作者 李沛 熊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0,共10页
多种气味及滋味化合物共同决定了酵母抽提物(YE)独特的风味特性,进一步决定了不同 YE 的应用特性。利用GC-O-MS、HPLC技术,对市场上的6款商品化 YE 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及不挥发性化合物(糖、有机酸、氨基酸、呈味核苷酸、肽)进行了全... 多种气味及滋味化合物共同决定了酵母抽提物(YE)独特的风味特性,进一步决定了不同 YE 的应用特性。利用GC-O-MS、HPLC技术,对市场上的6款商品化 YE 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及不挥发性化合物(糖、有机酸、氨基酸、呈味核苷酸、肽)进行了全定量分析;随后,结合气味及滋味感官鉴评,评价不同种类风味化合物对YE感官知觉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商品化酵母抽提物的应用特性进行评价和研究。结果发现:挥发性化合物方面,不同厂家生产的YE在气味活性化合物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吡嗪类主要贡献了YE中对肉味有贡献的烤香香韵。而3-甲基丁醛、乙酸和酮类分别提供了 YE 的焦苦味、酸味和奶油味。不同香韵的分布还表明酵香可能是青香/焦苦香、烤香/坚果香/甜香之间的复合风味。不挥发化合物方面,糖类、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除琥珀酸、乳酸的有机酸类在1% YE 用量下TAV值均小于1,未单独对YE溶液滋味做出贡献。对不挥发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300~2000 Da 分布肽段对浓厚滋味具有贡献,而Glu主要贡献了YE鲜味,且鲜味与浓厚味有正相关作用。Ala可以贡献YE甜味,而一系列的苦味氨基酸与苦味具有很强烈的正相关作用。另外,苦味主要与鲜味、浓厚味、酸味有负相关关系,表明了苦味与这些滋味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YE) 风味 气味活性化合物 滋味活性化合物 定量分析 相关性分析 应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EDA结合OAV值计算鉴定可可液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建彬 刘梦娅 +3 位作者 何聪聪 宋焕禄 王冶 郭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0-184,共5页
AEDA(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和OAV(气味活度值)计算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中。应用这2种方法,经GC-MS,GC-O分析,从可可液中鉴定出49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2-甲基丙醛(麦芽香)、3-甲基丁醛(可可香)、2,3-丁二酮(奶... AEDA(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和OAV(气味活度值)计算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中。应用这2种方法,经GC-MS,GC-O分析,从可可液中鉴定出49种气味活性化合物。其中,2-甲基丙醛(麦芽香)、3-甲基丁醛(可可香)、2,3-丁二酮(奶油香)、2-乙酰基吡咯啉(爆米花香)、二甲基三硫(蔬菜香)、三甲基吡嗪(坚果香)、2-乙基-3,5-二甲基吡嗪(爆米花香)、2,3-二乙基-5-甲基吡嗪(坚果香)、苯乙醛(玫瑰香)、乙酸苯乙酯(果香、蜜香)、苯甲醇(药香)、γ-辛内酯(奶香)、2-乙酰基吡咯(可可香)、乙酸(酸香)和3-甲基丁酸(酸臭)在FD因子81-243被鉴定为关键性气味活性物质。进一步的定量及OAV值的计算再次鉴定了这些化合物在10-9浓度水平上对可可液整体气味轮廓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液 AEDA OAV 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抽提物鲜味(umami)及浓厚味(kokumi)滋味活性的评价与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刘建彬 宋焕禄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1期99-104,共6页
酵母抽提物(YE)是一种极佳的风味增强食品,具有极强的鲜味(umami)增强和浓厚味(kokumi)效果.对三种酵母抽提物(高纯YE,高I+G YE,普通YE)的umami及kokumi滋味进行了评价和描述.通过超滤、凝胶层析对YE滋味组分进行了分离,初步... 酵母抽提物(YE)是一种极佳的风味增强食品,具有极强的鲜味(umami)增强和浓厚味(kokumi)效果.对三种酵母抽提物(高纯YE,高I+G YE,普通YE)的umami及kokumi滋味进行了评价和描述.通过超滤、凝胶层析对YE滋味组分进行了分离,初步得出分子质量处于200~1 000u的肽类,本身具有苦味及强烈刺舌滋味,对MSG-NaC1、I+G+NaC1、鸡汤-NaC1模型溶液具有增鲜,增加复杂口感及持续的满口感的kokumi效果.随后对三种YE的粗分质子量分布、肽分布、核苷酸含量、GSH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出,YE中<1 000u分子量寡肽含量较高(约70%),为其主要滋味物质,相对而言,YE中呈味核苷酸含量较低(3.530mg/g),而不能与其中的kukumi活性物质起到协同效果.通过YE对MSG-NaCl、I+G+NaCl模型溶液的反馈感官鉴评实验,得出YE浓度分别达到0.25g/L、0.05g/L时开始体现出增鲜效果,而在两种模型溶液中YE分别达到2.5g/L,5g/L浓度时达到最大增鲜效果,超过这一浓度时,溶液开始呈现一定的苦味,鲜味也不再增强.此外,对于I+G+NaCl模型溶液,YE对其鲜味提升更为明显,增鲜阈值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鲜味(umami) 浓厚味(kokumi) 滋味活性化合物 剂量-反馈感官鉴评 时间-反馈感官鉴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饮用水中5种异味化合物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亚 李泽仟 +2 位作者 刘梦娅 刘建彬 宋焕禄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968-973,共6页
目的建立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饮用水中5种挥发性痕量异味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CAR/DVB/PDMS纤维涂层萃取头插入装有5种标准化合物的40 m L顶空瓶中,加入6 g Na Cl,80℃下平衡20 min,吸附40 min,经过气相色谱... 目的建立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饮用水中5种挥发性痕量异味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CAR/DVB/PDMS纤维涂层萃取头插入装有5种标准化合物的40 m L顶空瓶中,加入6 g Na Cl,80℃下平衡20 min,吸附40 min,经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对饮用水中常见的5种致异味化合物(2-甲基异莰醇(MIB)、2,4,6-三氯茴香醚(2,4,6-TCA),土臭素(GSM),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IPMP),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IBMP))进行检测。分别优化固相微萃取的萃取头、加盐量、萃取温度以及萃取时间等因素。结果最优提取条件:65μm PDMS/CAR/DVB纤维头,30%(m/v)加盐量,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40 min。5种异味化合物在1~100 n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71,检出限分别为1.0、1.0、0.8、1.0、1.0 ng/L,精密度小于10%。结论本方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是检测饮用水样异味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致嗅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牛肉酶解物美拉德产物风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康乐 宋焕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3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pH值(5.0~6.5)对牛肉酶解物美拉德反应产物(enzymic beef hydrolysate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EBH-MRP)风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加,EBH-MRP的感官特性主要从肉香、咸鲜味向烤香、苦味发展,对空白鸡汤... 本研究旨在探讨pH值(5.0~6.5)对牛肉酶解物美拉德反应产物(enzymic beef hydrolysate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EBH-MRP)风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加,EBH-MRP的感官特性主要从肉香、咸鲜味向烤香、苦味发展,对空白鸡汤的鲜味提升作用由强至弱,醇厚感提升作用稳步增强。苦味与烤香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过度的烤香不仅掩盖肉香,还意味着苦味物质的生成,抑制味蕾对鲜味、鲜味提升作用及醇厚感的感知强度。结合风味物质含量的测定发现,肉香既不与重要前驱物半胱氨酸(Cys)的参与量具有相关性,也不与关键肉香味物质的含量具有相关性。说明肉香的感知是多类气味物质共同调控的结果,且生成机制极为复杂。此外,含氮杂环气味物质的总含量与烤香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于3 000 D的糖肽交联产物对苦味具有一定贡献;适当的肽降解作用有利于醇厚感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酶解物 美拉德反应 风味 PH值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纳可可脂与可可液块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梦娅 刘建彬 +3 位作者 何聪聪 宋焕禄 王冶 杨海莺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69-74,共6页
采用吹扫捕集法对加纳可可脂与加纳可可液块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共检测到50种成分,包括醛类、酸类、醇类、酯类、吡嗪类、酮类、硫醚类、烯醛类、呋喃类、吡咯类等成分。其中加纳可可... 采用吹扫捕集法对加纳可可脂与加纳可可液块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共检测到50种成分,包括醛类、酸类、醇类、酯类、吡嗪类、酮类、硫醚类、烯醛类、呋喃类、吡咯类等成分。其中加纳可可脂中共检测到44种成分,加纳可可液块中共检测到40种成分。采用内标法对加纳可可脂和加纳可可液块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成分在加纳可可脂中都具有较高的含量,酸类(乙酸、3-甲基丁酸)、醛类(2-甲基丙醛、3-甲基丁醛)、吡嗪类(三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2,5/6-二甲基吡嗪)等物质的含量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扫捕集 挥发性成分 可可脂 可可液块 加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黄粉中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分析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平 何天鹏 宋焕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5-270,共6页
为探究蛋黄粉在储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本文采用SPME/GC-O-MS法对不同储藏时间蛋黄粉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并确定关键气味活性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不同储藏时间样品的关键气味活性物质主要差异。结果表明:在蛋黄粉样品中,... 为探究蛋黄粉在储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本文采用SPME/GC-O-MS法对不同储藏时间蛋黄粉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并确定关键气味活性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不同储藏时间样品的关键气味活性物质主要差异。结果表明:在蛋黄粉样品中,最终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9种,醛类7种,酮类9种,酯类1种,杂环类5种等。在这31种香气成分中,能够通过嗅闻仪被检测到的气味成分为2-甲基丁醛(可可粉味)、异戊醛(麦芽味)、正己醛(青草味)、1-辛烯-3-酮(蘑菇味)、2-壬酮(热牛奶味)、3,5-辛二烯-2-酮(脂肪味)、乙酸丙酯(奶酪味)、2-戊基呋喃(青豆味)、2,5-二甲基吡嗪(烤坚果味)、5-甲基-2-乙基吡嗪(果香味),由于它们的重要贡献作用,因此被鉴定为蛋黄粉的关键气味活性物质。对储藏时间和关键气味活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结合相对浓度变化得知,在储藏初期,即0~2个月,对蛋黄粉具有贡献作用的香气物质较为单一,主要为吡嗪和醛类物质,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蛋黄粉中气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均有所增加,主要表现为醇类,酮类物质的增加,使蛋黄粉具有更为丰富的风味轮廓。以上结果表明,脂肪氧化与美拉德反应是蛋黄粉整体风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脂肪氧化易带来不利影响,美拉德反应产物大多起到协调风味的作用,因此,为提高蛋黄粉货架期稳定性,抑制脂肪氧化和促进美拉德反应生成是可以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蛋黄粉 关键气味活性物质 储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的32种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瑶 宋焕禄 +3 位作者 周艳 杨辉 林锦 陈旭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2342-2351,共10页
目的通过优化固相微萃取(SPME)条件,确定最优实验条件,建立一种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饮用水中32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饮用水中的32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测定,确定各化... 目的通过优化固相微萃取(SPME)条件,确定最优实验条件,建立一种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饮用水中32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饮用水中的32种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测定,确定各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参数,并优化固相微萃取条件,如萃取头类型、加盐量、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获得最优的测定条件。结果确定的最优条件为:萃取头:CAR/PDMS萃取头;加盐量:10%;平衡时间:20 min;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60℃。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5μg/L,在所测浓度范围内回归曲线的线性相关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74.5%~129.5%,RSD均不大于15%(n=6)。结论该方法的前处理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且检出限远低于国家限定标准,可对饮用水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同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挥发性有机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蛋量与沙琪玛香气之间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杨平 尤梦晨 宋焕禄 《粮油食品科技》 2020年第6期145-151,共7页
分别制作蛋含量为0%、10%、20%、30%的沙琪玛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果如下:醇、醛、杂环类化合物为沙琪玛中的主要香气组分。醇类和醛类物质的含量随着蛋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反,杂环类... 分别制作蛋含量为0%、10%、20%、30%的沙琪玛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果如下:醇、醛、杂环类化合物为沙琪玛中的主要香气组分。醇类和醛类物质的含量随着蛋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相反,杂环类化合物,尤其是吡嗪类化合物,随蛋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加入鸡蛋后能够检测到的气味化合物有: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6–甲基–5–庚烯–2–酮、5–甲基–2–乙基吡嗪、2–乙烯基吡嗪、1,4–二甲基吡唑、糠醇、2–乙酰基吡咯、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和3,5–二甲基–2–乙基吡嗪。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在当蛋含量为20%和30%的沙琪玛制品中被检测到。鸡蛋对沙琪玛整体香气的重要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琪玛 蛋含量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分析浅色麦芽、焦香麦芽及黑麦芽中香气成分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幼茹 江伟 +4 位作者 刘翔 王德良 张亚 宋焕禄 李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3-201,共9页
通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进行麦芽风味的定性分析,包括浅色、焦香、黑麦芽3种,采用现行保留指数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化学(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 通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进行麦芽风味的定性分析,包括浅色、焦香、黑麦芽3种,采用现行保留指数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化学(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能够定性出100种以上。通过采用峰后强度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嗅闻出61种化合物,探明3类麦芽中共有物质及各自特有的重要致香物质。风味轮显示2种萃取的定性结果差异较小,能够真实反映出其香气物质。采用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针对同时蒸馏萃取麦芽萃取液进行深入剖析,确定出高达40种的主要关键香气物质贡献强度。对3类麦芽所有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并归类,发现醛类比例在10.3%~48.5%;含氮杂环化合物对其浅色麦芽、焦香麦芽香气贡献小,但对黑麦芽香贡献极显著,高达11%;含氧杂环类对焦香、黑麦芽香贡献突出,分别为7.9%、4.4%。醇、酮、酯、苯、其他类对麦芽香贡献较小。此外,麦芽制备中的热处理程度越强,醛、含氧杂环、含氮杂环、酮类数量和含量都不断递增,而醇类不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麦芽 焦香麦芽 黑麦芽 麦芽香 同时蒸馏萃取 固相微萃取技术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中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在煎煮过程中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泽仟 顾欢 +2 位作者 康乐 张亚 宋焕禄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1-316,共6页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制样(SAFE)和动态顶空制样(DHS)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当归药材中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最终分别鉴定出43种和47种气味活性化合物。此外,采用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和动态顶空... 通过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制样(SAFE)和动态顶空制样(DHS)与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联机法(GC-O-MS)结合,对当归药材中的主要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最终分别鉴定出43种和47种气味活性化合物。此外,采用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和动态顶空稀释分析(DHDA)共同确定了贡献度较大的6种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6-十一酮(泥土味、中药味)、藁本内酯(药草味)、丁烯基苯酞(药草味)、己醛(青草味)、辛醛(清香)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咖喱味)。最后,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当归煎煮液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内标法对关键气味活性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上述6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在煎煮过程中含量发生改变,致使煎煮液清新香韵先增强后减弱,泥土香韵强度减弱,药草和咖喱香韵整体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制样 动态顶空制样 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 动态顶空稀释分析 气相色谱-嗅闻仪-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氯丙醇小麦面筋蛋白水解液的酸解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青雅 宋焕禄 +3 位作者 柴丹 陈莹 雒焕贞 杨平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以水解度、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为指标,利用盐酸、优质谷朊粉制备小麦面筋蛋白水解液,并优化各酸解条件,包括盐酸浓度、水解时间及料液比。同时对酸解植物蛋白过程中易生成的3-氯-1,2-丙二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组织感官鉴... 以水解度、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为指标,利用盐酸、优质谷朊粉制备小麦面筋蛋白水解液,并优化各酸解条件,包括盐酸浓度、水解时间及料液比。同时对酸解植物蛋白过程中易生成的3-氯-1,2-丙二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组织感官鉴评小组对不同条件下水解液进行感官鉴评,选出综合指标较优的制备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的3水平设计(Box-Behnken设计),以水解度和谷氨酸含量为指标优化了盐酸浓度、水解时间及料液比等工艺参数。得到最佳酸解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1.6 mol/L,料液比14(g/mL),水解时间4h。还比较了活性炭吸附前后3-氯-1,2-丙二醇的含量,预期得到适合工业大批量生产的优质、安全、鲜味高的低氯丙醇小麦面筋蛋白水解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筋蛋白 感官鉴评 酸解 3-氯-1 2丙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法优化沙琪玛气味物质的萃取条件 被引量:1
16
作者 尤梦晨 杨平 +2 位作者 宋焕禄 张晓莹 廖勇诚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127,共9页
目的: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法(GC-O-MS)对沙琪玛气味物质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检测沙琪玛的风味物质。方法:首先对萃取头、温度、样品量、平衡时间和吸附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初步找到最优条件。在单因... 目的: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法(GC-O-MS)对沙琪玛气味物质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检测沙琪玛的风味物质。方法:首先对萃取头、温度、样品量、平衡时间和吸附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初步找到最优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法探究平衡时间、吸附时间、萃取温度及样品量4个因素对沙琪玛中主要气味物质总含量的影响。结果:优化得到SPME提取风味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样品量6.74g,平衡时间19.80min,吸附时间40.20min,吸附温度73.9℃,预测该种条件下测得气味活性化合物的总含量是652.919ng/g。结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选用CAR/PDMS/DVB三涂层萃取头,分流比为10∶1,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样品量7g,平衡时间20min,萃取时间40min,萃取温度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琪玛 固相微萃取(SPME) 单因素 响应面分析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法(GC-O-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对生成肉味化合物的贡献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建彬 康乐 +2 位作者 刘梦娅 何聪聪 宋焕禄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10,共10页
以鸡肉肽为基础,本实验构建了8组反应体系对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生成肉味化合物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主要贡献呈坚果香、烤香的吡嗪类物质(增加量14744.1μg/L),进一步贡献体系的肉味。另外,对添加了游离... 以鸡肉肽为基础,本实验构建了8组反应体系对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生成肉味化合物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主要贡献呈坚果香、烤香的吡嗪类物质(增加量14744.1μg/L),进一步贡献体系的肉味。另外,对添加了游离氨基酸Cys的肽美拉德反应体系的研究发现,鸡肉肽可以大幅度促进Cys-木糖体系中含硫气味活性化合物如噻吩类和呋喃硫醇类物质的生成。而鸡肉肽-Leu-木糖体系中吡嗪的生成量大于Leu-糖与肽-糖体系两者之和,进一步说明添加Leu对鸡肉肽-木糖体系中吡嗪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构建不同p H值体系进行反应,结果发现,较低p H值(<5.0)对鸡肉肽参与美拉德反应吡嗪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结合不挥发物的定量分析最终得出,主要分布在200-500u的鸡肉肽在美拉德反应中在较高p H下对食品肉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美拉德反应 气味活性化合物 风味 GC-O-MS
原文传递
不同熬制条件下猪肉汤中滋味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平 王瑶 +2 位作者 宋焕禄 唐佳妮 于东海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7-260,共14页
通过对不同熬煮条件下猪肉汤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肽分子质量分布、维生素B1、嘌呤含量的测定,探究熬煮条件对猪肉汤中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96℃下熬制的肉汤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一直呈增加趋势,100℃3 h条件下猪肉汤的游离氨... 通过对不同熬煮条件下猪肉汤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肽分子质量分布、维生素B1、嘌呤含量的测定,探究熬煮条件对猪肉汤中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96℃下熬制的肉汤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一直呈增加趋势,100℃3 h条件下猪肉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核苷酸含量随熬煮时间的增加基本呈先增加后趋于平衡并下降的趋势,96℃熬煮条件下主要呈鲜核苷酸IMP含量高于100℃的,并且96℃通空气条件下主要呈鲜核苷酸的生成和溶出速度快。肽分子质量分布随加热时间的延长从大分子质量向小分子质量转移,趋于稳定后主要集中在3 000~1 000 u。维生素B1含量在96℃通空气和100℃样品中熬煮1.5 h时达到最高,在96℃不通空气的样品中熬煮3 h达到最高,其中96℃通空气样品中的维生素B1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样品。嘌呤含量在3种样品熬煮过程中均未超过嘌呤食品限定量,属于中嘌呤食品,可供除急性期痛风患者外的所有人群健康饮用。上述指标测定表明,相对低温通空气熬煮的肉汤样品的营养成分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里脊汤 游离氨基酸 核苷酸 肽分子质量分布 维生素B1 嘌呤
原文传递
酵母抽提物中香气活性化合物与前驱物-氨基酸之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亚 宋焕禄 +2 位作者 李沛 姚娟 熊建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共7页
酵母抽提物(YE)富含多种滋味化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作为气味前驱物产生独特的风味特性。利用高压反应釜对YE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温度范围为100~140℃。随后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技术... 酵母抽提物(YE)富含多种滋味化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可作为气味前驱物产生独特的风味特性。利用高压反应釜对YE进行不同温度热处理,温度范围为100~140℃。随后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技术,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鉴定关键性气味活性化合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对应的前驱物氨基酸在不同温度下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YE中对整体风味贡献较大的其中3种关键性气味化合物,分别为呈现可可香、酯香的3-甲基丁醛,煮土豆气味的3-甲硫基丙醛以及甜香的苯乙醛。随着温度升高,3-甲基丁醛的含量呈递增趋势,140℃时达到最大;3-甲硫基丙醛的含量一直增大,140℃达到最大;苯乙醛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少,130℃含量最高。与此同时,随着温度升高,亮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呈现相反的曲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气味活性化合物 风味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氨基酸 前驱物
原文传递
不同加工条件下薯条中香气活性物质及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政茂 鲁锐 +5 位作者 王元方 刘笑生 杜闪 唐佳妮 周宁 宋焕禄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5-280,共6页
对5种加工方式处理的薯条中香气活性物质及丙烯酰胺含量进行了测定。采取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法检测薯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所测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范围是353.7-1351.2μg/kg。并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嗅闻-质谱对薯条的香气活性化合... 对5种加工方式处理的薯条中香气活性物质及丙烯酰胺含量进行了测定。采取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法检测薯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所测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范围是353.7-1351.2μg/kg。并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嗅闻-质谱对薯条的香气活性化合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共检出21种香气活性物质。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下薯条的丙烯酰胺含量与其香气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为评价薯条的安全性及改善其加工工艺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条 丙烯酰胺 香气活性物质 加工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