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整体观”与“现代性”进程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旭光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20期95-102,共8页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历史大变革,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时期,是一个中华民族风云激荡、命运多舛但不断走向复兴和辉煌的世纪。20世纪的中国艺术批评史,呼应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历史大变革,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时期,是一个中华民族风云激荡、命运多舛但不断走向复兴和辉煌的世纪。20世纪的中国艺术批评史,呼应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史,是整个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延续和有机组成,也是在延续承传的“现代化”中发生新变甚至是剧变的历史,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生成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艺术 批评史 “现代性” 整体观 进程 艺术发展史 中国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剧场”的内容生产、文化传播与工业美学探索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50-60,共11页
“网络剧场”的出现是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重要现象。网络平台以剧场冠名播映网络剧集,进行类型化、品牌化和连续性经营。这些作品注重题材、风格、类型的延续性,注重采用陌生化策略讲述具有猎奇性的故事、追求精品化、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 “网络剧场”的出现是近年来影视行业的重要现象。网络平台以剧场冠名播映网络剧集,进行类型化、品牌化和连续性经营。这些作品注重题材、风格、类型的延续性,注重采用陌生化策略讲述具有猎奇性的故事、追求精品化、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意力来编故事。这些剧场主打青少年“网生代”受众市场,注重游戏文化、恋爱文化、逗趣文化等青年主流文化或亚文化的传播,力求满足青年受众符号消费、奇观消费、“想象力消费”等诉求。“网络剧场”的工业美学探索和品牌化战略主要体现为:注重类型化生产,联合制作出品,尊重粉丝经济与粉丝市场,进行品牌化运营与网络化营销;自觉采用议程设置与树立品牌的方式打造品牌与IP;具有成本可控性,较高的用户反馈性、品牌效应和自我愈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剧场” 视频平台 内容生产 青年文化 工业美学 想象力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阐释危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5-16,共12页
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是面对“阐释危机”的一次理论自觉建构,旨在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提供有效阐释的理论批评体系,同时秉承“以人为本”和为青年一代的审美消费自主与话语表达权力发声的初衷。想象力消费理论面对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不... 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是面对“阐释危机”的一次理论自觉建构,旨在为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提供有效阐释的理论批评体系,同时秉承“以人为本”和为青年一代的审美消费自主与话语表达权力发声的初衷。想象力消费理论面对想象力消费类电影不断崛起但“阐释”不足的现实,以解决现实问题和建构直面阐释危机的电影理论、批评研究范式为旨归。“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想象力消费的“理论批评化”实践对分析具体文本、样式、文化现象和产业格局等,有一定的有效性。想象力消费理论的建构需要不断自省,要意识到理论的限度,警惕理论先行,坚守理论实践性,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消费理论 想象力消费类电影 阐释危机 理论自觉 理论方法 理论批评化 理论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本体、认知经验与实证研究——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理论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旭光 苏涛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86,共6页
本文以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理论为研究对象,拟从波德维尔对"宏大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等层面"理论,以及电影风格研究、电影诗学、认知理论等角度入手,对其学术思想作一系统剖析,并指出波德维尔对中国电影理... 本文以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理论为研究对象,拟从波德维尔对"宏大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等层面"理论,以及电影风格研究、电影诗学、认知理论等角度入手,对其学术思想作一系统剖析,并指出波德维尔对中国电影理论及批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 实证研究 认知经验 大卫 本体 影像 意义 反思与批判
原文传递
微批评的崛起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
5
作者 陈旭光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19,共3页
“微时代”的来临与媒介的变革息息相关,它是以网络媒介的日常化为特征的全媒介时代的产物。微时代的命名是一种约定俗成,也是一种众望所归。与微时代相关的命名,最早可能与微软、微博、微电影等的深入人心相关。在电影领域,“微电... “微时代”的来临与媒介的变革息息相关,它是以网络媒介的日常化为特征的全媒介时代的产物。微时代的命名是一种约定俗成,也是一种众望所归。与微时代相关的命名,最早可能与微软、微博、微电影等的深入人心相关。在电影领域,“微电影”胜出“网络电影”、“电影短片”,“微时代”胜出“多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全媒介时代”,也隐喻了“微时代”来临的不可阻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网络电影 网络媒介 重构 批评 多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 约定俗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