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主动脉位置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崔冠宇 田伟 +1 位作者 刘波 松本守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4-689,共6页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建CT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主动脉位置和顶椎旋转畸形情况,测量参数包括主动脉-椎体距离、主动脉-椎体角、主动脉-椎管距离、左侧椎弓根螺钉长度和顶椎旋转角。通过X线片测量胸主弯的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结果: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7.5°±9.8°,术后1周矫正至13.6°±6.5°,术后2年时为16.2°±6.8°;主胸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77.5%,术后2年时为73.3%。术前顶椎轴面旋转角为29.4°±9.3°,术后1周矫正至14.6°±6.9°,术后2年时为17.4°±6.8°;顶椎旋转畸形的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49.5%,术后2年时为39.7%。主动脉-椎体距离在T6~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9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体角在T5~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管距离在T7~T11节段术前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在T6~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结论: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后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位置较术前向前内侧移位,术后2年较术后向后外侧移位。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中应该避免椎弓根螺钉穿出椎体前皮质或者椎弓根外侧皮质而导致主动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主动脉 椎弓根 螺钉 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2
作者 行勇刚 田伟 +2 位作者 何达 肖斌 郎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48,45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TLIF)21例,2组术前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间及同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差异。结果与TLIF组比较,椎间孔镜组出血量少[(94.3±67.7)ml vs.(371.4±164.8)ml,t=-7.130,P=0.000],住院时间短[(6.2±2.0)d vs.(10.5±2.9)d,t=-5.611,P=0.000],但手术时间长[(161.9±44.5)min vs.(111.7±28.0)min,t=4.375,P=0.000]。2组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TLIF在治疗神经根孔狭窄中均能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椎间孔镜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可能与初期经验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椎间孔成形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腰椎椎间孔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齿状突空心钉置入的数字化导航(英文)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宣煌 张国栋 +4 位作者 吴长福 林海滨 陈旭 余正希 孙宇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5697-5704,共8页
背景:齿状突骨折因部位特殊,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置钉难度大,稍有偏移亦可能导致内固定强度下降甚至失效。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定方便推广实施的个体化手术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Mimics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模块进行齿状突... 背景:齿状突骨折因部位特殊,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置钉难度大,稍有偏移亦可能导致内固定强度下降甚至失效。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定方便推广实施的个体化手术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Mimics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模块进行齿状突空心钉置入导航的方法,探讨其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将16具人尸体颈椎标本进行连续薄层CT扫描,采集Dicom格式图像。Mimics软件予以三维重建,设计C2椎体齿状突空心钉置钉钉道及支撑柱、分割可剥离骨面,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块并3D打印。导航模块在尸体标本上进行置钉导航,观察卡位、置钉情况,以X射线、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与结论:共制作16个导航模块,植入22枚螺钉,观察钉道及置钉后椎体周围骨质,未见爆裂。术后行X射线、CT扫描重建,发现所有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长度均与Mimics软件中模拟的预定理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一致,导航模块和相对应的椎体前方骨性结构贴合紧密,嵌合度良好,在应用时卡位及稳定性良好。结果证实,在导航模块的辅助下,前路齿状突空心钉置钉精准。基于3D打印的数字化技术有望良好实现骨科内固定物置入导航并普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数字化骨科 齿状突骨折 数字化设计 3D 打印 手术导航 空心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航系统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田伟 刘亚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77-780,共4页
目的:评价导航系统辅助下颈椎(C3 ̄C7)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将32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和CT导航法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采用标本大体解剖观察的方法评价置钉准确性... 目的:评价导航系统辅助下颈椎(C3 ̄C7)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将32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和CT导航法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采用标本大体解剖观察的方法评价置钉准确性。分优(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可(仅有螺纹穿出,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和差(螺钉明显穿出)进行统计。结果:共置入螺钉318枚。盲法80枚,平均手术时间27min,优29枚(36.3%)、可21枚(26.3%)、差30枚(37.5%);透视法78枚(有1例C4、C5右侧椎弓根均细小,不能容纳3.5mm螺钉),平均手术时间112min,优35枚(44.9%)、可29枚(37.2%)、差14枚(17.9%);透视导航法80枚,平均手术时间69min,优34枚(42.5%),可36枚(45%),差10枚(12.5%);CT导航法80枚,平均手术时间98min,优70枚(87.5%)、可10枚(12.5%)。各组间手术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视法与透视导航法的置钉准确率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根据术前影像结果盲法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安全。透视法和透视导航法可提高置钉准确性,但手术风险仍较大,透视导航法比透视法置钉的手术时间缩短。CT导航法并未比透视法增加手术时间,但置钉准确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 下颈椎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EK颈椎融合器的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楠 唐桥虹 +4 位作者 王宏坤 李祖昌 何达 王丽珍 樊瑜波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8-606,共9页
为了提高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材料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率,本研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三维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首先建立C3~C7节段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然后创建C5~C6节段椎间融合器植入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模... 为了提高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PEEK)材料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率,本研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三维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首先建立C3~C7节段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然后创建C5~C6节段椎间融合器植入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模型。将PEEK融合器设置为椭圆盘型和箱型两种初始设计域。先后进行单工况和多工况下融合器拓扑优化,并结合加权柔度优化。经过两次拓扑优化后,再对融合器的构型提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EEK融合器的优化结构为环形,前方缺失,材料集中分布于后部及两侧;当体积分数分别为50%和30%时,融合器优化为多孔径和单一大孔径的形状,前者比后者增加了与终板的接触面积;优化后的融合器通过降低自身应力,增加了内部植骨块所受的应力。本研究通过加权柔度的方法构建的颈椎融合器优化模型,不受初始设计域变化的影响,且可以有效减少应力遮挡,增加植骨块的应力传导,将有助于促进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融合器 拓扑优化 有限元分析 聚醚醚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
6
作者 阿勒泰别克 波拉提 +2 位作者 胡英江 刘波 田伟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6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2月~2005年8月应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26例,经椎板AO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峡部裂7例,椎弓根螺钉合并椎板钩固定19例,峡部裂处均取髂骨植骨。术后3~6个月... 目的探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2月~2005年8月应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26例,经椎板AO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峡部裂7例,椎弓根螺钉合并椎板钩固定19例,峡部裂处均取髂骨植骨。术后3~6个月复查。术前及复查时采用VAS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摄腰椎双斜位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峡部愈合情况和椎间活动度变化。结果术前和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25±1.24、2.14±1.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8.3°±2.4°、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斜位X线片示峡部已经无透亮线。结论峡部植骨固定术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所致腰痛的一种合理、简单、安全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前移 骨移植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初步应用体会 被引量:34
7
作者 田伟 刘波 +4 位作者 李勤 胡临 李志宇 袁强 孙玉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共进行的29例33个椎间盘的颈椎人工间盘的置换手术进行了随诊.随诊时间最长6个月,平均3.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 目的探讨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手术的临床使用要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共进行的29例33个椎间盘的颈椎人工间盘的置换手术进行了随诊.随诊时间最长6个月,平均3.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单间隙25例,双间隙4例.其中男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7岁.女14例.年龄40~65岁,平均49岁.本组病例均采用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该假体采用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假体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利于骨长入.从而使假体获得长期稳定性.手术严格按照Bryan人工椎盘假体置入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术后颈托外固定2周.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56%.椎间活动度: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2.2度,术后10.9度,冠状面平均5.7度,邻近间隙矢状位术前平均活动度10.9度,术后9.4度,患者满意度94%.与一般前路固定术比较,患者恢复快,早期可以颈部活动,颈部僵直感少.结论 29例33个人工间盘置换手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与前路融合手术最大的不同是患者恢复快,颈部支具佩带时间短,没有颈椎受限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换手术 假体 人工 颈椎 颈部 术后 随诊 严格 结论 运动范围
原文传递
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被引量:73
8
作者 李楠 张贵林 +5 位作者 田伟 张波 袁强 行永刚 刘波 李勤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9-38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8月,共6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2岁(21-58岁)。T12骨折21例,L1骨折24例,L2骨折17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5例,余下的47例为爆裂型骨折,并且椎管占位均小于1/3,所有骨折后柱均完整。随机选取其中34例患者接受经椎旁肌入路的手术治疗,其余28例患者则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治疗。经椎旁肌入路沿最长肌与多裂肌间隙进入,保留椎旁肌肉的完整性,既可行椎弓根螺钉的内固定操作,也可行横突尖或关节突的植骨融合。术后一般无须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患者即可佩带支具下床行走。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07年8月,共5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