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变迁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继军 胡凯 +6 位作者 汪整辉 王晶 景红梅 赵伟 刘彦 陈渝萍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31-1035,共5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院血液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对病原菌加以分析,研究血液病房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和变迁,探讨临床应对策略。应用回顾性调查的分析方法,对血液科病房1997-2009年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1164株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感染病原菌总体分布革兰阳性菌有逐渐上升趋势,但近4年增长不明显;革兰阴性菌呈逐渐下降趋势,近4年变化也趋于平稳;真菌呈逐年增加趋势。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感染分别为28.2%、59.8%、12.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占12.1%,铜绿色假单胞菌占9.1%,肠杆菌属占8.4%,肺炎克雷伯氏菌占7.4%,表皮葡萄球菌占6.3%,肠球菌占6.6%。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分布有较明显的变化,但近几年趋于稳定;真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这与强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监测对象;由于多种因素使其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液肿瘤医师应研究并掌握病原菌变迁规律;在需要经验性用药时,应结合本院病原学特点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2011年至2013年度血液科院内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被引量:6
2
作者 董菲 姚贝 +2 位作者 王晶 景红梅 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9-50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的细菌菌种及其耐药性,送检标本来源为血、中段尿、咽拭子、痰等。结果:共培养菌株168株,... 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院内感染患者的细菌菌种及其耐药性,送检标本来源为血、中段尿、咽拭子、痰等。结果:共培养菌株168株,来自痰标本最多,为72株(42.9%),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67.9%),革兰阳性菌54株(32.1%),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20.8%)、大肠埃希菌(18.5%)、金黄色葡萄球菌(17.9%)、肺炎克雷伯菌(9.5%)、表皮葡萄球菌(5.9%),其他细菌占2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丁胺卡那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保持极低耐药率。结论:血液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革兰阴性菌依然为主要致病菌,密切关注病原学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及控制耐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交叉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萍 王晶 +1 位作者 田磊 景红梅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期11-13,共3页
医患沟通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决策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住院医师临床知识、临床思维及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规范化培训的重... 医患沟通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决策等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生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住院医师临床知识、临床思维及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血液科作为内科中专业性较强的科室,患者及家属具有复杂的心理特点和巨大经济压力,本文回顾了血液科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从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传授沟通技巧及加强沟通培训、提高带教老师医患沟通的教学水平及完善医患沟通的考核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在血液科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血液科 医患沟通 不足之处 培训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反馈联合CBL教学模式在血液科见习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萍 景红梅 +1 位作者 董菲 田磊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9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科见习带教中视频反馈结合C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2014级临床医学系五班41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反馈联合CBL教学法,与2013级见习学生对比,比较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考核成绩... 目的探讨血液科见习带教中视频反馈结合CBL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2014级临床医学系五班41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反馈联合CBL教学法,与2013级见习学生对比,比较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考核成绩及在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临床沟通能力、临床整体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视频反馈联合CBL教学组在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带教组[(89.5±2.50)分vs.(82.2±4.07)分],P=0.000,在学习积极性、临床沟通能力及临床整体认知等教学满意度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视频反馈联合CBL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血液科见习带教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反馈 CBL教学法 联合教学模式 血液科 见习带教 应用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血液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萍 董菲 +1 位作者 田磊 景红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2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科临床带教中案例为中心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进行轮转住院医师7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带教组和CBL教学组,比较两组住院... 目的探讨血液科临床带教中案例为中心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结合循证医学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进行轮转住院医师7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带教组和CBL教学组,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出科考试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思维的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评价。结果 CBL教学组在出科考试理论成绩高于传统带教组[(90.5±2.58)分vs.(89.6±1.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 CBL教学组在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巩固及利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等教学满意度方面优于传统带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BL结合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血液科临床带教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CBL教学法 联合教学模式 血液科 临床带教 应用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 被引量:32
6
作者 田磊 王继军 +5 位作者 景红梅 赵伟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胡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血培养阳性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92例患者中64.1%发生血流感染时为粒细胞缺乏,所有患者均有发热,45.7%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82.6%检测到降钙素原升高。检出107株病原体,其中革兰阴性菌75株(70.1%),革兰阳性菌27株(25.2%),真菌5株(4.7%)。药敏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达80.9%和91.3%;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1.2%和5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尚敏感。92例患者死亡35例(38.0%),初始经验治疗抗生素是否有作用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经验治疗采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组的病死率略低于非碳青霉烯类治疗组(28.6%对4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较差,致病原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发生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应引起关注。初始经验治疗的有效性可显著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耐药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BEAM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7
作者 李森 高锦洁 +7 位作者 李艳 董菲 李其辉 赵伟 万伟 杨萍 王继军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目的:评估西达本胺联合BEAM(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本中心行AHSCT的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情况。结果:在8... 目的:评估西达本胺联合BEAM(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本中心行AHSCT的8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情况。结果:在85例患者中,采用BEAM(BEAM组)和CBEAM(CBEAM组)做预处理方案患者分别为52例和33例。CBEAM组中54.5%(18例)患者将AHSCT作为挽救治疗方案,显著高于BEAM组患者的26.9%(14例)(P<0.01)。造血重建上,CBEAM组中位粒系植入时间为9 d,较BEAM组缩短2 d。两组血小板植入时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上,CBEAM组出现预处理时肝功能损伤比例较高(12.1%),但均为I-II级不良反应。疗效上,两组移植后疾病的完全缓解率均达90%以上,无移植相关死亡事件发生。CBEAM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12,22)个月,BEAM组患者为39(20,59)个月。两组移植后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BEAM组和CBEAM组移植后的2年PFS率分别为74.1%和92.9%(P>0.05),展现出西达本胺在延长PFS上的一定优势。结论:CBEAM预处理方案在接受AHSCT的淋巴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可能有较好的疗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预处理方案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西达本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巍 王晶 +6 位作者 王艳芳 朱明霞 万文丽 李海申 仵菲斐 闫新星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39-1546,共8页
目的:探讨3种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分别采用RT-PCR、q 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B7-H1、B7-H3和B7-H4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设12例志愿... 目的:探讨3种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方法:分别采用RT-PCR、q 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B7-H1、B7-H3和B7-H4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设12例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NC)为对照。结果: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在12例志愿者PB MNC和13株血液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其中B7-H4表达水平相对偏低;3种共刺激分子分别在Maver、Z138和HL-60中表达最高,B7-H3和B7-H4在CZ1中不表达。3种共刺激分子的胞核及胞浆蛋白仅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分别在U937、Z138和Raji细胞中表达最高,B7-H3和B7-H4在CZ1细胞中不表达。在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mRNA和胞核及胞浆蛋白表达均存在差异,且差异不全一致。B7-H3膜蛋白在U937、M aver和Z138中表达丰度较高;B7-H1和B7-H4的膜蛋白在13株细胞中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共刺激分子B7-H1、B7-H3和B7-H4在mRNA水平均广泛表达,但蛋白水平仅在血液肿瘤细胞中异常高表达,且亚细胞定位多在胞核及胞浆,膜蛋白水平普遍低表达或不表达。同一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3种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可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分子 B7-H1 B7-H3 B7-H4 血液恶性肿瘤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1/PD-L1通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义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523-1527,共5页
免疫应答的有效激活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共刺激信号中B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广泛,PD-L1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其配体为PD-1。PD-1/PD-L1通路有负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D-1和PD-L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 免疫应答的有效激活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共刺激信号中B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广泛,PD-L1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其配体为PD-1。PD-1/PD-L1通路有负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D-1和PD-L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PD-1/PD-L1通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旨在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L1 PD-1 淋巴瘤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B7-H3基因抑制人恶性血液病裸鼠移植瘤的体内成瘤和转移 被引量:3
10
作者 闫新星 张巍 +1 位作者 王晶 克晓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6-294,共9页
目的:探讨靶向B7-H3基因沉默对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在裸鼠体内成瘤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13株恶性血液病细胞中B... 目的:探讨靶向B7-H3基因沉默对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在裸鼠体内成瘤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13株恶性血液病细胞中B7-H3分子的表达水平,筛选高表达的U937、Maver和Z138细胞。分别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靶向敲减B7-H3,建立稳定低表达细胞株,应用q PCR和FCM验证基因沉默效果。将U937、Maver和Z138各自分为空白对照组(non-infected control group,CON)、靶向B7-H3敲减组(B7-H3 knockdown group,KD)和阴性无关序列对照组(negative nontargeted control infected group,NC),将以上9组分别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Ki-67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水平。结果:筛选B7-H3分子高表达的U937、Maver和Z138细胞进行靶向敲减B7-H3,成功建立稳定低表达细胞株。U937、Maver和Z138细胞各自的KD组与NC组比较,观察终点的平均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1.83%(F=43.78,P<0.05)、59.12%(F=36.51,P<0.05)和67.37%(F=40.29,P<0.05),而各自NC组与CON组相比,肿瘤体积增长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移植瘤裸鼠模型中肝转移最常见,KD组裸鼠的远处转移较相应NC组明显降低。3种细胞各自KD组的Ki-67指数均较相应NC组显著下降(U937移植瘤:40.3%±5.2%vs.79.1%±6.3%,q=30.31,P<0.05;Maver移植瘤:35.2%±6.4%vs.69.6%±5.1%,q=24.82,P<0.05;Z138移植瘤:38.4%±7.1%vs.75.7%±4.8%,q=28.07,P<0.05),而NC组与CON组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细胞各自KD组肿瘤组织的MMP-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U937移植瘤:q=14.59,P<0.05;Maver移植瘤:q=9.25,P<0.05;Z138移植瘤:q=11.04,P<0.05),NC组与CON组MMP-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B7-H3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人恶性血液病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Ki-67和MMP-2的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B7-H3 基因沉默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免疫疗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巍 景红梅 +1 位作者 王继军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1-946,共6页
细胞免疫治疗将体外扩增的大量免疫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T细胞治疗、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和γδT细胞治疗等。这些免疫细胞的制备及培养条件、抗肿... 细胞免疫治疗将体外扩增的大量免疫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产生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包括T细胞治疗、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细胞治疗、自然杀伤细胞治疗和γδT细胞治疗等。这些免疫细胞的制备及培养条件、抗肿瘤机制、作用的靶细胞等不尽相同且各有优缺点。临床研究显示,包括恶性血液病在内的多种肿瘤患者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后,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就常见的不同种类细胞治疗的特点及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恶性肿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巍 王晶 克晓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58-1762,共5页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共刺激和共抑制的双重作用,确切机制尚存在争议。研究发现,B7-H3分子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较差相关,直接参与肿瘤的非免疫调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表达与血液肿瘤的恶性程度、复发、进展及患者的预后均显著相关。因此,B7-H3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B7-H3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就B7-H3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3 共刺激分子 血液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晓丽 许惠丽 +1 位作者 赵伟 万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5期139-140,共2页
目的比较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格拉司琼组(格拉司琼,3 mg,q.d.)和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0.25 mg,q.o.d.),各42... 目的比较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血液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格拉司琼组(格拉司琼,3 mg,q.d.)和帕洛诺司琼组(帕洛诺司琼,0.25 mg,q.o.d.),各42例。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急性呕吐完全有效:帕洛诺司琼组37例(88.1%)、格拉司琼组34例(8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0.05)。延迟性呕吐完全有效:帕洛诺司琼组30例(71.4%)、格拉司琼组20例(4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腹胀、便秘为主。结论帕洛诺司琼和格拉司琼对急性呕吐疗效近似,对于迟发性呕吐帕洛诺司琼治疗效果优于格拉司琼,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均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洛诺司琼 格拉司琼 化疗 止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战芳 高帆 +3 位作者 姚贝 田磊 万伟 胡凯 《现代临床医学》 2021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在高危肺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半乳甘露聚糖(GM)值对疗效及预后的临床意义,为GM试验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对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的104例行诊断驱... 目的:探讨在高危肺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半乳甘露聚糖(GM)值对疗效及预后的临床意义,为GM试验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对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的104例行诊断驱动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患者GM值、最高体温、年龄与治疗结局相关。GM值≥2μg/L与GM值<2μg/L的病死率分别为44.83%、22.67%(P=0.025)。接受广谱三唑类一线治疗与接受棘白菌素类一线治疗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6.9%、58.3%(P=0.00016)。结论:在肺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高GM检测值提示预后不良,以2μg/L作为GM试验的界值指导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采用广谱三唑类抗真菌治疗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GM试验 抗真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克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61-1366,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CAR)将单链抗体可变区与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融合,使其修饰的T细胞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识别肿瘤抗原及杀伤靶细胞的双重功能。CAR细胞内区的结构从表达单一信号分子的第1代,发展为添加1个及2个以上共刺激... 嵌合抗原受体(CAR)将单链抗体可变区与T细胞的活化基序相融合,使其修饰的T细胞具有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识别肿瘤抗原及杀伤靶细胞的双重功能。CAR细胞内区的结构从表达单一信号分子的第1代,发展为添加1个及2个以上共刺激分子的第2代和第3代以及增加了编码CAR和/或其启动子、自杀基因等的第4代,使T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和杀伤能力明显增强且能够调控。本文就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原理、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发现应用CAR-T细胞免疫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其中以靶向CD19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疗效尤为突出,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并且不良反应较少。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脱靶效应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需要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7与造血系统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明 王晶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3-236,共4页
SOX7基因是含高迁移率族蛋白(HMG)结构域的SOX家族重要成员,位于人类染色体8p23.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OX7基因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 SOX7基因是含高迁移率族蛋白(HMG)结构域的SOX家族重要成员,位于人类染色体8p23.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细胞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凋亡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OX7基因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在MDS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发现,SOX7基因极有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该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会导致表达沉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另外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为一个随机过程,但是SOX7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各个血细胞系分化。本文就SOX7基因改变与造血系统发育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 7 MDS WNT/Β-CATENIN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研究生科普社会实践的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菲 郑东 +2 位作者 高帆 庞萌 景红梅 《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2期36-38,共3页
目的研究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科普社会实践的意义。方法组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0名研究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社区居民和研究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参加科普的社区居民中50岁以上人群占... 目的研究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科普社会实践的意义。方法组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50名研究生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会实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社区居民和研究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参加科普的社区居民中50岁以上人群占大部分(64.0%),接近一半人(47.0%)获取医学科普的方式为网络资源,而仅有36.0%的人对医学科普知识持信任的态度,48.0%的人持部分信任的态度,86.0%的人表示对我们此次的医学科普满意,76.0%的人表示将继续参加我们的医学科普;86.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84.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提高,96.0%的同学有继续参加科普实践活动的意愿。结论通过医学研究生的社区医学科普实践不仅了解了社区居民的医学科普现状,同时也让同学们在科普中提高了医患沟通能力、提高了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这一活动应长期开展并得到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科普 社会实践 医患沟通 医学研究生 社区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栓新模式——多学科协作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蕾 董淑杰 +20 位作者 乔蕊 孙阿萍 葛洪霞 韩江莉 李宗师 韩金涛 贾子昌 杨航 王琨 张静 姚中强 王继军 于涛 马青变 傅瑜 张媛 刘书旺 赵荣生 范雯怡 高炜 唐熠达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03-307,共5页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栓塞和出血风险并存已成为临床困境。疾病的多元化与药物更迭使抗栓治疗日益复杂和专业化,单一学科已不能胜任疑难病例的抗栓治疗。为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确保患者从规范化抗栓治疗中获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突破学科间壁...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栓塞和出血风险并存已成为临床困境。疾病的多元化与药物更迭使抗栓治疗日益复杂和专业化,单一学科已不能胜任疑难病例的抗栓治疗。为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确保患者从规范化抗栓治疗中获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突破学科间壁垒,组建了以心内科为主体,联合药剂科、检验科、神经内科、急诊科、消化科、心脏外科、呼吸科、介入血管外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和血液科等12个科室参与的抗栓诊治专业团队,致力于制定合理的抗栓策略,着力解决临床血栓性疾病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旨在探索一个“以心房颤动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和精细化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栓治疗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PL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19
作者 王文明 王晶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44-1747,共4页
PTPL1是一种大小为270 k D的蛋白质,在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证据表明,PTPL1与肿瘤具有相关性,既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究竟哪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取决于相应的底物和所在的细胞环境。PTPL1在淋巴... PTPL1是一种大小为270 k D的蛋白质,在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证据表明,PTPL1与肿瘤具有相关性,既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究竟哪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取决于相应的底物和所在的细胞环境。PTPL1在淋巴瘤中普遍处于低表达,而在髓系白血病中处于高表达。PTPL1已被认为是淋巴瘤的抑癌基因,PTPL1启动子的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减少或缺失,导致其在淋巴瘤中的抑癌作用消失。本研究就PTPL1的结构域及其相互作用蛋白、PTPL1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PL1 淋巴瘤 白血病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雷佐生在血液肿瘤患者使用的用药模式分析
20
作者 韩晶 程吟楚 +4 位作者 吴紫阳 杨璨羽 董菲 刘维 翟所迪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38,共6页
目的分析右雷佐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9年7~9月使用右雷佐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历,提取人口学信息、疾病与用药信息和结局指标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 目的分析右雷佐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9年7~9月使用右雷佐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历,提取人口学信息、疾病与用药信息和结局指标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0例接受右雷佐生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数量最多,占80.5%,使用最多的化疗方案为以CHOP为主的方案(55.8%)。结局指标进行相应描述性分析。188例患者的蒽环累积剂量未达到300 mg·m^(-2)。结论现状显示右雷佐生在在血液肿瘤中的使用时机较早。尽管有一些指南推荐右雷佐生在首次应用蒽环前使用,但仍需要高质量良好设计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支持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右雷佐生 蒽环 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