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控制: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张晓玉 李江海 +2 位作者 豆方鹏 徐海轩 柳晨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3-743,共11页
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间的过渡位置,是现今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重要分布区域。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构造带,区内发育多套滑脱层,滑脱层的分布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前人依据地质露头... 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间的过渡位置,是现今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重要分布区域。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构造带,区内发育多套滑脱层,滑脱层的分布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前人依据地质露头分析和三维地震解释等技术方法厘定了研究区的主要构造样式,但对于构造变形过程及运动学特征尚缺乏定量化分析。本文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PFC2D软件计算相同时间步长内显示的构造样式的差异,设计了单滑脱层体系、双滑脱层体系和多滑脱层体系三个模型进行离散元单因素对比模拟实验,探讨各滑脱层体系中构造样式的差异。实验表明:①滑脱层对于剖面中构造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一方面,从断层的发育数量来看,双滑脱层体系与多滑脱层体系中断层的发育数量均多于单滑脱层体系,滑脱层的引入使得体系中的构造发育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从发育的断层性质分析可知,随着滑脱层数量的增加,体系中前冲断层数量呈递增趋势,反冲断层的数量在多滑脱层体系中表现为少于前两个模型,且明显少于双滑脱层体系中反冲断层的数量,中间滑脱层对于形成反冲断层具有抑制作用。②滑脱层的引入加快了断层在垂向上的逆冲速度,中间滑脱层起到了联结基底滑脱层和上部滑脱层的作用。双滑脱层体系中普遍存在构造解耦现象,多滑脱层体系中以发育次级断层和次级褶皱为主要特征。③多滑脱层体系表现了明显的次级褶皱及次级断层特征,与大巴山东段剖面较为贴合,双滑脱层体系表现为具有较多构造解耦特征,与西段剖面较为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变形 滑脱层 离散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英 李志生 +1 位作者 王东良 王晓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3-700,708,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天然气分布广泛,除已发现5个气田和2个含气构造外,还有大量的气显示。该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为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轻、重烃气含量低,经成因判识为典型的生物气,甲烷成因主要与二氧化碳还原作用有关。部分样品中...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天然气分布广泛,除已发现5个气田和2个含气构造外,还有大量的气显示。该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为甲烷碳同位素组成轻、重烃气含量低,经成因判识为典型的生物气,甲烷成因主要与二氧化碳还原作用有关。部分样品中检测到一定含量的C5—C8烃类,个别样品乙烷和丙烷碳同位素组成偏重,揭示该地区天然气中可能混有一定量热成因气。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具备良好的烃源条件和较好的保存条件。建议在天然气勘探中积极扩大目标领域,适当关注浅层和极浅层生物气、深层生物气以及深部热成因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三湖地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GeoStudy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软件独特的资料管理理念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佳强 吴朝东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3-99,共7页
石油地质资料是研究人员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而资料管理则是现阶段研究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文着重介绍了GeoStudy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软件资料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GeoStudy软件是一款既针对软件本身,又兼顾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 石油地质资料是研究人员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而资料管理则是现阶段研究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文着重介绍了GeoStudy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软件资料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GeoStudy软件是一款既针对软件本身,又兼顾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求进行资料管理,具备现阶段各油田或研究院(所)勘探开发数据库和资料室(档案室)双重管理功能的软件,该软件从石油地质研究工作对各类资料的实际需求出发,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研究人员的资料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Study软件 数据库 石油地质 资料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类型与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石思思 陈星州 +2 位作者 马健 孙玉梅 孙超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29,共6页
针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物性研究不系统,储层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运用岩心观察、激光粒度测试、扫描电镜和XRD测试等方法,剖析了神狐海域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并对其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分类和有效... 针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物性研究不系统,储层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运用岩心观察、激光粒度测试、扫描电镜和XRD测试等方法,剖析了神狐海域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岩性、物性特征,并对其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分类和有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神狐海域W19井处于能量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不同储层类型的水合物赋存状态不同;根据W19井天然气水合物岩性、物性及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等特征,将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分为有孔虫控制型、石英控制型及黏土控制型。该研究可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及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评价 岩性特征 粒度特征 W19井 神狐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斜仪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底变形监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鑫 张洪亮 +4 位作者 周雷 何涛 梁前勇 董一飞 何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5-642,共8页
根据Okada线弹性理论,提出并建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海底变形场模型,对开采产生的海底变形场进行正演模拟,并采用模拟退火方法,对合成观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利用测斜仪监测能够得到水合物开采区域准确的倾角、方位角... 根据Okada线弹性理论,提出并建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海底变形场模型,对开采产生的海底变形场进行正演模拟,并采用模拟退火方法,对合成观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利用测斜仪监测能够得到水合物开采区域准确的倾角、方位角和体积等信息。不同噪声水平下的测试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另外,结合2017年中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开采试验,分析测斜仪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表明"产能递减型"开采方案在海底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变形监测 测斜仪 倾斜场 模拟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中脊拆离断层与洋底核杂岩的发育对扩张中心迁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范庆凯 李江海 +1 位作者 刘持恒 潘相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0-2050,共11页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的位置变化。依据洋中脊扩张中心位置的离轴迁移规律,本文将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的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参照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将全球27处拆离断层进行分类。现今全球洋中脊拆离断层多属于非活动性拆离断层,位于阶段VI(如Logachev Massif拆离断层和Kane Megamullion拆离断层);但部分拆离断层仍在活动,即属于发展期和成熟期(阶段III/IV,如MAR,13°19′N拆离断层和Mt.Dent拆离断层),以及衰亡期(阶段V,如MAR,13°30′N拆离断层和Atlantis Massif拆离断层)。在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形成-演化-衰亡-再次形成的循环过程中,中央裂谷的岩浆作用发生周期性循环,洋中脊扩张中心亦发生新生火山岩区中线-拆离断层终止线-重新活动的新生火山岩区中线的位置变化,并先后产生离轴和向轴的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底核杂岩 构造演化阶段 不对称扩张 扩张中心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的影响——基于物理模拟研究
7
作者 张晓玉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利杰 柳晨 胡懿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8,共11页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间层志留系滑脱层使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复杂化,但是中间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的具体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物理模拟设计两组实验、四个模型,探讨了相同厚度的硅胶和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中间滑脱层对于模型整体构造样式的影响,分析了其与基底及沉积盖层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硅胶作基底滑脱层时,正向逆冲断层和反向逆冲断层数量相当,反冲断层多为自基底逆冲的断层。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存在中间滑脱层的体系以正向逆冲断层为主,反冲断层多为浅部小型断层;②中间滑脱层的引入降低了整个体系的强度,使体系中构造变形更加复杂,模型中出现脱耦现象。中间滑脱层对前陆方向的变形起主导作用,促进了模型远端前陆方向的传播,垂向上沉积载荷的增大激活了中间滑脱层对挤压端构造样式的影响;③模拟表明,该地区志留系滑脱层使剖面出现脱耦,寒武系基底滑脱层为摩擦滑脱层,上三叠统之上发育较薄沉积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 构造样式 中间滑脱层 志留系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速-超慢速扩张中心岩浆匮乏区热液活动的渗透机理
8
作者 范庆凯 程鹏 冯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8-938,共11页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作为全球洋中脊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岩浆补给、岩石圈热力学状态在沿轴/离轴方向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广泛发育岩浆匮乏甚至缺失区,如拆离断层、非转换不连续带和非岩浆段等,在这些区域也发育大量的热液活动。为...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作为全球洋中脊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岩浆补给、岩石圈热力学状态在沿轴/离轴方向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并广泛发育岩浆匮乏甚至缺失区,如拆离断层、非转换不连续带和非岩浆段等,在这些区域也发育大量的热液活动。为探究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匮乏区的热液驱动机制及可能的热源,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岩石圈冷却-破裂理论模型来定量解释洋中脊热液系统的产生条件、对流强度和维持时间与其深部潜在热源的关系。调整岩石圈矿物尺寸至5 mm×5 mm时,岩石圈最大破裂深度为~5 k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维持热液系统的洋壳渗透率阈值为~1.6×10^(-16)m^(2),且渗透率越大,热液活动越强烈。在相同的设置下,低渗模型(k_(1)=1.7×10^(-16)m^(2))维持热液系统持续活动~170 ka。提高模型对流层渗透率(k_(2)=1.7×10^(-15)m^(2))不仅有效增强了热液系统的热量输出,也将热液活动时间延长至~470ka。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地球物理发现,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岩浆匮乏区的热液活动或受控于深部多期次岩浆侵入体的侵入-加热-冷却-破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若在岩浆体和围岩温度降至无法维持热液活动之前发生新一期岩浆侵入,上覆热液系统得以维持,并表现出脉冲状的热量变化;反之,若新一期岩浆侵入滞后,热液活动将最终衰亡。岩浆侵入与热液对流之间的时间差可能是导致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系统下伏热源无法确定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热液活动 岩浆匮乏区 渗透机理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石化机理与白云岩成因问题研究 被引量:95
9
作者 赫云兰 刘波 秦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0-1020,共11页
通过统计大量白云岩成因的例子,追溯其离子来源,得出:地质环境中白云石化所需Mg2+主要来源于成岩流体、岩浆岩及其他固体矿物和生物,这些Mg2+经特定的流体动力学机制交代方解石中的Ca2+使之转化为白云石。根据Mg2+来源和流体动力学机制... 通过统计大量白云岩成因的例子,追溯其离子来源,得出:地质环境中白云石化所需Mg2+主要来源于成岩流体、岩浆岩及其他固体矿物和生物,这些Mg2+经特定的流体动力学机制交代方解石中的Ca2+使之转化为白云石。根据Mg2+来源和流体动力学机制,目前较成熟的白云石化成因模式主要有蒸发模式(萨布哈模式)、渗透回流模式、混合水模式、海水模式、埋藏模式以及热液成因模式。根据不同的埋藏条件,可将白云石化分为3类:浅层白云石化(<1000m)、中深层白云石化(1000~2000m)和深层白云石化(>2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白云石化 成因模式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学丰 赫云兰 +4 位作者 马永生 刘波 赵培荣 高计县 杨云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4-235,共12页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旋回,讨论了层序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高频旋回发育及其与孔隙发育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及沉积、成岩环境对储层早期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高频旋回 储层形成 飞仙关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裂缝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庆莲 侯贵廷 +5 位作者 潘文庆 韩剑发 琚岩 李乐 鞠玮 舒武林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1年第6期853-861,共9页
从数学规律的角度,应用分形理论,对构造裂缝的分布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分数维D值越大,说明构造裂缝分布越均匀,各向异性较强,构造裂缝的分布发育较好.与走滑断裂属同一构造应力场的构造裂缝,随着距离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大,分数维D值呈指数减... 从数学规律的角度,应用分形理论,对构造裂缝的分布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分数维D值越大,说明构造裂缝分布越均匀,各向异性较强,构造裂缝的分布发育较好.与走滑断裂属同一构造应力场的构造裂缝,随着距离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大,分数维D值呈指数减小;随构造裂缝面密度的增大,分数维D值呈线性增大.分数维D值大小更能体现构造裂缝分布的均匀程度和各向异性,同时考虑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数维,引用发育程度f来表征岩石破裂程度.对裂缝油气藏来说f,越大表明岩石破裂程度越高,储层裂缝越发育.靠近断裂岩石破裂程度高,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数维D 构造裂缝 走滑断裂 面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罗佳强 任延广 +1 位作者 吴朝东 刘文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0-146,共7页
徐家围子断陷是一个构造格局呈西断东超、地层厚度西厚东薄的箕状断陷盆地,在沉积上具有多沉积中心、多物源和近物源的特征,北部安达地区火山是主要物源区。通过对研究区20多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等的综... 徐家围子断陷是一个构造格局呈西断东超、地层厚度西厚东薄的箕状断陷盆地,在沉积上具有多沉积中心、多物源和近物源的特征,北部安达地区火山是主要物源区。通过对研究区20多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主要发育一套以粗砂岩—粗砾岩为主的河湖相粗碎屑沉积,主要发育7大岩相类型和5大沉积体系;其中,营四段下亚段在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则主要发育冲积扇和泛滥盆地;营四段上亚段,在宋西断层以东主要发育辫状三角洲体系,而以西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则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体系;在各沉积体系前缘则发育滨浅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碎屑岩 物源 沉积相 营四段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生宙烃源岩分布的古板块再造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江海 杨静懿 +1 位作者 马丽亚 王洪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83-1698,共16页
本文依据古地磁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全球古板块进行再造,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全球大地构造背景、洋流系统、气候带分布以及岩相古地理等要素,共编制了11个时间段古板块格局下的全球烃源岩分布图。综合各种地质要素可以看出烃源岩在时间和空... 本文依据古地磁方法对不同时期的全球古板块进行再造,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全球大地构造背景、洋流系统、气候带分布以及岩相古地理等要素,共编制了11个时间段古板块格局下的全球烃源岩分布图。综合各种地质要素可以看出烃源岩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强烈不均匀的特征,在时间上,中、新生代烃源岩无论是从分布范围,还是厚度上,都较古生代更为发育;在空间上,全球显生宙海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陆棚及斜坡相、台内坳陷等环境,而陆相烃源岩则主要分布在湖盆中心。烃源岩的沉积和保存受到超大陆旋回的控制,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陆架和适宜陆缘的消失不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保存,反之亦然。较高的海平面以及上升流的存在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条件,全球优质烃源岩富含的有机质泥页岩多发育于海侵体系域顶部与高位体系域底部的密集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烃源岩 古板块 发育环境 有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有机质生物产甲烷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英 王晓波 +1 位作者 李谨 李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33-636,共4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生物产甲烷能力和特征,选择了代表藻类、水生草本植物、陆生草本植物和泥炭的6个样品进行生物模拟实验研究。实验气体产物的分析结果揭示:不同类型有机质生物产甲烷潜力差异大,藻类和泥炭的产气能力相差可达百倍... 为研究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生物产甲烷能力和特征,选择了代表藻类、水生草本植物、陆生草本植物和泥炭的6个样品进行生物模拟实验研究。实验气体产物的分析结果揭示:不同类型有机质生物产甲烷潜力差异大,藻类和泥炭的产气能力相差可达百倍,藻类等优质有机质对生物气生成和成藏的贡献值得关注;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生物转化率相差巨大,进行生物气源岩评价时应予以考虑;生物甲烷的碳同位素值受生成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和母质碳同位素的双重控制,分布范围较宽,生物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明显偏重。建议鉴别气藏中天然气的成因时,应结合甲烷碳同位素、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和天然气组分等数据进行多参数综合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草本植物 泥炭 生物气 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可可西里地貌及区划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许丽 李江海 +1 位作者 刘持恒 崔鑫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3-842,共10页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可可西里地区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地貌区划进行研究。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分为中海拔、高海拔和极高海拔三级,其中高海拔地区占据69.38%的区域。研究区夷平面广泛发育,根...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对可可西里地区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地貌区划进行研究。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分为中海拔、高海拔和极高海拔三级,其中高海拔地区占据69.38%的区域。研究区夷平面广泛发育,根据地势起伏度可划分为丘陵、平原和台地3种类型。除东部三江源地区外,研究区主体未受到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造成的河流溯源侵蚀影响,坡度类型以小于15的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为主,地势平坦。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的差异性原则,可可西里地区可划分为4个地貌区:羌塘高原地貌区(Ⅰ)、东昆仑山山地地貌区(Ⅱ)、三江源丘状山原地貌区(Ⅲ)和柴达木高原盆地区(Ⅳ)。其中,羌塘高原地貌区又可划分为可可西里高原地貌亚区(Ⅰ_1)和唐古拉山高山地貌亚区(Ⅰ_2),东昆仑山地地貌区可划分东昆仑南部极高山地貌亚区(Ⅱ_1)和东昆仑北部高山地貌亚区(Ⅱ_2)。地貌要素研究可以直观、量化地反映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地势起伏度及坡度特征,地貌区划研究可以反映可可西里地区高原、山地、山原、盆地的地貌格局和水平分异,对研究地貌特征、地貌类型及开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可可西里 地貌形态 地貌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沉积盆地结构与构造演化特征:洲际纬向超长剖面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江海 李维波 +3 位作者 周肖贝 杨静懿 程雅琳 毛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沉积盆地地层及其结构记录了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由其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构造背景所决定。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和大量地震剖面的完成为系统认识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本文在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下,收集了全球上百个重... 沉积盆地地层及其结构记录了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由其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构造背景所决定。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和大量地震剖面的完成为系统认识盆地构造演化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本文在板块构造理论的指导下,收集了全球上百个重要沉积盆地的资料编制了2条洲际纬向超长剖面:(1)北美-北非-中东-中亚-东亚纬向超长剖面;(2)南美-非洲纬向超长剖面。这两条洲际纬向超长剖面能直观地显示出不同类型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时空对应关系受控于板块运动。盆地发育的程度(沉降厚度、沉降率、构造间断)及其完整性(规模大小、剖面形态、垂向结构),受控于其所处区域的构造背景。北美和南美大陆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存在有序并列的特征:自西向东均为大洋盆地、海沟、弧前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和被动陆缘盆地。由于板块边界作用影响,相同板块上不同的盆地群之间具有密切的构造-沉积联系和构造事件响应,北非和非洲中部东西向剖面依次发育被动陆缘(西部)-克拉通(中部)-裂谷(偏东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超长剖面 盆地结构 盆地构造演化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变形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维波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洪浩 黄少英 能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10,共10页
在解释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剖面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单因素变量控制方法,通过六组模拟对比实验,探讨挤压背景下应变速率大小和作用时间、盐岩展布形态、先存盐底辟、基底先存断裂以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对... 在解释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三维地震剖面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单因素变量控制方法,通过六组模拟对比实验,探讨挤压背景下应变速率大小和作用时间、盐岩展布形态、先存盐底辟、基底先存断裂以及基底古隆起等因素,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变形的影响。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应变速率大小,应力作用时间对冲断带变形的影响更为显著,变形缩短率相同时导致挤压隆升幅度更大,可达70.25%,向前传播距离均更远,横向上变形范围可达73.82%,盐下层叠瓦状逆冲断裂倾角更小。先存底辟主要影响挤压端垂向变形规模,使得隆升幅度更大。先存断裂主要影响挤压端水平方向变形范围,挤压变形水平传播更远。基底古隆起和盐岩展布形态对克拉苏构造带变形也具有重要影响,基底隆起前沿形成应力集中带,盐岩在此聚集形成构造三角带。由于盐岩的分隔作用,盐上层变形相对较弱,靠近挤压端发育背斜和冲断构造,向盆地方向逐渐变为宽缓的向斜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离散元数值模拟 克拉苏构造带 影响因素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瓦纳大陆古生代冰盖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洪浩 李江海 +3 位作者 李维波 周肖贝 马丽亚 刘仲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32-2143,共12页
基于冈瓦纳大陆主要板块冰川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古地磁方法对冈瓦纳大陆古生代主要冰期的冰盖分布范围进行再造,认为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的冰期,分别是:(1)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2)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3)... 基于冈瓦纳大陆主要板块冰川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古地磁方法对冈瓦纳大陆古生代主要冰期的冰盖分布范围进行再造,认为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的冰期,分别是:(1)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2)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3)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冰盖主要分布在西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冰盖主要分布在南美板块;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冰盖在冈瓦纳大陆主要组成板块上均有分布,且冰盖存在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3次主要冰期冰盖的中心点位置均靠近南极点,但并不完全重合,可认为气温是影响冈瓦纳大陆上冰盖分布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冰盖的分布范围还受到盆地动力学、地形、冰川属性以及其他具体因素的影响。同时结合在保山地块的野外工作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冈瓦纳大陆的3次冰期中,仅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对中国的陆块产生了影响,且主要影响了中国的西南陆块群(包括保山地块、腾冲地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大陆 古生代 冰盖 中国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1油层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熊文涛 师永民 +4 位作者 刘新菊 王小军 吴洛菲 王磊 郭馨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8-294,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某区块致密砂岩储层为例,探讨多期河道叠加的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通过优选参数,选定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品质系数、流动层带指数作为参数因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某区块致密砂岩储层为例,探讨多期河道叠加的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通过优选参数,选定孔隙度、渗透率、储层品质系数、流动层带指数作为参数因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和评价,认为用聚类分析法划分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是合理可行的,对同类储层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单元 致密砂岩 聚类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婷婷 刘波 秦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9-809,共11页
通过对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白云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白云岩按沉积相及相应的岩石结构特征主要分为3类:礁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泥晶-微晶白云岩(含膏云岩)。礁白云岩具有典型的混合带白云石化特点,受海平面频繁变化... 通过对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白云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白云岩按沉积相及相应的岩石结构特征主要分为3类:礁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和泥晶-微晶白云岩(含膏云岩)。礁白云岩具有典型的混合带白云石化特点,受海平面频繁变化影响;颗粒白云岩的形成与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和深埋藏成岩作用有关;准同生白云石化或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是泥晶-微晶白云岩(含膏云岩)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白云岩 白云石化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