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区域地基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分析北京地区大气总水汽量 被引量:62
1
作者 梁丰 李成才 +2 位作者 王迎春 毛节泰 方宗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利用 2 0 0 0年 6月 1日~ 8月 1 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 (GlobePosition ing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 ,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 利用 2 0 0 0年 6月 1日~ 8月 1 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 (GlobePosition ing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 ,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大气总水汽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 ,对于地理位置基本相近的台站 ,海拔高度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般情况下高山站的水汽总量低于平原站 ;在晴天 ,地面水汽压与大气总水汽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而在云雨日 ,由于高低层大气湿度的变化常常不同步 ,用地面水汽压估算的大气总水汽量具有较大的偏差 ;大气总水汽量短时间内的快速增加往往对应有降水过程出现 ,但总水汽量的大小与降水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 ,在降水预报中应综合考虑总水汽量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的增幅和峰值大小等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大气遥感 夏季 日平均温度 地面水汽压 降水量 降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7月北京和上海两次重大气象事件的异同及其科学问题 被引量:19
2
作者 陶祖钰 葛国庆 +5 位作者 郑永光 高帆 王迎春 陈明轩 端义宏 杨引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2-887,共6页
00 4年 7月 10日北京市出现的局地强降水导致城区交通严重拥堵 ,12日强对流伴随的飑线造成上海市重大的人员伤亡。这两次突发性气象事件都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文中给出的观测分析和理论估算初步表明 ,这两次重大气象... 00 4年 7月 10日北京市出现的局地强降水导致城区交通严重拥堵 ,12日强对流伴随的飑线造成上海市重大的人员伤亡。这两次突发性气象事件都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文中给出的观测分析和理论估算初步表明 ,这两次重大气象事件都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引起的。但是在卫星云图上 ,造成北京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外形不规则、云顶温度较高、云体边缘不光滑并且没有密集的亮温梯度 ,与大多数MCS有很大的不同。此外 ,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季风极度北涌 ,同时冷空气又强烈南下的经向环流背景下 ,但两者发生的位置差别很大。文章认为对于这种非典型性MCS的结构和发生条件以及 2 0 0 4年夏东亚季风极度北涌是否与全球环流异常有关等科学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气象 大气 东亚季风 强对流 云顶温度 环流背景 严重 MCS 理论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 被引量:148
3
作者 李成才 毛节泰 +3 位作者 刘启汉 刘晓阳 刘桂青 朱爱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9-880,共12页
对 2 0 0 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 ;比较了 2 0 0 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 (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 对 2 0 0 1年在北京地区利用太阳光度计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NASA发布的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了比较 ,验证了这一卫星遥感产品的可靠性 ;比较了 2 0 0 1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产品和由空气污染指数 (API)计算的每日平均可吸入颗粒物 (PM1 0 )浓度 ,得到了比较高的相关系数 ,证实该气溶胶产品可用于污染分析。将北京地区AOD与气象能见度观测资料进行比较 ,得到了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利用统计的不同季节的气溶胶标高 ,从光学厚度的季节分布得到了能见度 (能见距离 )的季节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图像的个例分析表明 ,除局地排放外 ,周边区域 (主要为西南和南向 )的输送对北京市区的空气污染贡献份额较大。卫星遥感气溶胶可以比较直观地再现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和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污染 气溶胶光学厚度 能见度 卫星遥感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大气边界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徐阳阳 刘树华 +4 位作者 胡非 马楠 王瑶 石宇宁 贾海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867,共9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北京325m气象塔1993年~2003年夏季(7月~9月)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年的风速与温度廓线分布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相对风速有逐年减小的趋...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北京325m气象塔1993年~2003年夏季(7月~9月)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年的风速与温度廓线分布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相对风速有逐年减小的趋势,并且越靠近地面,相对风速的减小越明显,这反映了城市建筑对近地面层空气流动的摩擦作用。对风速廓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风速随高度的垂直递增率,发现无论是100m以下的近地面层还是较高层,风速的垂直递增率都随城市化发展存在逐年增大的趋势,表明粗糙下垫面的影响已经向高层扩展。根据温度廓线计算了各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发现其有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城市化发展对边界层热力结构同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依据统计整理得到的近中性层结下的风速廓线资料,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零平面位移随着城市化发展皆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分析了各空气动力学参数与平均风速及无量纲风速的关系。其中,摩擦速度和平均风速二者基本成正相关,且摩擦速度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越发明显。本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大气边界层结构、气候和环境影响有参考意义,可为城市大气边界层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提供参数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边界层结构 下垫面性质 廓线 空气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冷锋云系的中尺度和微物理特征模拟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史月琴 楼小凤 +2 位作者 邓雪娇 胡志晋 周秀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9-1036,共18页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结合实测地面雨量、卫星和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04年3月31日-4月1日的华南春季冷锋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云带的出现时间、位置、形状与走向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均与卫星观测一致。模...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结合实测地面雨量、卫星和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04年3月31日-4月1日的华南春季冷锋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云带的出现时间、位置、形状与走向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均与卫星观测一致。模拟的雷达回波分布同实测一致,回波主要出现在地面锋线以及锋后冷空气一侧,呈西南东北带状分布,锋面云系的不同部位回波单体的差异很大。模拟的主要降水时段内的地面雨量分布范围以及大小同实测接近,中尺度雨带呈西南东北带状结构,随着冷锋的移动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在中尺度雨带上有4个生命史超过3小时的强降水中心,强降水中心基本都是向东略偏南的方向移动,与回波单体的移动方向一致。锋面云系的垂直运动深厚,且基本与云区对应,云系产生在低层辐合、正涡度,高层辐散和高相当位温的区域。地面锋线附近的上升速度大,云水含量高,冰相粒子的淞附和雨滴碰并云滴是云中的主要微物理过程,暖雨过程和冷雨过程都重要;而在高空锋区宽雨带部分低层为下沉气流,上升气流只出现在高层,主要是过冷云水、霰和雪晶组成的混合云,雪晶是霰增长的主要源项,降水主要由霰的融化产生,冷云降水过程比较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冷锋降水 中尺度雨带 微物理转化过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大气电场特征 被引量:40
6
作者 吴亭 吕伟涛 +6 位作者 刘晓阳 董万胜 张义军 李成才 王美华 杨晶 李长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401,共8页
利用2004年8月—2005年11月近地面大气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谷值分别出现在北京时05:00和12:00,峰值分别出现在07:00和23:00,... 利用2004年8月—2005年11月近地面大气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谷值分别出现在北京时05:00和12:00,峰值分别出现在07:00和23:00,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晴天大气电场的变化与气溶胶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两者呈正相关;晴天大气电场与绝对湿度之间也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汽对大气电场的作用;沙尘天气下风速均达到一定强度,近地面大气电场为负值,并且变化剧烈,电场强度与PM10之间呈现较强的负相关,而电场强度与风速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电场 气溶胶 绝对湿度 沙尘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PM_(10)质量浓度与总体理查逊数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艳昆 刘树华 +2 位作者 李炬 王迎春 马雁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为了研究总体理查逊数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smaller than 10μm)质量浓度的影响,对2007年11月北京南郊观象台的PM10质量浓度资料、地面气象自动站资料和常规无线电探空资料进行了分析。... 为了研究总体理查逊数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smaller than 10μm)质量浓度的影响,对2007年11月北京南郊观象台的PM10质量浓度资料、地面气象自动站资料和常规无线电探空资料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5.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15.0)。分析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以稳定层结为主的条件下,PM10质量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和总体理查逊数存在很好的规律性。PM10质量浓度与风速和相对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原0.65和0.69,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PM10质量浓度与地面至450m层的总体理查逊数存在显著的对数形式非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42。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独立样本预测检验显示回归模型可以用于根据无线电探空资料对PM10质量浓度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10质量浓度 总体理查逊数 非线性关系 对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微物理检验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梦宇 张蔷 +4 位作者 魏强 马新成 邓兆泽 张磊 刘力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91-194,327-328,共6页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 利用机载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粒子探测系统获得的云微观特征和宏观观测分析了2005年北京消云试验的效果。比较2005年9月12日上午消云作业前后云滴数浓度、粒子有效直径和云滴谱分布的变化发现,在暖云中播撒吸湿性高浓度粒子群能够产生一定的消云效果。作业后云微物理结构的垂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云滴数浓度和粒子有效直径均变小,并且在作业高度下方出现一个"干层";吸湿性物质促使云滴发生碰并过程,使得大云滴消失小云滴变少;作业半小时后垂直方向影响范围小于900m。此外,在9月13日下午的消云试验中观测到消云作业产生的一条明显云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云 飞机探测 PMS粒子探测系统 云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市大气空气质量状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连东英 林长城 +1 位作者 王宏 吴德辉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80-884,共5页
目的研究三明市大气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方法 2002—2006年三明市大气污染物 PM10、NO_2、SO_2的日监测数据来源于三元区政府、三明二中、三明钢铁厂、洋溪(对照点)4个环境监测站;气象资料取自相应8:00的850hPa 高空天气图,分析... 目的研究三明市大气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方法 2002—2006年三明市大气污染物 PM10、NO_2、SO_2的日监测数据来源于三元区政府、三明二中、三明钢铁厂、洋溪(对照点)4个环境监测站;气象资料取自相应8:00的850hPa 高空天气图,分析三明市大气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三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状况较差,PM10是首要污染物;10月至次年4月,3种污染物浓度较高,5至9月较低;郊区各种污染物浓度远低于市区。暖式切变天气系统控制下的空气质量最好,其次是低压;暖区辐合天气系统控制下的空气质量最差,其次是大陆高压。偏东类风向时空气质量较好,偏西类风向时空气质量较差。结论天气系统和低空风向对三明市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 时空分布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湍流通量的塔层观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新平 王琳琳 +1 位作者 高志球 苗世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9-638,共10页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m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 利用2003年8月13-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气象塔47、120和280m3层高度上三维风速和温度脉动的观测资料,结合涡动相关方法,分析了夏季北京市城市下垫面的动量和感热等湍流通量。结果表明:3层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日变化彼此非常接近,且3层高度上最大感热通量达到200-250W·m^-2。观测期间盛行南风,120m高度的水平风速小于10m·s^-1同时分析了由慢响应传感器采集的15个高度上的气温和8个高度上的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受地表加热影响,320m高度上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非常显著。不同高度上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比较表明:城市下垫面的空气动力不均匀性比热力不均匀性显著。用廓线法计算了32和65m高度之间的湍流通量,结果表明:1)夏季晴好天气情况下,北京城市下垫面能量输送以感热为主;2)由廓线法计算得到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由涡动相关法直接测量结果相近。此外还初步讨论了大气边界层温度、湿度垂直廓线随时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边界层 近地层 塔层 湍流通量 涡动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散失机理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树华 蔺洪涛 +3 位作者 胡非 梁福明 王建华 刘和平 《干旱气象》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以Deardorff(1978)提出的陆面参数化方案和Noilhan等人(1989)土壤水分参数化方案为基础,对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在模式中较详细地考虑了植被和地面的各种物理参量如地面和叶面的反射率和发射率,净叶面面积指数,植被的物理... 以Deardorff(1978)提出的陆面参数化方案和Noilhan等人(1989)土壤水分参数化方案为基础,对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在模式中较详细地考虑了植被和地面的各种物理参量如地面和叶面的反射率和发射率,净叶面面积指数,植被的物理阻抗等,并与大气边界层模式耦合。应用该模式模拟了沙漠及绿洲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率情况下的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和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连续变化特征;对不同植被覆盖率的热量平衡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式较好地反映了地表蒸散3阶段的变化趋势特征,揭示出下垫面热量平衡分量间的相互转换过程。该模式可以用于中尺度的气象和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测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近地层的热量输送和水分散失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蒸散机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树华 邓毅 +3 位作者 胡非 梁福明 刘和平 王建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005-2012,共8页
基于大气边界层和植被冠层微气象学基本原理 ,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式 .应用该模式模拟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植被温度、植被冠层内空气温度、地表温度日变化特征 ,及森林生态系统下垫面大气边界层... 基于大气边界层和植被冠层微气象学基本原理 ,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式 .应用该模式模拟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植被温度、植被冠层内空气温度、地表温度日变化特征 ,及森林生态系统下垫面大气边界层风速、位温、比湿、湍流交换系数的时空分布和廓线的日变化特征 .该模式还可应用于不同下垫面 ,模拟陆面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的研究 ,这将为气候模式与生物圈的耦合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大气边界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标准气浓度标定及采样瓶CO_2浓度分析系统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晓春 蔡永祥 +2 位作者 温玉璞 周凌晞 汤洁 《气象科技》 2005年第6期538-542,547,共6页
对美国NOAA/CMDL开发的用于我国大气本底监测的非色散红外CO2瓶分析和标准气标定系统做了测试与讨论,并对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和北京上甸子所采集到的实验性空气样品中的CO2浓度进行了测量,与瓦里关在线连续测量结果... 对美国NOAA/CMDL开发的用于我国大气本底监测的非色散红外CO2瓶分析和标准气标定系统做了测试与讨论,并对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和北京上甸子所采集到的实验性空气样品中的CO2浓度进行了测量,与瓦里关在线连续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均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具备了从进样到数据处理等较为完整的自动化功能,具有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等特点,可用于大气CO2标准气体的标定及采样瓶分析。测量和对比结果也表明,样瓶采样和分析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现场连续测量系统,在不同的地点进行采样并进行集中分析也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分析 CO2 标定 标准气 瓶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J-RUC系统对北京夏季边界层的预报性能评估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梦娟 陈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以北京市观象台2010年8月、2011年8月每日3次(08:00,14:00,20:00,北京时,下同)L波段探空秒间隔数据为实况,对BJ-RUC系统(rapid updated cycle system for the Beijing area)分析和预报边界层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BJ-RUC系统对... 以北京市观象台2010年8月、2011年8月每日3次(08:00,14:00,20:00,北京时,下同)L波段探空秒间隔数据为实况,对BJ-RUC系统(rapid updated cycle system for the Beijing area)分析和预报边界层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BJ-RUC系统对北京地区夏季白天边界层的细致特征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误差。08:00边界层偏冷;14:00和20:00 1 km以下的边界层则显著偏暖,边界层内明显偏湿。整体上模式对边界层内温度、湿度的预报误差均高于自由大气。该系统对北京地区边界层内早晨(08:00)从夜间山风向白天谷风环流过渡、午后(14:00)到日落后(20:00)1500 m以下盛行西南偏南气流的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系统预报的14:00边界层顶高度与评估时段内实际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预报的对流边界层顶偏高,这与BJ-RUC系统采用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垂直混合更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L波段探空 业务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层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与地面大气温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谭本馗 所玲玲 黄嘉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8-724,共7页
文中研究了不同气压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时,与之相应的北半球地面大气温度的变化及其月际变率特征。为衡量温度变化的程度,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定义了一个新的耦合指数。该指数定义为对地面气温距平场和北半球环形模态指数做偏最... 文中研究了不同气压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时,与之相应的北半球地面大气温度的变化及其月际变率特征。为衡量温度变化的程度,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定义了一个新的耦合指数。该指数定义为对地面气温距平场和北半球环形模态指数做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第1主分量。分析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准确地表现出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时相应的整个温度场变化程度。通过该指数序列分析和环形模态异常时地面气温合成分析,比较了处于不同气压层面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与地面大气温度异常的不同关系。(1)不同层面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与同时期的地面温度关系比较:1月对流层中高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与1月地面温度异常关系最密切,密切程度超过其他气压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与2月地面温度关系较显著的是1月平流层低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2)环形模态异常与地面气温耦合关系的月际变率分析结果:1月位于对流层中高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与1月地面气温耦合关系最强烈,与其他各月地面气温的耦合逐月递减,4月之后变得不明显;1月平流层低层的北半球环形模态异常除了与1月气温关系密切外,还与2、3月地面气温关系密切,4月之后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形模态 地面气温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界层大气环境领域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 被引量:6
16
作者 佟华 韩志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城市边界层大气环境领域的问题逐渐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 ,本文概略介绍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给出了一些应用广泛的模式系统的要点。
关键词 大气环境 研究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谢义炳对大气环流系统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受钧 陶祖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5-672,共8页
对谢义炳在大气环流系统方面所做出的科学贡献作了简要的全面回顾。其中包括:(1)北美切断低压的生命史;(2)东亚高空锋和急流的多层结构;(3)中国降水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包括梅雨锋、西南低涡等),热带和中纬度扰动相互作用在暴雨过程... 对谢义炳在大气环流系统方面所做出的科学贡献作了简要的全面回顾。其中包括:(1)北美切断低压的生命史;(2)东亚高空锋和急流的多层结构;(3)中国降水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包括梅雨锋、西南低涡等),热带和中纬度扰动相互作用在暴雨过程中的重要性;(4)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形成在ITCZ(赤道辐合带)/季风槽中;印度西南季风的低频变化;(5)降水系统的湿斜压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6)大气环流的中期变化理论。谢义炳的这些贡献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系统并改善了中国的暴雨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系统 暴雨 台风形成 低频变化 湿斜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模糊测量系统在监测大气质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常炳国 毛节泰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2年第1期42-43,9,共3页
综合考虑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毒气体、温湿度以及其它相关状态参量 ,采用多信息融合技术解决了各影响因子间的冗余性。在此基础上 ,构造了智能模糊神经网络检测系统 ,应用于检测大气质量。
关键词 智能模糊测量系统 模糊神经网络 大气质量 多信息融合技术 大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预报研究 被引量:95
19
作者 梁爱民 张庆红 +2 位作者 申红喜 李秀连 王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3-80,I0003,共9页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大风发生之前,CAPE有一个明显增大的过程,与之相对应,CIN有一个减少的过程。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垂直-时间剖面图显示,在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低层一般为上升运动,来自大气中、上层的干冷空气及其伴随的下沉气流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增强;雷暴大风发生当日的20时,大尺度环境场为较强的上升运动控制,上升运动可达到对流层顶高度附近,与之配合,大气中层(600hPa左右)存在一相对湿度为70%的高值区,其中55%的相对湿度高度可伸展到300hPa,大气可降水量达到最大值,抬升指数最小;从22时左右开始,随着不稳定层结的破坏,500hPa以下逐渐转为下沉气流控制。通过与2004—2005年5—8月期间46个普通雷暴日和非雷暴日平均场对比分析还发现,大气可降水量对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即普通雷暴要求大气中含有较高的可降水量,而雷暴大风则较低。认真分析不同类型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尤其是多普勒速度图像是做好雷暴大风临近预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抑制能量 垂直速度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卫星遥感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及与地面光度计遥感的对比 被引量:136
20
作者 毛节泰 李成才 +2 位作者 张军华 刘晓阳 刘启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127-135,共9页
介绍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的方法 ,利用北京大学地面多波段太阳光度计的观测进行了对比 ,二者的相关性比较好。给出了描述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几幅图片。卫星遥感对于更好地研究空气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 介绍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的方法 ,利用北京大学地面多波段太阳光度计的观测进行了对比 ,二者的相关性比较好。给出了描述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的几幅图片。卫星遥感对于更好地研究空气污染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弥补了地面观测空间覆盖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卫星遥感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地面光度计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