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剥蚀、下地壳流变与造山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新钰 季建清 +2 位作者 韩宝福 陈建军 余绍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岩石圈的流变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是地球科学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渊源。最近的研究表明,下地壳普遍存在的韧性流是造山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下地壳物质层流变作用机制的调节下,地表剥蚀作用并不仅仅是传... 岩石圈的流变特性研究已经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是地球科学新理论、新观点的重要渊源。最近的研究表明,下地壳普遍存在的韧性流是造山作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下地壳物质层流变作用机制的调节下,地表剥蚀作用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地表夷平的因素,它还能打破地壳动力学和热力学平衡,引起地壳内物质和结构的重置,进而促成山脉的加剧隆升;地表剥蚀作用的强度既受控于造山带的抬升,也受制于地球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天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隆起、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变质作用以及相关的构造活动为例,说明在造山过程中,尽管传统意义上的造山作用与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即构造作用有密切联系,但是与构造运动的时空尺度不同,地表剥蚀作用也能够在相对较小的时空尺度内,通过影响和控制造山带下地壳的韧性流动,成为地壳抬升和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动力因素。对地壳的流变特性和变质变形研究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剥蚀作用 下地壳 韧性流 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山脉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地壳流变层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尺度地貌的制约 被引量:5
2
作者 余绍立 季建清 +1 位作者 陈建军 张新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20,共8页
以下地壳流变层的变形为切入点,结合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区域走滑断裂的发育性质和高原南部地区的地球物理资料,介绍了下地壳流变层物质向东和北东流动的特性,探讨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形态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和下地壳流变层在... 以下地壳流变层的变形为切入点,结合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区域走滑断裂的发育性质和高原南部地区的地球物理资料,介绍了下地壳流变层物质向东和北东流动的特性,探讨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形态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和下地壳流变层在这一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并对塔里木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四川地块的旋转和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迅速抬升的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变形 下地壳 流变 大尺度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前沿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树锋 贾承造 +9 位作者 陈汉林 贾东 魏国齐 肖安成 郭召杰 程晓敢 吴磊 尹宏伟 章凤奇 林秀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3,共14页
系统分析前人在沉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包括盆地分类理论、成盆机制理论、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和盆地充填过程理论。盆地分类理论是依据不同分类... 系统分析前人在沉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包括盆地分类理论、成盆机制理论、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和盆地充填过程理论。盆地分类理论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盆地分类方案,其发展趋势是基于资源与构造背景的原型盆地分类和基于盆地演化的叠合盆地分类;成盆机制理论是定量模拟不同作用机制下(纯热机制、构造作用、负载作用)盆地沉降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其发展趋势是三维成盆动力学模拟;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包括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临界楔理论和盐构造理论,其发展趋势是三维构造建模与三维定量变形分析;盆地充填过程理论主要开展不同构造成因盆地的充填过程对比与盆山过程的源汇分析,其发展趋势是多元源汇分析与定量化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构造关键前沿技术包括三维构造建模技术、构造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和基于三维构造恢复的裂缝预测技术。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包括了基于工业CT扫描成像物理模拟技术:可以无损动态监测构造带内部变形演化过程,精确构建变形带三维空间展布形态;基于PIV的有限应变分析的物理模拟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变形的演化过程,直观展示应变分布特征,探讨构造应变动态分布规律;基于超重力离心机的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尺度构造流变过程,探讨岩石圈浅层脆性变形与深层韧性流变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 核心理论 关键技术 成盆机制 变形定量分析 盆地充填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汉南毕机沟钒钛磁铁矿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陈龙耀 崔建军 +6 位作者 刘晓春 曲玮 李淼 郑光高 李东东 张海峰 刘林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512,共8页
毕机沟钒钛磁铁矿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汉南杂岩的西北部,是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分异演化的产物。矿区范围出露的岩石主要包括橄长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具有明显岩相分带和韵律旋回特征。目前,已发现的多个钒钛磁铁矿体均位于基性... 毕机沟钒钛磁铁矿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汉南杂岩的西北部,是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分异演化的产物。矿区范围出露的岩石主要包括橄长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具有明显岩相分带和韵律旋回特征。目前,已发现的多个钒钛磁铁矿体均位于基性岩-超基性杂岩体的辉长岩相带内。本次研究对毕机沟矿区的含矿辉长岩和穿切含矿辉长岩的花岗岩脉进行了原位微区LA-MC-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两者的侵位时间分别为(783±4)Ma(MSWD=0.09)和(759±4)Ma(MSWD=1.50),结果表明毕机沟钒钛磁铁矿的成矿时代大约为783 Ma,但不晚于759 Ma。结合前人区域成果资料,毕机沟含钒钛磁铁矿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与该区新元古代大规模具岛弧性质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的形成时代相近,我们认为毕机沟钒-钛磁铁矿可能形成于活动型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机沟 汉南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钒钛磁铁矿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冶里—亮甲山组层状储层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春华 王亚琳 杨贵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冶里—亮甲山组主要为一套厚层白云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溶蚀孔洞,在裂缝沟通的情况下能够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利用渗透—回流模式,探讨了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在白云岩化作用的基础上...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冶里—亮甲山组主要为一套厚层白云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溶蚀孔洞,在裂缝沟通的情况下能够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利用渗透—回流模式,探讨了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在白云岩化作用的基础上,早奥陶世末期的怀远运动导致研究区发生区域性隆升,形成风化壳型溶蚀孔洞,但这些孔洞是无效的储集空间;经过后期断裂作用的改造,地层中产生大量的裂缝将其沟通,才能使白云岩成为有效储层;断层的发育又沟通了大气降水和湖水,对储层进行二次溶蚀改造。因此,该区断裂作用决定了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储层 储层成因 控制因素 冶里-亮甲山组 奥陶系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建始早期人类及巨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程捷 高振纪 +2 位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刘丽萍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1-625,共5页
产出地层、磁性地层学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表明,产出地层处在极性年表松山反极性时的留尼旺亚时到奥都威亚时之间,早期人类化石和部分石器产出层位的时代应早于2.15 Ma,与巫山龙骨坡人类化石地点接近。
关键词 早期人类 年代学 巨猿 湖北 哺乳动物化石 人类化石 磁性地层学 巫山龙骨坡 对比研究 产出层位 反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林芝杂岩体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的岩石学和变质过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杰 张聪 +2 位作者 申婷婷 杨经绥 陈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88-1600,共13页
在拉萨地块林芝杂岩体中新发现的石榴角闪岩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十字石、绿泥石、斜长石、钠云母以及少量的钛铁矿和磷灰石。石榴角闪岩中石榴石核部富锰(Xsps=0.12~0.15)贫铁(Xalm=0.45~0.50)而石榴子石边部相对贫锰(Xsp... 在拉萨地块林芝杂岩体中新发现的石榴角闪岩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十字石、绿泥石、斜长石、钠云母以及少量的钛铁矿和磷灰石。石榴角闪岩中石榴石核部富锰(Xsps=0.12~0.15)贫铁(Xalm=0.45~0.50)而石榴子石边部相对贫锰(Xsps=0.01~0.03)富铁(Xalm=0.60~0.65),表明石榴子石的核部和边部分别形成于变质作用两个不同阶段。从核部到边部,镁铝榴石升高而钙铝榴石降低,表现为进变质环带特征,这表明石榴子石核部形成于进变质过程。生长在不同的变质阶段的角闪石具有不同的成分特征,作为变质基性岩中罕见的富铝矿物,十字石的结构特征记录了不同变质阶段的信息,结合石榴石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为相平衡模拟研究其P-T演化过程提供了可能。我们利用Perplex相图模拟软件在Mn-NCKMASHO体系中模拟出该石榴角闪岩的视剖面图,利用石榴子石边部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含量等值线确定出石榴角闪岩峰期温压为:610~630oC,12×105~13×105k Pa,对应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十字石和白云母。同时结合十字石保存的退变信息得到该石榴角闪岩经历了一个顺时针的变质演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块 林芝杂岩 含十字石石榴角闪岩 变质过程 相平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储量估算中确定合理的矿体离散尺寸 被引量:3
8
作者 孙玉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5,共2页
将矿体离散成块并赋予矿体的各种属性值,可以实现属性值估值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估算资源储量。本文简要指出了合理确定块尺寸需要考虑的5个因素。矿体在空间具有各向异性,决定了块尺寸在空间各方向延展程度;研究区工程控制程度与块尺寸... 将矿体离散成块并赋予矿体的各种属性值,可以实现属性值估值的自动化,在此基础上估算资源储量。本文简要指出了合理确定块尺寸需要考虑的5个因素。矿体在空间具有各向异性,决定了块尺寸在空间各方向延展程度;研究区工程控制程度与块尺寸,一般呈负相关;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的各项工艺参数,可为块尺寸的确定提供参考;开采设备选型亦可直接影响块尺寸的选择;条件模拟结果,可为块尺寸的选择提供范围区间。确定块尺寸时,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体属性 资源储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9
作者 邵曌一 吴朝东 +1 位作者 张大智 杨步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是松辽盆地北部近期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这类致密砂砾岩气层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是首要的。通过分析其白垩系早期拉张构造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断陷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在断陷湖盆陡坡带...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是松辽盆地北部近期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这类致密砂砾岩气层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是首要的。通过分析其白垩系早期拉张构造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断陷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各层序在断陷湖盆陡坡带和缓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表明其储层主要为砂砾岩和含砾粗砂岩等粗碎屑岩。沙河子组储层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8%,渗透率多小于0. 1×10^(-3)μm^2,为致密储层。沙河子组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包括埋深、沉积相带、岩石类型和次生成岩作用,埋藏浅的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平原相砂砾岩储层物性好,含火山碎屑物质的砂岩、砂砾岩易于形成溶蚀孔隙,改善储集性能。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有利储层主要位于埋深小于4 000 m的安达东、西两侧的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区和徐东、徐西的构造高部位扇体发育区,埋藏较浅的安达中部滨浅湖相和埋藏较深的徐东、徐西斜坡扇体发育区也是较有利的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有利区预测 致密砂砾岩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再生水对地下水质影响实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崔瑜 吴泰然 +2 位作者 周磊 周瑞静 杨巧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65-1373,共9页
为了探讨在再生水地表回灌条件下,再生水对地下水中氨素和主要盐分浓度变化的影响,选取现实存在的清河再生水湿地公园为例,以氨氮、Cl-离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Hydrus-1D溶质运移模型和Modflow、MT3DMSD耦合地下水模型,模拟了再生水长... 为了探讨在再生水地表回灌条件下,再生水对地下水中氨素和主要盐分浓度变化的影响,选取现实存在的清河再生水湿地公园为例,以氨氮、Cl-离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Hydrus-1D溶质运移模型和Modflow、MT3DMSD耦合地下水模型,模拟了再生水长期利用后的地下水氨氮和Cl-指标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再生水到达包气带底部时,水中氮氨、Cl-离子含量高于研究区潜水地下水中的相应指标含量,氨氮超出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预测5~20年后,潜水中氨氮超标面积不断扩展,20年后将达14km2,氨氮超标垂向延伸至第一层弱透水层;Cl-离子在潜水中不超标,但在湿地公园周边浓度有所增加。湿地公园再生水的长期地表回灌将给当地地下水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再生水 地下水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纹石及其固体废弃物固定CO_2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维卫 传秀云 周述慧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79-180,共2页
CO2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它直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及气候异常,是碳家族中最廉价而又最丰富的资源。大规模储存与固定CO2是CO2减排的主要途径,包括地质储存。
关键词 蛇纹石 固体废弃物 研究现状 碳酸化 反应速率 固定 温室气体 气候异常 逆反应 动力学机理
原文传递
新疆和田地区大理岩型和田玉的形成及致色因素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冬 刘喜锋 +5 位作者 刘琰 张勇 郑奋 买托乎提.阿不都瓦衣提 张红清 文茈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1-1026,共16页
采集阿拉玛斯和田玉山料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和田玉样品,利用显微镜和背散射图像、电子探针等研究手段,结合以往全岩数据对和田玉的形成和致色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除透闪石以外,和田玉中还含有大量的绿帘石、透辉石、绿泥... 采集阿拉玛斯和田玉山料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的和田玉样品,利用显微镜和背散射图像、电子探针等研究手段,结合以往全岩数据对和田玉的形成和致色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除透闪石以外,和田玉中还含有大量的绿帘石、透辉石、绿泥石、锆石、磷灰石、尖晶石、石榴石、重晶石、阳起石、闪锌矿、磁黄铁矿、石墨、方解石和氢氧化铁等多种副矿物; Cr、Ni含量(<100×10-6)及Mg/(Mg+Fe2+)-Si投点显示这些样品均属于大理岩型软玉(和田玉)。全岩及其微区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从白玉(TFe_2O_3=0. 33%~1. 42%)、青白玉(TFe_2O_3=0. 43%~0. 96%)至青玉(TFe_2O_3=0. 77%~3. 97%),TFe_2O_3含量逐渐增加,而且所有样品的Cr和Ni含量都分别低于60×10-6和20×10-6,说明从白玉、青白玉至青玉,颜色的加深与透闪石中铁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有关。墨玉的颜色主要与透闪石集合体中的石墨和Fe(OH)3等细脉大量出现有关。为深入研究和田玉的致色因素,同时采集了加拿大的碧玉样品进行对比,发现同样主要为透闪石组成的加拿大碧玉,除Fe外,还含有大量的Cr元素(1 400×10-6~5 100×10-6),碧玉的颜色鲜艳与透闪石C位中含有0. 01~0. 03 a. p. f. u.的Cr有关,而和田玉中Cr含量较低,在C位中几乎为0。通过野外观察和岩相学分析认为,含和田玉的镁质矽卡岩的形成经历了接触变质、接触交代变质和硫化物阶段,主要通过交代镁质大理岩、透辉石、绿帘石等矿物形成,而和田玉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多期次的细粒透闪石交代粗粒透闪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玉 透闪石 新疆 致色因素 和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浅覆盖区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演化的地质依据 被引量:6
13
作者 闫岩 陈英富 +3 位作者 赵国春 渠洪杰 陈思雨 汪旭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0-640,共11页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成为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的热点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一方面针对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其覆盖层的揭露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又存在沙质荒漠化和...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成为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的热点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一方面针对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其覆盖层的揭露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又存在沙质荒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覆盖层结构、风沙来源、驱动因素和演化趋势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研究沙质荒漠化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演变规律、成因机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认为:(1)借助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气候变化可能造就中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大背景,新构造运动为沙质荒漠化的孕育圈闭了沉积空间。同时,构造抬升使得周围山体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推动下易于风化剥蚀沙质的沉积;(2)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匮乏是沙质荒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河流的改道和变迁也是沙质荒漠化发生的动力条件。现代河流阶地和河漫滩上丰富的沙物质是现代沙质荒漠化和沙尘暴的沙源;(3)空间上半干旱典型的气候带是多动力复合侵蚀的根本原因,时间上,季节性风沙和河流的更替使得复合侵蚀作用更为突出;(4)、人为活动对自然的改造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在上述背景下,以地质成因的角度揭示沙质荒漠化形成与演化,为荒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相应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地质地貌区 浅覆盖区 荒漠化 环境变迁 驱动因素 内蒙古中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作用对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改造与成矿效应:数据挖掘的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岩 陈军林 +1 位作者 彭润民 陈思雨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42,共16页
变质作用一方面使已存岩石发生变质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变质岩,同时伴有一定的成矿作用和对已有矿床的改造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由温度、压力、变质热液等因素的变化而改造原有矿床或使成矿元素迁移富集而成矿。基于公开... 变质作用一方面使已存岩石发生变质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变质岩,同时伴有一定的成矿作用和对已有矿床的改造作用。变质作用和成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由温度、压力、变质热液等因素的变化而改造原有矿床或使成矿元素迁移富集而成矿。基于公开数据库对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建立变质作用-矿物网络模型并进行特性分析,将为解决变质作用对铅锌矿床的改造及其成矿效应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将全球沉积岩容矿的507个铅锌矿床中的变质作用与矿石矿物相关联,搭建了包括305个有效节点(48种矿物和6种变质程度)和17416条关系边的复杂网络模型。一方面,利用数据信息搭建变质程度-矿物的复杂网络模型,刻画了变质程度间以及全部矿床主要矿物间的关联关系,发现了网络中的关联结构,结果显示,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控制了绝大部分的金属矿床,而麻粒岩相控制了绝大部分的非金属矿床;另一方面,在模型基础上利用文本信息统计针对该模型的关键节点,选择同等条件统计数据分析使得关键节点评价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尝试进行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例,大量统计数据能有效表达该模型中的关键节点,证明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找矿预测提供决策意见,对于岩石和矿物学知识的量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变质作用 铅锌矿床 可视化 大数据
原文传递
内蒙古霍各乞矿区含矿富石榴石岩晶体定量化结构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闫岩 彭润民 +2 位作者 陈思雨 陈军林 秦翔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35-150,共16页
晶体粒度分布(CSD)是定量化分析火成岩和变质岩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变质岩中测量的CSD提供了有关变质过程中晶体成核和生长速率、生长时间的定量信息。文章选取内蒙古霍各乞二号矿床含矿富石榴石岩样品中石榴子石晶体为研究对象,在GIS软... 晶体粒度分布(CSD)是定量化分析火成岩和变质岩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变质岩中测量的CSD提供了有关变质过程中晶体成核和生长速率、生长时间的定量信息。文章选取内蒙古霍各乞二号矿床含矿富石榴石岩样品中石榴子石晶体为研究对象,在GIS软件和R语言的支持下,应用空间点模式分析、CSD分析、空间最邻近分析、空间多距离分析、Fry分析等综合方法,探讨了晶体空间数据和点空间数据表征的微结构变化特征,将CSD曲线分段变化记录的信息与地质演化历史联系起来。分段的CSD曲线记录了变质事件的叠加。不同形式的晶体粒度分布直接反映了区域变质岩与接触变质岩演化历史的差异。由于接触变质作用的高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产生的CSD曲线是线性的,不受退火的影响。而区域变质作用涉及长时间升温及其之后的冷却阶段,所以最初的线性CSD后来被退火改造为钟形曲线。含矿富石榴石岩样品的核密度和CSD分析结果显示了两个晶体群密度。分析认为一类晶体群可能与造山过程中的区域变质活动有关,另一类晶体群可能与大面积区域变质期后发生在特定位置的岩体侵入迅速升温的接触热变质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定量化结构分析 晶体粒度分布 CSD 内蒙古霍各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宝音图群片岩中石榴子石变斑晶成分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16
作者 闫岩 彭润民 +1 位作者 陈思雨 陆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9-571,共13页
石榴子石变斑晶微结构和成分特征对构造和变质作用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宝音图群石榴子石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变斑晶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搭载的二次电子(SE)显微结构形貌观测,背散射电子(BSE)成分分析... 石榴子石变斑晶微结构和成分特征对构造和变质作用研究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宝音图群石榴子石云母片岩中的石榴子石变斑晶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搭载的二次电子(SE)显微结构形貌观测,背散射电子(BSE)成分分析、能谱仪(EDS)和电子探针(EPMA)分析,得到石榴子石变斑晶组构和化学成分信息,揭示出石榴子石晶界具有化学非均质性。在MnNCFMASHO体系下采用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的全岩成分计算的锰铝榴石、钙铝榴石等值线图基础上,建立了石榴子石变斑晶的p-t轨迹,反映出石榴子石变斑晶在变质峰期后经历了一个近等温降压的地质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变斑晶 化学成分 动力学 华北克拉通
原文传递
关键金属元素的多圈层循环与富集机理: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被引量:87
17
作者 蒋少涌 温汉捷 +3 位作者 许成 王焰 苏慧敏 孙卫东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关键金属对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尖端武器等新兴产业非常关键,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强关键金属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找矿勘查和绿色利用等研究迫在眉捷。本文对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该重视... 关键金属对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尖端武器等新兴产业非常关键,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强关键金属矿产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找矿勘查和绿色利用等研究迫在眉捷。本文对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该重视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疏理,建议重点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一是开展关键金属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的研究,二是开展重大地质事件和层圈物质循环过程与关键金属成矿关系的研究,三是开展关键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条件的研究。针对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金属和其他稀贵金属(如铂族元素、铬和钴)的不同特性,本文分别对它们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金属元素 地球化学性质 壳幔循环 富集机理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深层页岩储层孔喉特征——以自贡地区自201井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梦琪 邹才能 +6 位作者 关平 董大忠 孙莎莎 施振生 李志欣 冯子齐 李拉毛才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49-1361,共13页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接替领域,但目前缺乏系统成果,特别是对深层页岩储层的认识亟待深化。研究选取蜀南自贡地区第一口深层页岩气评价井——自201井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重要的接替领域,但目前缺乏系统成果,特别是对深层页岩储层的认识亟待深化。研究选取蜀南自贡地区第一口深层页岩气评价井——自201井龙马溪组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CO2吸附、N2吸附及高压压汞实验,实现孔隙的全孔径表征,阐明深层页岩储层的孔喉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孔体积呈多峰分布的特点,主要峰值位于0.5~0.6nm之间、2.0~3.0nm之间和10~30nm之间;微孔、中孔和宏孔对体积贡献比例分别为39.1%、45.1%和15.8%;比表面积贡献比例分别为74%、25.9%和0.04%。有机质丰度与石英含量是影响深层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微孔和中孔的孔隙体积与比表面积。相关认识对丰富研究区深层页岩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贡地区 深层页岩 龙马溪组 孔喉特征 全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