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资料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韩晓哲 高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通过病理学资料分析 ,了解舌鳞状细胞癌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舌癌的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990~ 1997年舌癌患者比例及 40岁以下患者比例较 1970 - 1977年均有显著性增加 (P <0 .0 5... 目的 通过病理学资料分析 ,了解舌鳞状细胞癌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舌癌的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990~ 1997年舌癌患者比例及 40岁以下患者比例较 1970 - 1977年均有显著性增加 (P <0 .0 5 ) ,就诊舌癌患者在男女比例、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方面无明显变化 ,就诊患者的平均病程显著缩短 (P <0 .0 1) ,Ⅱ级以上鳞癌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加。结论 舌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年龄、在口腔癌中的比例及恶性程度较以前有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 舌鳞状细胞癌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岩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口腔组织病理学 实习课 口腔病理学 口腔临床医学 教学内容 形态学教学 基础医学 正常口腔 口腔疾病 正确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苏颖颖 马卫东 +3 位作者 高岩 罗海燕 张钢 杜启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头颈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观察HE表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20、CD79a、CD3、CD68、Bcl-2、CD10、Bcl-6、MUM-1、CD138、ALK、K...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头颈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观察HE表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20、CD79a、CD3、CD68、Bcl-2、CD10、Bcl-6、MUM-1、CD138、ALK、Ki67的表达特点。结果:男性14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58.8岁。临床表现为突起肿物,可发生溃疡。镜下肿瘤细胞较大,空泡状,核仁明显。瘤细胞均广泛表达B细胞标记。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应与大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性 B细胞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子杰 栾文民 +1 位作者 于世凤 张铁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45-448,共4页
目的:探讨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联合应用进行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OC)的能力。方法:收集5~6周小鼠骨髓细胞,在含M-CSF(10 ng/ml)的α-MEM全培养液中培养24h,然后将悬浮生长的细胞接种到24... 目的:探讨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联合应用进行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OC)的能力。方法:收集5~6周小鼠骨髓细胞,在含M-CSF(10 ng/ml)的α-MEM全培养液中培养24h,然后将悬浮生长的细胞接种到24孔培养板,并加入不同浓度的ODF和M-CSF。,通过观察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的阳性细胞和能否在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来鉴定OC形成情况。结果:在只加入ODF或M-CSF一种细胞因子时,未见有TRAP阳性或CTR阳性细胞形成,同时加入ODF和M-CSF,可形成典型的OC。TRAP阳性多核细胞的数目和培养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与ODF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小鼠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在ODF和M-CSF共同作用下可形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OC,为体外研究OC的分化发育和功能调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破骨细胞 骨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骨细胞与颌骨骨吸收研究展望 被引量:7
5
作者 于世凤 李斌斌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357-360,共4页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颌骨 骨吸收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Fas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关为群 于世凤 高岩 《口腔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蛋白Bcl 2、Fas在口腔异常增生上皮和鳞癌组织中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0例正常粘膜 ,48例异常增生上皮 ,42例鳞癌石蜡包埋样本中Bcl 2和Fas的表达。结果 :Bcl 2在正常粘膜和异常增生上皮中少见表达 ,鳞...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蛋白Bcl 2、Fas在口腔异常增生上皮和鳞癌组织中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0例正常粘膜 ,48例异常增生上皮 ,42例鳞癌石蜡包埋样本中Bcl 2和Fas的表达。结果 :Bcl 2在正常粘膜和异常增生上皮中少见表达 ,鳞癌组织中Bcl 2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5 )。Fas在正常粘膜中广泛表达 ,在异常组和鳞癌组中表达明显下调 (p <0 0 5 )。结论 :Fas在异常增生上皮中表达下降 ,可能导致异常增生细胞累积 ;Bcl 2和Fas共同作用导致肿瘤的最终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肿瘤 癌前病变 鳞癌 细胞凋亡 Bcl-2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原位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关为群 于世凤 高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26-328,I002,共4页
目的 研究自口腔正常粘膜上皮向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演变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 ,阐明口腔癌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 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上皮、48例异常增生上皮和 42例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数和... 目的 研究自口腔正常粘膜上皮向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演变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 ,阐明口腔癌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 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上皮、48例异常增生上皮和 42例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数和凋亡数。结果 异常增生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 ,但随着增生程度的加重 ,伴随着细胞增殖能力逐级增强 ,细胞凋亡数无明显提高 (P >0 .0 5 )。鳞癌组织中 ,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 ,增殖数明显增多 ,凋亡数逐级减少。结论 癌前病变中 ,细胞凋亡速度增加跟不上增殖速度 ,导致向鳞癌转变。癌细胞增殖不断加强 ,凋亡不断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癌 癌前病变 鳞状细胞癌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位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骨细胞质子泵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扈英伟 于世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破骨细胞质子泵 调控 骨质疏松 多核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调控骨吸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于世凤 李斌斌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4年第4期249-252,共4页
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在破骨细胞分化、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是各种亲骨性因子、骨代谢激素、药物调节骨代谢的核心因子。其中,骨保护因子是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核心因子,通过阻断其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 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在破骨细胞分化、激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是各种亲骨性因子、骨代谢激素、药物调节骨代谢的核心因子。其中,骨保护因子是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核心因子,通过阻断其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对骨吸收的激活作用来调控骨代谢的平衡。因此,骨保护因子在治疗多种骨病中具有巨大潜力,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因子 配体 骨吸收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骨吸收防治的实验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斌斌 于世凤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1期605-608,共4页
关键词 颌骨 骨吸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TGF_β的表达
11
作者 刘昕燕 高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2-93,I003,共3页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特点。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TGFβ1的阳性表达见于癌前上皮分化良好的区域 ,而上皮的增殖区则为阴性表达。随着上皮由单纯性增生—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特点。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TGFβ1的阳性表达见于癌前上皮分化良好的区域 ,而上皮的增殖区则为阴性表达。随着上皮由单纯性增生—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鳞癌的转变 ,TGFβ1的表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结论 TGFβ与口腔鳞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TGFβ1自分泌的减少有利于癌前上皮的癌变及鳞癌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癌前病变 转化生长因子Β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离子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金超 李晓新 +3 位作者 许善锦 王夔 于世凤 林琴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409,共6页
采用噻唑蓝(MTT)法、碱性磷酸酯酶比活性的定量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矿化结节计数、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稀土离子(Ln^(3+),包括La^(3+),Sm^(3+),Dy^(3+),Nd^(3+),Er^(3+)和Gd^(3+))对成骨细胞UMR106增殖、分... 采用噻唑蓝(MTT)法、碱性磷酸酯酶比活性的定量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矿化结节计数、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稀土离子(Ln^(3+),包括La^(3+),Sm^(3+),Dy^(3+),Nd^(3+),Er^(3+)和Gd^(3+))对成骨细胞UMR106增殖、分化和功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在1.00×10^(-4)mol/L时,各稀土离子均表现出抑制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当浓度降低到1.00×10^(-9)~1.00×10^(-5)mol/L范围时,则表现出促进作用.稀土离子(Ln^(3+))浓度为1.00×10^(-7)及1.00×10^(-5)mol/L时,显著增强碱性磷酸酯酶比活性(P<0.01).对其中一个稀土离子La^(3+)作了进一步机理研究,发现极低浓度下(1.00×10^(-8)及1.00×10^(-9)mol/L)的La^(3+)促进成骨细胞从G_0/G_1期向S期过渡,并且增强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P<0.001).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高浓度(1.00×10^(-4)mol/L)La^(3+)可使成骨细胞损伤,可见表面变为光滑,微绒毛消失,细胞膜不完整,内质网扩张,核膜外凸,核周隙扩张.低浓度(1.00×10^(-9)mol/L)La^(3+)对成骨细胞无明显影响.所得结果提示稀土离子(Ln^(3+))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表达,呈现出浓度依赖的两面性,并与稀土物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体外培养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矿化结节 细胞周期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期梅毒40例口腔表现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华红 闫志敏 +2 位作者 史瑞棠 高岩 徐岩英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分析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口腔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94至2004年间以口腔黏膜损害首诊的40例梅毒患者,对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分析。结果40例二期梅毒患者中32例口腔表现为相似的黏膜斑,最... 目的分析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口腔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94至2004年间以口腔黏膜损害首诊的40例梅毒患者,对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分析。结果40例二期梅毒患者中32例口腔表现为相似的黏膜斑,最好发的部位是舌。疼痛症状不明显或伴有轻微疼痛。对8例最初被误诊为口腔念珠菌病和扁平苔藓的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为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皮微脓肿,固有层血管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6例梅毒患者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学表现,但常易被口腔医务工作者忽视。口腔科医师应认识梅毒的口腔病损,及时诊断早期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口腔表现 黏膜斑 二期梅毒 病理分析 口腔黏膜损害 组织病理学检查 梅毒患者 临床病理资料 疼痛症状
原文传递
铜离子和pH对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金超 黄健 +2 位作者 许善锦 王夔 于世凤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研究了铜离子和pH值对在骨片上培养的日本大耳白兔破骨细胞对骨片产生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作用的影响。用显微摄影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骨吸收造成的陷窝数目及表面积,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出的钙,以评价破骨细胞活性,用扫描电... 研究了铜离子和pH值对在骨片上培养的日本大耳白兔破骨细胞对骨片产生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作用的影响。用显微摄影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骨吸收造成的陷窝数目及表面积,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溶出的钙,以评价破骨细胞活性,用扫描电镜观察吸收陷窝的形态。结果表明浓度在1.00×10^(-6)和1.00×10^(-7)mol/L的铜离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骨吸收陷窝数目及表面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但是在1.00×10^(-8)mol/L时,骨吸收陷窝数目反而增多,表现显著的提高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提示铜离子对体外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关。在4种不同的pH值(6.8,7.0,7.2和7.4)条件下所得结果表明在所测近中性范围内的pH变化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骨吸收 铜离子 pH值 细胞活性 吸收陷窝 吸收功能 骨代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曙霞 于世凤 孙开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与口腔癌的细胞增殖能力、血管密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5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9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伴上皮异常增生、15例口腔癌及 1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Ki ...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与口腔癌的细胞增殖能力、血管密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5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9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伴上皮异常增生、15例口腔癌及 1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Ki 6 7的表达、细胞凋亡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伴异常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Ki 6 7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异常增生的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及正常黏膜 (P <0 0 5 ) ,在所有的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及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及口腔癌 (P <0 0 5 )。结论 在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Ki 6 7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介于正常组织和口腔癌之间 ,凋亡细胞数也明显多于正常组织。研究结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免疫组化 细胞增殖能力 血管密度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热休克蛋白60、70在口腔扁平苔藓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邸萍 高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5-278,I004,共5页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eatshockprotein ,HSP) 60和HSP70在口腔扁平苔藓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对 62例口腔扁平苔藓、1 0例正常口腔粘膜、2 1例慢性盘状红斑狼疮、1 0例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46例白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 ,分...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eatshockprotein ,HSP) 60和HSP70在口腔扁平苔藓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对 62例口腔扁平苔藓、1 0例正常口腔粘膜、2 1例慢性盘状红斑狼疮、1 0例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46例白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 ,分析HSP60、HSP70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 ;对 1 2例口腔扁平苔藓和 5例正常粘膜进行逆转录PCR实验 ,观察HSP60、HSP70mRNA的变化。结果 HSP60在口腔扁平苔藓病损区的表达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强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HSP70在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病损区的表达下调。RT PCR结果显示 ,HSP60、HSP70mRNA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口腔扁平苔藓 HSP 基因表达 口腔粘膜 LP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舌癌的临床及免疫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晓哲 高岩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研究 40岁以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5例 40岁以下舌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研究 ,以 70岁以上舌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年轻患者的舌癌以Ⅱ级鳞癌为主 ,而老年组患... 目的 研究 40岁以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5例 40岁以下舌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研究 ,以 70岁以上舌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年轻患者的舌癌以Ⅱ级鳞癌为主 ,而老年组患者以Ⅰ级鳞癌为主 ,两者组织学分级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年轻患者肿瘤的侵袭缘多呈细条索状 ,而老年患者多为较大的团块 ;年轻组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 (37 5 % )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 (15 4% ) ;年轻组p5 3呈强阳性表达者显著高于老年组 ,CK13强阳性表达者显著低于老年组 (P分别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舌肿瘤 年龄组 病理学
原文传递
31例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波 于世凤 +1 位作者 吴运堂 庞淑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析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病变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探讨颌骨CGCG的性质及诊断。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 ,结合临床随访对比分析 31例颌骨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与病变性质的关系。结果  3... 目的 观察分析颌骨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病变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探讨颌骨CGCG的性质及诊断。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 ,结合临床随访对比分析 31例颌骨CGCG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与病变性质的关系。结果  31例颌骨CGCG以 30岁以下的女性多见 ,病变多见于下颌 ,X线表现无特异性。病变中的多核巨细胞 (MGC)分布较不均匀 ,核数较少 ,以 10~ 19个核多见 ,病变出血明显 ,纤维成分丰富 ,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积 ,骨及类骨质多见。比较病变复发组与非复发组间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临床和X线特点病变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 ,侵袭组与复发关系密切。结论 颌骨CGCG是一种非瘤性病变 ,在病变性质上有别于骨巨细胞瘤 ,其病理学特点在两者的鉴别上缺乏客观标准并且与其生物学行为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巨细胞 中心性 肉芽肿 临床病理学 病变 临床病理研究 特点 结论 客观标准
原文传递
关于破骨细胞来源的几种学说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波 于世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功能性细胞,在骨质吸收和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1873年Kolliker发现破骨细胞以来,其起源问题已经历了100多年的探讨.笔者就近几十年对破骨细胞来源的认识作一综述.
关键词 破骨细胞 细胞来源 骨源性起源学说 单核巨噬细胞 骨外血源性起源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类药genistein抑制IL-1β的促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斌斌 于世凤 庞淑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2-645,共4页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类药 genistein 抑制 IL-1β的促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方法:新生兔长干骨机械分离法获得破骨细胞(osteoclast.OC),鼠颅盖骨机械法体外器官培养。按照加入药物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genistein 和 IL-1β)、1...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类药 genistein 抑制 IL-1β的促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方法:新生兔长干骨机械分离法获得破骨细胞(osteoclast.OC),鼠颅盖骨机械法体外器官培养。按照加入药物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genistein 和 IL-1β)、10^(-6)mol/L genistein、10μg/L IL-1β、10^(-6) mol/L genistein+10 μg/L IL-1β组。图像分析体外骨吸收陷窝面积、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OC 培养上清液和器官培养上清液中的 Ca^(2+)含量,用生化法检测器官培养上清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含量。计算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值比值,作为骨吸收指数,其值大于1.0表示骨吸收增强,小于1.0表示骨吸收受到抑制。结果:10^(-6)mol/L genistein+10μg/L IL-1β组骨吸收陷窝面积显著高于10^(-6)mol/L gemstein 组,Ca^(2+)含量显著低于10μg/L IL-1β组,骨吸收指数小于10μg/L IL-1β组,大于10^(-6) mol/L genistein 组。器官培养上清液中,各组 ACP 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而10^(-6)mol/L genistein+10 μg/L IL-1β组的骨吸收指数低于10μg/L IL-1β组,且二者都大于1.0;10^(-6) mol/L genistein 组的骨吸收指数低于1.0。结论:10^(6)mol/L genistein 和10μg/L IL-1β联合使用显著降低了单独使用 IL-1β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吸收 IL-1Β 破骨细胞 器官培养 对照组 含量 抑制 收功 面积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