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陶然亭公园湖水水质评价与分析
1
作者 王萌 李宏权 王浩楠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8期129-133,137,共6页
陶然亭公园湖区水生态景观治理是北京市西城区水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水生态环境及水质提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持续监测湖水及底泥中关键指标总结水质变化趋势及底泥营养盐特征,对比了现有水处理措施净水效果,综合分析了... 陶然亭公园湖区水生态景观治理是北京市西城区水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水生态环境及水质提升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持续监测湖水及底泥中关键指标总结水质变化趋势及底泥营养盐特征,对比了现有水处理措施净水效果,综合分析了陶然亭湖水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陶然亭东、西、南三大湖区的水质状态较不稳定,依靠人工干预可达到地表水质IV类标准;主要原因在于陶然亭湖区水体封闭,自净能力弱,水生态系统不完善,水循环动力不足,以及底泥有机质含量逐年累积。针对陶然亭湖区水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提出了水体生态构建、水力流态优化、水处理循环装置的增设、原位强化污染物控制、智慧监测预警等多维度的处理技术,以期实现公园水生态环境的长效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然亭湖 水质 底泥 改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处理厂生物反应池硝氮和氨氮在线仪表维护探索
2
作者 张辉 张海龙 +3 位作者 王佳伟 文鹏丽 袁星 屈格非 《净水技术》 2025年第1期185-191,202,共8页
【目的】生物反应池是污水处理厂的关键处理单元,对其过程的水质动态监测不但可协助运行人员及时做出工艺调整,而且是智慧水厂实现的关键环节。目前,在线水质仪表主要应用在总进水段和总出水段,在工作环境更恶劣的生物反应池中的应用较... 【目的】生物反应池是污水处理厂的关键处理单元,对其过程的水质动态监测不但可协助运行人员及时做出工艺调整,而且是智慧水厂实现的关键环节。目前,在线水质仪表主要应用在总进水段和总出水段,在工作环境更恶劣的生物反应池中的应用较少。文章以实际案例为背景,从水质在线仪表的维护角度进行了探索,为智慧水厂的推进提供支撑。【方法】文章通过对仪表监测数据的异常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问题解决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影响仪表检测准确度的可能性因素和解决措施。【结果】研究发现,电极质量、安装位置和环境温度对仪表的稳定性和准确度影响较大。好氧池3廊道中段2块硝氮在线仪数据趋势一致,但与实验室检测数据相差过大,更换电极后,数据恢复正常。缺氧末硝氮在线仪在流速较小的位置,数据长期在1 mg/L以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4~5 mg/L相差较大,仪表调整到流速大的位置后,数据恢复正常。缺氧末硝氮数据在冬季存在2块仪表数据重合性不够稳定的现象,当维护方法考虑温度对仪表的影响后,数据重合度明显提高。【结论】综上所述,为保证在线仪表的稳定性和准确度,需完善对初始电极质量的管理,安装位置应选择混合均匀的位置,校准过程中需等仪表监测温度稳定后再进行电压记录。若维护到位,且实际水质指标在5 mg/L以上时,电极法在线氨氮仪和在线硝氮仪的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1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池 水质在线仪表 维护 电极质量 安装位置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输配距离对水质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桑一叶 许骐 +4 位作者 李魁晓 王慰 王刚 王浩楠 郑晓英 《净水技术》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目的】为分析输水距离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一段长约为20km的再生水输配管网为研究对象,监测沿程的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随着输水距离的增加,再生水管网中的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逐渐增加,而... 【目的】为分析输水距离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一段长约为20km的再生水输配管网为研究对象,监测沿程的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结果】随着输水距离的增加,再生水管网中的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逐渐增加,而余氯浓度逐渐降低,微生物浓度与余氯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此外,浑浊度和色度随着输水距离的增加逐渐升高,分别增加75.3%和6.9%,有机物指标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_(Cr))和紫外吸光度(UV_(254))值逐渐下降。通过增加再生水厂内次氯酸钠投加浓度,可以有效提高再生水输配管网中的余氯浓度,从而提升水质的生物稳定性。【结论】建议将出厂水的游离余氯质量浓度控制在0.45mg/L以上,或总余氯质量浓度控制在0.60mg/L以上,可以保障再生水管网8km输配距离内粪大肠菌群浓度低于1000MPN/L,同时不会对再生水补给的河道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研究对再生水输配管网的管理和微生物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提高再生水的水质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输配管网 水质变化 余氯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产排规律及除臭菌群分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郭学彬 常江 +1 位作者 赵珊 鲁富蕾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02-108,共7页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恶臭气体,对不同处理单元的臭气变化规律、生物除臭系统除臭效果及微生物菌群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恶臭气体在构筑物间的含量、生物除臭反应器内填料和喷淋液上的微生物菌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恶臭气体,对不同处理单元的臭气变化规律、生物除臭系统除臭效果及微生物菌群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恶臭气体在构筑物间的含量、生物除臭反应器内填料和喷淋液上的微生物菌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硫化氢气体在曝气沉砂池含量最高,经处理后浓度低于1.5 mg/m^(3);氨气在进水区含量较高,经处理后远低于排放标准要求;臭气浓度在曝气沉砂池含量高,经处理后臭气浓度最高为101,去除效果良好。生物除臭系统经运行后微生物菌数有所提升,且固体海绵填料承载微生物菌群的能力比炭质填料更为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气体 硫化氢 氨气 微生物菌 生物除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
5
作者 王晓玲 王海滨 《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7期44-50,共7页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的重要任务,高炉煤气作为钢铁企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净化处理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高炉煤气的组成及特点,探讨了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的现状,并针对工艺中的关键问题,从节能减排和持久稳定的角度出...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的重要任务,高炉煤气作为钢铁企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净化处理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高炉煤气的组成及特点,探讨了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的现状,并针对工艺中的关键问题,从节能减排和持久稳定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全干式高炉煤气精脱硫工艺在未来的重要作用,为超低排放目标下高炉煤气精脱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 精脱硫 羰基硫 干法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化工自动化中的优化与升级策略
6
作者 崔仁泰 王莉 孙迎春 《今日自动化》 2024年第3期121-122,167,共3页
为了提升化工自动化领域中DCS的性能,文章深入分析了DCS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DCS的优化与升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控制策略、数据管理、智能化、安全性及能效管理的优化措施,并详细阐述了硬件设备升级、... 为了提升化工自动化领域中DCS的性能,文章深入分析了DCS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DCS的优化与升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控制策略、数据管理、智能化、安全性及能效管理的优化措施,并详细阐述了硬件设备升级、软件系统更新、系统集成改进及人机交互界面优化等升级策略。研究表明,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DCS系统的性能,还能够增强化工生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控制系统 化工自动化 系统优化 技术升级 性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过程安全仪表系统(SIS)的设计原则与实践应用
7
作者 崔仁泰 孙迎春 王莉 《今日自动化》 2024年第4期50-52,共3页
为提高化工过程安全仪表系统(SIS)的设计效率与安全性能,探讨了SIS的设计原则和实践应用。通过分析化工过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风险,结合国际标准与规范,明确了SIS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冗余性与多样性、故障安全设计... 为提高化工过程安全仪表系统(SIS)的设计效率与安全性能,探讨了SIS的设计原则和实践应用。通过分析化工过程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风险,结合国际标准与规范,明确了SIS设计的核心原则,包括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冗余性与多样性、故障安全设计等。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SIS在实际化工企业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性能评估与验证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所提出设计原则的有效性。研究还探讨了SIS与工业4.0的融合前景,以及新技术对SIS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遵循文章提出的设计原则与实践策略,能显著提升SIS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过程安全 安全仪表系统 功能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氨氮废水厌氧氨氧化耦合内源反硝化深度脱氮技术创新与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树军 蒋勇 +12 位作者 彭永臻 韩晓宇 杨岸明 张亮 王淑莹 阜崴 常江 王佳伟 葛永涛 郑冰玉 李夕耀 张琼 孟春霖 《建设科技》 2020年第10期22-25,共4页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总氮去除难、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项目团队持续研发厌氧氨氧化相关技术15年,全面充分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代谢机理、培养条件、反应器控制技术与工程启动策略,构建了一套以厌氧氨氧化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创新技术体...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总氮去除难、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项目团队持续研发厌氧氨氧化相关技术15年,全面充分研究了厌氧氨氧化菌代谢机理、培养条件、反应器控制技术与工程启动策略,构建了一套以厌氧氨氧化技术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创新技术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研发的工艺技术已在污泥消化液、垃圾渗滤液、污泥热水解消化液等高氨氮污水处理领域实现产业化,建成了国际上最大的厌氧氨氧化工程和最大的厌氧氨氧化菌菌种基地,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实现了科研项目落地转化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氨氮废水 厌氧氨氧化 微生物聚集体 功能菌群定向调控 内源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水厂部分反硝化滤池启动及运行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夏迪 张树军 +5 位作者 杨岸明 王聪 吴从从 陈沉 王佳伟 孟春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68-1074,共7页
采用生物滤池探究部分反硝化(NO-3-N还原到NO-2-N)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厂深度脱氮的可行性.以实际二级出水为进水,考察滤速、碳氮比(C/N)等影响因素对滤池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的影响,分析了滤池沿程水质变化和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采用生物滤池探究部分反硝化(NO-3-N还原到NO-2-N)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厂深度脱氮的可行性.以实际二级出水为进水,考察滤速、碳氮比(C/N)等影响因素对滤池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的影响,分析了滤池沿程水质变化和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控制高滤速和低C/N,3d可实现部分反硝化滤池的快速启动,滤池120d平均亚硝态氮累积率(NTR)为60.3%,最高可达82.1%,成功构建了连续流生物膜部分反硝化工艺.高滤速条件有助提高滤池的NO-2-N积累率,C/N对NO-2-N积累率的影响较小,C/N为2-4,部分反硝化滤池的NTR维持在62.0%.沿程数据表明底部40cm的滤料层是部分反硝化滤池NO-3-N去除和NO-2-N累积的主要反应区域.由于采用实际水厂二级出水进行研究,扫描电镜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存在多种具有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反硝化 生物滤池 亚硝酸盐积累 深度脱氮 二级出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接触-吸收法去除市政污水厂恶臭气体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学彬 赵珊 +2 位作者 常江 王佳伟 彭浩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6期94-99,共6页
以PTFE中空纤维膜为膜接触器,采用碱性吸收液,开展膜接触吸收法对恶臭气体的去除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流量增加,恶臭气体去除率降低,总传质效率增加;液体流量增加,恶臭气体去除率和总传质效率均增加;当气体流量为1 L·min^(-1),液体... 以PTFE中空纤维膜为膜接触器,采用碱性吸收液,开展膜接触吸收法对恶臭气体的去除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流量增加,恶臭气体去除率降低,总传质效率增加;液体流量增加,恶臭气体去除率和总传质效率均增加;当气体流量为1 L·min^(-1),液体流量为0.6 L·min^(-1)时,对气体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佳。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稳定性较好,H_(2)S、NH_(3)、VOC和臭气浓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9%、42.91%、55.24%和82.04%;H_(2)S的平均传质效率为33.41×10^(-5)m·s^(-1)。相较于传统化学吸收法,该法对气体处理效率高,单位时间处理气量大,膜组件可模块化,能够满足更高的标准要求,且经济性和安全性较好,预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气体 硫化氢 聚四氟乙烯膜 膜接触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浮盖在市政污水臭气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赵珊 宁晓宇 +2 位作者 刘桂霞 郭学彬 常江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1年第12期100-103,共4页
无论是将市政污水臭气进行终端处理(收集集中处理),还是进行源头处理(原位处理),都需要一定的土建费用和施工时间才可实现除臭功能。文章探索一种施工作业环境要求低、不停工安装、无土建施工、无电耗药耗、无运行维护的抑制恶臭气体释... 无论是将市政污水臭气进行终端处理(收集集中处理),还是进行源头处理(原位处理),都需要一定的土建费用和施工时间才可实现除臭功能。文章探索一种施工作业环境要求低、不停工安装、无土建施工、无电耗药耗、无运行维护的抑制恶臭气体释放的方法。实验结论表明:在晴朗微风的天气、静止的市政污水水面上,移动浮盖使得臭气浓度、臭气强度、TVOC、硫化氢和氨的释放分别减少达到78%、55%、99%、13%和99%,可以起到抑制恶臭气体释放的作用,且效果较稳定,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水 臭气 移动浮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PVA对PVDF/丝瓜络共混膜结构及抗污染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栋 张立卿 +3 位作者 史美娜 张志强 杨镇豪 胡吉玉 《净水技术》 CAS 2019年第9期107-112,125,共7页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方法制膜,以聚乙烯醇(PVA)作为膜结构调控和亲水化改性的添加剂,考察了在PVDF和丝瓜络纤维含量分别为16%和1.2%的铸膜液体系中,PVA的聚合度和添加量对PVDF/丝瓜络共混膜的亲疏水性、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规律,PVA...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方法制膜,以聚乙烯醇(PVA)作为膜结构调控和亲水化改性的添加剂,考察了在PVDF和丝瓜络纤维含量分别为16%和1.2%的铸膜液体系中,PVA的聚合度和添加量对PVDF/丝瓜络共混膜的亲疏水性、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规律,PVA改性膜以及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性能。结果表明:PVA的加入,使得共混膜表面膜孔趋于圆孔,同时孔隙率提高,接触角继续减小。分别以过滤腐植酸和海藻酸钠两种典型污染物配制的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时,改性膜比通量衰减幅度较小,膜稳定通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聚乙烯醇 共混膜 亲水化改性 膜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氮比进水反硝化生物滤池亚硝积累成因
13
作者 王慰 刘锟 +4 位作者 贺赟 鲍方博 王刚 许骐 李魁晓 《中国环境科学》 2025年第3期1333-1340,共8页
针对再生水厂反硝化生物滤池出水亚硝酸盐累积的现象,调研了4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单元出水亚硝酸盐积累情况,选取G(存在亚硝酸盐积累)、W(无亚硝酸盐积累)两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工艺单元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亚硝酸盐... 针对再生水厂反硝化生物滤池出水亚硝酸盐累积的现象,调研了4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单元出水亚硝酸盐积累情况,选取G(存在亚硝酸盐积累)、W(无亚硝酸盐积累)两座再生水厂反硝化滤池工艺单元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低碳氮比进水条件下亚硝酸盐积累的成因.结果表明,滤池的反洗周期、方式等运行参数对亚硝酸盐积累基本无影响;G厂与W厂的比污泥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51和0.92mg NO_(3)/(mg VSS·d),G厂滤池出水亚硝酸盐积累是由于滤池微生物反硝化能力弱,反硝化过程中存在硝酸盐氮时,G厂污泥亚硝还原速率比W厂低75%,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积累.当G厂污泥生物量提高至W厂浓度的2倍时,最大亚硝酸盐反硝化速率仍无法达到W厂的水平,故生物量不是G厂产生亚硝酸盐积累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W厂滤池中甲基营养菌属Methylotenera的丰度比G厂高12.9%.反硝化过程主要由利用甲基类型营养的反硝化菌完成,是产生亚硝酸盐积累与否的原因,无需考虑利用其他类型有机物的菌种对亚硝酸盐积累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生物滤池 低碳氮比 亚硝酸盐积累 反硝化速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水曝气沉砂池定点吸砂方式同步除砂和除臭性能研究
14
作者 赵珊 彭浩 +2 位作者 袁星 常江 王佳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48-2054,共7页
市政污水曝气沉砂池排砂机(行车)的往复运行可引起出砂量少和臭气释放两方面问题,急需解决方案。开展定点气提吸砂代替排砂机(行车)、固定除臭封闭罩代替随动封闭罩的研究,先利用数学模拟方法开展气提吸砂设备间隔距离和封闭罩密封性研... 市政污水曝气沉砂池排砂机(行车)的往复运行可引起出砂量少和臭气释放两方面问题,急需解决方案。开展定点气提吸砂代替排砂机(行车)、固定除臭封闭罩代替随动封闭罩的研究,先利用数学模拟方法开展气提吸砂设备间隔距离和封闭罩密封性研究,得出最优的模拟结果为气提吸砂设备间隔距离3 m、密封罩缝隙率小于1%。然后在华北地区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开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沉砂池出砂量提升至0.0313 L·m^(-3)(提升67%),达到给水排水设计标准要求;沉砂池所在室内臭气浓度为16.5(降低99.5%),氨质量浓度为0.059 mg·m^(-3)(降低69.6%),硫化氢质量浓度低于检出限(降低100%),达到《DB11/2007—2022》要求,实现同步除砂除臭目标。本研究为市政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优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水 曝气沉砂池 定点吸砂 恶臭
原文传递
再生水构建水环境中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赟 李雪梅 +4 位作者 李宏权 魏琳琳 姜春晖 姜大伟 李魁晓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07-2714,共8页
沉水植物茎、叶附着生物膜对再生水构建水环境的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再生水水质及沉水植物种类对附着生物膜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再生水构建的水环境中不同种类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附着生物... 沉水植物茎、叶附着生物膜对再生水构建水环境的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再生水水质及沉水植物种类对附着生物膜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再生水构建的水环境中不同种类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附着生物膜及周围环境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在水环境中得到了20%~35%的吸收利用,下游水体中COD、浊度和色度呈现升高趋势.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中细菌群落与周围环境(土壤、底泥和水体)及再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细菌群落存在差异:在群落多样性上,其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土壤和底泥中细菌但高于水中浮游细菌;在群落结构上,其优势菌属及对应相对丰度与其它样本不同,主要优势菌属有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分别占比7%~40%.沉水植物种类和再生水水质(BOD5、TN、NH_(4)^(+)-N和TP)均会影响植物附着细菌群落,但水质对附着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植物种类,且水质也会影响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氮磷浓度较高区域氮循环与磷循环功能基因相对丰度较高.研究结果为揭示沉水植物附着细菌群落特征和优选沉水植物种植种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沉水植物 附着细菌 群落结构 群落多样性
原文传递
2种漂浮植物对再生水水质净化能力比较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丽君 陈刚新 +4 位作者 张文超 陈沉 王克明 李魁晓 王佳伟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63,共6页
选取2种常用水生漂浮植物凤眼莲与大薸作为研究对象,以某大型再生水厂再生水作为培养介质,研究对再生水中氮、磷的深度净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凤眼莲相较于大薸,单株生物量更大,且增殖更迅速。在相同种植密度(24株/m^2)下,凤... 选取2种常用水生漂浮植物凤眼莲与大薸作为研究对象,以某大型再生水厂再生水作为培养介质,研究对再生水中氮、磷的深度净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凤眼莲相较于大薸,单株生物量更大,且增殖更迅速。在相同种植密度(24株/m^2)下,凤眼莲和大薸生长率分别为165,56. 8 g/(m^2·d),对TN去除率分别为96. 3%和73. 7%,去除负荷为374,286 mg/(m^2·d),大薸组对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凤眼莲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4%,对磷的去除负荷分别为39,42 mg/(m^2·d);但是,实验进行10 d后,大薸出现叶片发黄、根部腐败状况,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升高,而凤眼莲长势良好,去除效果能够保持。因此,对比2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及对氮、磷的去除能力,优先选用凤眼莲作为再生水净化植物,如选用大薸,则应在腐败前进行打捞处理,避免腐败后氮、磷重新进入水体形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大薸 再生水
原文传递
典型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工艺中恶臭物质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东东 赵珊 +1 位作者 郭学彬 席劲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7-12,共6页
选取北京某市政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处理项目(工艺采用污泥浓缩+离心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压滤脱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工艺各节点的污泥进行采样,并利用静态顶空法检测污泥挥发出的恶臭物质组分及浓度。结果表明,该工艺中污泥挥发出... 选取北京某市政污泥高级厌氧消化处理项目(工艺采用污泥浓缩+离心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压滤脱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工艺各节点的污泥进行采样,并利用静态顶空法检测污泥挥发出的恶臭物质组分及浓度。结果表明,该工艺中污泥挥发出的典型恶臭物质主要包括硫化氢(H_(2)S)、甲硫醇(CH_(3)SH)、氨(NH_(3))、二甲基硫醚(CH_(3)SCH_(3))、甲苯、乙苯、D-柠檬烯等。原始污泥、热水解后污泥以及厌氧消化后污泥挥发出的恶臭物质浓度较高。原始污泥的主要恶臭因子为H_(2)S[(94.8±43.0)mg/m^(3)]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281.1±118.2)mg/m^(3)],热水解后污泥的主要恶臭因子为甲硫醇[(39.8±24.7)mg/m^(3)]和二甲基硫醚[(10.8±2.7)mg/m^(3)],厌氧消化后污泥的主要恶臭因子为VOCs[(336.8±160.9)mg/m^(3)]和NH3[(47.7±21.9)mg/m^(3)]。脱水后污泥(预脱水和板框压滤脱水)中H_(2)S、VOCs和NH_(3)的挥发浓度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6%、96%,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脱水过程中的恶臭防治问题。热水解过程会显著增加污泥中H_(2)S、甲硫醇的挥发,热水解后污泥挥发出的恶臭类VOCs组分与其他污泥样品差异较大。厌氧消化会增加污泥中NH_(3)及VOCs的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恶臭物质 厌氧消化 热水解
原文传递
连续流分段进水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工艺的反硝化脱氮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树军 黄剑明 +5 位作者 马淑勍 王聪 田夏迪 李琨 赵丹 韩晓宇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18,共6页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PD-Anammox)耦合反硝化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研究了污染物去除、典型周期COD及氮素沿程变化特征、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对T...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PD-Anammox)耦合反硝化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研究了污染物去除、典型周期COD及氮素沿程变化特征、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对TN去除贡献。结果表明:在平均进水ρ(COD)、ρ(NH^(+)_(4)-N)、ρ(TN)为193.1,58.6,60.3 mg/L的条件下,系统出水平均ρ(COD)、ρ(NH^(+)_(4)-N)、ρ(TN)分别为46.3,1.5,13.4 mg/L,低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采用NO^(-)_(3)-N预缺氧和进水点后置,可实现缺氧区NO^(-)_(3)-N→NO^(-)_(2)-N转化,同时完成厌氧氨氧化过程;缺氧区设置厌氧氨氧化悬浮填料,可提高系统TN去除率。通过缺氧区物料衡算,缺氧1区厌氧氨氧化对TN去除贡献率(ΔPD-Anammox/ΔTN)均值为54.37%,缺氧2区的ΔPD-Anammox/ΔTN均值为6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进水 连续流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 预缺氧 贡献率
原文传递
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利格娃 李伟 +2 位作者 高金华 任征然 王佳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4-19,共6页
相对于传统厌氧消化,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具有反应器容积小、有效容积沼气产率高、建设和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从技术优势、控制参数、消化性能、存在问题和优化方式等方面,对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进行了综述。通过调控优化污泥高含固厌... 相对于传统厌氧消化,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具有反应器容积小、有效容积沼气产率高、建设和运行成本低等优势。从技术优势、控制参数、消化性能、存在问题和优化方式等方面,对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系统进行了综述。通过调控优化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控制参数,采用多种预处理技术耦合+厌氧消化/混合基质共消化等工艺形式,可以有效解决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搅拌困难,传质、传热效果差,中间产物积累抑制等问题,并提高其厌氧消化性能。实践表明,高含固厌氧消化是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高含固厌氧消化 预处理 控制参数
原文传递
磷元素形态及悬浮物含量对再生水磷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刚 李魁晓 +4 位作者 王慰 许骐 吴从从 姜大伟 王浩楠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9-114,共6页
针对再生水厂出水磷浓度标准限值日趋严格的需求,开展了磷元素形态及悬浮物含量对再生水磷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非活性磷(sNRP)和颗粒态磷(pTP)是影响再生水达到极限低磷浓度的关键因素。污水经过生物化学法处理以后,再生水... 针对再生水厂出水磷浓度标准限值日趋严格的需求,开展了磷元素形态及悬浮物含量对再生水磷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非活性磷(sNRP)和颗粒态磷(pTP)是影响再生水达到极限低磷浓度的关键因素。污水经过生物化学法处理以后,再生水中sNRP和pTP浓度分别为0.06和0.04 mg/L,其中去除sNRP较为困难,化学除磷也无明显效果,且过量使用除磷药剂会导致水中铝离子浓度升高。当硫酸铝投加量为20 mg/L时,水中残余铝离子浓度高达55.4μg/L。pTP浓度与再生水中悬浮物(SS)浓度成正比,SS中磷浓度为27~43 mg/g,SS越高,出水pTP浓度越高,进而导致出水总磷升高。此外,SS中磷浓度与水厂生物除磷效果和污泥停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鉴于目前水厂的处理工艺,降低出水SS是再生水达到极限低磷浓度最有效的途径。在水厂运行过程中需要控制出水SS低于1 mg/L,即可实现再生水总磷浓度低于0.05 mg/L,从而降低再生水磷元素超标引起的藻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磷元素形态 悬浮物 溶解性非活性磷 颗粒态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