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硬组织修复材料仿生设计制备和临床转化
1
作者 赵菡 卫彦 +15 位作者 张学慧 杨小平 蔡晴 宁成云 徐明明 刘雯雯 黄颖 何颖 郭亚茹 江圣杰 白云洋 吴宇佳 郭雨思 郑晓娜 李文静 邓旭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 口腔疾病几乎涉及到每个个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积累的重要问题。牙齿和颌骨是行使口腔功能和支撑外貌轮廓的重要结构基础。小范围牙齿缺损可能引发牙本质过敏症,大范围缺损则会导致牙齿形态和功能破坏,而牙齿缺失常造成牙槽骨吸收低平,不利于后续修复。临床上牙本质过敏症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以牙本质小管封闭为主,其效果不佳且易复发;材料充填是牙体缺损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现有材料与牙齿力学性能匹配差,界面结合不足,修复体寿命短;而牙槽骨低平的垂直骨增量则是世界性难题。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牙齿微观结构及其构效关系的深入解析,缺少对牙槽骨再生微环境的深入认识,导致材料设计忽视了从微观结构功能仿生到宏观效果实现的协同考量。因此,发展牙齿/颌骨结构与功能高度仿生的修复材料新技术与临床新策略是目前口腔医学研究的重要战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修复材料 骨组织引导再生膜 电学微环境 骨充填材料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生物材料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翔晖 王雪微 陈晓农 《纳米科技》 2009年第1期72-78,共7页
纳米生物材料是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交叉而成的一个全新领域。纳米尺度的特殊生物效应使得纳米生物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按照纳米材料技术在材料领域的最新应用和经典材料的分类方法,对纳米金属生物材料、纳米无机非金属生物材... 纳米生物材料是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交叉而成的一个全新领域。纳米尺度的特殊生物效应使得纳米生物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按照纳米材料技术在材料领域的最新应用和经典材料的分类方法,对纳米金属生物材料、纳米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纳米高分子生物材料、纳米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属生物材料 纳米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 纳米高分子生物材料 纳米复合生物材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疏水链节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温敏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毛华华 关银燕 +3 位作者 齐再前 苏志强 石淑先 陈晓农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2-436,共5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的无规共聚物,用浊度观测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不同共聚物水溶液的温敏相转变行为。结果表明:所得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的无规共聚物,用浊度观测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不同共聚物水溶液的温敏相转变行为。结果表明:所得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均低于均聚物PNI-PAM的,酯类单体的结构和含量对共聚物的LCST有显著影响,其中酯基上的烷基对共聚物LCST的影响能力大于丙烯酸酯α位上的烷基,前者对增大共聚物的疏水性有更大贡献。通过NIPAM与特定丙烯酸酯单体进行无规共聚可以合成转变温度低于PNIPAM均聚物且具有预设LCST数值的水溶性温敏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异丙基丙烯酰胺 丙烯酸酯 温敏性共聚物 低临界溶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制备阿维菌素微胶囊及其释药行为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斌 赵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25-627,635,共4页
以木质素磺酸钠和壳聚糖为囊材,阿维菌素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微胶囊的表面形貌;采用体外释药实验研究了微胶囊的释药行为。SEM显示:阿维菌素原药表面光滑,而微胶囊表... 以木质素磺酸钠和壳聚糖为囊材,阿维菌素为模型化合物,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了阿维菌素微胶囊;通过扫描电镜(SEM)表征了微胶囊的表面形貌;采用体外释药实验研究了微胶囊的释药行为。SEM显示:阿维菌素原药表面光滑,而微胶囊表面粗糙且无明显孔隙。微胶囊的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与阿维菌素原药相比,层层自组装制备的微胶囊具有一定缓释能力,随组装层数(0~32层)的增加,微胶囊的释药速率显著降低,释药中值时间(t50)在2.41~133.7h内可调控。利用通用模型Mt/M∞=kt^π对微胶囊体外释药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表明,阿维菌素从层层自组装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释放属于不规则(anomalous)释放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层层自组装 阿维菌素 壳聚糖 木质素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共聚物结构对抗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娜 鹿浩 +3 位作者 吴丙照 裴爱达 魏小飞 陈晓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8期7442-7446,共5页
背景:阻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是材料具备生物相容性的关键,赋予人造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面预吸附亲水聚合物以阻断蛋白吸附。目的: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疏水基材,考察基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的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预吸附及... 背景:阻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是材料具备生物相容性的关键,赋予人造材料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面预吸附亲水聚合物以阻断蛋白吸附。目的:以聚苯乙烯微球为疏水基材,考察基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的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预吸附及其抗蛋白(溶菌酶)吸附效果。分析共聚物结构如亲水性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或聚氧化乙烯梳状支链链长和数量对蛋白阻抗性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1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材料: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拟疏水材料表面;以溶菌酶为蛋白模型。方法:①定性分析:在聚苯乙烯微球水介质悬浮液(0.1g/L)中加入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水溶性共聚物(0.1g/L),使微球在室温下预吸附聚合物24h以形成亲水层,然后与溶菌酶混合(0.1g/L),在37℃下恒温24h后测定微球表观粒径和悬浮液浊度,并通过微球凝并和絮凝状况考察共聚物的蛋白吸附程度。②蛋白吸附定量分析:采用高速离心(15000r/min)法从含溶菌酶蛋白的聚苯乙烯悬浮液中分离出上清液,用紫外(280nm)分光光度法测定经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后,液相蛋白质量浓度的下降值,由此推算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的吸附量。主要观察指标:聚苯乙烯微球的表观粒径和凝并微球的表观粒径;微球悬浮液和蛋白溶液混合物的浊度、水相残余蛋白质量浓度。结果:①37℃下未经预吸附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与溶菌酶接触后,因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吸附导致悬浮液发生絮凝、浊度显著下降的现象,原始聚苯乙烯表面蛋白吸附量达25.5mg/m2。②经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两亲梳状共聚物预吸附改性聚苯乙烯后,共聚物表面蛋白吸附量显著降低,因而悬浮液未出现絮凝而仅有轻度凝并。结论:①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预吸附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基两亲梳状嵌段共聚物可抑制蛋白在聚苯乙烯表面吸附。②共聚物的结构对其抗蛋白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共聚物中适量的亲水支链单元(VP或EO)可获得良好蛋白阻抗性能,但是过多的亲水支链会造成预吸附层不稳定,不利于抗蛋白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IPAM基共聚物 表面改性 抗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来源和家禽来源明胶原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帅 王昱琳 黄雅钦 《明胶科学与技术》 CAS 2011年第4期173-181,共9页
明胶作为一种多功能性的天然可降解生物高分子,目前在工业、食品、医疗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明胶提取原料主要是陆生哺乳动物(猪和牛)的皮、骨,以及筋腱。由于近年来疯牛病以及哺乳动物口蹄疫的爆发,以及消费者对明胶多... 明胶作为一种多功能性的天然可降解生物高分子,目前在工业、食品、医疗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明胶提取原料主要是陆生哺乳动物(猪和牛)的皮、骨,以及筋腱。由于近年来疯牛病以及哺乳动物口蹄疫的爆发,以及消费者对明胶多功能性的需求,人们开始从海洋和家禽资源中寻找明胶提取的新原料。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明胶提取原料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并提出对未来明胶原料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来源明胶 鱼来源明胶 家禽来源明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梳状嵌段共聚物对PS微球阻抗蛋白吸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陶蕊 马桓 +3 位作者 陈晓农 夏宇正 石淑先 焦书科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9-1016,共8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方法和大分子单体技术,制备了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与PNIPAM-聚氧化乙烯(PEO)梳状嵌段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PVP或PEO支链.以溶菌酶为蛋白模型研究了所得共聚物对...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方法和大分子单体技术,制备了温敏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与PNIPAM-聚氧化乙烯(PEO)梳状嵌段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PVP或PEO支链.以溶菌酶为蛋白模型研究了所得共聚物对聚苯乙烯(PS)微球表面蛋白吸附的抑制作用.通过絮凝实验、激光散射法表观粒径测定、电泳迁移率测定及蛋白吸附量的定量数据比较了不同梳状结构的抗蛋白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预吸附梳状嵌段共聚物可有效阻抗蛋白吸附,亲水支链增加阻抗性能提高,即使环境温度高于PNIPAM的相转变温度也能阻抗蛋白吸附.透射电镜和共聚物胶体粒径测试表明,梳状嵌段共聚物阻抗蛋白吸附的机制是预吸附后PVP或PEO亲水支链在微球表面形成了阻隔层.通过PS微球的变温絮凝实验可评价预吸附聚合物的抗蛋白吸附性能,快速获得定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聚合物 梳状嵌段共聚物 聚苯乙烯微球 表面处理 阻抗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对聚苯乙烯微球抗蛋白吸附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陶蕊 任芳 +1 位作者 蔡晴 陈晓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6165-6168,共4页
目的:观察聚乙烯醇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对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阻抗效果,考察聚乙烯醇水解度的影响,并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比较。方法:①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粒径416nm,电泳迁移率-2.6... 目的:观察聚乙烯醇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对非特异性蛋白吸附的阻抗效果,考察聚乙烯醇水解度的影响,并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比较。方法:①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粒径416nm,电泳迁移率-2.69[10-8m2/(V·s)]。②微球凝并状况测定:在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中加入聚合物水溶液,使微球在室温预吸附聚合物2h,然后与溶菌酶溶液混合,于25℃恒温2h后取样测定表观粒径,由表观粒径的变化评价因蛋白吸附诱发微球凝并的程度。③絮凝实验:将预吸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与溶菌酶混合,于37℃恒温24h后观察絮凝状况,进而判断预吸附聚合物对蛋白吸附的阻抗性能。④蛋白吸附的定量测定:采用高速离心/液相蛋白浓度测定法分析蛋白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后,液相蛋白浓度的下降值,由此推算蛋白吸附量。结果:①未经处理的聚苯乙烯微球与溶菌酶混合后发生凝并(25℃)和絮凝(37℃),而预吸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微球与蛋白混合后,25℃时凝并程度减轻,在高温(37℃)时预吸附了低水解度(86%)聚乙烯醇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微球不发生絮凝。②预吸附了低水解度聚乙烯醇的微球,蛋白吸附量下降了79%,该聚乙烯醇的抗蛋白吸附效果优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及水解度为99%的聚乙烯醇。结论:①通过预吸附水溶性聚合物可抑制蛋白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聚集,水解度为86%的聚乙烯醇抗蛋白吸附效果显著优于水解度为99%的聚乙烯醇,也优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②微球的絮凝测试提供了一种快速评价预吸附聚合物抗蛋白吸附性能的方法,所获得的定性评价结果与定量测试数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聚苯乙烯微球 表面处理 阻抗蛋白吸附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核壳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晓霞 魏小飞 +3 位作者 鹿浩 苏志强 杨亚栩 陈晓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6261-6264,共4页
采用水相分散聚合法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核壳微凝胶,用动态光散射法和电泳迁移率法研究了聚乙二醇的加入量及交联剂的种类对微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微凝胶具有温敏特性且表面带负电荷;随着聚... 采用水相分散聚合法制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核壳微凝胶,用动态光散射法和电泳迁移率法研究了聚乙二醇的加入量及交联剂的种类对微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微凝胶具有温敏特性且表面带负电荷;随着聚乙二醇加入量增加,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升高,相转变温度范围变宽,其电泳迁移率的绝对值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极大值。此外,只有具有足够多亲水-CH2-CH2-O-链节数的聚乙二醇大分子单体对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过程有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聚乙二醇 微凝胶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的共混为载体的药物控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仲晓萍 杨震宇 赵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5-449,共5页
以两种低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3 595和10 306)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按5∶1,10∶1,20∶1,40∶1质量比共混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了吡虫啉控释制剂;用体外实验测定了制剂中吡虫啉的释放动力学;通过测定释放过程中释放介质水的pH,初步考察了... 以两种低黏均相对分子质量(Mη=3 595和10 306)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按5∶1,10∶1,20∶1,40∶1质量比共混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了吡虫啉控释制剂;用体外实验测定了制剂中吡虫啉的释放动力学;通过测定释放过程中释放介质水的pH,初步考察了基体的降解性能;通过测定释放实验结束时制剂残留质量,考察了基体的溶蚀性能,初步探讨了释放机理。结果表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及其与壳聚糖共混材料为载体,可以用于吡虫啉的控制释放,呈现扩散和溶蚀共同控制的缓慢释放,和溶蚀控制的快速释放两阶段释放规律。提高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减缓吡虫啉的释放,使释放特征发生从初期的快速释放和后期的缓慢释放,到初期缓慢释放和随后的快速持续释放的转变。降低聚乳酸相对分子质量或在基体中加入壳聚糖,可加大基体的溶蚀,使溶蚀控制的吡虫啉快速释放阶段提前。在Mη=10 306的聚乳酸中加入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可使释放介质水的pH约为中性,在117-336 h内调节快速释放开始时间,在228-445 h内调节释药中值时间。这种聚乳酸/壳聚糖共混载体可望在多功能型种子处理控释制剂上获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 壳聚糖 吡虫啉 控制释放 降解 溶蚀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