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高通量筛选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歌 马子然 +2 位作者 闾菲 彭胜攀 佟振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8,共13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化石燃料资源有限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迫在眉睫。基于绿电的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RR)方法是缓解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想途径。传统催化剂的研发模式主...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化石燃料资源有限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迫在眉睫。基于绿电的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RR)方法是缓解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想途径。传统催化剂的研发模式主要依赖实验试错方法,难以满足对高效催化剂的研发需求。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为催化剂研发带来范式变革的契机。高通量计算结合机器学习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催化剂配方设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高通量计算结合机器学习指导催化剂开发的研究成果,包括催化剂设计的原理、模拟计算的策略以及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通过将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结合,可以加速催化剂设计过程,为CO_(2)RR催化剂的高效筛选和开发提供了新方法,拓宽人工智能在催化剂筛选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R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机器学习 描述符 催化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院构建“1235”与“科学·家”创新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
作者 高佳 《能源科技》 2025年第1期6-9,20,共5页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关键支撑。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低碳院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及实践路径,总结了低碳院在顶层设计、人才与制度支撑、学科交叉、产研用结合及国际化协作等方面的成功实...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关键支撑。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低碳院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及实践路径,总结了低碳院在顶层设计、人才与制度支撑、学科交叉、产研用结合及国际化协作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探讨了创新文化在提升科研效率、促进成果转化及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其他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的启示,为科技创新文化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推广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文化 “1235”体系 “科学·家”文化 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2040年我国碳中和重点领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顾大钊 李阳 +12 位作者 李根生 汤广福 张奇 崔磊 刘海丽 杨毅 宋先知 马明媛 刘伯瑜 滕飞 张舒漫 王霄 李政岱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0,共11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我国能源革命的进程,对发展新兴能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聚焦节能降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三个重点领域,梳理了世界碳中和重点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的九大趋势,提出了面... “双碳”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我国能源革命的进程,对发展新兴能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聚焦节能降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三个重点领域,梳理了世界碳中和重点领域工程科技发展的九大趋势,提出了面向2040年的碳中和重点领域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剖析碳中和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描绘了基于“十项关键技术、九项重点任务、四项重大工程、三项重大科技项目”的工程科技发展路线。研究提出,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实施和管理,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和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财税支持等4项保障措施,为我国碳中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研发布局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节能降碳 新型电力系统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OX-ZEO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前进 尚蕴山 +1 位作者 许德平 邢爱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1-127,134,共8页
从煤、天然气、生物质等非石油碳资源出发经合成气(CO+H2)一步法制低碳烯烃是一条极具广阔前景的技术路线,其可克服当前工业应用的合成气经甲醇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路线长、设备投资大、能耗和水耗高等问题。主要介绍了金属氧化物耦合分... 从煤、天然气、生物质等非石油碳资源出发经合成气(CO+H2)一步法制低碳烯烃是一条极具广阔前景的技术路线,其可克服当前工业应用的合成气经甲醇间接制低碳烯烃技术路线长、设备投资大、能耗和水耗高等问题。主要介绍了金属氧化物耦合分子筛(OX-ZEO)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催化性能以及金属氧化物的粒径、氧空位以及分子筛B酸位点密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等工艺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了氧化物与分子筛的复合方式对CO转化率和产品选择性的影响。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面临反应时空收率低、尾气分离困难、反应热效应影响大等挑战,实现工业化前还需解决众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一步法 烯烃 双功能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耦合分子筛(OX-ZE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三维结构的硅碳负极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胐 王俊明 +4 位作者 董春伟 尉琳琳 董阳 梁文斌 苏志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5-332,共8页
硅碳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的锂电负极材料备受瞩目,但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了其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利用薄层石墨柔性结构的特点,与纳米硅进行复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并通过对薄层石... 硅碳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的锂电负极材料备受瞩目,但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了其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利用薄层石墨柔性结构的特点,与纳米硅进行复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并通过对薄层石墨和纳米硅分别用含有羧基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含有氨基的正硅酸乙酯(TEOS)进行表面修饰。相比于传统的机械混合工艺制备的硅碳负极材料存在纳米硅与碳材料复合不均一的问题,本工作修饰后的纳米硅与薄层石墨之间通过静电自组装作用,可形成更为均一的纳米硅与薄层石墨的复合物(S/MG)。通过造粒技术,构筑了由纳米硅/薄层石墨片层组成的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颗粒,而颗粒外部由碳层进行包覆。通过SEM切片、EDS以及高分辨TEM等表征手段,可以看到颗粒内部由纳米硅与薄层石墨层结构构筑了微米尺寸的中空结构,该结构内部不但形成了导电的三维网络结构,而且为纳米硅的体积膨胀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从而大幅提升了硅碳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石墨取代薄层石墨与纳米硅制备的硅碳复合物,薄层石墨制备的硅碳负极的比容量达到958 mAh/g,扣电在0.5 C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维持在88%左右。本文作者也从实用角度评价了S/MG全电循环性能,与三元NCM811正极材料组装成的软包全电池,在1 C倍率充放电下,循环1000周后电池容量保持率可达86%,可为高能量密度锂电技术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 薄层石墨 硅碳复合材料 中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oMoS催化剂上合成气制低碳醇的宏观动力学
6
作者 田大勇 杨如意 刘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8,共9页
针对K促进的掺杂Co的MoS_(2)催化剂(K-CoMoS),设计合成气(H_(2)+CO)制低碳醇的动力学实验,利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反应数据,建立CO消耗和低碳醇生成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模型参数回归结果表明,CO消耗活化能为105.16 kJ·mol^(-1),低碳... 针对K促进的掺杂Co的MoS_(2)催化剂(K-CoMoS),设计合成气(H_(2)+CO)制低碳醇的动力学实验,利用固定床反应器测定反应数据,建立CO消耗和低碳醇生成的宏观动力学模型。模型参数回归结果表明,CO消耗活化能为105.16 kJ·mol^(-1),低碳醇链增长活化能为56.9 kJ·mol^(-1),链终止活化能为55.2 kJ·mol^(-1),链增长的反应速率低于链终止的反应速率,是速率控制的关键步骤。通过动力学模型预测,提高CO分压有利于提高低碳醇的选择性,与实验值一致,证明了该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oMoS 催化剂 合成气 低碳醇 宏观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烯烃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
7
作者 张奉波 樊晶 +1 位作者 孟祥堃 门卓武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06-209,共4页
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生成的烯烃从催化剂活性位点脱附后,部分会再次吸附在催化剂活性位点上发生二次反应,对费托合成反应及其产物分布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搅拌釜反应器和沉淀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低碳烯烃对费托合成反应... 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生成的烯烃从催化剂活性位点脱附后,部分会再次吸附在催化剂活性位点上发生二次反应,对费托合成反应及其产物分布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搅拌釜反应器和沉淀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低碳烯烃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试验表明:低碳烯烃的加入对费托合成反应的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均有影响,会导致一氧化碳的转化率下降,二氧化碳的选择性略有上升,甲烷的选择性略有下降;低碳烯烃的加入显著改变了产物中低碳烃的选择性,使低碳烷烃的选择性显著升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显著降低;乙烯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作用明显强于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烯烃再吸附 转化率 选择性 加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碳纳米纤维电极液流电池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绍民 徐冉 +4 位作者 王灿文 李松涛 王学斌 秦世泰 王锐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0,共10页
液流电池因其具有安全、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和扩容性强等优势,成为目前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电极作为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其性能对电池性能有着重大影响。综述了静电纺丝碳纳米纤维电极在液流电池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静电... 液流电池因其具有安全、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和扩容性强等优势,成为目前最有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电极作为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其性能对电池性能有着重大影响。综述了静电纺丝碳纳米纤维电极在液流电池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静电纺丝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原理以及关键制备参数的影响,详细阐述了电纺碳纳米纤维电极结构和化学性质的调控方法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包括纤维微观结构的调控、杂原子掺杂和催化改性等;指出电极反应活性面积和化学性质影响的电化学活性与传质性能之间的协同是电极调控的关键,通过对纤维进行造孔或新型结构设计可以调控纤维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杂原子掺杂和引入催化剂可以提高电极的活性面积和亲水性,以促进电极的电化学活性;提出了电纺碳纳米纤维电极从实验室制备到规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电池 电极 静电纺丝 碳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硫正极基质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学振 董春伟 +2 位作者 董阳 苏志江 潘广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7-31,共5页
在过去30年,锂离子电池彻底改变了便携式电子产品,并于2019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因此开发超越锂离子化学的新电池技术对下一代高能量存储具有重要意义。锂硫电池依赖于锂和硫之间的可逆氧化还原... 在过去30年,锂离子电池彻底改变了便携式电子产品,并于2019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极限,因此开发超越锂离子化学的新电池技术对下一代高能量存储具有重要意义。锂硫电池依赖于锂和硫之间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因其具有压倒性的能量密度,它似乎是一种可以取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储能系统。近60年,特别是近10年来,锂硫电池在学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硫正极的概念,到目前用于无人机的商用锂硫电池,它的故事充满了突破和回溯。从碳基硫正极基质设计方面总结了锂硫电池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硫化物 碳材料 硫正极 锂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甲烷干重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宋学伟 陈再明 +3 位作者 龙涛 严宇光 孙华宇 王保登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75,共6页
基于甲烷干重整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甲烷活化的策略,即添加金属助剂和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归纳了二氧化碳的活化位点包括活性金属粒径、碱性位点和氧空位对其吸附解离的影响;概括了两活性位耦合的最新进展;最后对DRM催化剂的发... 基于甲烷干重整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甲烷活化的策略,即添加金属助剂和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归纳了二氧化碳的活化位点包括活性金属粒径、碱性位点和氧空位对其吸附解离的影响;概括了两活性位耦合的最新进展;最后对DRM催化剂的发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活化 耦合 活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甄 秦绍东 +2 位作者 何若南 李加波 邢爱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62,共5页
以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的催化剂研发进展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的几类催化,包括双功能催化剂、铁基催化剂和钴基催化剂;重点阐述了设计合成催化剂过程中其性能的影响因素,如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助剂、结构设计... 以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的催化剂研发进展为切入点,归纳总结了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的几类催化,包括双功能催化剂、铁基催化剂和钴基催化剂;重点阐述了设计合成催化剂过程中其性能的影响因素,如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助剂、结构设计及制备方法;此外,还指出当前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低碳烯烃催化剂的攻关难点,即克服产物分布影响、增加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一步法 低碳烯烃 催化剂 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乏风中超低浓度甲烷燃烧特性研究及机理敏感性分析
12
作者 张进华 梁咏诗 +3 位作者 赵香龙 何立新 王楠 刘冰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196-200,共5页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矿风排瓦斯中甲烷的减排日益重要;乏风氧化燃烧技术是目前乏风中甲烷减排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甲烷燃烧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GRI-MECH 3.0,针对乏风瓦斯的气氛特点,开展了着火点、绝热火焰温度、点火延迟...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矿风排瓦斯中甲烷的减排日益重要;乏风氧化燃烧技术是目前乏风中甲烷减排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甲烷燃烧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GRI-MECH 3.0,针对乏风瓦斯的气氛特点,开展了着火点、绝热火焰温度、点火延迟时间等燃烧特性的研究;基于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到对反应温度有重要影响的基元反应过程。研究表明:乏风瓦斯着火点和甲烷浓度、停留时间有关,当乏风甲烷浓度小于等于0.4%时,着火点快速升高,大于0.4%时着火点变化不大;气体停留时间越长,乏风着火点越低,当停留时间是1 s时,常规乏风瓦斯的自燃温度在680℃~800℃。乏风瓦斯的最高火焰温度和甲烷浓度呈线性递增关系,在起始着火温度基础上,甲烷浓度每升高0.1%,火焰温度升高约23℃。900℃条件下不同浓度乏风瓦斯点火延迟时间几乎相同,但完全反应时间却随着浓度增加而缩短。表观气速对乏风中甲烷的转化率影响较为显著,700℃引燃温度条件下0.5%CH4的乏风进气流速需控制在1.31 m/s以内。最后基于温度敏感性,探讨了关键的基元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瓦斯 低浓度甲烷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高温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铁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涛 张雪冰 +2 位作者 张琪 孟祥堃 门卓武 《能源科技》 2020年第1期66-71,共6页
从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是C1化学化工领域中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有间接法和直接法两条路线。以MTO为代表的间接法在工业界已得到了很成功的应用,而直接法流程短、能耗低,与间接法相比更具竞争力,但其工业应用进展缓慢。在相应催... 从合成气制取低碳烯烃是C1化学化工领域中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有间接法和直接法两条路线。以MTO为代表的间接法在工业界已得到了很成功的应用,而直接法流程短、能耗低,与间接法相比更具竞争力,但其工业应用进展缓慢。在相应催化剂研发中,直接法可细分为两条路线:一是耦合双功能催化剂,存在起活温度高、转化率低以及对氢碳比要求高等缺点;二是通过高温费托铁催化剂将合成气一步制取低碳烯烃(FTO)。在高温费托合成铁催化体系中,碱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是最重要的两类助剂,在载体方面,除了常用的AlO和SiO2,炭材料和分子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综述聚焦近年来合成气高温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铁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从助剂和载体两个方面进行相应评述,并对FTO铁基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费托 合成气 低碳烯烃 催化剂 铁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四个途径
14
作者 门卓武 《中国石化》 2024年第8期41-43,共3页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发展煤制油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尽管煤制油技术在我国已有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碳排放量大、环保问题突出、规模效益不足,以及产品低端化、同质化等挑战。发展煤制油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需要。近...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发展煤制油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尽管煤制油技术在我国已有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碳排放量大、环保问题突出、规模效益不足,以及产品低端化、同质化等挑战。发展煤制油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能源自给率持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技术 我国能源战略 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自给率 规模效益 碳排放量 资源禀赋 四个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制高级醇Co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琪 王涛 +5 位作者 张雪冰 李为真 冯波 蒋智慧 吕毅军 门卓武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3-787,共15页
合成气高选择性制取高级醇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Co基催化剂的双活性位点对高级醇合成反应具有独特优势。CoCu催化剂因材料成本低、高级醇产量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双功能活性位点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基础理论研... 合成气高选择性制取高级醇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Co基催化剂的双活性位点对高级醇合成反应具有独特优势。CoCu催化剂因材料成本低、高级醇产量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其双功能活性位点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基础理论研究仍待完善。本文概述了Co基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Co基催化剂在合成高级醇反应中活性位点的性质和反应机理,厘清了Cu/Co比例、CoCu分布均匀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关系。梳理了碱金属、Zr、Ga等助剂对催化剂构效关系的影响,及其对改善碳链生长、抑制甲烷化、防止碳沉积、提高稳定性等作用。系统论述了具备独特层状结构的LDHs,及CNTs、AC等众多碳基材料作载体对Co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通过深度剖析合成气制高级醇机理,针对性开发新型催化剂结构及载体材料,可进一步提高Co基催化剂性能,实现更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高级醇合成,为实现商业化夯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吸附 活性 选择性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粒泡沫混凝土成型方式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耿春雷 郭宏达 +3 位作者 董阳 张栋 巩思宇 李俏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本文从陶粒泡沫混凝土的成型方式出发,研究了陶粒预处理方式、陶粒掺入方式、拌合水加入方式等对陶粒泡沫混凝土工作性能、干湿密度、抗压强度、抓底性能、陶粒分布的影响,确定陶粒泡沫混凝土最佳成型方式。结果表明,采用陶粒饱水预处... 本文从陶粒泡沫混凝土的成型方式出发,研究了陶粒预处理方式、陶粒掺入方式、拌合水加入方式等对陶粒泡沫混凝土工作性能、干湿密度、抗压强度、抓底性能、陶粒分布的影响,确定陶粒泡沫混凝土最佳成型方式。结果表明,采用陶粒饱水预处理方式和拌合水分两次加入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浆体扩展度。不同的成型方式对于陶粒泡沫混凝土的骨料扩展度影响较小。陶粒掺入方式和拌合水加入方式均影响陶粒泡沫混凝土的干湿密度。拌合水分两次加入方式和陶粒湿混掺入方式有利于提高陶粒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陶粒预处理方式决定抓底性能,同时拌合水加入方式也影响抓底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泡沫混凝土 成型方式 工作性能 抗压强度 抓底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谱图信息研究焙烧温度对Mn基脱硝催化剂性能影响的机理
17
作者 陈静允 冯波 +2 位作者 周佳丽 蒋复国 马琳鸽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9,共7页
Mn基脱硝催化剂中Mn的氧化态对其性能至关重要,但在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Mn氧化物类型时,通常把Mn 2p3/2峰按照对称单峰进行分峰拟合,忽略了峰形不对称、多重分裂及振激卫星峰产生的峰形影响,为分析结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Mn基脱硝催化剂中Mn的氧化态对其性能至关重要,但在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Mn氧化物类型时,通常把Mn 2p3/2峰按照对称单峰进行分峰拟合,忽略了峰形不对称、多重分裂及振激卫星峰产生的峰形影响,为分析结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基于Mn氧化态和性能的关系,综合利用XPS谱峰信息包括Mn 2p谱峰峰形对比、Mn 3s谱峰劈裂间距、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及所含元素的含量变化、Mn-Fe-Nb三元素的峰间距等,再结合XRD结果,确定了Mn-Fe-Nb/TiO_(2)脱硝催化剂在不同焙烧温度时Mn氧化物的类型,并解释了焙烧温度影响脱硝性能的机理:Mn氧化物类型、表面吸附氧量、Mn表面暴露量及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均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对XPS谱图信息的综合利用,弥补了分峰拟合的不足,以期为更有效地利用XPS分析技术研究Mn基脱硝催化剂提供方法、为催化剂活性预测和配方优化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电子能谱 Mn基脱硝催化剂 Mn氧化态 脱硝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的电极结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跃林 刘祉妤 +5 位作者 郭森 刘晓君 张蓬亮 王程程 梁原 王锐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1-612,共12页
全钒液流电池(VRFB)作为一种极具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提高电池功率密度和运行效率是降低液流电池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电极是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的核心场所,电极材料的结构特性和表面性质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电池内阻和电... 全钒液流电池(VRFB)作为一种极具前途的大规模储能技术,提高电池功率密度和运行效率是降低液流电池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电极是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的核心场所,电极材料的结构特性和表面性质直接影响电化学反应速率、电池内阻和电解液传输过程,从而影响电池性能。通过开发宏观、微观有序的电极结构,达到电极传输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协同提升的目的。本文全面综述了对电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上的结构设计及在全钒液流电池中的研究进展。在宏观尺度上,总结分析了电极压缩比、电极流场结构、电极几何形状等结构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在微观尺度上,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构建了多级孔分布的单层电极结构和具有梯度分布的多层电极结构,可以增大电极比表面积,促进电化学反应,同时改善电解液在电极表面的扩散。最后,对电极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电极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PFAS光化学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包一翔 杨烨 +4 位作者 王靖宇 胡嘉敏 吴敏 李井峰 李杰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化降解等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全氟与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处理效果有限,但一些光化学降解技术可有效去除水中的PFAS。综述了不同光化学体系中活性物种生成原理及其与PFAS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过程,介绍了光生空穴、... 混凝沉淀、臭氧氧化、生化降解等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对全氟与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处理效果有限,但一些光化学降解技术可有效去除水中的PFAS。综述了不同光化学体系中活性物种生成原理及其与PFAS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过程,介绍了光生空穴、水合电子、硫酸根自由基、碳酸根自由基和硝酸根自由基等主导的PFAS降解引发过程、产物生成和脱氟机理。分析了目前光化学降解技术用于PFAS污染水体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展望了未来技术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 PFAS 氧化还原 降解 机理 脱氟 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定向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20
作者 何若南 颜丙峰 +3 位作者 秦绍东 李加波 刘意 黄鑫 《工业催化》 2025年第2期12-17,共6页
合成气定向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对于提高碳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综述合成气定向合成烯烃、芳烃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活性位设计、产物分布调控、C—O键活化与C—C偶联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最后对合... 合成气定向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对于提高碳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综述合成气定向合成烯烃、芳烃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面临的挑战,重点分析活性位设计、产物分布调控、C—O键活化与C—C偶联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最后对合成气定向转化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今后合成气定向转化核心在于实现C—O键的活化与C—C键偶联高效协同、碳链终止的精准控制,实现对产物选择性的有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工程 合成气 高选择性 烯烃 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