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6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简介
1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内蒙古大学根据其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于2007年6月成立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系,设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MPA民族班专业硕士学位点。全院现有教职工27名,... 内蒙古大学根据其学科发展战略规划,于2007年6月成立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系,设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民族学二级学科硕士点、MPA民族班专业硕士学位点。全院现有教职工27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5名;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4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职人员6名。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 社会学 学院 简介 发展战略规划 二级学科 博士学位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社区服务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2
作者 李娟 《前沿》 2025年第1期50-63,共14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对12个盟市及其下属旗县的9 642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民族地区社区服务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从居民对社区服务现代化认知、社区服务政策措施现代化、社区服务体系规划现代化、社区服务基础设施...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通过对12个盟市及其下属旗县的9 642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了民族地区社区服务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从居民对社区服务现代化认知、社区服务政策措施现代化、社区服务体系规划现代化、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现代化、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现代化五个维度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社区服务现代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社区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区整合资源能力差、服务供给多样性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条优化路径:健全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建立监管评估机制;加强社区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明确政府和社区职能定位,提高社区服务社会参与度;对农村社区和牧区社区进行专项扶持,推进公共服务社区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现代化 基层治理 社区服务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专业硕士少数民族班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冯福林 王俊玲 冯译萱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23,共4页
对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少数民族班开办的初衷、培养方式与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少数民族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 内蒙古 公共管理硕士 少数民族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乌兰夫在创建内蒙古大学过程中的民族高等教育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绍东 高明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0-42,75,共4页
乌兰夫在创建内蒙古大学过程中 ,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思想。其中包括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办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要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强调质量意识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这些经验... 乌兰夫在创建内蒙古大学过程中 ,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思想。其中包括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办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要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强调质量意识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这些经验和理论对我们今天发展民族教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夫 内蒙古大学 民族高等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 办学方针 民族团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学古代北方民族史著作成果简述
5
作者 张久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50,共3页
近50年来,内蒙古大学研究人员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这一学术领域,主要是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室韦-达怛等古代民族的历史研究方面,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 内蒙古大学 北方民族史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思考——以内蒙古绿色化转型发展模式为例
6
作者 孙傲 莫富荣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工具,并且对强化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在持续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突出...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工具,并且对强化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在持续推进和发展生态文明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还存在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为推动内蒙古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以内蒙古绿色化转型发展模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优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绿色金融体系及市场交易系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产品价值 绿色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民垃圾源头处理的现状调查及社会学分析——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燕飞 何生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23-126,143,共5页
在城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城市居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对城市居民垃圾源头处理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代表——呼和浩特,近年来城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伴随而... 在城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城市居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对城市居民垃圾源头处理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代表——呼和浩特,近年来城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伴随而来的城市垃圾污染问题不言而喻,具有典型新兴二线城市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民众虽有较强的环保愿望,但由于获得环境信息的途径较少,导致相关环保知识的缺失;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和利用率不足,使得民众在垃圾处理行为的现实情境中表现为"再次分配"(分类处理)的主动性较弱;市民的环境态度也呈现比较模糊的"中间状态",立场不明确。这与市民所表现的对垃圾处理知识"知道点儿,但又知道的不全"的特点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民 垃圾 源头处理 社会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民族文化互嵌的历史脉络与特点探赜
8
作者 何生海 刘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0-58,共9页
文化互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出于民族自身发展进行的理性选择。通过深度、持续、全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出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集”内容,通过文化互嵌从而衍生到心理互嵌,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化经过持续... 文化互嵌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出于民族自身发展进行的理性选择。通过深度、持续、全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出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集”内容,通过文化互嵌从而衍生到心理互嵌,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化经过持续不断的交融与互动、采借与创新,形成了服饰文化的共适、饮食文化的共享、居住文化的共用、语言文字的互通,综合反映了文化互嵌的主动性、持久性和包容性。从文化互嵌的角度爬梳内蒙古各民族在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与演进、特征与规律,为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经验与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民族文化 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者视角下村民参与生态治理多维机制构建——基于内蒙古B嘎查草原生态补偿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孟和乌力吉 白云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西辽河流域环境实践,运用生活环境主义理论,较为全面地剖析生态补偿政策所面临的难题及其社会根源;其次较为深刻地探讨在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双重目标下,通过激活重塑,创建现代共治共享多民族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力求深入探索政府主导、社区主位、村民主体的参与式多维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及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补偿实践 生活者视角 多维机制 本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区社会政策建构的需求约束及适应路径分析──以内蒙古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存海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 实施合理、有效的社会政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手段之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农民存在着明显的政策需求,但是在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反思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过程,应以农牧民需求为本,提高社会政策决策与实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 社会政策 社会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玉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眼界...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眼界不宽,存在着因陋就简和贪大求全两种错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民族文化 旅游资源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玉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在近代中国,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所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北洋政府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曾调整某些民族政策。但是,从总体而言,北洋政府的羁縻、笼络的办法和强迫同化政策加深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纠纷和隔阂。在这一历史... 在近代中国,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所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北洋政府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曾调整某些民族政策。但是,从总体而言,北洋政府的羁縻、笼络的办法和强迫同化政策加深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纠纷和隔阂。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复杂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内蒙古 民族问题 民族政策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工矿开发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生海 哈斯巴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34-38,共5页
内蒙古以工矿开发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带来社会与民生的全面发展,相反,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魔圈,即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蔓延。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利益主体在草原价值观上的冲突、工矿... 内蒙古以工矿开发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带来社会与民生的全面发展,相反,陷入了"资源诅咒"的魔圈,即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蔓延。草原地区工矿开发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利益主体在草原价值观上的冲突、工矿业开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距离感、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草原的私有化与整体性之间的矛盾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矿开发 民族关系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社会生态负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阿拉坦宝力格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3,共7页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由此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普遍实施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由此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普遍实施工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作者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正蓝旗、乌拉特后旗的工矿资源开发现场进行的田野调查工作案例,从资源人类学的新学科视角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人类学 工业化进程 社会生态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崛起于新时期的内蒙古女性文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托娅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8-15,共8页
崛起于新时期的内蒙古女性文学 ,在面向“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总体关注中 ,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不仅带来了题材面的拓展 ,而且还带来了审视题材、开掘生活的高度与深度。因而 ,展现在新时期内蒙古女作家笔下的世界 ,无论就其蕴蓄的... 崛起于新时期的内蒙古女性文学 ,在面向“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总体关注中 ,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不仅带来了题材面的拓展 ,而且还带来了审视题材、开掘生活的高度与深度。因而 ,展现在新时期内蒙古女作家笔下的世界 ,无论就其蕴蓄的生活面 ,还是把握生活、反思历史、审视人的灵魂方面 ,即在观照社会生活的同时观照“人”,包括女性自身的精神世界方面 ,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特别是内蒙古女性作家勇于探索与创新的锐气 ,使其艺术审美空间变得格外开放、随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内蒙古 女性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参与——对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发展战略思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阿拉坦宝力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1期7-14,共8页
当前,内蒙古草原的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然而,在这个社会现实背后却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窒息。立足于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爱,对当前的矿产资源开发确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开发模... 当前,内蒙古草原的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然而,在这个社会现实背后却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窒息。立足于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爱,对当前的矿产资源开发确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开发模式,因而,郑重的提出了"文化参与"这一新概念。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警示主持草原开发的企业和政府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草原传统文化的延续做出道义上的贡献,使具有持续能力的草原文化能够获得可持续延伸的机会,为人类的未来奠定一个可持续运行的基础。因而,文化参与不仅是一个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公正的制度安排。通过文化参与的方式确保草原文化的延续,为人类的未来确立一个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参与 正蓝旗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语境中文艺批评的民族性追求——新时期内蒙古文艺批评概观之二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明霞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6,共6页
进入现代化语境的内蒙古文艺批评获得了开放的视野和多元的思想维度,不断从世界性文化资源中汲取研究文艺民族性的理论要素,使文艺批评形态焕发出全新面貌,推动着内蒙古文学艺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崭新的美学魅力。新时期内蒙古... 进入现代化语境的内蒙古文艺批评获得了开放的视野和多元的思想维度,不断从世界性文化资源中汲取研究文艺民族性的理论要素,使文艺批评形态焕发出全新面貌,推动着内蒙古文学艺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崭新的美学魅力。新时期内蒙古文艺批评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对文艺民族性坚持不懈的追求。全球化经济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包括审美和艺术生态的变化,引起了批评者的格外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内蒙古 文艺批评 现代化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索——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生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0-37,共8页
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看,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非常明确的目标。“大一统”思想是文化整合的思想基础,共生互补的经济结构是文化整合的经济基础,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是文化整合的地缘关系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以文化整合为研究视角看,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非常明确的目标。“大一统”思想是文化整合的思想基础,共生互补的经济结构是文化整合的经济基础,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是文化整合的地缘关系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整合目标。文化整合的手段就是正确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 文化整合 “多元”与“一体”
原文传递
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概况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其怿 吕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49-52,57,共5页
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对象上,面向社会和大众;在教育方式上,有青年训练班、民众教育馆、日本语学校等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亲日反共的思想教育、军事训练、普及日本语... 日伪时期内蒙古的社会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对象上,面向社会和大众;在教育方式上,有青年训练班、民众教育馆、日本语学校等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亲日反共的思想教育、军事训练、普及日本语等内容。这样的社会教育,带有浓厚的奴化色彩,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服务,其性质属于文化侵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军国主义 内蒙古 社会教育 文化侵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明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87,共4页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在追寻文学本体面貌的同时,必须发挥引来思想解放的舆论导向功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文学民族性问题,是内蒙古文学批评传统的话题,在新时期走向宏放和深入。在民族文学研...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在追寻文学本体面貌的同时,必须发挥引来思想解放的舆论导向功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文学民族性问题,是内蒙古文学批评传统的话题,在新时期走向宏放和深入。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将蒙古族文学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对内蒙古当代文学展开全方位研究,达斡尔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史。文学理论自身建设方面,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观念和方法多维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内蒙古 文学批评 民族性问题 民族文学建设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