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酸梭菌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改善作用及对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1
作者 赵翠娟 陈烨 +2 位作者 李妍华 武文博 陈强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5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丁酸梭菌(CB)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对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CB干预组(CB组),每组6只。NC组采用正常饲料喂养12周,HFD组和CB组均采... 目的探讨丁酸梭菌(CB)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对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选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CB干预组(CB组),每组6只。NC组采用正常饲料喂养12周,HFD组和CB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动物模型。自实验第6周起,CB组每日给予CB 0.2 mL灌胃,NC组和HFD组均每日给予0.9%氯化钠溶液0.2 mL灌胃。每周称量并记录小鼠的体质量。第12周后,所有小鼠均采血后处死,称量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3组的血清ALT、AST水平。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采用油红O脂肪染色法观察小鼠肝内脂肪沉积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组的肝组织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TNF-α、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的肝组织中RIPK3、MLKL蛋白表达水平,评估3组的肝脏细胞程序性坏死情况。结果与NC组相比较,HFD组的体质量和肝脏指数均显著增高(P均<0.001),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有明显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肝组织中TNF-α、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肝组织中RIPK3、MLKL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HFD组相比较,CB组的体质量和肝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均<0.05),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肝内脂肪沉积有显著改善,肝组织中TNF-α、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肝组织中RIPK3、MLKL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CB可以减轻NAFLD小鼠的肝内脂肪沉积和炎症反应,该作用与其抑制RIPK3、MLKL表达,从而抑制肝脏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丁酸梭菌 程序性坏死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