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饲养条件下内蒙古绒山羊瘤胃甲烷菌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长青 金海 栗原光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8-233,共6页
为了解天然放牧和舍饲条件下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种群组成。选取甲烷菌mc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利用PCR技术对从瘤胃液中抽提的细菌总DNA进行扩增,并建立了甲烷菌特异性的mcrA基因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Taq I对该文库特异性片... 为了解天然放牧和舍饲条件下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种群组成。选取甲烷菌mc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利用PCR技术对从瘤胃液中抽提的细菌总DNA进行扩增,并建立了甲烷菌特异性的mcrA基因文库。用限制性内切酶Taq I对该文库特异性片段进行了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放牧和舍饲内蒙古绒山羊瘤胃中甲烷菌的mcrA基因片段被分成6个不同的RFLP类型,并由此建立了DNA指纹图谱;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其属于甲烷杆菌目和甲烷微菌目,且绒山羊瘤胃中的甲烷菌大部分属于甲烷短杆菌。放牧绒山羊瘤胃内甲烷菌种类比舍饲绒山羊更加丰富,6种甲烷菌所占比例均较高,而舍饲绒山羊只有两种优势菌比例较高,其他几种所占比例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菌 mcrA基因 瘤胃液 绒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典型饲料资源及肉羊饲养方式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媛 王海荣 +2 位作者 曹秀月 薛淑媛 金海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年第1期44-45,共2页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的养羊大市,其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针对巴彦淖尔地区的饲料利用及肉羊饲养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巴彦淖尔地区农副产品丰富,价格低廉,但是在饲养过程中却得不到合理利用;另外,在饲养管理方面也存在...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的养羊大市,其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针对巴彦淖尔地区的饲料利用及肉羊饲养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巴彦淖尔地区农副产品丰富,价格低廉,但是在饲养过程中却得不到合理利用;另外,在饲养管理方面也存在缺乏优良品种、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巴彦淖尔市在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肉羊养殖的发展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羊养殖 饲料 巴彦淖尔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AtCDPK1基因克隆与转化马铃薯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聂利珍 于肖夏 +4 位作者 李国婧 鞠天华 孙瑞芬 崔阔澍 于卓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7-453,共7页
以野生拟南芥生态型(Col-0)为材料,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了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AtCDPK1)。AtCDPK1基因全长为2 269bp,碱基序列与已知基因At1g18890完全一致。构建AtCDPK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HF3-CDPK1,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 以野生拟南芥生态型(Col-0)为材料,利用PCR和DNA重组技术,克隆了拟南芥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AtCDPK1)。AtCDPK1基因全长为2 269bp,碱基序列与已知基因At1g18890完全一致。构建AtCDPK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HF3-CDPK1,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CHF3-CDPK1转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的脱毒试管微型薯中,经筛选与植株再生,共获得50个抗性再生植株。PCR检测显示,有36个植株基因组中含有AtCDPK1基因。RT-PCR分析证实,AtCDPK1基因在这些马铃薯植株的基因组中均能正常转录表达。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AtCDPK1基因功能分析及转基因抗旱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AtCDPK1 基因克隆 马铃薯 遗传转化 转录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4
作者 刘红葵 何江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年第10期21-23,共3页
对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总结了不同的转基因方法;对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基因工程技术 转基因方法 农作物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力伟 房永雨 +1 位作者 何江峰 刘红葵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第12期48-52,共5页
沙拐枣属植物(Calligonum L.)作为我国荒漠地区的一种固沙造林先锋树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从种类分布、繁殖技术、化学成分、抗逆分子生物学及... 沙拐枣属植物(Calligonum L.)作为我国荒漠地区的一种固沙造林先锋树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从种类分布、繁殖技术、化学成分、抗逆分子生物学及生态特性等方面对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沙拐枣的荒漠治理、抗逆机理、基因资源挖掘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拐枣 抗逆性 固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H18抑制4-NQO基因毒性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青海 萨初拉 +3 位作者 苏少锋 其布日 三月 呼和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旨在评价植物乳杆菌H18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OS显色反应对指示菌E.coli PQ37进行验证,确定其产生β-半乳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性能;通过测定植物乳杆菌H18与4-NQO共培养体系中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评... 旨在评价植物乳杆菌H18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OS显色反应对指示菌E.coli PQ37进行验证,确定其产生β-半乳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性能;通过测定植物乳杆菌H18与4-NQO共培养体系中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评价植物乳杆菌H18抑制4-NQO基因毒性的能力。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4-NQO能够诱导E.coli PQ37表达β-半乳糖苷酶和组成型碱性磷酸酶;当4-NQO的浓度范围在0~333.33 ng/m L时,E.coli PQ37的组成型碱性磷酸酶活性保持稳定状态(11.95~14.40 U),表明选取的4-NQO浓度范围合适,可以开展后续试验;植物乳杆菌H18与3个浓度的4-NQO共培养后,均降低了共培养体系中E.coli PQ37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其中植物乳杆菌H18对83.33 ng/m L的4-NQO基因毒性的抑制率在3个4-NQO设定浓度中最高,为42.87%,不属于高抗突变菌株。综上表明,植物乳杆菌H18能够降低4-NQO的基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4-硝基喹啉-1-氧化物 基因毒性 SOS显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杰 陈秀娟 何江峰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5-72,共8页
胚胎质量评估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辅助生殖临床妊娠结局的好坏。目前,对胚胎质量评估的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对配子、胚胎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评分的形态学评价法;近来,在形态学评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实时成像分析系统对胚胎发育过... 胚胎质量评估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辅助生殖临床妊娠结局的好坏。目前,对胚胎质量评估的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对配子、胚胎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评分的形态学评价法;近来,在形态学评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实时成像分析系统对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胚胎进行选择,其应用价值已得到确认。而通过测定卵泡液及培养基中代谢物的代谢组学法虽然能更有效地分析胚胎活性、预测临床结局,但因受检测技术手段的限制,该方法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形态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不能确定染色体的异常,因此,染色体筛查已成为选择活力胚胎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法会对胚胎造成损伤及结果偏差较大,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代谢组学 基因组学 植入前非整倍体筛查
原文传递
葡聚糖外切酶和葡聚糖内切酶基因密码子的优化及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苏少锋 萨初拉 +5 位作者 刘红葵 赵小庆 吴青海 其布日 王蕴华 呼和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合成经过密码子优化的葡聚糖外切酶和葡聚糖内切酶基因,并将2个基因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中进行分泌表达。[方法]对瘤胃真菌(Piromyces rhizinflatus,P.rhizinflatus)的外切葡聚糖酶cbhYW23-1基因(Gen Bank... [目的]合成经过密码子优化的葡聚糖外切酶和葡聚糖内切酶基因,并将2个基因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中进行分泌表达。[方法]对瘤胃真菌(Piromyces rhizinflatus,P.rhizinflatus)的外切葡聚糖酶cbhYW23-1基因(Gen Bank登录号:EU314937.1)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F.succinogenes)的内切葡聚糖酶end-1基因(Gen Bank登录号:X88561.1)进行L.lactis MG1363密码子偏爱性优化,并在2个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引入ClaⅠ/XbaⅠ和Hind Ⅲ酶切位点,得到含有优化的cbhYW23-1基因和end-1基因的克隆载体p UC57-cbhYW23-1和p UC57-end-1;通过酶切后分别连接到构建的组成型分泌载体p MG36e+P32+SPusp45上,得到2个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电转至L.lactis MG1363中,利用红霉素抗性筛选得到高拷贝转化重组子;以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验证其活性及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地构建了cbhYW23-1基因和end-1基因的分泌型表达载体,2个基因均能够在L.lactis MG1363中高效稳定表达,2株重组菌株表达的外切葡聚糖酶酶活和内切葡聚糖酶酶活分别为118.80 U/mL和294.32 U/mL。[结论]密码子优化后的2个纤维素酶基因在L.lactis中获得理想稳定的表达,其高效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为将来实现这2种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切葡聚糖酶 内切葡聚糖酶 克隆 密码子优化 功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建草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俊 孙瑞芬 +3 位作者 耿牡丹 王冬霓 张艳芳 孙钟 《北方农业学报》 2017年第6期102-106,共5页
以大田毛建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再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及不定根诱导的影响,首次建立了毛建草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带腋芽茎段是毛建草组培快繁最适外植体;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 以大田毛建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对再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及不定根诱导的影响,首次建立了毛建草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带腋芽茎段是毛建草组培快繁最适外植体;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1 mg/L+IAA 0.2 mg/L,诱导率为63.6%;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75 mg/L+KT 4.0 mg/L+NAA 0.01 mg/L+GA30.2 mg/L,平均增殖数为4.3;不定根诱导培养基为MS+NAA 0.2 mg/L,生根率为85.1%;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100%,研究结果为毛建草组培苗的工厂化繁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建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野生质粒分析及其提取方法的优化
10
作者 萨初拉 苏少锋 +5 位作者 吴青海 其布日 高娃 王蕴华 刘红葵 呼和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第11期6-9,共4页
乳酸菌质粒提取研究具有很长的历史。目前已有多个有效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被报道,其中多数以乳酸球菌为研究对象,而植物乳杆菌质粒提取有效方法报道较少。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并优化已报道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 乳酸菌质粒提取研究具有很长的历史。目前已有多个有效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被报道,其中多数以乳酸球菌为研究对象,而植物乳杆菌质粒提取有效方法报道较少。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并优化已报道的乳酸菌质粒提取方法,得到了高效且适于平台期植物乳杆菌野生质粒的提取方法。通过该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植物乳杆菌野生质粒数和高拷贝质粒,为后续构建植物乳杆菌表达系统所需供体质粒和受体菌株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质粒 提取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rRNA基因克隆及其染色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猛 安玉麟 +1 位作者 孙瑞芬 张艳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9,共5页
该研究以内葵杂3号三交种为材料,采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5S rRNA和18S rRNA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测得片段长度分别为515 bp和1 808 bp。以5S rRNA、18S rRNA和45S rRNA基因为探针,分别与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 该研究以内葵杂3号三交种为材料,采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5S rRNA和18S rRNA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测得片段长度分别为515 bp和1 808 bp。以5S rRNA、18S rRNA和45S rRNA基因为探针,分别与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结果表明:45S rRNA和18S rRNA基因均得到3对杂交信号且位点分布相同,分别位于第3对和第10对染色体及第2对随体染色体的短臂末端;5S rRNA基因的信号位点共有2对,分布在第7对和第10对染色体短臂端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染色体 RRNA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原文传递
向日葵单染色体显微分离及特异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瑞芬 闫素丽 安玉麟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地分离到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用各自的基因组DNA标记成探针,与随体染色体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杂交,显示杂交信号,证明内葵杂...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地分离到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的随体染色体,经两轮LA.PCR扩增得到250~1500bp的DNA片段。用各自的基因组DNA标记成探针,与随体染色体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杂交,显示杂交信号,证明内葵杂3号三交种和单交种随体染色体DNA已被成功扩增。将第2轮PCR产物构建质粒文库,得到三交种和单交种克隆数分别约为2.26×10^5和2.57×10^5。各随机挑取30个重组子进行分析,发现插入片段大小分别为200-700bp和200~500bp,平均插入片段大小分别为535bp和480bp。这是染色体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首次在向日葵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染色体 显微分离 PCR扩增 单染色体文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