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Thl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德明 吴治德 刘怡菲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7期790-791,共2页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的重要发病原因[1]。研究证实,Hp感染后可介导异常的细胞免疫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进一步促进溃疡形成[2],这一结论也使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黏膜损伤免疫机制中逐渐得...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肿瘤的重要发病原因[1]。研究证实,Hp感染后可介导异常的细胞免疫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进一步促进溃疡形成[2],这一结论也使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黏膜损伤免疫机制中逐渐得到重视。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是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分化和功能上相互制约的CD4+T细胞亚群,在维持机体细胞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Thl7/Treg细胞比例失衡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免疫 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疗法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32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丽阳 张月萍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9-120,共2页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生长抑素、立止血、洛赛克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给予生长抑素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立止血、洛赛克治疗3天~7天;对照组30例给予垂体后叶素、西咪替丁、止血芳酸等药物治... 目的评价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生长抑素、立止血、洛赛克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给予生长抑素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立止血、洛赛克治疗3天~7天;对照组30例给予垂体后叶素、西咪替丁、止血芳酸等药物治疗。观察症状消失和出血停止时间。结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87.5%,对照组止血成功率50%(P〈0.01)。结论凝血酶原复合物联合生长抑素等药物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凝血酶原复合物 生长抑素 洛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99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春利 刘雄昌 吴德明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0期77-78,共2页
目的研究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09~2011年间收治的1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9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剖腹取石术,实验组使用ERCP联合EST治疗,... 目的研究消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09~2011年间收治的1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9人,其中对照组使用剖腹取石术,实验组使用ERCP联合EST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对照组成功率97.96%,手术时间(175.34±58.46)min,并发症率8.16%,肛门排气时间(3.7±0.9)d。住院时间(18.36±6.2)d。实验组成功率93.88%,手术时间(41.53±19.65)min,并发症率2.04%,肛门排气时间(2.5±0.6)d。住院时间(8.7±3.4)d。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肛门排气、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可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病患痛苦,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乳头括约肌切开(EST)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春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5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70例,上述患者均行消化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通过幽门时间为(56.3±4.9)min;胶囊内镜在小肠内检查时... 目的探讨消化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70例,上述患者均行消化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通过幽门时间为(56.3±4.9)min;胶囊内镜在小肠内检查时间为(294.1±39.4)min;胶囊内镜在体内工作时间为(534.4±40.7)min。本组70例患者中,38例患者检出病变,病变检出率为54.3%。其中13例患者有两种以上病变。结论胶囊内镜能够较好的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相关病因做出诊断,诊断价值高,且安全,患者痛苦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消化道出血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RL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52例体会 被引量:7
5
作者 郑辉 刘雄昌 《甘肃医药》 2012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回顾性评价内镜下粘膜套扎切除术(EMRL)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s)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术前用超声内镜确定病灶范围及浸润范围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患者用EMRL。结果:EMRL对<20mm的SMT完全切除率达100%,>20mm的SMTs... 目的:回顾性评价内镜下粘膜套扎切除术(EMRL)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s)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术前用超声内镜确定病灶范围及浸润范围的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患者用EMRL。结果:EMRL对<20mm的SMT完全切除率达100%,>20mm的SMTs胃镜病理与外科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0%;除4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胃镜下治疗后停止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MRL对小的SMTs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20mm的大SMTs能获得较理想的组织学依据;而且简单、方便、经济、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套扎切除术 粘膜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郑辉 刘雄昌 +2 位作者 陈晓琴 吴琴 杜疆玲 《甘肃医药》 2015年第4期300-301,共2页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29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结果:24例患者明确出血原因,检出率82.7%。其中,...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29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结果:24例患者明确出血原因,检出率82.7%。其中,多发性溃疡7例,克罗恩病3例,间质瘤2例,恶性肿瘤3例,小肠静脉瘤1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2例,肠结核2例,炎症糜烂4例。5例患者未发现能解释出血原因疾病,其中3例为淋巴滤泡增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可明确病因和部位,既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又可以进行止血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囊小肠镜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胃舒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EGF水平及溃疡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德明 《甘肃医药》 2011年第7期418-420,共3页
目的:探讨温胃舒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泮托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及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接受泮托拉唑40mg2次/日+克拉霉素500mg2次/日+甲硝唑400mg2次/日+温胃舒胶囊3... 目的:探讨温胃舒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泮托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及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接受泮托拉唑40mg2次/日+克拉霉素500mg2次/日+甲硝唑400mg2次/日+温胃舒胶囊3粒2次/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及治疗后溃疡愈合情况。结果:经温胃舒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后,溃疡愈合率达87.5%,治疗后患者血清中EGF水平为(0.72±0.21)ng/ml,明显高于治疗前(0.62±0.1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胃舒与标准三联疗法联合应用可以通过提高GEF含量来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胃舒 消化性溃疡 表皮生长因子 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经鼻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8
作者 刘雄昌 霍蓉晖 魏晓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374-3375,共2页
关键词 鼻胃镜 安全性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丁啉治疗各种胃消化运动功能性疾病80例疗效探讨
9
作者 卡世全 《甘肃科技》 1997年第5期19-19,共1页
我们于1989年5月开始用吗丁啉片治疗各种胃消化运动功能性疾病及伴随胃功能改变引起的各种胃病8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本病80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6.8岁,女42例,男38例,均做GIF-K2型纤维胃镜检查,排除胃恶性病... 我们于1989年5月开始用吗丁啉片治疗各种胃消化运动功能性疾病及伴随胃功能改变引起的各种胃病8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本病80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6.8岁,女42例,男38例,均做GIF-K2型纤维胃镜检查,排除胃恶性病变,本组急慢性胃炎引起的恶心呕吐42例,返流性胃炎20例,消化不良4例,返流性食道炎1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疾病 胃消化 返流性胃炎 返流性食道炎 恶心呕吐 治疗方法 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 纤维胃镜检查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克普隆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杆菌40例疗效观察
10
作者 卡世全 杨燕 《兰州科技情报》 2000年第1期5-5,7,共2页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 ,多年来对其治疗一直延用抗酸剂和 H2 —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经多年研究证实 :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 ,并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因此 ,根除 H...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 ,多年来对其治疗一直延用抗酸剂和 H2 —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经多年研究证实 :HP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胃窦炎、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 ,并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因此 ,根除 HP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虽然目前 HP根除方案较多 ,但不十分理想 ,为此我们采用达克普隆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 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克普隆 治疗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碱调节IL-6/JAK1/STAT3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伊亮 李伟东 +1 位作者 王有 周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6-1440,共5页
目的:探讨苦豆碱(ALO)调节IL-6/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对结直肠癌(CRC)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SW480分为CK组(正常培养的SW480细胞)、ALO低剂量组(ALO-L组,0.2 mmol/L)、ALO中剂量组(ALO-M组,0.4 mmol/L)... 目的:探讨苦豆碱(ALO)调节IL-6/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对结直肠癌(CRC)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SW480分为CK组(正常培养的SW480细胞)、ALO低剂量组(ALO-L组,0.2 mmol/L)、ALO中剂量组(ALO-M组,0.4 mmol/L)、ALO高剂量组(ALO-H组,0.8 mmol/L)、ALO-H+激活剂(IL-6激活剂重组人IL-6蛋白)组(0.8 mmol/L+100 ng/ml)。CCK-8、平板克隆实验检测SW480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SW480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相关X蛋白(Bax)、IL-6、p-JAK1、p-STAT3蛋白表达。将自然杀伤细胞NK-92MI分别与上述5组细胞共培养,并依次命名为CK共培养组、ALO-L共培养组、ALO-M共培养组、ALO-H共培养组、ALO-H+激活剂共培养组,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TNF-α、IFN-γ水平及共培养体系中NK-92MI的免疫杀伤率。结果:与CK组相比,ALO-L组、ALO-M组、ALO-H组OD_(450)值、克隆形成率、PCNA、IL-6、p-JAK1、p-STAT3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ALO-H组相比,ALO-H+激活剂组SW480细胞OD_(450)值、克隆形成率、PCNA、IL-6、p-JAK1、p-STAT3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ALO-L共培养组、ALO-M共培养组、ALO-H共培养组上清中TNF-α、IFN-γ水平、NK-92MI细胞免疫杀伤率高于CK共培养组,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ALO-H共培养组相比,ALO-H+激活剂共培养组上清中TNF-α、IFN-γ水平、细胞免疫杀伤率降低(P<0.05)。结论:ALO可能通过抑制IL-6/JAK1/STAT3信号通路抑制SW480细胞增殖、免疫逃逸,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碱 结直肠癌 白细胞介素-6/酪氨酸激酶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 免疫逃逸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文娟 周宁 +1 位作者 汪雨露 白兆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4,共6页
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是肝硬化自然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肝硬化进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总结了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Virchow三要素即门静脉血流阻滞、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或创伤引起的... 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是肝硬化自然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肝硬化进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总结了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Virchow三要素即门静脉血流阻滞、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或创伤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全身炎症等被认为是PVT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P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尚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肝硬化PVT患者的预后较差,完全闭塞性PVT与肝移植术后病死率升高相关。肝硬化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将有助于PVT的防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钙黏蛋白复合体与胃癌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永宁 吴治德 +1 位作者 徐采朴 房殿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436-440,共5页
E-钙黏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细胞间相互黏附、具有维持组织结构完整性和极性的钙依赖性跨膜蛋白。E-钙黏蛋白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连接素共同构成复合体。研究发现,上皮型恶性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与E-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的表达及功... E-钙黏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细胞间相互黏附、具有维持组织结构完整性和极性的钙依赖性跨膜蛋白。E-钙黏蛋白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连接素共同构成复合体。研究发现,上皮型恶性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与E-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的表达及功能障碍有关。众多研究表明,E-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介导的黏附功能下降可能存在三个机制: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或基因突变;α-连接素表达异常或基因缺失;β-连接素分子异常生化修饰。因β-连接素是APC-β-catenin-Tcf/Lef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E-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介导的黏附功能下降还可能涉及癌细胞生物学中更深、更广的层面。对E-钙黏蛋白-连接素复合体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 生物学特性 E-钙黏蛋白复合体 胃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MMP-9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蓉 邓明高 +3 位作者 杨国嵘 刘雄昌 吴德明 张煦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研究存活素(Survivin)和MMP-9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大肠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9例大肠腺癌、35例大肠腺瘤(包括21例低度异型增生和14例高度异... 目的研究存活素(Survivin)和MMP-9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大肠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59例大肠腺癌、35例大肠腺瘤(包括21例低度异型增生和14例高度异型增生)和12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蛋白、SurvivinmRNA和MMP-9的表达。结果在大肠腺瘤-癌序列演变过程中,Survivin蛋白、mRNA和MMP-9的表达率逐渐升高;正常大肠黏膜、低度异型增生腺瘤与高度异型增生腺瘤、大肠癌间Survivin、MMP-9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肠癌和高度异型增生腺瘤的Survivin、MMP-9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mRNA阳性强度均低于蛋白表达水平;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MMP-9的表达与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道转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Survivin与MMP-9两者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0.573,P<0.01)。结论Survivin在大肠腺瘤至癌的演变阶段起重要作用;MMP-9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蛋白表达的调控可能发生在转录以后水平;Survivin与MMP-9存在协同作用或相互调节机制,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MMP-9 大肠癌 大肠腺瘤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代偿期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月荣 张月萍 张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11-112,共2页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将活动期肝硬化和静止期肝硬化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12月;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拉米夫定100mg/日,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HBeAg阴转...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将活动期肝硬化和静止期肝硬化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12月;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拉米夫定100mg/日,疗程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HBeAg阴转和病毒变异等。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Ch ild-pugh评分缩短(P<0.05),HBV DNA下降(P<0.05),HBeAg阴转率升高(P<0.05),血清转换率及病毒变异率无统计学意义。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毒变异率低,未见严重后果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肝病毒 活动期 静止期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月荣 张涛 张月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19-521,共3页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人群的可行性。方法选2002年9月~2006年8月期间21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肝炎112例,肝炎肝硬化104例。按HBeAg情况分为HBeAg(+)组和HBeAg(-)组。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末次观察...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人群的可行性。方法选2002年9月~2006年8月期间21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肝炎112例,肝炎肝硬化104例。按HBeAg情况分为HBeAg(+)组和HBeAg(-)组。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末次观察时间为2009年8月。观察两组患者的HBVDNA应答时间与未来发生耐药的关系。结果 216例患者治疗36~84月,平均(61±9.8)月。治疗2周HBVDNA即检测不出的患者,5年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和临床耐药率均为0%,其中HBeAg(+)组患者的HBeAg 5年血清转换累积率为62.5%;治疗3~4周HBVDNA检测不出的HBeAg阳性患者,5年发生病毒学突破率为9.1%,临床耐药率为4.5%,HBeAg血清转换率为45.5%;而治疗3~4周HBVDNA检测不出的HBeAg阴性患者,5年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和临床耐药率均为0;在治疗5~8周、9~12周、13~24周等不同时间HBVDNA检测不出的两组患者,以后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52.4%vs 41.2%、71.4%vs 66.7%和100%vs 100%(P<0.05)。结论 4周内的病毒学应答能更准确、更好地预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5年以上的远期疗效及低耐药发生,对临床合理筛选拉米夫定适合患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胃镜在老年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霍蓉晖 高春利 魏晓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20-2321,共2页
近10年来超细胃镜的问世,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恶心引起的心肺并发症。我院于2007年5月起应用超细胃镜对老年晚期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获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 超细胃镜 老年 食管金属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普罗宁等联合营养疗法治疗32例酒精性肝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月萍 张月荣 吴丽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72-373,共2页
评价硫普罗宁、胸腺肽联合脂肪乳剂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营养平衡法(脂肪乳剂、氨基酸、VitE)联合硫普罗宁200mg,胸腺肽(80~100)mg促肝细胞生长素(100-160)mg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200ml静滴,每日一次,疗程4-8周,对照组(31例)采用基础... 评价硫普罗宁、胸腺肽联合脂肪乳剂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营养平衡法(脂肪乳剂、氨基酸、VitE)联合硫普罗宁200mg,胸腺肽(80~100)mg促肝细胞生长素(100-160)mg分别加入5%的葡萄糖200ml静滴,每日一次,疗程4-8周,对照组(31例)采用基础护肝疗法。治疗组在肝功复常率、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门静脉、脾静脉、脾脏回缩、T淋巴细胞亚群改善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硫普罗宁等治疗酒精性肝病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普罗宁 胸腺肽 脂肪乳剂 酒精性肝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德明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4期1252-1254,共3页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多出现典型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抑酸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则之一,埃索美拉唑是新型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为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不同剂...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多出现典型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抑酸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则之一,埃索美拉唑是新型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为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不同剂量埃索美拉唑抑酸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消化性 奥美拉唑 莫沙必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两种金属支架置入方法治疗胃流出道梗阻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蓉 刘雄昌 +1 位作者 吴德明 霍蓉晖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胃流出道梗阻时,两种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方法的操作技术对照及其近、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将28例胃流出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1组(n=18):内镜直视下置入金属支架和2组(n=10):经大活检孔道内镜置入金属支架,观察其疗效、... 目的:探讨胃流出道梗阻时,两种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方法的操作技术对照及其近、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将28例胃流出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1组(n=18):内镜直视下置入金属支架和2组(n=10):经大活检孔道内镜置入金属支架,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2组患者置入成功率分别为88.9%,100%,总成功率94.4%,腹胀消失率为81.3%,呕吐缓解率87.5%.除1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外,两组未发生明显与操作有关的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mo至42 mo,有5例再次出现梗阻,平均梗阻出现时间为110 d,平均生存时间140 d,最长生存时间42 mo,死亡病例中主要死于肿瘤进展.结论:两种支架置入方法治疗胃流出道梗阻均安全有效,经大活检孔道内镜置入金属支架比内镜直视下支架直接推送法操作更方便,更省时间、进镜次数少、患者反应小、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流出道梗阻 内镜检查 金属支架置入 大活检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