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保山上新统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肖良 孙柏年 +2 位作者 阎德飞 解三平 韦利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30,共8页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栎 化石角质层 上新世 古环境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平 宋春晖 +7 位作者 杨用彪 高红山 张红艳 刘维明 潘美慧 刘平 胡思虎 夏维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1-507,共7页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典型风成黄土(甘肃兰州榆中样品263块)粒度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经稳定湖相和风成沉积物验证,获得稳定湖相与风成沉积物的判别公式:F(湖相、风成沉积物)=20.363Mz-56.371Sd-67.922Sk+23.516Kg-55.626,若F>0,为稳定湖相沉积物,反之,F<0,则为风成沉积物。这为研究地史中稳定湖泊与风成环境沉积物的鉴别提供粒度分析定量化判别方法,它对陆相古环境、干旱化事件和尘暴事件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湖相沉积物 风成黄土 粒度分析 判别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上新统植物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表皮微细构造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韦利杰 孙柏年 +2 位作者 解三平 闫德飞 肖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2-399,共8页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实了该化石归属的正确性。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分布范围的缩小显示滇西从上新世—现代气候逐渐变冷,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为植物的发展演化和推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油丹 表皮构造 上新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物质的常量元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维明 杨胜利 +1 位作者 方小敏 王亚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2-647,共6页
粉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种类之一,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粉尘源区的元素特征深入研究,关系到西北、华北、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以及环境效应的认识。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 粉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种类之一,对区域甚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具有重大影响。对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粉尘源区的元素特征深入研究,关系到西北、华北、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以及环境效应的认识。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等西北主要粉尘源区地表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表明:①Mg、Si和Na的含量各源区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利用Mg、Na和Si识别不同源区的可能性;②兰州、洛川黄土的各元素除Na外,其余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兰州与洛川马兰黄土的物源基本相同;③气候和母质共同决定了元素分布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粉尘源区 表土 元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 被引量:20
5
作者 戴霜 朱强 +5 位作者 胡鸿飞 唐玉虎 黄永波 刘俊伟 孔立 方小敏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研究是认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带和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对六盘山盆地中北部火石寨剖面厚730m的沉积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的古地磁采样测量,发现了11个长的正极性柱和11个短的负极性柱,可与标... 六盘山群磁性地层年代研究是认识鄂尔多斯西缘逆冲带和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对六盘山盆地中北部火石寨剖面厚730m的沉积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的古地磁采样测量,发现了11个长的正极性柱和11个短的负极性柱,可与标准极性柱M3n至M—"3r"段进行很好的对比,并与已有的生物化石资料显示的年代对应,从而获得六盘山群的年代约为127—1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早白垩世 六盘山群 鄂尔多斯 六盘山 甘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