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时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彤 周举坤 +3 位作者 孙振灿 刘添 王军 姬瑞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7期922-925,共4页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最常见的医疗急症之一。内镜检查是评价和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有助于确定出血的来源,确定潜在的病因,并实现止血及预测再出血风险。目前的指南建议在就诊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最常见的医疗急症之一。内镜检查是评价和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有助于确定出血的来源,确定潜在的病因,并实现止血及预测再出血风险。目前的指南建议在就诊或入院后24小时内对所有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但24小时内的最佳时机仍不确定。本研究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探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检查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检查时机 风险分层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振灿 周举坤 +3 位作者 张晓彤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8期929-933,共5页
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较为安全、微创的方法、近几年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逐渐成为胃部癌前病变、早期癌症、间质瘤等的一线疗法。但ESD会引起出血、穿孔、狭... 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较为安全、微创的方法、近几年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逐渐成为胃部癌前病变、早期癌症、间质瘤等的一线疗法。但ESD会引起出血、穿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是ESD主要的不良事件之一,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以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了解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就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早期胃癌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振灿 周举坤 +4 位作者 许云鹏 王军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5,共6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微需氧、多鞭毛、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人胃黏膜上存活并定植。Hp作为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其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微需氧、多鞭毛、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在人胃黏膜上存活并定植。Hp作为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其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研究表明,Hp感染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而EMT的异常调控则会导致胃癌发生。本文就Hp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EMT致胃癌的相关机制研究展开综述,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上皮-间质转化 胃癌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及其诱发胃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振灿 张晓彤 +3 位作者 王军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幽门螺杆菌(Hp)属于革兰阴性菌,可以在人胃内存活并定植。Hp能够利用其毒力因子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其感染的长期结局包括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是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与Hp生存相关的毒力因子主要是... 幽门螺杆菌(Hp)属于革兰阴性菌,可以在人胃内存活并定植。Hp能够利用其毒力因子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其感染的长期结局包括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是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与Hp生存相关的毒力因子主要是脲酶,在脲酶的帮助下,Hp可以在pH值极低的胃内生存,形成持久感染;与Hp定植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外部炎症蛋白A、Hp外膜蛋白Q、血型抗原结合黏附素,这些毒力因子与宿主胃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帮助Hp在胃黏膜定植,增加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风险;与Hp致病相关的毒力因子包括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空泡细胞毒素、外膜囊泡、γ-谷氨酰转肽酶、高温需求蛋白A等,Hp在胃上皮细胞存活、黏附并成功定植后,上述毒力因子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促使胃部炎症向胃癌转化。深入研究Hp毒力因子诱导胃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肿瘤 毒力因子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空泡细胞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举坤 张晓彤 +4 位作者 孙振灿 王军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94-598,共5页
胃癌居全球肿瘤死因第三位,总生存率低,治疗预后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上一半人口感染H.pylori。H.pylori感染也是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发生... 胃癌居全球肿瘤死因第三位,总生存率低,治疗预后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上一半人口感染H.pylori。H.pylori感染也是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发生的重要原因,PLGC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在病变早期阶段,延缓或逆转PLGC则成为治疗和预防胃癌的关键。本文综述了PLGC的进展过程中根除H.pylori的重要性及有效性,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癌前病变 化学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ACAM1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6
作者 董凯旋 陈丹妮 +2 位作者 郑亚 王玉平 郭庆红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7-1123,共7页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跨膜蛋白,参与介导细胞黏附、组织转移、免疫反应控制以及机体代谢平衡。研究表明,CEACAM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跨膜蛋白,参与介导细胞黏附、组织转移、免疫反应控制以及机体代谢平衡。研究表明,CEACAM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清除以防止脂肪沉积,从而对肝脏发挥保护作用。CEACAM1表达水平下调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状态发生恶性循环并加重代谢紊乱。由于CEACAM1在控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中的关键地位,刺激其作用途径或调节其表达水平有望成为MASLD的治疗新方法。本文就CEACAM1在MASLD中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胰岛素清除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关离子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田梦 武国兵 +2 位作者 刘敏 郑亚 陈兆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02-1106,共5页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目前已知氨在肝性脑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血钠离子、氯离子、锌离子、镁离子也被发现与肝性脑病发病相关;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对相关离子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其...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患者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目前已知氨在肝性脑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血钠离子、氯离子、锌离子、镁离子也被发现与肝性脑病发病相关;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对相关离子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肝性脑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氨 相关离子 肝性脑病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远程随访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早期胃癌 ES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暐 刘敏 +6 位作者 姬瑞 袁浩 董彩霞 孙晓明 王玉平 郑亚 唐发兵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远程随访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早期胃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胃癌ESD手术治疗患者114例... 目的:分析基于远程随访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早期胃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胃癌ESD手术治疗患者114例,将2019年1月~12月入院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12月入院的5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远程随访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EORTC QLQ-C30)、焦虑(ASA)/抑郁(SDS)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EORTC QLQ-C30)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远程随访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随访平台 延续性护理 早期胃癌 ESD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潜在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丹妮 王世令 +3 位作者 路红 郑亚 王玉平 任茜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833-838,共6页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NAFLD的治疗仍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NAFLD的治疗仍以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及血脂等危险因素为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对于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能通过诱发IR、改变脂质谱、促进氧化应激、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调控基因表达导致NAFLD的发生。本文就HP感染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NAFLD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及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丹妮 王世令 +3 位作者 路红 郑亚 王玉平 任茜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258-1265,共8页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而来。关于M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接受“多重打击”理论,其涉及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质紊乱、氧化应激、肠...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而来。关于M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接受“多重打击”理论,其涉及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质紊乱、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群等。然而,目前尚无获批治疗MAFLD的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的发生相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进而导致MAFLD的发生,还可通过免疫功能调节、基因调控参与MAFLD的发生。此外,补充维生素D通过肠-肝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代谢,可延缓脂肪肝的进展。基于此,本文就维生素D与MAFLD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揭示维生素D在MAFLD发病中的潜在机制,为M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维生素D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诺拉生二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彤 周举坤 +4 位作者 孙振灿 王军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286-1290,共5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由于其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国际共识及会议建议所有H.pylori感染者均应接受根除治疗。然而,随着H.pylor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使得在世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由于其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国际共识及会议建议所有H.pylori感染者均应接受根除治疗。然而,随着H.pylor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根除H.pylori变得越来越困难。伏诺拉生是一种新型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可以通过增强胃酸抑制和抗菌活性来增强H.pylori治疗。目前,日本H.pylori感染管理指南推荐基于伏诺拉生、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三联根除方案作为H.pylori根除的标准疗法。最新研究发现,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的二联根除方案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根除率,且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更小。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伏诺拉生二联方案根除H.pylori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诺拉生 幽门螺杆菌 二联疗法 根除率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妹妹 李思平 +6 位作者 李麻图 郑亚 姬瑞 杨暐 张洁 王玉平 周永宁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3期488-494,共7页
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无创、经济且高效的筛查方法。外泌体及其包含的RNA、蛋白质等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作为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潜... 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无创、经济且高效的筛查方法。外泌体及其包含的RNA、蛋白质等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作为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潜力。其中,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虽然没有编码蛋白质的能力,但可通过不同途径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未来还需对外泌体lncRNA在胃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外泌体 长链非编码RNA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胆石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张梦 常虹 +5 位作者 杨梦娇 欧阳晶 袁浩 郑亚 王玉平 郭庆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7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合并胆石症(Gallstone disease,GD)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01月至2022年01月符合脂肪肝诊断的908例住院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595例NA...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合并胆石症(Gallstone disease,GD)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01月至2022年01月符合脂肪肝诊断的908例住院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595例NAFLD患者,分为胆石症组(255例)和非胆石症组(34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NAFLD合并GD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非GD组相比,GD组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方面统计学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ALT、ALB、TBA、TG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NAFLD合并G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胆石症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聚集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举坤 张晓彤 +3 位作者 王军 郑亚 王玉平 姬瑞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58-861,865,共5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螺旋形革兰阴性菌,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感染Hp。我国Hp感染流行率高,多数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及并发症,但几乎所有Hp感染者的胃黏膜均有炎症变化,25%~30%的Hp感染者会出现多种胃肠道和胃肠道外疾...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螺旋形革兰阴性菌,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感染Hp。我国Hp感染流行率高,多数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及并发症,但几乎所有Hp感染者的胃黏膜均有炎症变化,25%~30%的Hp感染者会出现多种胃肠道和胃肠道外疾病[1]。长期的Hp感染不仅会导致相关疾病的进展,且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经济和医疗负担。近年因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许多地区的耐药问题使Hp根除率下降,国内外学者对其根除治疗方案进行大量研究,但是治疗效果仍欠佳。Hp具有家庭聚集性感染的特点,研究表明Hp主要经口-口、粪-口途径传播,而Hp阳性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可能是Hp根除失败、复发、再感染的原因。本文就Hp的家庭聚集现象、危险因素及防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家庭聚集性 危险因素 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