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庚池 牟兰 葛振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2,共3页
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中,常见牙列拥挤、前突、埋伏牙、严重龋齿等需要减数治疗的拔牙病例[1]。牙齿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将出现不可逆的、进行性的吸收,导致牙槽嵴的高度降低和宽度减小[2]。研究发现,牙槽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第1个月内... 在口腔正畸临床治疗中,常见牙列拥挤、前突、埋伏牙、严重龋齿等需要减数治疗的拔牙病例[1]。牙齿拔除后剩余牙槽嵴将出现不可逆的、进行性的吸收,导致牙槽嵴的高度降低和宽度减小[2]。研究发现,牙槽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第1个月内,接近2/3的吸收发生在最初的3个月。临床上经常观察到,在开始关闭拔牙间隙时,由于骨量不足使牙齿移动非常困难或者根本不能移动;或者在间隙关闭过程中出现牙根吸收,牙槽骨裂等并发症[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关闭拔牙间隙 剩余牙槽嵴 牙根吸收 保存技术 牙槽骨吸收 牙列拥挤 骨量不足 关闭间隙 埋伏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增加牙槽骨量前后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鹤翔 陈子嫣 +1 位作者 王婧 葛振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33-2139,共7页
背景:人们对正畸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可以使以往受限于菲薄牙槽骨三维形态的正畸牙移动有了更多的可能。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增加牙槽骨量前、后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力学进行探... 背景:人们对正畸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可以使以往受限于菲薄牙槽骨三维形态的正畸牙移动有了更多的可能。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对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增加牙槽骨量前、后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力学进行探究。方法:选择1例需正畸前进行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以增加下颌前牙区唇侧骨量的患者,根据其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CT数据构建术前及术后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患者临床隐形矫治中正畸牙的移动过程,2个模型均分别模拟33牙远中移动0.25 mm、舌向移动0.25 mm、压低移动0.10 mm,利用ANSYS workbench 2020软件分析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作用下33牙牙体、牙周膜、周围牙槽骨的应力分布及初始位移趋势。结果与结论:①牙体应力:在相同的正畸牙移动方式下,术前33牙牙体的最大Von-Mises应力与整体应力均大于术后,手术前后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区域相近、Von-Mises应力整体分布趋势接近;②牙周膜应力:在相同的正畸牙移动方式下,术前33牙牙周膜的最大Von-Mises应力与整体应力均大于术后,手术前后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区域相近、Von-Mises应力整体分布趋势接近;③牙槽骨应力:在相同的正畸牙移动方式下,术前33牙周围牙槽骨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大于术后,手术前后的等效应力分布表现为由牙槽嵴顶处向根方逐步减小;④初始位移:在相同的正畸牙移动方式下,术前33牙6个观测点在主要位移方向上的初始位移量均小于术后,并且呈现出位移量由牙尖向根尖点逐步减小的趋势;⑤结果显示: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增加牙槽骨量前后,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存在差异,在隐形矫治器的作用下,术后牙体、牙周膜、周围牙槽骨的等效应力较术前小,术后正畸牙的初始位移较术前大,这提示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手术可以通过增加牙槽骨厚度解除菲薄牙槽骨对正畸牙移动的限制,有效改善牙根、牙周膜、牙槽骨的受力,避免了菲薄牙槽骨区正畸牙受力移动时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引起并发症的状况,同时提高了牙齿的移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三维有限元法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中出现牙龈折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庚池 张晓波 +2 位作者 牟兰 韩耀辉 葛振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2-284,共3页
目的:探讨正畸拔牙矫治病例出现牙龈折痕原因,为临床预防牙龈折痕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拔除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筛查出发生的牙龈折痕病例87例,选择其中一侧出现牙龈折痕,另一侧未出现的病例65例,将出现牙龈折痕... 目的:探讨正畸拔牙矫治病例出现牙龈折痕原因,为临床预防牙龈折痕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在拔除前磨牙进行固定矫治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筛查出发生的牙龈折痕病例87例,选择其中一侧出现牙龈折痕,另一侧未出现的病例65例,将出现牙龈折痕的一侧作为实验侧,未出现牙龈折痕的一侧作为对照侧,通过CBCT测量分析,比较两侧牙槽骨宽度、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与出现牙龈折痕的相关性。结果:牙龈折痕多发生在下颌,牙周探针牙龈折痕深度下颌均大于上颌。牙龈折痕侧牙槽骨宽度减小、高度降低以及密度减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P<0.05)。结论:正畸拔牙矫治病例中牙龈折痕的出现与牙槽骨宽度、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拔牙间隙关闭过程中牙槽骨吸收,对软组织支持的丧失,可能是出现牙龈折痕的解剖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折痕 正畸 拔牙矫治 间隙关闭 牙槽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伴双侧上颌尖牙阻生的正畸治疗1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姚红梅 田黎 +2 位作者 尹燕飞 张晓波 葛振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26,共4页
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且上颌尖牙严重阻生,因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通过上下颌活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使反得以纠正,面型明显改善,保留了牙列的完整性,咬合关系正常。
关键词 骨性Ⅲ类 尖牙阻生 反 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可抑制正畸致牙根的吸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艳妮 曹宝成 +1 位作者 蒋小龙 曹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8期5171-5176,共6页
背景:淫羊藿的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淫羊藿苷对大鼠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已形成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左侧上颌正畸致牙根吸收模型,分别在左侧第1磨牙的颊侧骨膜上局部分别注射200mg/kg的... 背景:淫羊藿的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淫羊藿苷对大鼠上颌第1磨牙近中根已形成的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左侧上颌正畸致牙根吸收模型,分别在左侧第1磨牙的颊侧骨膜上局部分别注射200mg/kg的淫羊藿苷(淫羊藿苷组)或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所有大鼠的右侧上颌为阴性对照组,即不放置矫治器也不注射药物。测量安放矫治器前后双侧第1磨牙近中面到对侧上颌切牙远中面的距离,用扫描电镜观察拔除后双侧上颌第1磨牙的近中根的近中面。结果与结论:淫羊藿苷组大鼠上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淫羊藿苷组为散在小的吸收陷窝,阳性对照组牙根表面出现大量较大的吸收陷窝,并相互连成片状,与阴性对照组的光滑牙根面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淫羊藿苷可以抑制正畸致牙根吸收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矫治力作用下磨牙的移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口腔组织构建 淫羊藿 淫羊藿苷 正畸致牙根吸收 正畸 牙根吸收 上颌 矫治器 扫描电镜 移动量 第1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注射淫羊藿苷对大鼠正畸致炎性牙根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艳妮 袁学顺 +1 位作者 岳子琪 曹宝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0-403,413,共5页
目的了解局部使用淫羊藿苷对正畸致炎性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注射200mg/kg的淫羊藿苷(淫羊藿苷组)或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左侧上颌为阴性对照组。通过SEM、HE及TRAP染色,观察牙根表面的吸收陷窝,并计算吸... 目的了解局部使用淫羊藿苷对正畸致炎性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注射200mg/kg的淫羊藿苷(淫羊藿苷组)或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左侧上颌为阴性对照组。通过SEM、HE及TRAP染色,观察牙根表面的吸收陷窝,并计算吸收陷窝率和TRAP阳性细胞数。结果淫羊藿苷组SEM吸收陷窝率和TRAP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测量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淫羊藿苷组和阴性对照组TRAP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SEM吸收陷窝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注射淫羊藿苷可降低正畸致炎性牙根吸收发生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正畸致炎性牙根吸收 局部注射 吸收陷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与种植义齿在前牙前移位中的联合应用
7
作者 杨彩霞 葛振林 《甘肃医药》 2015年第10期747-749,共3页
目的:通过对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并伴有前牙移位、唇向散开等畸形的患者采取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治疗,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例因后牙游离端缺牙并伴有前牙移位、唇向散开等畸形的患者,以种植义齿为支抗,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内收... 目的:通过对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并伴有前牙移位、唇向散开等畸形的患者采取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治疗,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例因后牙游离端缺牙并伴有前牙移位、唇向散开等畸形的患者,以种植义齿为支抗,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内收前牙。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查每位病人临床牙周袋、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前牙覆、覆盖等指标,X线片观察前牙间牙槽骨高度,正畸结束后种植义齿烤瓷冠修复患者游离端缺失牙。结果:治疗前后牙覆、覆盖、牙周健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牙间平均牙槽骨高度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治疗能有效地解决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支抗的设计问题,能有效内收前牙,并能稳定地改善牙周健康,维持了牙槽嵴的高度;恢复了牙列的整齐美观和良好的口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NNEDY Ⅱ类牙列缺损 种植义齿 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槽骨缺损区引导骨再生后正畸牙移动的临床观察1例 被引量:6
8
作者 田燕 钱若谷 +2 位作者 张媛 杨晓丽 葛振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33,共2页
引导骨再生(GBR)技术通常用以增加缺损牙槽嵴的宽度及高度,以达到治疗所需的要求。本文报道1例GBR技术与正畸联合应用病例,修复缺损牙槽骨并通过所修复牙槽骨中正畸牙移动关闭缺牙间隙,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正畸 引导骨再生技术 牙槽骨缺损 牙齿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厚度及刚性隐形矫治器内收上颌前牙的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杨天梅 王婧 +2 位作者 马福娟 张俭 葛振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671-4678,共8页
背景:隐形矫治器因其特殊的材料性能,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关闭间隙过程中更易发生“过山车效应”,牙齿倾斜移动,导致前牙覆牙合加深、后牙开牙合。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矫治器厚度或刚性减轻“过山车效应”,更好地控制正畸牙移动,... 背景:隐形矫治器因其特殊的材料性能,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关闭间隙过程中更易发生“过山车效应”,牙齿倾斜移动,导致前牙覆牙合加深、后牙开牙合。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矫治器厚度或刚性减轻“过山车效应”,更好地控制正畸牙移动,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厚度及刚性隐形矫治器内收上颌前牙时控制牙齿移动能力方面的差异。方法:将侧貌凸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导入Mimics等软件,模拟临床病例,构建去除第一前磨牙后包括上颌骨、牙齿、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装配0.50,0.75 mm 2种厚度膜片的隐形矫治器,通过软件加载1000,2000 MPa 2种弹性模量的材料属性,总共构建4组模型工况。按照临床矫治方案设计关闭拔牙间隙,在Workbench 2023 R1软件中加载并计算,分析牙周膜应力分布、牙齿位移趋势及牙齿初始位移量。结果与结论:(1)4种模型工况下的牙周膜Von-Mises应力分布规律一致,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主要分布在牙颈部,并且矫治器膜片越厚牙周膜Von-Mises应力越大、矫治器膜片弹性模量越大牙周膜Von-Mises应力越大;(2)4种模型工况下的上颌牙列整体位移趋势为前牙冠舌向、根唇向的移动,后牙冠近中移动、根远中移动,牙齿的冠、根位移方向均相反,牙冠位移量大于牙根位移量;除尖牙外,其余牙齿均呈现矫治器膜片越厚R/C值(牙根移动量与冠移动量比值)越小、矫治器膜片弹性模量越大R/C值越小的趋势;(3)结果表明,利用隐形矫治器内收上颌前牙时,在不设计切牙转矩补偿的情况下牙齿表现为倾斜移动趋势,矫治器厚度和弹性模量越大时对牙齿控的制能力越强,牙齿倾斜移动趋势减小;尖牙则需通过其他辅助手段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矫治器 内收前牙 弹性模量 膜片厚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McNamara分析法正常值的建立 被引量:1
10
作者 车锋哲 郑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0-843,共4页
目的:建立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X线头影测量McNamara分析法的正常值,并研究其颅面结构的性别特征和民族特征。方法:选择72名延边地区正常朝鲜族成人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McNamara分析法进行测量,得到朝鲜族正常成人该分... 目的:建立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X线头影测量McNamara分析法的正常值,并研究其颅面结构的性别特征和民族特征。方法:选择72名延边地区正常朝鲜族成人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McNamara分析法进行测量,得到朝鲜族正常成人该分析法的正常值及标准差。结果:①建立了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族正常成人McNamara分析法的正常值及标准差;②朝鲜族正常成人颅面部硬组织结构存在性别差异,上颌突度、下颌突度男性小于女性(P<0.05);有效上颌长度、有效下颌长度、上下颌长度差、前下面高、下切牙突距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朝鲜族正常成人牙、颌面结构存在性别以及种族、民族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研究我国朝鲜族成人牙、颌面特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朝鲜族 MCNAMARA分析法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现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高洁 葛振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74-1276,共3页
骨性Ⅲ类错畸形是正畸治疗的难点。近年来随着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广泛应用,为掩饰性正畸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利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研究现状做如下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 牙列整体远移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位点保存术在关闭拔牙间隙预防牙龈折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庚池 韩耀辉 +1 位作者 牟兰 葛振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98-900,共3页
目的:研究位点保存术对正畸拔牙间隙关闭过程中出现牙龈折痕的影响,以评价该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对称性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的正畸病例3例,6对牙齿,采用自身左右对照。随机选取一侧进行位点保存,另一侧拔牙后进行常规处理... 目的:研究位点保存术对正畸拔牙间隙关闭过程中出现牙龈折痕的影响,以评价该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对称性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的正畸病例3例,6对牙齿,采用自身左右对照。随机选取一侧进行位点保存,另一侧拔牙后进行常规处理,作为对照,术后6周开始正畸治疗。选用牙周探针进行测量,对比两组牙龈折痕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上颌1例患者,下颌所有患者中均出现牙龈折痕,实验组观察到牙龈折痕的出现。结论:位点保存术能够对抗拔牙窝的萎缩,有效的预防牙龈折痕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折痕 位点保存术 拔牙窝 牙槽骨 间隙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滑动关闭牙间隙两种方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耀辉 牟兰 +2 位作者 徐庚池 杨艺强 葛振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一步法与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时前牙的移动趋势,探索组牙控根移动方法,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锥形束CT扫描1名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获得包括上颌骨、牙齿在内的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分离牙齿...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一步法与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时前牙的移动趋势,探索组牙控根移动方法,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锥形束CT扫描1名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获得包括上颌骨、牙齿在内的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分离牙齿、牙周膜、上颌骨,导入Pro/Engineer 软件进行实体化处理,获得包含6颗前牙的一步法模型和包含4颗前牙的两步法模型.应用Abaqus 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滑动法,分别在牵引钩加力高度为2、4、6、8、10、12、14 mm时加载1.47 N力,对比两种模型上颌前牙的唇舌向初始位移,分析组牙控根平移的牵引钩加力高度,比较两种模型滑动法关闭牙间隙时牙齿初始位移.结果 当牙齿控根平移时,两步法中切牙和侧切牙的初始位移分别为29.26×10^-6和46.76×10^-6mm,一步法中切牙和侧切牙的初始位移分别为15.75×10^-6和23.18×10^-6 mm,即相同加力条件下两步法的前牙初始位移约为一步法同名前牙的2倍;一步法尖牙冠根无法获得相同的位移.结论 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时前牙更易控根移动;与一步法相比,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产生的初始位移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正畸缺隙闭合 牙正畸牵引
原文传递
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切牙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卢嘉静 祁涛 葛振林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利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建立犬上切牙压低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压低移动牙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9只犬随机分为5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1只犬,未施加牵引力;Ⅱ、Ⅲ、Ⅳ、Ⅴ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牙根和第三切牙牙根... 目的:利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建立犬上切牙压低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压低移动牙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9只犬随机分为5组,其中Ⅰ组为对照组,1只犬,未施加牵引力;Ⅱ、Ⅲ、Ⅳ、Ⅴ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牙根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切牙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完整拔出实验牙,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其牙根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Ⅱ组在牙根尖表面可见小的吸收陷窝,较浅,面积局限;Ⅲ组在接近根尖1/3处可见融合的吸收陷窝,未见牙本质暴露;Ⅳ组在根尖1/3与根中1/3交界处可见吸收深达牙本质的陷窝,且面积广泛;Ⅴ组牙根吸收停止,吸收凹陷变浅,底部变平。结论:在持续的压低力作用下,随着施力时间的延长,牙根的吸收由根尖部向牙颈部扩展,且逐渐加重。停止加力后,吸收牙根明显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压低上切牙 动物模型 牙根吸收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性组织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葛振林 卢嘉静 +2 位作者 祁涛 田佳灵 杨彩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31-1535,共5页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压低上切牙 牙根 牙周组织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切牙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葛振林 杨彩霞 +2 位作者 卢嘉静 祁涛 田佳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733-3736,共4页
背景: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调控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化的关键因子,机械力可影响牙周膜细胞和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目的:观察犬切牙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 背景: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调控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化的关键因子,机械力可影响牙周膜细胞和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目的:观察犬切牙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方法:采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将犬切牙分别施加牵引力1,2,4,12周,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牵引后切取犬切牙连同牙龈及牙槽骨组织块,制作组织切片进行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Image-Proplus软件半定量分析图像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骨保护素分别在在施加牵引力1和2周表达最显著,其平均吸光度值在施加牵引力1和2周时可达到峰值(P<0.05),随后逐渐下降,施加牵引力12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正畸牙压低移动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及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规律与骨改建过程一致,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系统是牙周组织改建的重要调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 骨改建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的牙根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17
作者 祁涛 卢嘉静 葛振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观察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8只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以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用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 目的观察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牙根表面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8只犬,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以一侧下颌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实验侧采用减阻牵张法,对照侧采用传统正畸方法,远移第一前磨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处死动物,完整拔出移动牙,制作扫描电镜标本,观察其牙根表面形态的变化,并计算其牙根吸收指数。结果实验侧移动牙压力侧牙根1周组即出现了明显的吸收,2周、4周组牙根吸收范围和深度明显加重;对照侧1周组根面吸收不明显,2周、4周组吸收逐渐加重,但与实验侧比较,吸收范围和深度明显较轻;牙根吸收指数以上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有显著性差异;12周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根面表现相似,吸收馅窝变浅,根面变平,两侧牙根吸收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传统正畸牙移动方法相比,减阻牵张法快速移动牙齿能加重移动牙压力侧牙根吸收,但停止加力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收牙根可逐渐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牵张 快速移动牙齿 牙根吸收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支抗配合片断弓技术推磨牙向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彩霞 田佳灵 葛振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评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配合片断弓技术推磨牙向后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有前牙拥挤的病例,采用片断弓技术排齐整平后牙,之后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推磨牙向后。对矫正开始之前(T1)期与磨牙远移到位后(... 目的:评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配合片断弓技术推磨牙向后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有前牙拥挤的病例,采用片断弓技术排齐整平后牙,之后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推磨牙向后。对矫正开始之前(T1)期与磨牙远移到位后(T2)期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评价推磨牙向后的距离及颅面硬组织变化的结果。结果:上颌磨牙向后推移平均约4.35 mm,上颌前牙无任何支抗丧失,种植体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了稳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种植体支抗配合片断弓技术能有效地推磨牙向后,拓展了种植体支抗推磨牙远中移动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磨牙向后 微螺钉种植体 片断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盐小球中培养的软骨细胞的生长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利玲 冯雪 +3 位作者 马东洋 王建卫 陈富林 丁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为海藻酸盐水凝胶作为软骨细胞三维培养环境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酶消化法获取的P1代软骨细胞包裹在20 g/L海藻酸钙凝胶小球中持续培养4周,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取适量的小球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HE、番红"O"染色及Ⅱ型胶... 目的为海藻酸盐水凝胶作为软骨细胞三维培养环境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酶消化法获取的P1代软骨细胞包裹在20 g/L海藻酸钙凝胶小球中持续培养4周,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点取适量的小球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HE、番红"O"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及增殖;二甲基亚甲兰法进行氨基葡聚糖(GAG)含量测定。结果在海藻酸钙小球内培养的软骨细胞能够保持球形状态,且随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逐渐聚集成簇;细胞外基质沉积逐渐增加,GAG含量增多。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鉴定证实为具有正常表型的软骨细胞。结论软骨细胞在海藻酸盐凝胶小球中培养有效维持了细胞的分化状态,细胞增殖并具有良好的分泌蛋白功能。海藻酸钙凝胶适合于软骨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海藻酸盐 三维培养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相关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心慧 葛振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00-302,共3页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与牙根关系密切[1],在口腔内科、种植科及牙槽外科等的治疗和操作中都十分关注上颌后牙与上颌窦的关系,以免造成上颌窦穿孔或者将感染扩散至上颌窦,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上颌窦与上颌后牙解剖关系的研究焦点更多...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与牙根关系密切[1],在口腔内科、种植科及牙槽外科等的治疗和操作中都十分关注上颌后牙与上颌窦的关系,以免造成上颌窦穿孔或者将感染扩散至上颌窦,所以,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上颌窦与上颌后牙解剖关系的研究焦点更多的是在其对口腔内科、外科以及种植科的诊疗的影响上,关于其对正畸治疗影响的研究比较少[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腔 上颌后牙 正畸牙移动 口腔内科 牙槽外科 牙根吸收 正畸力 正畸牙齿移动 前磨牙 咬合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