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雁洪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454-455,共2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5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47)与研究组(n=48),常规组采用一般急救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科滞留时...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5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47)与研究组(n=48),常规组采用一般急救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科滞留时长、急诊诊断符合率、急诊花费、护理满意度。结果:常规组急诊诊断符合率、护理满意度明显小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急诊科滞留时长与急诊费用均显著大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临床效果甚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临床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3
2
作者 卢梓添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9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检测结果、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监测结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P-R间期、Q-T间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缓解气促、心绞痛、心悸等症状,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急诊 冠心病 快速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急诊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天星 蔡婷婷 +1 位作者 薛秋平 邹海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9年第7期12-15,共4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所致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7例严重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传统液体复苏方式补液,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液体复苏方... 目的比较2种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所致凝血病(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7例严重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传统液体复苏方式补液,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液体复苏方式限量补液。比较2组复苏成功率、复苏达标时间、补液量及输血量;比较2组复苏成功患者复苏24h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结果2组复苏成功率、复苏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补液量、输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苏24h后Hb、Hct、PLT、Fib水平显著升高(P<0.05),D-D、APTT、TT水平显著降低(P<0.05)。2组复苏24h后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助于减轻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干扰及减少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病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急诊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病情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邹海军 陈晨 李天星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5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病情程度中的判断价值.方法将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0例颅脑损伤患者经TEG的凝血综合指数(CCI)判断后,将...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病情程度中的判断价值.方法将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0例颅脑损伤患者经TEG的凝血综合指数(CCI)判断后,将患者分为高凝组(n=50)、低凝组(n=11)、正常组(n=29).90例颅脑损伤患者经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评定颅脑损伤病情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组(n=32),中度组(n=42),轻度组(n=16).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水平,测量TEG的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血栓最大幅度(Ma)、凝固角(α)、凝血块强度(G)及凝血综合指数(CCI),对比TEG与凝血检测结果.结果高凝组的R、K时间显著短于低凝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组的Ma、α、G显著高于低凝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组的FDP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组的D-D显著高于低凝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R、K时间显著短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Ma、α、G、D-D显著高于中度及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比较,可更好地区分急诊颅脑损伤的病情程度,可更快及准确地了解凝血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颅脑损伤 血栓弹力图 凝血功能障碍 病情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黄伟生 夏结婷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1770-1771,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方法: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依据是否实施缺血后适应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方法: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依据是否实施缺血后适应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共30例,观察组为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共32例,对比两组保护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肌酸激酶、c-TnI峰值、CK-MB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微循环,加强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早期心肌 保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志 《内科》 2015年第4期526-527,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危重症患者21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支持,观察组给予呼吸阶梯性治疗。对两组呼吸支持方式、呼吸复苏率及呼吸稳定时间进行观...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危重症患者21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呼吸支持,观察组给予呼吸阶梯性治疗。对两组呼吸支持方式、呼吸复苏率及呼吸稳定时间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支持方式基本类似,应用最多的均为鼻导管吸氧、呼吸机支持和复苏体位(P>0.05);观察组呼吸复苏成功率为8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4%(P<0.05);观察组呼吸稳定时间为(42.26±4.3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6.17±4.28)min(P<0.05)。结论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可明显提高呼吸复苏成功率,缩短呼吸稳定时间,值得推广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 呼吸阶梯性治疗 急诊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对急诊护士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状况的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夏结婷 黄伟生 罗碧嫦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3期188-18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护士实施团体心理训练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状况的效果。方法 200例急诊护士,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干预,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对比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心理...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护士实施团体心理训练对护士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状况的效果。方法 200例急诊护士,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干预,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训练干预,对比两组护士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评分和自我和谐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护士的各项心理健康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护士的各项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士干预前后各项自我和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干预后的各项自我和谐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护士的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评分和总分分别为(47.54±13.54)、(34.65±11.54)、(17.43±5.76)、(96.54±32.83)分,与对照组的(53.54±12.65)、(29.54±9.43)、(22.54±8.54)、(104.65±37.6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训练可以改善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护士的自我和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士 团体心理训练 心理健康 自我和谐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抢救重症急性左心力衰竭2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伟荣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19期62-63,共2页
目的研究在抢救重症急性左心力衰竭时应用有创机械通气的具体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确诊为重症急性左心力衰竭病症的20例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措施,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指标... 目的研究在抢救重症急性左心力衰竭时应用有创机械通气的具体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确诊为重症急性左心力衰竭病症的20例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措施,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相关数据指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为90.0%,RR等指标在治疗2h后与治疗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力衰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徐俊苗 邓翠丽 陆秋霞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诊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研究结束时,比较两组在护理安全性、护理质量...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诊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研究结束时,比较两组在护理安全性、护理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抢救物品完整率高于对照组,护理缺陷率、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操作、消毒隔离、服务态度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的实施,提升了急诊护理安全性和服务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操作流程在急诊重症胸外伤护理路径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徐俊苗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6期220-222,共3页
目的了解急诊重症胸外伤护理路径结合标准操作流程(SOP)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重症胸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操作流程组(SO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SOP组实施急诊重症胸... 目的了解急诊重症胸外伤护理路径结合标准操作流程(SOP)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重症胸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操作流程组(SO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SOP组实施急诊重症胸外伤护理路径的护理结合SOP进行管理,对照组则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不进行SOP管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核心检查及转运总时间、死亡率。结果SOP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医生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核心检查及转运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P组死亡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在急诊重症胸外伤护理路径中结合SOP流程管理,能够取得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重症胸外伤 临床护理路径 标准操作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和安全性
11
作者 潘唐超 梁松 卢梓添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0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NSTE-ACS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在急诊早期48 h内,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急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NSTE-ACS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在急诊早期48 h内,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的NST个数、ST段压低值、血小板聚集率、sCD40L、30 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的并发症(血小板减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检分诊与护理方案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何雁洪 钟文珠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24期209-211,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预检分诊与护理方案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4例急诊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分诊与护理方案,实验组给予预检分诊与... 目的研究分析预检分诊与护理方案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4例急诊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分诊与护理方案,实验组给予预检分诊与护理方案,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失误率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护理失误率为2.13%,低于对照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5.7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预检分诊与护理方案,能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临床护理服务,有效控制临床护理失误率,达到预期临床护理效果,应用价值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创伤患者 护理满意度 预检分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正压(PEEP)影响机械通气患者PICCO监测结果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国荣 李志 刘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21期3272-3274,共3页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对机械通气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5例患者给予PICCO监测,待患者缺氧状态明显改善,可以下调PEEP水平时,将PEEP从15 cmH2O下调至10 cmH2O、5 cmH2O和0 ... 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对机械通气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5例患者给予PICCO监测,待患者缺氧状态明显改善,可以下调PEEP水平时,将PEEP从15 cmH2O下调至10 cmH2O、5 cmH2O和0 cmH2O,每个PEEP水平维持30 min,记录各PEEP水平的监测数据.结果 ①不同PEEP水平下心肌收缩力相关指标CFI、GEF和dPmx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PEEP水平下心脏前负荷相关指标GEDI、SVV、ITBI和PPV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PEEP水平下心脏后负荷相关指标SVRI、SVI、CI、PCCO和心率与基础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CCO在较低水平的PEEP下能较好的反映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至于较高水平PEEP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气末 正压 机械通气 PIC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脑钠素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国荣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30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BNP及Hcy在ACS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7例ACS患者,将其作为ACS组,将患者再次分为AMI组(n=50),UA组(n=57),选取与ACS组患者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象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C... 目的探讨BNP及Hcy在ACS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7例ACS患者,将其作为ACS组,将患者再次分为AMI组(n=50),UA组(n=57),选取与ACS组患者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对象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CS组、对照组、AMI组及UA组BNP、Hcy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AMI组及UA组BNP、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BNP水平显著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Hcy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的病情程度越严重,BNP、Hcy水平也越高,二者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浆BNP及Hcy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及治疗、预后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浆脑钠素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不同给药剂量疗效比较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志 刘大钺 +1 位作者 余金泉 刘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58-1859,共2页
目的:比较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不同给药剂量的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48例,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患者分为间歇性给药组72例,持续泵注组76例,间歇性给药组予常规剂量埃索美拉唑静... 目的:比较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不同给药剂量的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48例,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患者分为间歇性给药组72例,持续泵注组76例,间歇性给药组予常规剂量埃索美拉唑静脉注射,持续泵注组给予大剂量埃索美拉唑持续泵注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间歇性给药组止血时间(34.72±14.43)h,持续泵注组止血时间(34.12±15.56)h,两组止血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歇性给药组平均住院日为(4.1±2.8)d,低于持续泵注组(7.3±3.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给药组30 d内再出血率为6.9%,与持续泵注组(6.6%)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静脉间歇性给药方法与持续泵注方法疗效相当,但平均住院日更短,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 不同药物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形自动除颤仪在院外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成杰 关紫云 +1 位作者 李晚泉 何明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自动除颤仪(AED)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心脏按压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院外因室颤或者心脏停跳需要除颤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除颤方法,试验组(n=417)采用双相波除... 目的探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最佳自动除颤仪(AED)治疗方案,旨在提高心脏按压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院外因室颤或者心脏停跳需要除颤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除颤方法,试验组(n=417)采用双相波除颤仪,能量150—200J;对照组(n=413)采用单相波除颤仪,能量300—360J。主要观察低能量双相与高能量单相除颤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成功终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后存活到院率。结果共对符合研究要求的83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组患者的安全存活到院率、电击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相电除颤不仅可更明显地减少电除颤阈值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对心肌的损害,而且通过对能量的优化,使除颤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复苏存活者的机体长期存活率均明显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除颤 心脏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勇基 吴同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1440-1441,共2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辛伐他汀综合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辛伐他汀综合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89%明显高于对照组75.3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C、TG、LDL-C、HDL-C、hs-CRP、sCD40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复查TC、TG、LDL-C、hs-CRP、sCD40L均较治疗前下降,而HDL-C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变化更加明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显像定量变化不明显,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则较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二者具有协调作用,不良反应少,可减少心肌缺血的范围,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辛伐他汀 疏血通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肺复苏中指导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志 林健球 《临床肺科杂志》 2016年第3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胸外按压时血液流动力指标来指导胸外按压的幅度及频率、呼吸频率及呼吸末正压的调整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68例进入急诊抢救室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 目的探讨利用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胸外按压时血液流动力指标来指导胸外按压的幅度及频率、呼吸频率及呼吸末正压的调整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68例进入急诊抢救室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观察组,每组各34例。A、B两组患者在Swan-Ganz飘浮导管置入前,均采用2010指南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术,包括气管插管、除颤、药物的使用并详细记录,A组患者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Swan-Ganz Swan-Ganz飘浮导管置入,B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82.35%,B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4.7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24 h的存活率为91.18%,而B组患者在24 h的存活率仅为79.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Swan-Ganz飘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指标来指导胸外按压的幅度及频率、呼吸频率及呼吸末正压的调整以形成有效的右心室峰压及胸腔负压,达到理想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输出量以保证心肌细胞及脑细胞的血液供应,建立个体化的复苏模式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24 h的存活率;同时,这一成果将极大的推进心肺复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胸外按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n-Ganz飘浮导管 血流动力学指标 中心静脉压 连续心排血量 心肺复苏术 胸外按压 指导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绍通 黄祥辉 梁秀丽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当中应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讨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讨组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当中应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讨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 h和12 h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凝血及纤溶等指标及治疗中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 h和12 h的血管再通率发现,研讨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凝血及纤溶等指标发现,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研讨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发现,研讨组出现的总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当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救当中 常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梗后左心衰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志 刘平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39-41,共3页
目的:分析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梗后左心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接收心梗后左心衰患者200例,8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114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对所有... 目的:分析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梗后左心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接收心梗后左心衰患者200例,8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114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对所有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硝普钠联合多巴胺,对患者的血压、心功能改善情况、心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OMI组中有5例死亡,剩余81例出院,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4.19%。AMI组中有6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剩余108例出院,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为94.74%。两组总有效率为94.5%,使用多巴胺联合硝普钠后心率、血压差异较小,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是(4.67±2.25)d,症状减轻时间是(1.79±0.54)d,均无不良产生。所有患者住院天数是(14.53±6.27)d。结论: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心梗后左心衰,临床疗效好,能够有效减轻心脏负荷,加大心肌收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梗后左心衰 多巴胺 硝普钠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