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香格里拉县城区绿化树种选择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力 《绿色科技》 2014年第11期139-140,共2页
分析了香格里拉自然地理状况,县城绿化现状及优势,提出了城区造林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发展立体绿化等问题,为城区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区造林 绿化 树种 现状 问题 香格里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康楠 郭华 《现代园艺》 2014年第9期14-16,共3页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通过对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林地保护和利用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三坝乡林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林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香格里拉县的林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格里拉县 林地保护与利用 存在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格里拉县城区绿化树种选择的探讨
3
作者 王力 《现代园艺》 2014年第23期76-77,共2页
介绍香格里拉自然地理状况,县城绿化现状、优势,提出城区绿化树种选择等问题。
关键词 城区绿化 绿化的现状 树种选择 香格里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强 杨晓君 +2 位作者 朱建国 赵健林 余红忠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3-560,共8页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型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型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在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越冬期 集群特征 家庭解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贺鹏 孔德军 +3 位作者 刘强 余红忠 赵建林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基底大多有泥层,大部分(81.0%)有植被覆盖。夜栖地与人类活动区域和沼泽岸边有一定距离。与随机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基底泥层较厚(Z=2.365,P=0.018),明水面比例较大(Z=3.086,P=0.002),离道路、村庄和农田较远(Z/t=2.852~2.334,P=0.008~0.020),水深在两者间有极显著差异(χ2=16.730,P=0.001)。夜栖地利用前后对比发现沼泽斑块的面积有显著差异(t=2.977,P=0.02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颈鹤夜栖地利用的因素依次为人类干扰、沼泽斑块大小和浅水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夜栖地特征 纳帕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日间行为模式与年龄和集群的关系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凯 杨晓君 +2 位作者 赵健林 余红忠 闵龙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2,共9页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在云南省西北部纳帕海,采用路线调查结合瞬时扫描行为取样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的时间分配及其与年龄、集群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说明,黑颈鹤越冬活动主要是以觅食为主,占日间时间的(76.81±9.1)%。越冬期间黑颈鹤日间行为的节律性较为明显,具有适应高寒气候的特点。集群形式对成鹤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集群和家庭中活动的成鹤在觅食、警戒和争斗中存在显著差异(F1,76=0.27、0.77,U=279,P=0.001—0.000)。年龄是影响鹤群行为的因素之一。幼鹤相比成鹤有较多的觅食时间和休息时间,警戒行为比例较低(F1,76=0.04—2.59,U=188—299,P=0.006—0.000),且不受集群形式的影响。随着越冬期间的早、中、晚3个时期的环境变化,黑颈鹤的时间分配有显著变化(F2,36=4.63—26.54,χ22=5.29—13.68,P=0.0016—0.000)。不同越冬地的黑颈鹤行为存在差异。气候、食物资源和人为影响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纳帕海 黑颈鹤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年龄 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碧塔海地区黑颈鹤的数量和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强 杨晓君 +3 位作者 赵建林 余红忠 丁文东 贺鹏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139-142,共4页
掌握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等基础信息在濒危物种保护和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云南碧塔海地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中部越冬种群的重要分布地,但对其种群数量和分布仍缺乏详细数据。2004和2008年冬季,采用绝对数量统计法对碧塔海保护区... 掌握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等基础信息在濒危物种保护和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云南碧塔海地区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中部越冬种群的重要分布地,但对其种群数量和分布仍缺乏详细数据。2004和2008年冬季,采用绝对数量统计法对碧塔海保护区以及周边沟谷沼泽的黑颈鹤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越冬黑颈鹤总数量约为40只,其中82.5%~92.3%的个体分布在吉利古,其他个体分布在属都湖北、弥里淌、冈察坝、海头和五彩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种群数量 碧塔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碧塔海保护区越冬黑颈鹤地下植物性食物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强 蒋垚 +2 位作者 蒋文静 刘朝蓬 余红忠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189-192,共4页
碧塔海湿地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中部越冬种群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目前保存最好、人为干扰最小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食物是影响黑颈鹤生存的决定因素,弄清楚其食谱组成以及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了解黑颈鹤的生态需求以及制定保护措施具... 碧塔海湿地是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中部越冬种群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目前保存最好、人为干扰最小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食物是影响黑颈鹤生存的决定因素,弄清楚其食谱组成以及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了解黑颈鹤的生态需求以及制定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样方法和营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碧塔海湿地黑颈鹤地下食物的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共发现10种具有地下膨大或幼嫩根茎的植物,总生物量为926.30 g/m2,其中矮地榆(Sanguisorba filiformis)和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是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7.75%和19.69%。矮地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均高于华扁穗草,而且粗纤维含量更低,因此更可能是黑颈偏爱的食物。该研究补充了碧塔海黑颈鹤食物的基础资料,为今后碧塔海黑颈鹤的保护和湿地监测和恢复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地下食物 生物量 营养成分分析 碧塔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鹤类及大型水禽的数量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俊 和绍友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237-239,共3页
2013年1月17—19日,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夜栖地直数法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灰鹤(G.grus)、斑头雁(Anser indicus)和赤麻鸭(Todorna ferruginea)和黑鹳(Ciconia nigra)进行了数量调查。共记录到黑颈鹤189只、赤麻鸭806只、... 2013年1月17—19日,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夜栖地直数法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灰鹤(G.grus)、斑头雁(Anser indicus)和赤麻鸭(Todorna ferruginea)和黑鹳(Ciconia nigra)进行了数量调查。共记录到黑颈鹤189只、赤麻鸭806只、斑头雁444只、黑鹳72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类 大型水禽:数量 纳帕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 被引量:34
10
作者 郭绪虎 肖德荣 +1 位作者 田昆 余红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5-1432,共8页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 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湖滨带优势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研究其生物量及其凋落物分解特征,结果表明:水葱、茭草、刘氏荸荠为纳帕海湿地湖滨带单优植物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不同,其中,茭草地上生物量(853.6±58.2)g·m-2·a-1显著高于水葱(730.7±7.8)g·m-2·a-1与刘氏荸荠(338.9±32.6)g·m-2·a-1的地上生物量。3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分解速率不同、并随月平均气温升高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刘氏荸荠分解速率k值最大(0.067±0.0026)、茭草(0.062±0.0072)其次、水葱最小(0.039±0.0062)。凋落物经过1年的分解,水葱、茭草和刘氏荸荠凋落物存留率分别为(62.0±8.8)%、(47.5±9.0)%和(44.5±7.9)%。综合3种湖滨带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年分解,水葱地上生物量年存留量(453.1±4.9)g·m-2·a-1显著高于茭草(405.4±27.7)g·m-2·a-1和刘氏荸荠(150.9±14.5)g·m-2·a-1。研究进一步表明滇西北高原湿地湖滨带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量存留率,成为该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基础,其碳汇过程及其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湖滨带 优势植物 生物量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对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的差异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范桥发 肖德荣 +3 位作者 田昆 姚茜 安素帮 余红忠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1156,共6页
土壤中的碳、氮含量是湿地'汇'功能的基础。滇西北高原湿地具有重要的'汇'功能,但不同放牧对其'汇'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缺乏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为研究对象,对践踏型(牛羊践踏STD)、扰动型(... 土壤中的碳、氮含量是湿地'汇'功能的基础。滇西北高原湿地具有重要的'汇'功能,但不同放牧对其'汇'功能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缺乏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为研究对象,对践踏型(牛羊践踏STD)、扰动型(藏香猪翻拱扰动PDD)放牧影响下,以及长期禁牧(NG)草甸土壤容重、表面紧实度及其碳、氮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0~40 cm)的增加均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放牧对表层(0~20 cm)土壤容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TD】NG】PDD。随着土层深度(20~40 cm)的增加,这种影响差异不断减小至无差异。不同放牧干扰对草甸土壤表面紧实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TD】NG】PDD。(2)不同放牧干扰下,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不同放牧干扰下,表层(0~20 cm)土壤S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G】STD】PDD。随着土层深度(20~40 cm)的增加,不同放牧干扰对土壤SOC含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放牧干扰下,土壤全氮(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0~40 cm)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不同放牧干扰对表层(0~20 cm)土壤TN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G】STD】PDD。到20~30 cm,PDD放牧下的土壤TN含量显著高于NG和STD放牧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放牧干扰对土壤TN含量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了放牧对湿地表层土壤(0~20 cm)物理性状及其碳、氮营养物质积累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放牧对其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汇'功能产生影响。研究为加强滇西北高原湿地放牧的分类管理、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汇'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纳帕海 不同放牧 土壤碳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