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鼠疫流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俊勇 赵文红 +2 位作者 董兴齐 梁云 洪梅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57,共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家鼠鼠疫复燃以来鼠疫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鼠疫监测资料和疫情现场处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情经过了复燃期、活跃期、高峰期、相对平稳期;鼠疫疫点共发生1 21... 目的分析云南省家鼠鼠疫复燃以来鼠疫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为鼠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鼠疫监测资料和疫情现场处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情经过了复燃期、活跃期、高峰期、相对平稳期;鼠疫疫点共发生1 216点次,发现鼠疫病例507例,鼠疫病例数占全国同期病例的59%,病例数居各省份之首;1996-2002年每年有5~7个州(市)、14~20个县(市)出现疫情,2003- 2005年每年仍有4~5个州(市)、7~8个县(市)发生鼠疫疫情;发病区域主要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结论鼠疫仍然是云南省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需做好鼠疫流行重点地区的重点防治工作,完善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鼠疫科研工作,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流行病学 预防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鼠疫菌对4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10
2
作者 梁云 胡晓玲 +1 位作者 洪梅 苏丽琼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通过鼠疫菌对新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寻找比链霉素敏感性更高且毒性小的药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按照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NCCLS)(1993年版)法规进行检测。结果除大环内酯类抗菌活性差外,其他30种抗菌药物抗菌活性高... 目的通过鼠疫菌对新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寻找比链霉素敏感性更高且毒性小的药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按照美国临床试验标准委员会(NCCLS)(1993年版)法规进行检测。结果除大环内酯类抗菌活性差外,其他30种抗菌药物抗菌活性高于链霉素,处于各类抗生药物前2位的是:青霉素类的氨苄青霉素/舒巴坦、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的头孢他啶、头孢唑啉,氨基糖甙类的庆大霉素、小诺霉素,氯霉素类的氯霉素,多粘菌素类的多粘菌素B,喹喏酮类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结论为新型抗菌药物治疗实验动物鼠疫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抗生素 微生物敏感试验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型鼠疫菌耐链霉素菌株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梁云 胡晓玲 +1 位作者 洪梅 苏丽琼 《医学动物防制》 2007年第1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耐链霉素菌株 鼠疫菌 检测 传统疗法 毒副作用 科学依据 治疗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俊勇 董兴齐 +1 位作者 赵文红 梁云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分析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疫情现场调查资料和疫情总结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6年.云南省共发现507例人间鼠疫病例,占全国同期... 目的分析1986—2006年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疫情现场调查资料和疫情总结报告,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6年.云南省共发现507例人间鼠疫病例,占全国同期病例的58.5%(507/866),居各省份之首。1990、1996、2000年出现3次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国同期病例的97.3%(73/75)、89.8%(88/98)、48.0%(122/254),发病区域主要在滇西、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不同州(市)不同年份鼠疫病例发生程度不一。人间鼠疫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在7-11月,高峰月为9月。人间鼠疫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与发病地区暴露人口接触疫鼠、疫蚤的机会有关。患病类型均为腺鼠疫。结论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间鼠疫具有流行时间长、病例数多、发病地区广的特点,应加强监测和预警,落实各项综合性控制措施,以减少人间鼠疫病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流行病学 数据收集
原文传递
云南省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F1抗体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苏丽琼 苏鹏 宋志忠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F1抗体的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为鼠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云南省1986—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为依据,设计调查表,确定调查地点和人群。采集云南省23个县的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 目的了解云南省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F1抗体的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为鼠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云南省1986—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为依据,设计调查表,确定调查地点和人群。采集云南省23个县的腺鼠疫康复人群血清248份作为病例组,采集7个县的有EV活菌疫苗接种史的健康人群血清295份作为人工免疫组,采集1个非疫区县的健康人群血清235份作为阴性对照组。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检测,阳性判定标准为血清滴度≥1:20。结果①疫区F1抗体阳性率[22.10%(120/543)]与非疫区[0(0/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4.80,P〈0.05)。②病例组F1抗体阳性率为35.89%(89/248),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84;人工免疫组阳性率为10.51%(31/295),GMT为1:34;阴性对照组235份均为阴性。病例组阳性率高于人工免疫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值分别为50.41、103.39,P〈0.0125);人工免疫组阳性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6.23,P〈0.0125)。③病例组间F1抗体阳性率在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值分别为1.88、2.01、5.46、0.04,P〉0.05)。④89名F1抗体阳性的腺鼠疫康复者发病时的血清滴度和康复后的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结论①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阳性检出地均分布在疫区内,其地理分布与疫区分布相吻合。②自然感染鼠疫后,约有1/3的腺鼠疫康复人群能形成长期免疫,仍有2/3的人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所形成的自然获得性免疫,其保护率和保护效果要好于接种EV活菌疫苗形成的人工获得性免疫。③人群感染鼠疫恢复后,F1抗体阳性检出率不受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的影响。对于经过一定时间仍能检出F1抗体的部分腺鼠疫康复人群而言.时间的消长并不影响抗体滴度的变化,甚至能长期维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抗体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