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鼠疫静息期家鼠鼠疫疫源地鼠中致病性耶尔森菌的调查研究
1
作者 张海鹏 吴鹤松 +3 位作者 苏超 段彪 王鹏 钟佑宏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4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了解处于静息状态的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中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相互作用关系,探究鼠疫耶尔森菌微生态环境,为防治致病性耶尔森菌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年,通过多重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抽选10个家鼠鼠疫疫源县... 目的了解处于静息状态的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中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相互作用关系,探究鼠疫耶尔森菌微生态环境,为防治致病性耶尔森菌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7年,通过多重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抽选10个家鼠鼠疫疫源县采集鼠盲肠标本,经4℃冷增菌后,采用PCR方法检测foxA基因、inv基因及caf1基因进行初筛并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分离致病性耶尔森菌;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地区携菌率差异。结果云南省10个疫源县共采集鼠类盲肠标本2865份,分离到7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2.58%(74/2865);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存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经统计分析,各地的分离率不同,且越早进入静息期的鼠疫疫源地鼠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越低;未发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耶尔森菌 家鼠鼠疫疫源地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省昭通市鼠疫噬菌体分离结果分析
2
作者 彭海燕 钟佑宏 +5 位作者 张海鹏 石丽媛 樊荣 刘正祥 杨丰义 邵宗体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4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调查昭通市宿主动物中鼠疫噬菌体的携带情况,对部分噬菌体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2019年5月在昭通市永善、水富、绥江3个县采用鼠笼法及5 m夹线法捕获宿主动物,经鉴定采集肠道样本,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对分离结果进行... 目的 调查昭通市宿主动物中鼠疫噬菌体的携带情况,对部分噬菌体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2019年5月在昭通市永善、水富、绥江3个县采用鼠笼法及5 m夹线法捕获宿主动物,经鉴定采集肠道样本,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对分离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宿主动物449只,分离到15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3.34%。有8个乡(镇)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青胜乡分离率最高为16%(4/25)。不同生境、性别和年龄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属宿主动物鼠疫噬菌体的分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分离噬菌体噬菌斑表现为3种类型,电镜下观察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云南省昭通市存在鼠疫噬菌体,所分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噬菌体 昭通市 分离结果
原文传递
云南华坪县鼠疫疫源地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宗体 杜春红 +9 位作者 罗祖新 赵文红 许元彪 杨聪静 高子厚 张正飞 杨世松 董德春 张晓云 洪梅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22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调查处于滇川交界疑似鼠疫疫源地的华坪县鼠疫流行情况,为当地鼠疫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样本,采集鼠疫指示动物血清,采用间接血凝实验(IHA)和酶联免疫实验(ELISA)两种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鼠疫F1... 目的调查处于滇川交界疑似鼠疫疫源地的华坪县鼠疫流行情况,为当地鼠疫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宿主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样本,采集鼠疫指示动物血清,采用间接血凝实验(IHA)和酶联免疫实验(ELISA)两种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采用反向间接血凝实验(RIHA)对自毙鼠脏器进行鼠疫F1抗原检测,对鼠脏器和蚤样本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同时,对当地近年发生自毙鼠疫情、可疑病例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捕获小兽3目4科9属17种240只,居民区捕获率为1.58%,优势种为小家鼠(47.37%,9/19)和褐家鼠(26.32%,5/19);农耕区捕获率为10.85%,优势种为卡氏小鼠(23.08%)、黑缘齿鼠(12.22%)、灰麝鼩(11.76%)、白尾梢麝鼩(11.31%)、锡金小鼠(10.41%)和齐氏姬鼠(10.41%)。共检获小兽寄生蚤5科7属7种26匹,小兽平均染蚤率为10.83%,总蚤指数为1.53,居民区优势种为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相对较多,农耕区优势种为穗缘端蚤中缅亚种、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和方叶栉眼蚤。共采集指示动物血清531份,其中犬血清491份、猫血清40份,IHA法未检出阳性血清,ELISA法检出18份阳性,阳性率为3.39%(18/531),鼠疫F1抗体滴度在1∶2~1∶512之间,均为犬血清。捕获鼠形动物240只,检到寄生蚤26匹,获自毙鼠1只。自毙鼠未检测到鼠疫F1抗原,鼠脏器和蚤样本也未分离到鼠疫菌。随访调查未发现当地近年发生过自死鼠疫情。结论华坪县鼠密度和蚤指数以及犬血清的鼠疫F1抗体滴度均较低,未发现鼠疫流行的线索,可认为当地鼠疫流行风险不高。但存在鼠疫主要宿主和媒介的分布,指示动物检测到鼠疫F1抗体,周边地区存在鼠疫流行风险,需加强当地鼠疫监测,以及时发现疫情并进行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疫源地调查 华坪县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和最大熵模型的云南省钉螺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宗亚 杜春红 +15 位作者 张云 王洪琼 宋静 周济华 王丽芳 孙佳昱 沈美芬 陈春琼 江华 颜嘉琦 冯锡光 王文雅 钱沛君 薛靖波 李石柱 董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2-571,613,共11页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据,包括年蒸发量、年平均地温、年降水量、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0℃积温、≥10℃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12个气候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黏土含量、土壤质地-沙土含量、土壤质地-粉砂土含量等8个地理变量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分布2个人口经济学变量。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筛选后,基于R 4.2.1软件biomod2包构建RF、MaxEnt模型及其组合模型,预测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采用交叉验证和独立数据验证法,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Kappa统计量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选择AUC>0.950且TSS>0.850的模型输出的环境变量贡献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环境变量重要性百分比以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结果累计将148个钉螺存在点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纳入RF、MaxEnt模型进行训练,RF与MaxEnt模型预测性能均较佳,AUC均值>0.900、TSS和Kappa均值均>0.800,且两模型AUC(t=19.862,P<0.05)、TSS(t=10.140,P<0.05)和Kappa值(t=10.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值分别为0.996、0.954和0.920。独立数据验证发现,RF模型和组合模型建模结果的AUC、TSS和Kappa值均为1,在未知数据建模中表现良好;MaxEnt模型则表现较弱,24%(24/100)的建模结果TSS、Kappa值为0。累计有79个RF模型建模结果和38个MaxEnt模型建模结果及组合模型建模结果AUC>0.950且TSS>0.850,被纳入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价。RF、MaxEnt和组合模型中,年日照时数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2.989%、37.847%和46.315%;年平均相对湿度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0.947%、15.921%和28.121%,均为较重要变量。重要环境变量于RF模型建模结果中较集中,于MaxEnt模型建模结果中较分散,而于组合模型建模结果中最集中。采用RF模型预测的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集中,采用MaxEnt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较大,采用组合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突出了RF、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共同的钉螺集中分布区。结论RF和MaxEnt模型可有效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钉螺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随机森林模型 最大熵模型 地理分布 预测性能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与拟钉螺鉴别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崔晓 宋静 +7 位作者 李春英 王洪琼 杜春红 沈美芬 杨早改 史欣平 李石柱 董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520,共7页
目的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与拟钉螺形态差异的鉴别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评估拟钉螺对钉螺调查工作的干扰程度。方法在云南省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采集钉螺和拟钉螺,利用线上问卷调查和实物盲测两种方法调... 目的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与拟钉螺形态差异的鉴别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评估拟钉螺对钉螺调查工作的干扰程度。方法在云南省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采集钉螺和拟钉螺,利用线上问卷调查和实物盲测两种方法调查血防专业人员对两种螺的鉴别能力,统计判断正确率、误判率和漏判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0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血防专业人员钉螺判断正确率的因素。结果问卷调查和实物盲测结果显示,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判断总正确率分别为56.77%(2305/4060)和68.28%(1556/2279)。线上问卷调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1.2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3,1.441),P<0.05]、职称[OR=0.628、1.741,95%CI:(0.453,0.871)、(1.109,2.734),P均<0.05]、工作年限[OR=0.979,95%CI:(0.971,0.987),P<0.05]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标分类[OR=1.410、0.293、0.523,95%CI:(1.103,1.804)、(0.237,0.361)、(0.416,0.657),P均<0.05]是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鉴别正确率的影响因素。校正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血防专业人员发生误判的概率是女性的1.179倍[OR=1.179,95%CI:(1.006,1.382),P<0.05],消除有螺地区血防专业人员发生误判的概率是消除无螺地区的1.474倍[OR=1.474,95%CI:(1.145,1.898),P<0.05],传播阻断有螺地区和消除有螺地区血防专业人员发生漏判的概率分别是消除无螺地区的0.284倍[OR=0.284,95%CI:(0.225,0.359),P<0.05]和0.523倍[OR=0.523,95%CI:(0.412,0.664),P<0.05]。现场实物盲测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381,95%CI:(1.677,3.381),P<0.05]、职称[OR=1.688,95%CI:(1.103,2.582),P<0.05]、工作年限[OR=0.970,95%CI:(0.956,0.984),P<0.05]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标分类[OR=0.262、0.593,95%CI:(0.188,0.364)、(0.420,0.837),P均<0.05]是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鉴别正确率的影响因素。校正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传播阻断有螺地区和消除有螺地区血防专业人员发生漏判的概率分别是消除无螺地区的0.263倍[OR=0.263,95%CI:(0.176,0.394),P<0.05]和0.604倍[OR=0.604,95%CI:(0.416,0.875),P<0.05]。结论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和拟钉螺鉴别正确率不高,性别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标类型是影响鉴别能力的因素。云南省有螺环境拟钉螺对钉螺调查工作造成的干扰程度较高,需加强该省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与拟钉螺的鉴别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螺 拟钉螺 鉴别 误判 漏判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测量 被引量:2
6
作者 宋静 董毅 +5 位作者 杜春红 张宗亚 沈美芬 张云 周济华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1-351,共11页
目的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 目的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集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每个采集点采集约200只钉螺,随机选取其中30只成年钉螺(螺旋数6~7个),对钉螺的11个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2个钉螺样本群中,壳高最长的钉螺样本采自洱源县永乐村,为7.33 mm;最短的样本采自古城区东元村,为4.68 mm。壳顶角度最大的样本采自弥渡县蔡庄村,为59.47°;角度最小的样本采自洱源县前甸村,为41.40°;12个钉螺样本群的螺壳形态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075%,其中以外唇缘厚度变异系数最大,达29.809%。12个钉螺样本群间平均欧式距离为2.26,其中以洱源县前甸村和大理市五星村两地钉螺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小(0.26),以弥渡县蔡庄村和楚雄县苍岭村两地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大(8.1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2个钉螺样本群划分为3类:弥渡县蔡庄村钉螺样本群,楚雄县苍岭村钉螺样本群,洱源县前甸村、大理市五星村、永胜县杨伍村、祥云县小桥村、洱源县永乐村、大理市小岑村、南涧县安定村、古城区东元村、鹤庆县莲义村、巍山县甸中村钉螺样本群;3类样本群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壳顶角度和外唇缘厚度相关的主成分2上。结论 随采集点纬度逐渐减小,云南省12个钉螺样本群螺壳形态指标欧式距离及螺壳形态变异程度逐渐增加,壳顶角度可作为反映螺层成长过程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螺壳 形态学性状 欧氏距离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云南省瑞丽市2020—2021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召兰 尹小雄 +4 位作者 刘永华 陈思玉 李萍 郭兆盛 张海林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阐明2020—2021年瑞丽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伊蚊分布特点。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和伊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这两年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259例,其中2020年249例(本地病例245例,输入病例4例),发病率为116.89/10万;2021... 目的阐明2020—2021年瑞丽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伊蚊分布特点。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和伊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这两年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259例,其中2020年249例(本地病例245例,输入病例4例),发病率为116.89/10万;2021年10例(本地病例9例,输入病例1例),发病率为4.75/10万。主要流行于主城区、勐卯镇、姐告开发区和畹町镇。病例主要发生于7—11月,以青壮年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职业主要为商业服务者、家务及待业者和学生。布雷图指数6—11月为10~58,其他月份为<5,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其它蚊种构成比分别为40.41%、35.72%和23.87%。结论瑞丽市2020—2021年每年都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发病率下降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边境管制下登革热输入病例减少和本地流行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流行病学特征 蚊虫密度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原文传递
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
8
作者 黄君慧 张云 +11 位作者 杜春红 宋静 徐宁 蒋鸿琳 王正中 熊赢 童懿欣 尹江帆 江峰 姜庆五 董毅 周艺彪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8-184,共7页
目的:探索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50-2014年云南省螺情数据(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建立新发钉螺孳生地分布的时空数据库,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扫描统计量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环境类型(沟渠、... 目的:探索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50-2014年云南省螺情数据(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建立新发钉螺孳生地分布的时空数据库,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扫描统计量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环境类型(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其他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950-2014年,云南省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在1955年达到峰值(1 730个),其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3-2014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主要维持在100个以下,仅2004、2013年分别上升至160、131个。滩地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长,为43.85年;其次是水田环境,为37.01年;塘堰环境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短,为20.44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持续存在时间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为0.43~0.64,均 P < 0.05);扫描统计量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均 P < 0.001),分别探测出3~6个聚集簇。 结论: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对不同环境类型聚集区域需加强监测与防控,防止螺情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钉螺 聚集性 持续存在时间
原文传递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宋静 张宗亚 +5 位作者 沈美芬 周济华 李春英 杨早改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0.01)、(0.05±0.01)、(0.14±0.01)mm和(0.06±0.01)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0.01)、(0.05±0.01)、(0.13±0.01)mm和(0.06±0.01)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14.583,P<0.05)、尾干长(t=3.8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0.896,P>0.05)、尾叉长(t=-0.45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中华血吸虫 尾蚴 钉螺 拟钉螺 外部形态 运动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狂犬病病毒基因分型及分布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娟 冯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74-480,共7页
Lyssavirus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种类较多。作为其中一员,狂犬病病毒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其致病性极强。近年来,中国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狂犬病的防控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为了制定有... Lyssavirus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种类较多。作为其中一员,狂犬病病毒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其致病性极强。近年来,中国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狂犬病的防控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为了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推进中国狂犬病研究,了解该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世界及我国最新的Lyssavirus分类研究,探讨我国狂犬病病毒在犬和野生动物间的种群类型、传播宿主以及流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LYSSAVIRUS 分子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蝙蝠体表蛛蝇中肯科伊病毒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云 付士红 +3 位作者 张海林 杨卫红 章域震 梁国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为调查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虫蛛蝇中病原体的携带情况。采集蝙蝠体表蛛蝇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TCID(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免疫荧光... 为调查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虫蛛蝇中病原体的携带情况。采集蝙蝠体表蛛蝇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TCID(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免疫荧光等实验对病毒的特性进行研究。2012年从励腊县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体表采集蛛蝇183只,利用节肢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通用引物用PCR方法鉴定为蛛蝇科的Eucampsipoda sundaica。从这些蛛蝇中分离到1株阳性分离物MLBC1215,能引起金黄地鼠肾细胞(Golden hamster kidney cell,BHK-21)和非洲绿猴肾细胞(African green monkey kidney cell,VeroE6)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用RT-PCR方法扩增序列,测序结果显示MLBC1215病毒株为三节段RNA病毒,各基因组编码区序列长度分别为S基因为975核苷酸,M基因为4 568核苷酸,L基因为6 866核苷酸,3个基因节段核苷酸序列所形成的进化树拓扑构图相似,MLBC1215病毒株的S、M和L基因均与1970年泰国分离的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orthobunyavirus,KKV)(PSC-19)处于同一进化分支。MLBC1215株的S、M、L片段与泰国PSC-19株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4.4%和95.3%;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7%、96.5%和98.4%。MLBC1215株在BHK-21细胞生长到60h达到最高滴度,TCID_(50)为10^(4.8)/0.1ml,随后病毒滴度逐渐下降,至144h TCID_(50)为10^(3.6)/0.1ml。MLBC1215株对小白鼠的主要器官均能引起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小白鼠发病死亡。采集的33份人血清中有9份IgG抗体与MLBC1215株有反应,检测结果为阳性,抗体滴度为4份1:20,4份1:40,1份1:80。本次研究证实云南省腊勐县蝙蝠体表吸血昆虫蛛蝇携带布尼亚病毒目KK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科伊病毒(KKV) 蛛蝇 勐腊
原文传递
病毒宏基因组研究方法和鼠类肠道病毒宏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婧 张海林 张云智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6年第1期66-69,共4页
传统病毒学研究方法基于组织病理、病毒培养,这使得一些需要培养的病毒难以被发现.据估计,通过传统方法认识的病毒可能还不到自然界存在病毒的1%[1].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人们从基因组的角度发现和认识新病毒... 传统病毒学研究方法基于组织病理、病毒培养,这使得一些需要培养的病毒难以被发现.据估计,通过传统方法认识的病毒可能还不到自然界存在病毒的1%[1].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为人们从基因组的角度发现和认识新病毒提供了可能.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近年来新兴的从基因组角度高通量分析在特定环境中所有微生物遗传组成的科学.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2-8].在近岸海洋水环境中,检测到的病毒序列有65%是未知序列,基因型可达到5000种[2].在马粪便样品中测到的病毒序列有68%是未知序列,基因型可达1000种[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宏基因组 鼠类肠道病毒宏基因组 新病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