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知识赋新饮食品牌——以云南“乍甸鲜奶”为例
1
作者 邓玉函 徐广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9,154,共15页
在当前城乡融合背景下,都市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城乡空间产生了重叠与交织,这必将带动农村文化向更高层次、更多元、更加包容的方向演变,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如何在都市得到发展是值得关注与探究的问题。以个旧乍甸鲜奶及其产物—... 在当前城乡融合背景下,都市空间的不断扩大使得城乡空间产生了重叠与交织,这必将带动农村文化向更高层次、更多元、更加包容的方向演变,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如何在都市得到发展是值得关注与探究的问题。以个旧乍甸鲜奶及其产物——鲜奶吧为切入点,通过人类学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个旧乍甸鲜奶的饮食文化品牌营造中地方知识赋新与消费认同进行分析,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农村文化传承创新仅凭内在资源很难实现,必须要有协调性、整合性、资源性的文化空间环境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自信进一步实现文化的续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知识 乡村振兴 消费认同 乍甸鲜奶 文化想象 饮食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空间的文化塑造:路学视角下的云南会泽铜商古道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玉函 秦琨驭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云南会泽铜商古道为服务于清朝康乾年间的铜运贸易政策开拓,因其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成为国家与地方联结的纽带。政策往来与经济贸易的共同作用又从空间维度形塑了会泽的地方文化。以道路人类学为视角,本文剖析了铜商古道文化空间的历史... 云南会泽铜商古道为服务于清朝康乾年间的铜运贸易政策开拓,因其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成为国家与地方联结的纽带。政策往来与经济贸易的共同作用又从空间维度形塑了会泽的地方文化。以道路人类学为视角,本文剖析了铜商古道文化空间的历史源流与构成,正是路与城市、乡村的串联组成了“两点一线”的文化空间。路的动态性延续到空间中,提供了维系文化空间的特质,使之直到今日铜商古道的社会生命依旧以有形之路与无形之路发挥独到作用,并行不悖于现代交通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人类学 铜商古道 文化空间 云南会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地区两种文化治理方略及其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廖国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33,共13页
清代云南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可视为“以汉化夷”治边方略指导下的重要产物,为“以汉化夷”的顺利、全面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以汉化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许多流官看来,“以汉化夷”既是一种施... 清代云南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可视为“以汉化夷”治边方略指导下的重要产物,为“以汉化夷”的顺利、全面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以汉化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在许多流官看来,“以汉化夷”既是一种施政方略,也是一项神圣的文化使命。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以汉化夷”进程,一是兴学重教,二是移风易俗。在云南改土归流地区,清代统治者还同时实施另一种文化治理方略,那就是“因俗而治”。清代的许多统治者在对待云南边疆和民族问题上并未实行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政策,而是将“因俗而治”奉为重要治边方略。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施,如改土归流后,清廷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并不强求剃发易服。“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两种文化治理方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时空的转换而转换。“以汉化夷”体现“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因俗而治”体现“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以汉化夷”是“求同”,“因俗而治”是“存异”;“以汉化夷”追求文化的“一体”,“因俗而治”追求文化的“多元”。“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促成云南“多元一体”地域文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汉化夷” “因俗而治” 文化治理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明
4
作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思想战线》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大学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刊物。为防止个别网站、公司和个人假冒《思想战线》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和中介费,《思想战线》编辑部郑重声明:《思想战线》编辑部从未授权任何个人或代理机构接受作者... 《思想战线》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大学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刊物。为防止个别网站、公司和个人假冒《思想战线》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和中介费,《思想战线》编辑部郑重声明:《思想战线》编辑部从未授权任何个人或代理机构接受作者投稿,也不收取任何费用。电子稿请投本刊网络稿件采编系统,http:/www.sxzx.ynu.edu.cn,亦接受纸质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教育厅 中介费 版面费 云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思想战线》 代理机构 稿件采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刀安仁冤案看清末民初的民族国家观及傣族土司的认同 被引量:2
5
作者 龙晓燕 段丽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42,共6页
刀安仁是傣族民主革命先驱,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其革命性,这导致对刀安仁冤案研究的一些误解与困难。如果从民族性角度来研究刀安仁参加革命的动机、表现,以及冤案发生的原因,则可发现,傣族土司思想中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双重存在。这两... 刀安仁是傣族民主革命先驱,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其革命性,这导致对刀安仁冤案研究的一些误解与困难。如果从民族性角度来研究刀安仁参加革命的动机、表现,以及冤案发生的原因,则可发现,傣族土司思想中民族认同及国家认同的双重存在。这两种认同的共存,是国家转型过程中,联邦制和统一中央集权两种民族国家观的理解与冲突,是对少数民族自身认同的包容与排斥,反映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安仁 傣族 民族认同 边疆民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6
作者 杨争光 经纬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31-34,共4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相关联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工业化阶段 ,人的存在方式从人身依附与等级从属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成为具有独立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相关联 ,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工业化阶段 ,人的存在方式从人身依附与等级从属的关系中解放出来 ,成为具有独立实质的人。然而 ,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具有二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还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二重性 ,其优越性在于为解放生产力亦即解放个体开辟了道路。它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市场经济 人的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村一品”型村落共同体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昆明市清水河月季村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邓玉函 罗国奡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具体举措。基于此,昆明市清水河村通过不断传承创新月季文化资源实现了村落共同体的维系与发展。其中,月季生产互惠与社区开放塑造了弹性的村落社会结构。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具体举措。基于此,昆明市清水河村通过不断传承创新月季文化资源实现了村落共同体的维系与发展。其中,月季生产互惠与社区开放塑造了弹性的村落社会结构。月季专业市场的建构与多元主体的利益共生筑牢了村落的经济基石,影响了月季市场的产业链结构。月季景观塑造与文化共享构建了村落的文明乡风,表现出城乡的融合与交叠。此案例表明,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是“一村一品”型村落共同体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并将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基层党组织、龙头企业、外来人群与本地村民等多元力量的互动与交织作为机制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一村一品”型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亦对打破传统的市场分工结构和城乡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的村落民族志应是一种“开放民族志”,可以在推动学科知识创新生产的同时,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真正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村一品” 村落共同体 乡村文化资源 “开放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与符号--羌族释比文化的田野调查
8
作者 余永清 何斯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6期1-5,共5页
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人与鬼神间的中介人。羌族释比文化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两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师传"包括祖传"口传心记;另一种为神秘特殊的阴传(梦传)。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的根与魂,是目前岷江流域羌族的一种传承独特... 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人与鬼神间的中介人。羌族释比文化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两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师传"包括祖传"口传心记;另一种为神秘特殊的阴传(梦传)。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的根与魂,是目前岷江流域羌族的一种传承独特的原始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的天文历法、原始宗教、原始医术、建筑文化等。释比经典由"上坛、中坛、下坛"等三部分释比口述唱经组成,其中包含有不少道教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释比文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土地执法的合法性生成
9
作者 甘霆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4,共7页
作为中国国家实施土地管控的机制之一,土地执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就其从科层体制内部所得到的回应与评价来看,土地执法目前的处境尴尬,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不足。从理论上而言,此种情况反映出土地执法的合法性建设是低效的。在中... 作为中国国家实施土地管控的机制之一,土地执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就其从科层体制内部所得到的回应与评价来看,土地执法目前的处境尴尬,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不足。从理论上而言,此种情况反映出土地执法的合法性建设是低效的。在中国。土地执法的合法性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本上源自于国家汲取能力建设的需要,并形成于国家权力基础转变的过程之中,体现出国家权力基础转型探索与组织生存经验累积相结合的特征。从合法性的视角考察土地执法的生成过程与逻辑,是有效理解和分析当前土地执法所面临困局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执法 系统 合法性 权力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官渡区“一核多维、共建共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10
作者 张磊 《创造》 2022年第1期61-64,68,共5页
昆明市官渡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官渡区社会治理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 昆明市官渡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官渡区社会治理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增强党建引领,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官渡区在实施"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建设官渡区社会治理共同体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强化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领导核心地位 社会协同 法治保障 党建引领 党委领导 昆明市官渡区 社会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国家权力的扩张与云南腾龙边区的民族关系
11
作者 龙晓燕 段丽波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50-56,共7页
"中华民国"在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国家政权建设与民族整合两大任务。在腾龙边区,一方面,国家通过土流并治以及清丈、禁烟等政策实现国家权力在边疆的延伸以强固政权;另一方面,国家在民族地区的经济攫取却又导致了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民国"在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国家政权建设与民族整合两大任务。在腾龙边区,一方面,国家通过土流并治以及清丈、禁烟等政策实现国家权力在边疆的延伸以强固政权;另一方面,国家在民族地区的经济攫取却又导致了国家权力机关与边疆民族的对立,恶化了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龙边区 政权建设 民族整合
原文传递
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地区两种文化治理方略及其关系
12
作者 廖国强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4期72-73,共2页
在中国帝制时代,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治理的工具”或“治理的手段”。因而,文化治理不仅存在,而且有制度层面的设计和具体的实践。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地区的文化治理恰恰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关键词 治理方略 清代云南 帝制时代 改土归流 制度层面 文化 地区
原文传递
“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地区两种文化治理方略及其关系
13
作者 廖国强 《新华文摘》 2021年第4期66-68,共3页
从领域的角度看,在中国帝制时代,由于文化在专制和集权的挤压下沦为政治的附庸,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因而将文化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对其进行的“文化治理”是零星的、分散的,并未体系化和制度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帝制时代不存在... 从领域的角度看,在中国帝制时代,由于文化在专制和集权的挤压下沦为政治的附庸,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因而将文化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对其进行的“文化治理”是零星的、分散的,并未体系化和制度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帝制时代不存在文化治理未尝不可。然而,在中国帝制时代,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治理的工具”或“治理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时代 治理方略 未尝不可 清代云南 改土归流 因俗而治 体系化 制度化
原文传递
淸代云南儒学的兴盛与儒家文化圈的拓展
14
作者 廖国强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2期184-185,共2页
对于在接纳儒家文化和承袭明朝基本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朝统治者来说,如何在和平年代,以异族(满族)的身份统治具有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广大汉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 儒家文化圈 兴盛 儒学 云南 儒家文化传统 长治久安 统治者 承袭
原文传递
民国初年川滇两省援藏西征之争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映占 段丽波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清末民初,在国家转型之时,因西藏及川边地区局势动荡而引发的川、滇两省援藏西征军事行动。虽然,对分裂西藏的各种势力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由于川、滇两省在援藏西征自始至终都纷争不断,从而客观上影响了援藏西征的效果。因此,通过对川... 清末民初,在国家转型之时,因西藏及川边地区局势动荡而引发的川、滇两省援藏西征军事行动。虽然,对分裂西藏的各种势力起到了震慑作用,但是由于川、滇两省在援藏西征自始至终都纷争不断,从而客观上影响了援藏西征的效果。因此,通过对川、滇两省援藏西征中所发生的争执的分析,可以深化人们对清末民初藏事及解决藏事办法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年 川滇 援藏西征
原文传递
苗族核心家庭在城市中的聚合与流动研究——以贵州苗族在昆明的手机贴膜业群体为例
16
作者 何斯强 李军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91-99,共9页
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族群体,经过近乎十年的不断迁入和迁出,在昆明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群体,这个群体聚族而居,群体成员以从事手机贴膜业为主,有部分成员从事擦皮鞋和乞讨。通过对这个群体的变迁以及城市适应的长期跟踪调查研... 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族群体,经过近乎十年的不断迁入和迁出,在昆明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文化群体,这个群体聚族而居,群体成员以从事手机贴膜业为主,有部分成员从事擦皮鞋和乞讨。通过对这个群体的变迁以及城市适应的长期跟踪调查研究,以此探讨苗族群体在城市中的凝聚与流动方式和特点。苗族群体的城市适应以核心家庭为基点,带动了群体的不断流动,打破了原来社会中的组织关系,并使其在城市中进行了重构,这为群体提供了感情归宿。苗族作为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民族,现受到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对向城市流动的群体进行研究,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苗族迁徙中的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核心家庭 聚合与流动
原文传递
南诏国、大理国民族史研究与反思
17
作者 段丽波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214-221,共8页
南诏国和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先后于云南洱海地区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外研究者众多。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对南诏国、大理国民族史的相关研究重点集中于"... 南诏国和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先后于云南洱海地区建立的民族地方政权,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外研究者众多。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对南诏国、大理国民族史的相关研究重点集中于"南诏是傣族建立的国家"这一错误观点上,而我国的专家学者对此也作了严厉批评和指正;四五十年代,国外有关南诏国、大理国民族史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日本学者,并引起了学术争鸣。国内学者对南诏国、大理国民族史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主要集中于乌蛮、白蛮的族属、源流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其他民族的研究较为简略;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阈狭窄;对汉族的关注不够;至今学界尚未出现一部全面、系统、完整的南诏国、大理国民族史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国 大理国 民族史 述评
原文传递
期刊编排应重返以学者为本的立场
18
作者 洪颖 《新华文摘》 2010年第10期137-138,共2页
近十几年来,期刊的编排规范一直是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各期刊编发文章时采用怎样的体例与版式,不只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是否符合学术研究规范。期刊编排规范是学术研究规范的具体体现之一,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 近十几年来,期刊的编排规范一直是学界备受关注的话题。这是因为各期刊编发文章时采用怎样的体例与版式,不只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是否符合学术研究规范。期刊编排规范是学术研究规范的具体体现之一,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术研究的过程甚至结果,这个问题不可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编排 学者 学术研究 编排规范 版式
原文传递
制度移植的动力与困境——北洋军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效应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8,216-217,共14页
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的一股特殊政治力量,它移植了西方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华民族构建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框架。北洋政府延续与维系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内部多样性,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框架下,... 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的一股特殊政治力量,它移植了西方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华民族构建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框架。北洋政府延续与维系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内部多样性,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框架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暴露了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深层困境,如民主制度流于表象,民族文化内在冲突等。北洋军阀及其移植的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无力应对这种困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权威性领导主体——集权化政党。这说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道路应该是多元和多样的,应符合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军阀 中华民族共同体 构建困境 政党
原文传递
监控: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甘霆浩 《法律和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期173-199,共27页
将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预设定位于“消除违法”并不完整。结合理论支撑和执法实践来看,监控是基层土地执法的主要功用预设之一,与“消除违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保障法律实施以建构国家土地利用秩序的角度来说,作为执法内核的监控,... 将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预设定位于“消除违法”并不完整。结合理论支撑和执法实践来看,监控是基层土地执法的主要功用预设之一,与“消除违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保障法律实施以建构国家土地利用秩序的角度来说,作为执法内核的监控,根本上体现的是国家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信息的探查、储备与传递,能够为基层执法的有效实施提供行动依据,并对潜在的违法形成震慑与防控,进而,降低执法实施的成本与负荷,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对于官僚体系的监督需求。因此,这一补正有助于我们更为完整地理解、分析基层土地执法实践中的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运行条件之需求,完善基层执法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法监察 违法行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