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 保护海洋环境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道季 《民主与科学》 2020年第1期32-34,共3页
面对消减海洋塑料污染的迫切需求,如何从源头减量、完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发展塑料垃圾循环利用方法、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海洋垃圾在海岸线上最为常见,并会随洋流漂浮在大洋表层,且会大量在近... 面对消减海洋塑料污染的迫切需求,如何从源头减量、完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发展塑料垃圾循环利用方法、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海洋垃圾在海岸线上最为常见,并会随洋流漂浮在大洋表层,且会大量在近海及深海海底不断积累。海洋垃圾的来源包括陆源和海源。其中,陆源主要是污水处理、河流排放、海岸弃置、不当或非法排放和倾倒等,海源主要是渔业活动和航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垃圾 海洋垃圾 生活垃圾管理 循环利用 海洋环境 污水处理 源头减量 渔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数字化市场发展及展望
2
作者 吴琦 《民主与科学》 2024年第4期32-34,共3页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全球绿色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同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全球绿色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智慧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永续发展 协同推进 碳中和 绿色治理 智慧能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业园区引领中国工业绿色发展
3
作者 乔琦 《民主与科学》 2024年第4期29-31,共3页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决定》还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为生态文明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实践形式--生态工业园区,由原国家环保总局(现生态环境部前身)最先于本世纪初发起,当前由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节约集约 生态工业园区 中国式现代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 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赏,可居,可亲新时代湿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4
作者 崔丽娟 《民主与科学》 2024年第4期24-26,共3页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决心。湿地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决心。湿地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其保护修复的历程,也折射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重大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约集约 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转型 国家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 生态优先 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战峰 《民主与科学》 2024年第4期27-29,共3页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共中...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为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体制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 新的历史起点 美丽中国建设 战略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价值与保护 被引量:10
6
作者 闵庆文 刘某承 杨伦 《民主与科学》 2018年第6期26-28,共3页
黄河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其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保育了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掘、保... 黄河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其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保育了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 生态价值 保护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流域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问题与长远安全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建军 《民主与科学》 2018年第6期12-16,共5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北越京津、南极长江,12000年来在平原堆积了平均厚度35.6米的泥沙,创造了广袤的华北及黄淮平原。花园口以下800千米的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长期泛滥,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与华夏安危兴衰密切相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北越京津、南极长江,12000年来在平原堆积了平均厚度35.6米的泥沙,创造了广袤的华北及黄淮平原。花园口以下800千米的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长期泛滥,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与华夏安危兴衰密切相关。人民治黄已经实现70年安澜,而黄河的长远安全则是中华大地平安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安全对策 中华民族 黄河下游 花园口 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主体”是改革开放的真谛
8
作者 陈利浩 《民主与科学》 2020年第6期32-33,共2页
从思想方法上,必须确立“人民主体”这一根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仅仅是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效果,还要从“执政合法性”的高度去认识、去警示,才能“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关键词 执政合法性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引领改革 改革开放 主体 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分类施策,推进国企改革
9
作者 陈利浩 《民主与科学》 2020年第5期51-54,共4页
商业一类国企处于充分竞争领域,先天既没有“得天独厚”,后天也不能“坐地分钱”,根本的机制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致。以此为机,取消各种限制,回归企业本色,提高企业效率,是国企改革的逻辑结果和当务之急。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充分竞争 提高企业效率 其他所有制企业 回归企业 分类施策 改革的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后的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琦 《民主与科学》 2020年第5期21-25,共5页
数字金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供给体系的短板,还可以助力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并为非接触经济提供发展引擎。因此,数字金融在支持后疫情时代的科技创新方面,有能力也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传统金融机构 发展引擎 数字化转型 金融供给体系 疫情 短板 非接触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11
作者 吴琦 《能源》 2018年第9期82-84,共3页
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手段支持节能环保项目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其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节能环保的产业、企业。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 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手段支持节能环保项目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其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节能环保的产业、企业。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银行绿色信贷绩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贷业务 环境保护 业绩评价 金融机构 节能环保 环保项目 资金投向 污染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