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企合作背景下数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驰 陈建国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11-115,共5页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更好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是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实践开放办学的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简称数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认知实践、实习实践和专业创新实践等重要环节...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更好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是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实践开放办学的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简称数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认知实践、实习实践和专业创新实践等重要环节,重点在于各个环节的实操办法与评价机制,并以乐山师范学院数媒专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与效果分析引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同学展评 项目实战 实践教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赋能马边彝族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2
作者 王嘉奇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23期48-50,共3页
通过文献研究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包装设计的重点、意义与方法,以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结合当地在售农产品包装设计,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本土特色农产品包装相互助力、深层嵌入的现状。并基于360度模型下12重细分指标,分析马边... 通过文献研究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包装设计的重点、意义与方法,以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结合当地在售农产品包装设计,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本土特色农产品包装相互助力、深层嵌入的现状。并基于360度模型下12重细分指标,分析马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当地农产品包装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改良策略。尝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为桥梁,寻求在目标协调一致、方法恰当的原则基础上,开辟出一条基于品牌包装设计的非遗留存转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装设计 非遗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
作者 周茂君 王嘉奇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5,共13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截至2024年2月,国内已有359所院校开设。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媒体格局的变迁催生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新文科建设则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5...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截至2024年2月,国内已有359所院校开设。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媒体格局的变迁催生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新文科建设则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55所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对标新文科建设,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方向,满足业界人才需求;锚定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搭建专属的知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数据思维与技术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网络与新媒体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道题材山水画研究
4
作者 罗婧文 熊火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蜀道绘画题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自山水画发展伊始,其山水形貌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中国美术史当中。自晋唐以来,蜀道题材山水画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锤炼。结合文献和图像,蜀道山水画图画样式的成因、发展和传播主要分为三个阶... 蜀道绘画题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自山水画发展伊始,其山水形貌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中国美术史当中。自晋唐以来,蜀道题材山水画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锤炼。结合文献和图像,蜀道山水画图画样式的成因、发展和传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唐时期,蜀道作为交通要道,这一时期画家的创作主要借鉴了蜀道的自然山水,吴道子及二李将军为代表的画家团体创作出一大批以蜀道及周围山水为主的山水画作品。第二阶段是五代两宋至清末,该阶段画家主要以唐宋蜀道山水为摹本,演绎出大量想象中的蜀道山水。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画家入蜀,在历代画家的山水技法基础上进行技法拓展,根据巴蜀的自然山水描绘出新的蜀道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蜀道 抗战大后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乡情》
5
作者 宋永军 《声屏世界》 2025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乐山嘉州绣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6
作者 廖夏妍 林思贝 张妍舒 《丝网印刷》 2025年第4期100-102,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和经济中起关键作用,乐山非遗嘉州绣至今逾两千年历史,是蜀绣重要分支。整合传统资源与现代设计创新保护非遗,研究嘉州绣特征应用,确立创新原则,探索转型路径。研究利用AIGC技术深化艺术形态,旨在为嘉州绣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嘉州绣 非遗文化 现代装饰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品选登
7
作者 江敏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剧中的小老虎作为核心形象,他不仅是故事的主角,更是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小老虎象征着小孩,面对挑战时也可以很勇敢和机敏。旨在传达一种力量感,如同小老虎般,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描述不仅更加具体和生动,而且... 剧中的小老虎作为核心形象,他不仅是故事的主角,更是勇敢与智慧的化身。小老虎象征着小孩,面对挑战时也可以很勇敢和机敏。旨在传达一种力量感,如同小老虎般,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的描述不仅更加具体和生动,而且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剧情的好奇心和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感 吸引观众 好奇心 核心形象 注意力 不屈不挠 面对挑战 勇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以金口河区为例
8
作者 王建军 《科学咨询》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之间可以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教育... 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之间可以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教育机会得到了扩大,教育公平得到了提高。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方式和更便捷的途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拓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加精细化、高效化,教育管理开始向科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成效 智能化 精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品选登
9
作者 杨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品选登
10
作者 黄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开能作品
11
作者 李开能 朱华成 《巴蜀史志》 2024年第2期F0003-F0004,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文斌、罗宗贵作品
12
作者 周文斌 罗宗贵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9期145-145,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文斌、罗宗贵作品
13
作者 周文斌 罗宗贵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10期138-138,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龚洪林作品选登
14
作者 龚洪林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永军作品
15
作者 宋永军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10期148-148,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云霄作品选登
16
作者 赵云霄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寡欲、本性、自由:庄子的四重生命观念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胜景 王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107,共6页
庄子具有高妙而鲜明的生命观念,但其生命观念又不同于先秦时期其他人过多关注政治与道德的生命意识,他强调的是对于人的个体生命追求的本真与本原问题。他认为生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个体的生命实质上是天地阴阳大化的一种表现;他主张生... 庄子具有高妙而鲜明的生命观念,但其生命观念又不同于先秦时期其他人过多关注政治与道德的生命意识,他强调的是对于人的个体生命追求的本真与本原问题。他认为生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个体的生命实质上是天地阴阳大化的一种表现;他主张生命之道在于寡欲,不应该困惑于有限的生命,不应该局限于世俗的欲望和享乐;他寄予生命的意义在于按照如道的本性去生活,而“无为”又是回归本性的必要条件;他通过游心于物的方式来实现修心与养心,期望达到自然的或者自由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命 自然 寡欲 本性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书信中的楷书风貌探寻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胜景 王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8-113,119,共7页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在现有能够查阅到的书信中,郭沫若楷书展现出三种风貌:一是欧颜风貌,结构谨严,风神遒脱,骨气凛然,体现出了郭沫若幼年学欧学颜的楷书基本功力;二是苏体风貌,兼有写经书风,字取横势,斜逸开张,突显出东坡楷书对郭体楷书的影响,尤其体现了写经书体对郭沫若楷书书风的影响;三是王(宠)体风格,这是在欧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结合明代王宠楷书的艺术特征,通过融会贯通,表现出了飘逸闲雅、含蓄秀美的楷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书信 楷书 欧颜 经书 王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胜景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4期82-93,共12页
书法蕴含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书法作品通过线条刻画来表现自然形质与审美意象,展现了书法家神与物游的心迹流淌,揭示了审美主体对宇宙、世界当中生命的理解。在书法实践与审美体验中,让主观意识寄予实践... 书法蕴含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书法作品通过线条刻画来表现自然形质与审美意象,展现了书法家神与物游的心迹流淌,揭示了审美主体对宇宙、世界当中生命的理解。在书法实践与审美体验中,让主观意识寄予实践活动,把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客体对象并使之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蕴,既可以通过外物意象对书家产生一定的审美移情,也可以把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书法作品。同时,借助于移情的发生,也可以在书法家与鉴赏者之间实现间接性的主客体审美情感交流。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人的情感与外物之间伴随着审美移情而发生转化,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相互作用,互为一体,最终达到人物合一、心手合一的理想状态,从而在书法创作与鉴赏过程中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移情 意象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郭沫若书信窥探“郭体”行草书风形成之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胜景 《郭沫若学刊》 2023年第3期71-76,共6页
郭沫若的书法以行草书名世,但其行草书风的形成过程与师承关系却并非清晰可辨。通过他一生的书信笔迹,可看出他行草书学习先后师从多家,幼年在颜真卿、欧阳询的用笔上花了很大功夫,此后又钟意于宋代以苏轼为首的写意书风,且强化了东坡... 郭沫若的书法以行草书名世,但其行草书风的形成过程与师承关系却并非清晰可辨。通过他一生的书信笔迹,可看出他行草书学习先后师从多家,幼年在颜真卿、欧阳询的用笔上花了很大功夫,此后又钟意于宋代以苏轼为首的写意书风,且强化了东坡书法中以行写楷的书风表现,形成了他早期的行书风貌。中年以后书风大变,尤其是在米芾的用笔上用心揣摹,又广泛涉猎金石文字,结合自身的书写审美趋向,以碑写帖,进行碑帖结合的大胆尝试,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郭氏”风格的行草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书信 行草书 东坡 米芾 “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