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1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防散抗炎抗过敏作用有效部位初步筛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于柳 王哲 +5 位作者 熊瑞 龚锡平 苟玲 汤奇 沈成英 曾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1-273,共3页
目的观察荆防散水煎液、挥发油及不同溶剂提取药物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筛选其抗炎、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两种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荆防散抗炎作用有效部位;采用2,4-二硝... 目的观察荆防散水煎液、挥发油及不同溶剂提取药物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筛选其抗炎、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两种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荆防散抗炎作用有效部位;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的小鼠IV型超敏反应模型,测定药物对DNCB攻击后耳廓肿胀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筛选荆防散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结果荆防散挥发油(45.19μl/kg)、含油水煎液(6.67 g/kg)、醋酸乙酯部位(6.67 g/kg)和正丁醇部位(6.67 g/kg)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同样剂量的荆防散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和醋酸乙酯部位对DNCB诱发的小鼠耳肿胀和血管通透性增高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余药物组作用不明显。结论荆防散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可能是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是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散 抗炎 抗过敏 有效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凝胶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舒予 李小芳 +2 位作者 吴珊 刘玲 文怡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20-123,共4页
原位凝胶高度亲水性的三维网络结构及独特的溶液-凝胶转变性质使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给药方便、组织相容性好、给药途径多样、滞留时间长及缓控释作用等优点,是药剂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本文综述了原位凝... 原位凝胶高度亲水性的三维网络结构及独特的溶液-凝胶转变性质使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给药方便、组织相容性好、给药途径多样、滞留时间长及缓控释作用等优点,是药剂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本文综述了原位凝胶新型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原位凝胶用于靶向定位制剂、长效控释制剂等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凝胶 给药系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鼻腔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楠 叶英杰 +2 位作者 杨明 蒋淼 蒋学华 《中药与临床》 2011年第2期56-58,共3页
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鼻腔给药系统自身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中医药中的传统应用与最新进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鼻腔给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现代鼻腔给... 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鼻腔给药系统自身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中医药中的传统应用与最新进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鼻腔给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现代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给药系统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制剂分析实验PBL教学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任波 张梅 范成杰 《中药与临床》 2012年第6期49-51,共3页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教学方式的组织及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能开展PBL教学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师队伍,...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验教学方式的组织及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对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能开展PBL教学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分析 实验教学 P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中药学的现代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成 《中药与临床》 2016年第5期1-9,18,共10页
1品种的研究1.1药材品种药材品种既包括自然环境下野生的药用植物物种和药用动物物种,也包括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品种和驯化家养的药用动物品种,还包括天然药用矿物及中药的个药称谓。药材品种从来源来看,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中... 1品种的研究1.1药材品种药材品种既包括自然环境下野生的药用植物物种和药用动物物种,也包括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品种和驯化家养的药用动物品种,还包括天然药用矿物及中药的个药称谓。药材品种从来源来看,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从基原看,有单基原、双基原、多基原,其中单基原为数较多,是主流。中药药材品种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品种考证、中药品种调查、中药品种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研究 左金丸 反左金 清热剂 中药材 中药饮片 乌头属 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三七不同部位和组织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建蕊 陈建波 +2 位作者 周群 孙素琴 吕光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7,共4页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剪口、主根、筋条、绒根等不同部位以及表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部等不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进行了研究。三七不同部位及组织红外光谱的整体峰形相...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中药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剪口、主根、筋条、绒根等不同部位以及表皮、韧皮部、形成层和木部等不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进行了研究。三七不同部位及组织红外光谱的整体峰形相似;在3 400,2 930,1 645,1 155,1 080和1 020cm-1附近有淀粉的特征吸收峰,其主体成分均为淀粉。但各部位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特征性化学成分有差异。剪口在1 077和1 152cm-1处峰的强度比大于其他部位,皂苷的含量最高。剪口及其表皮在1 317和780cm-1特征峰明显,含草酸钙;并且剪口表皮中草酸钙的含量比剪口中的含量高。绒根在1 384和825cm-1处有硝酸盐的特征峰,说明绒根富含硝酸盐类成分。主根表皮在2 926,2 854和1 740cm-1处的吸收峰较强,酯类成分的含量较高。形成层的红外光谱中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峰明显,富含蛋白质。由此可见,三七不同部位和组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阶导数谱各有特征,不仅揭示了整体化学成分,还能提供有机大分子、无机小分子等特征性成分信息。红外光谱可用于三七及其不同部位和组织的准确、快速鉴别及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剪口 主根 绒根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苟玲 何婷 +4 位作者 曾南 刘金伟 龚锡平 王哲 于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最大无毒浓度(TC0);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甲型流感病毒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采用血凝试验和... 目的探讨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最大无毒浓度(TC0);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甲型流感病毒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采用血凝试验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①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MDCK细胞的TC0均为5%,即在相应培养基中血清含量为5%。②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对MDCK细胞的TCID50(病毒半数组织感染量)为10-3.5/0.1 ml。③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5%、3.5%、2.5%浓度对10 TCID50的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5%、3.5%浓度的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具有直接杀灭作用。结论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甲型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具有一定直接杀灭作用,结果与挥发油的体外、体内实验一致,进一步明确证实了两者的抗流感病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 桂枝 挥发油 含药血清 MDCK细胞 甲型流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汤奇 刘蓉 +4 位作者 杨发龙 曾南 何婷 于柳 苟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观察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在鸡胚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依据药物对鸡胚的最大无毒浓度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 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 目的观察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在鸡胚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依据药物对鸡胚的最大无毒浓度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 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来评价药物在鸡胚内的抗病毒效应。结果桂枝挥发油无论经尿囊腔还是卵黄囊途径预防方式给药均对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无明显影响,但治疗方式给药有一定降低作用;桂皮醛经尿囊腔预防方式给药对血凝滴度无明显影响,但治疗方式给药、及经卵黄囊途径的治疗与预防方式给药,均能明显降低血凝滴度。结论桂枝挥发油、桂皮醛在鸡胚内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以治疗方式给药效果相对为优,桂皮醛可能是其抗病毒效应的主要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挥发油 桂皮醛 鸡胚法 流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纹图谱结合HPLC定量分析在中药川芎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娟 冯芮 +3 位作者 蒲忠慧 李文兵 彭成 熊亮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3-357,共5页
目的:采用HPLC法对12批不同来源的川芎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测定不同产地川芎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4.6 mm,3.5μm);以甲醇-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 目的:采用HPLC法对12批不同来源的川芎样品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测定不同产地川芎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4.6 mm,3.5μm);以甲醇-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建立了川芎药材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7个成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达0.900以上;并定量测定了川芎样品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的含量。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定量分析方法均具有较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为川芎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HPLC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勤梅 彭成 +3 位作者 李小红 郭力 熊亮 林大胜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研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及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藿香地上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百秋李醇(1)、广藿香... 目的:研究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及反相C18柱色谱等分离,运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藿香地上部分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百秋李醇(1)、广藿香酮(2)、木栓酮(3)、表木栓醇(4)、齐墩果酸(5)、齐墩果酸甲酯(6)、5α-豆甾-3,6-二酮(7)、豆甾-4-烯-3-酮(8)、β-谷甾醇(9)、藿香黄酮醇(10)、5-羟基-3,3',4',7-四甲氧基黄酮(11)、(-)-愈创木基丙三醇(12)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3)。结论:其中,化合物6、7、8、12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油对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蓬勃 彭成 +3 位作者 唐正伟 万峰 代敏 曹小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2-594,共3页
目的探讨广藿香油对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构建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观测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阴道菌落数以及病程的影响。结果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好... 目的探讨广藿香油对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构建小鼠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观测广藿香油对模型小鼠阴道菌落数以及病程的影响。结果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好的体外抑菌活性,MICs为0.07~0.27mg/ml,且对阳性对照药克霉唑无效的3株病原菌仍然有很好的抑菌活性;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少模型小鼠的阴道菌落数,且可明显缩短模型小鼠的病程。结论广藿香油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阴道炎模型小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有成为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新型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油 小鼠 白色念珠菌 阴道炎
原文传递
差热分析法在中药鉴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丽 李旻 +3 位作者 李雪莲 陈林 刘友平 陈鸿平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07-1708,共2页
差热分析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温度与参比物的温度之间温度差和温度的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方法。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不用溶剂,样品用量少,具有快速和图谱易懂等优点,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中药鉴别方法,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 差热分析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温度与参比物的温度之间温度差和温度的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方法。该法具有操作简单,不用溶剂,样品用量少,具有快速和图谱易懂等优点,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中药鉴别方法,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文章对近年来差热分析法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热分析法 中药鉴别
原文传递
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凤 马龙 +2 位作者 连艳 刘晓芬 蒋桂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66-1871,共6页
目的:探索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大黄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第4年的唐古特大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与主根直径R≥7 cm归为1组(B1)、其余的主根尾部和支根划分为5.5 cm≤R<7 cm(B2)、4 cm≤R<5.5 cm(B3)、2.5 cm... 目的:探索大黄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大黄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栽培第4年的唐古特大黄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根茎与主根直径R≥7 cm归为1组(B1)、其余的主根尾部和支根划分为5.5 cm≤R<7 cm(B2)、4 cm≤R<5.5 cm(B3)、2.5 cm≤R<4 cm(B4)、1.2 cm≤R<2.5 cm(B5)、细根R<1.2 cm(B6),粗皮(B7)及糠心(B8)8个组别。比较各部位药材质量占比、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及蒽醌、二蒽酮及鞣质3类有效成分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各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不同组中蒽醌、二蒽酮及鞣质含量差异明显,整体以直径大于2.5 cm的4个组较优,且干药材重量占比最大,为84.06%;聚类结果聚为4类,分别为直径大于2.5 cm部位(B1~B4)、直径小于2.5 cm部位(B5、B6)、粗皮(B7)和糠心(B8)。结论:白玉栽培大黄以直径大于2.5 cm部位的质量较好,直径小于2.5 cm的细根质量次之,其他部位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作为蒽醌类成分提取的原料药或做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不同部位质量 蒽醌 二蒽酮 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果实类中药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璐 王清蓉 +1 位作者 敖慧 国锦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探索适合果实类中药的通用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方法:以南五味子、五味子药材为实验材料,筛选最佳DNA提取方法和提取部位,选择ITS2片断进行PCR扩增后测序,所得序列用MEGA 5.10软件分析比对,计算遗传距离(K2P),利用Neighbour-joi... 目的:探索适合果实类中药的通用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方法:以南五味子、五味子药材为实验材料,筛选最佳DNA提取方法和提取部位,选择ITS2片断进行PCR扩增后测序,所得序列用MEGA 5.10软件分析比对,计算遗传距离(K2P),利用Neighbour-joining tree(NJ树)法和Blast法进行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聚类树;并用木瓜等8种常用果实类中药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适合果实类中药的通用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是:采用试剂盒法(离心柱型)提取种仁部位DNA,以ITS2片段为DNA条形码序列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测序后,录入"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进行物种鉴定。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果实类药材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南五味子 果实类中药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皮膏皮肤用药安全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勇 赵贵琴 +2 位作者 陈怀斌 李帆帆 孟宪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5-376,共2页
目的探讨狗皮膏皮肤用药安全性研究。方法对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性实验,对豚鼠进行皮肤过敏实验。结果狗皮膏对家兔皮肤未引起急性毒性反应和刺激性反应,对豚鼠无致敏作用。结论狗皮膏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外用药。
关键词 狗皮膏 皮肤急性毒性 皮肤刺激性 皮肤过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巴子不同提取液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桂华 杨莎 +2 位作者 兰志琼 赵芙蓉 陈佳妮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173,共2页
目的考察野巴子不同方式提取液(即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测定野巴子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研究两种不同方式提取液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结... 目的考察野巴子不同方式提取液(即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测定野巴子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研究两种不同方式提取液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结果野巴子水提取液对104~105CFU/ml菌量的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对104~105CFU/ml菌量的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较强,但对绿脓杆菌和沙门氏菌作用较弱。结论野巴子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菌作用,其中以野巴子水提液强于乙醇提取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巴子 水提取液 乙醇提取液 体外抗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乳化释药系统对丹参酮类多组分增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柯秀梅 徐良贤 +4 位作者 黄浩洲 张定堃 韩丽 余文敏 刘频健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71-2875,共5页
目的:探讨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对丹参酮类组分增溶的效果。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SEDDS处方,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含量、SEDDS的粒径和乳化时间为指标对SEDDS进行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优化得SEDDS最佳处方... 目的:探讨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对丹参酮类组分增溶的效果。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SEDDS处方,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含量、SEDDS的粒径和乳化时间为指标对SEDDS进行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优化得SEDDS最佳处方为:油酸∶吐温-20∶二乙二醇单乙基醚(0.25∶0.52∶0.23),SEDDS粒径为(204±5)nm,乳化时间为(59±2)s。37℃时,SEDDS对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的最大载药量分别为5.075、3.397和6.559 mg/g,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138、0.238和0.367 mg/mL。结论:SEDDS对丹参酮类组分的增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乳化释药系统 增溶 丹参酮 组分 D-最优混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航 李小芳 +4 位作者 易鹏 舒予 刘玲 吴珊 文怡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17-121,124,共6页
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潮问题一直是制剂工作的难题,它关系到制剂生产储存的各个环节。本文收集了近年来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的最近科研信息,分别从浸膏吸湿机理、假说、浸膏本身性质、吸湿性的量化指标及影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的因素等方面... 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潮问题一直是制剂工作的难题,它关系到制剂生产储存的各个环节。本文收集了近年来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的最近科研信息,分别从浸膏吸湿机理、假说、浸膏本身性质、吸湿性的量化指标及影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从中药浸膏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干燥方式、辅料及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制剂的包衣、包装工艺及储存等方面进行应对策略的阐述,为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潮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固体制剂 吸湿性 防潮 粉体改性 包衣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物质基础差异与抗白色念珠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振强 赵思蕾 +4 位作者 余佳丽 林美斯 唐晓章 曹科 林大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4-782,共9页
为了阐明广藿香叶挥发油、地上部分挥发油及带根全株挥发油的物质基础差异与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差异的相关性。采用GC-MS法建立指纹图谱,对三组共有成分进行检识和聚类分析,比较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物质基础差异;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抗... 为了阐明广藿香叶挥发油、地上部分挥发油及带根全株挥发油的物质基础差异与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差异的相关性。采用GC-MS法建立指纹图谱,对三组共有成分进行检识和聚类分析,比较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物质基础差异;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谱效关系。结果表明,除叶组外,地上组与全株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且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全株组除广藿香酮相对百分含量增幅较大以外,其它成分种类及含量与地上组基本一致,而叶组几乎不含广藿香酮;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全株组>地上组>叶组;广藿香酮与抗白念珠菌活性相关度最高。由此可见,如果将带根全株取代地上部分作为广藿香的药用部位,不仅未改变原挥发油物质群,而且提高了广藿香酮含量,增加了抗白念珠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油 不同药用部位 GC-MS 广藿香酮 抗白色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俊 蒋桂华 +4 位作者 敬小莉 陈佳妮 唐梅 陈琴 朱敏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3期556-560,共5页
概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重要性。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组织培养保存法和超低温保存法两种离体保存方法的条件、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离体保存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保存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药用植物 离体保存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