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研究羟苯氨酮对离体灌流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闫永彬 罗雪春 +2 位作者 张日清 王小寅 范礼理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6-550,共5页
羟苯氨酮是一种新型强心扩血管剂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羟苯氨酮对实验性心衰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利用3 1P核磁共振表面线圈技术 ,对羟苯氨酮在Langendorff模型的离体灌流心脏 6 0min缺血 6 0min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 羟苯氨酮是一种新型强心扩血管剂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羟苯氨酮对实验性心衰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利用3 1P核磁共振表面线圈技术 ,对羟苯氨酮在Langendorff模型的离体灌流心脏 6 0min缺血 6 0min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实验结果显示给药组胞内pH值比对照组恢复得更快 ,但是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却低于对照组 .羟苯氨酮对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表现在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 心肌缺血 离体Langendorff灌流大鼠心脏 羟苯氨酮 ^31P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油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天德 陈子馨 +4 位作者 刘小俞 邵金莺 任丽娟 张岚 陈惟昌 《中草药》 CAS 1987年第11期22-24,共3页
本文观察了沙棘籽油的保肝效应,并进行了籽油的急、慢性毒性试验。三组小鼠分别胃饲日量为0.125、0.25或0.5g籽油/kg体重,连续4天,第4天用CCl4造成肝损伤。与单纯CCl4组进行比较,保肝Ⅱ、Ⅲ组肝内坏死灶明显减少(P<0.05及P<0.01... 本文观察了沙棘籽油的保肝效应,并进行了籽油的急、慢性毒性试验。三组小鼠分别胃饲日量为0.125、0.25或0.5g籽油/kg体重,连续4天,第4天用CCl4造成肝损伤。与单纯CCl4组进行比较,保肝Ⅱ、Ⅲ组肝内坏死灶明显减少(P<0.05及P<0.01)。CCl4组肝细胞胞浆内小片状嗜硷性物质大部消失,说明粗面内质网发生变化,而在保肝组中该物质接近正常水平。表明籽油对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籽油无急、慢性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沙棘籽油 小片状嗜硷性物质 粗面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离体心脏缺血预处理的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闫永彬 罗雪春 +3 位作者 张日清 王小寅 左琳 刘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11,共4页
缺血预处理 (IPC)是一种肌体对长时间缺血产生耐受性的处理技术。应用核磁共振表面线圈技术获得大鼠心肌在灌流的不同阶段的 31 P谱 ,可以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对缺血 /再灌注心脏进行连续、动态、无损伤的检测 ,从含磷代谢物的转化对缺血... 缺血预处理 (IPC)是一种肌体对长时间缺血产生耐受性的处理技术。应用核磁共振表面线圈技术获得大鼠心肌在灌流的不同阶段的 31 P谱 ,可以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对缺血 /再灌注心脏进行连续、动态、无损伤的检测 ,从含磷代谢物的转化对缺血预处理产生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 ,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并不是通过有利于心肌内 ATP和 PCr(磷酸肌酸 )恢复的水平来体现的 ,而是在缺血期通过缓和 p Hi(胞内 p H)值的突然变化和 ATP的大量消耗以及通过 p Hi 值和 ATP的尽快恢复来减轻心肌组织结构在缺血期产生的严重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NMR 表面线圈 缺血预处理 能量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