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1
作者 宋俊华 詹晓悦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5期145-151,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引起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响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了非遗研究、管理和传承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引起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响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了非遗研究、管理和传承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非遗学科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举办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我国各高校非遗学科建设模式、经验和问题进行了论证,并就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学科 非遗保护 新文科 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成与现实意义
2
作者 王霄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祭典的祭祀对象是上古帝王和历代名人而显得特殊,其保护实践饱受争议。公共祭祀的行为源于上古巫祭,在王朝时期得以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的祭祀礼仪。今天仅有少数祭典得以传承,一般以地方公共祭典的形式举办,多...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祭典的祭祀对象是上古帝王和历代名人而显得特殊,其保护实践饱受争议。公共祭祀的行为源于上古巫祭,在王朝时期得以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的祭祀礼仪。今天仅有少数祭典得以传承,一般以地方公共祭典的形式举办,多数已入选政府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祭典类非遗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国家层面,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增强内在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怀;二是在地方层面,活化利用好这笔遗产,可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在个人层面,能为处于物化状态的当代人提供神圣体验和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共同构成了支撑当代中国人的两大信仰力量。保护祭典类非遗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祭典的文化内涵和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要义,以重塑祭典的神圣性、审美性与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神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治理研究的方向选择——“政策法规与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端论坛”述评 被引量:8
3
作者 宋俊华 李瑜恒 《文化遗产》 CSSCI 2022年第1期154-158,共5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各参与方关系治理的研究,是非遗研究的内在要求。在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办的"政策法规与新时代非遗保护高端论坛"上,非遗学者就非遗治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产生了许...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各参与方关系治理的研究,是非遗研究的内在要求。在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办的"政策法规与新时代非遗保护高端论坛"上,非遗学者就非遗治理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讨,产生了许多新观点。目前,我国非遗治理研究已经进入更加科学、规范和务实的阶段,正确理解和遵循国际理念、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扎实实施整体性保护和利用、是非遗治理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法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治理 整体性保护 方向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联研究述评 被引量:5
4
作者 谢中元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4-59,共6页
新农村建设和非遗保护研究二者因时间上的遇合生发出并存观照的价值。对于两者的关联研究,可溯源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发轫深化于2006年之后,尤其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渐呈燎原之势。研究者对于两者的交互关系既有乐... 新农村建设和非遗保护研究二者因时间上的遇合生发出并存观照的价值。对于两者的关联研究,可溯源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发轫深化于2006年之后,尤其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渐呈燎原之势。研究者对于两者的交互关系既有乐观解析也存隐忧之论,重点面对两者的互促路径问题纷陈组合化建议,表现出分民族、区域、项目阐述研究的取向。持续的关联研究产生了可通约的共识与有意义的参照,但也因话题的热点效应与论者的献策心态有所打折,导致对两者关联研究存在关键术语的误读、田野定量的弱化、主位反思的缺席以及学理节点空白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标准研究”专题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霄冰(主持)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6期1-1,共1页
主持人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政治策略,在理念上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以追求人类普世性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特点,同时它又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亦即文明的不同个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成了非遗保护实践的复杂面貌:一... 主持人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政治策略,在理念上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以追求人类普世性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特点,同时它又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亦即文明的不同个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成了非遗保护实践的复杂面貌:一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层面,从文化相对主义出发,人们不断地强调相互尊重、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突出社区、群体与个人(GGI)在保护工作中的主导性话语权,避免本真性这类容易造成族群和文化冲突的词语的使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又不得不将非遗分类、保护手段等的界定放权给各签约国的政府机构,由其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正是针对第二层面即政府的工作需求而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相对主义 分类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价值认同 文化冲突 非遗保护 本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4
6
作者 倪彩霞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2018年12月2日至4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2018年12月2日至4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山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等近60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开幕仪式,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林华勇教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分别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 民族民间艺术 文化遗产学 学科建设 研讨会综述 中山大学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160
7
作者 宋俊华 王明月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 参与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传承与传播 被引量:21
8
作者 孔庆夫 宋俊华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81,共12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间的活态流变中,我们无法把握其"原生态",因为"原"在活态中出现,在活态中流变,又随着活态载体(人)的消亡而消失,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是如此。但我们却可以把握其"本生态"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间的活态流变中,我们无法把握其"原生态",因为"原"在活态中出现,在活态中流变,又随着活态载体(人)的消亡而消失,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更是如此。但我们却可以把握其"本生态"和"衍生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多意义上是指对"本"的"代际承接";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则更大意义上是指对"衍"的"信息共享"。"传承"和"传播"虽同时建立在保护与发展的语境之下,但在学理逻辑上却又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在研究目的、价值诉求、对象选择、交互时间等方面都大相径庭,不能混而一谈,这一点需要厘清,并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 传承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霄冰 胡玉福 《文化遗产》 CSSCI 2017年第5期48-56,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出于保护工作规范化的需求。引入标准的目的在于完善制度,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平衡参与其中的各方利益,促进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非为了限制作为传承主体的地方社区与传承者个人的创新自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出于保护工作规范化的需求。引入标准的目的在于完善制度,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平衡参与其中的各方利益,促进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非为了限制作为传承主体的地方社区与传承者个人的创新自由。该标准体系的内容应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操作标准、项目分类标准和项目标准三大部分。其建立过程,应充分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在各级政府、学者、传承主体和其他利益方之间展开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形成。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与商谈理论可为此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标准体系 标准化 交往理性 商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建设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孔庆夫 宋俊华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7期205-212,共8页
为保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维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可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框架协议和约定,并与缔约国共同倡导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寄以抢救、保护和传承人... 为保护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维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可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框架协议和约定,并与缔约国共同倡导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寄以抢救、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作为缔约国所开展的一系列"名录制度"建设工作,不但回应、接续解构和内化重构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制度",而且在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和56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上发挥了巨大功效,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和"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UNESCO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名录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99
11
作者 刘晓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0,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传承生态 传承母体 本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 被引量:112
12
作者 宋俊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7,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特征。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征,是科学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征 传承 无形 活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被引量:150
13
作者 刘晓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 本真性 浪漫的民族主义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被引量:134
14
作者 宋俊华 《文化遗产》 CSSCI 2012年第1期1-5,157,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年讨论较多的生产性保护就是在这两种路线基础上形成的新路线,它强调从文化生产角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的方法,既强调继承性,又重视发展性;既强调精神性,又重视实践性、经济性;既强调外在保护,又重视自我发展。当然,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为主、依法生产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生命力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 被引量:58
15
作者 高小康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面的城市化正在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败,也使整个社会的认同危机日趋严重。因此必须转向进化与内卷统一的发展观,必须认识传统乡土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实现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内卷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 被引量:85
16
作者 刘晓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qu... 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与"遗产"概念所蕴涵的不同的知识形态与呈现方式,及其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语境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认为作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性,而作为"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被赋予了广泛的公共性,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性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 被引量:68
17
作者 宋俊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7-121,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价值和形态等的整体关注,它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而且为传统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学术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都将面临一场革新。就文学遗产的研究而言,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重视那些非文本、非物质的活态的文学现象,从价值思维、形态思维和传承思维的角度,加强对文学史的多元研究、生态研究和传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观念 多元研究 生态研究传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7
18
作者 宋俊华 何研 《文化遗产》 CSSCI 2019年第6期152-157,共6页
2019年7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从非遗保护能力的理论构建、博物馆社区参与的实践经验、非遗口述史和文献整理、非遗高校研... 2019年7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从非遗保护能力的理论构建、博物馆社区参与的实践经验、非遗口述史和文献整理、非遗高校研培实践与非遗教育、非遗保护的文化诉求五个方面阐释、讨论,反映了学科视野下的非遗保护能力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能力 学科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8
19
作者 牛爱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2-55,共4页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适应与游憩机会”专题学者对话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菲 陈平 +2 位作者 宋俊华 苑利 张朝枝 《旅游论坛》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利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论认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合理利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结论认为: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我国的相关法律已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进行了界定,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概念内涵与分类仍在动态变化中,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目标谨慎界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旅游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异类环境,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身发展过程必然会面临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或者被旅游利用,本质上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调适自己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多样,不同类型及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存续的方式和功能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情境与场景抉择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内涵 类型 旅游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