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差异表达的高通量分析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孙立军 陈忠平 黄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1-575,共5页
当前,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即将译解,“分子生物学时代”正在转变为“基因组生物学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分析基因表达差异的高通量技术,本文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5种分析方法,包括:①表达序列标签(EST)比较测序;②基... 当前,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即将译解,“分子生物学时代”正在转变为“基因组生物学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分析基因表达差异的高通量技术,本文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5种分析方法,包括:①表达序列标签(EST)比较测序;②基因芯片基础上的方法(例如cDNA微阵列);③消减克隆,如代表性差异分析(RDA);④差异展示(DD);⑤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详细介绍了各方法的原理、技术、注意事项及局限性,并总结和比较了优缺点,提出选用原则。在肿瘤研究中已应用于癌症发病和进展机制的基础研究及肿瘤诊断及治疗研究中,成果丰硕。展望未来,这些技术将向着更高通量和基因功能检测方向继续发展完善,并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成为研究癌症基因组学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肿瘤基因组学 高通量分析技术 肿瘤分子生物学 肿瘤诊断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肿瘤微侵袭治疗理念的扩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忠平 魏大年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33-434,共2页
神经外科从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向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 invasive neurosurgery)发展。微侵袭的概念传统上是外科领域的术语。从狭义上讲,以最小的创伤完成外科治疗被称为微侵袭外科。在神经外科领域(即微侵袭神经外科)包... 神经外科从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向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 invasive neurosurgery)发展。微侵袭的概念传统上是外科领域的术语。从狭义上讲,以最小的创伤完成外科治疗被称为微侵袭外科。在神经外科领域(即微侵袭神经外科)包含了众多内容,其中锁孔手术(keyholesurgery)和内镜手术(endoscopic surgery)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在脑肿瘤治疗过程中包括了各种综合治疗手段,诸多方面渗透着微侵袭的理念,这一理念应该得到更广泛地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微侵袭外科 理念 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毗邻中央沟脑肿瘤对体感诱发磁场的影响
3
作者 王涤宇 陈忠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毗邻中央沟脑肿瘤对体感诱发磁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邻近中央沟脑肿瘤病人的脑磁图结果,其中高级别恶性肿瘤7例,低级别恶性肿瘤9例。对不同恶性程度肿瘤病人的双侧体感诱发磁场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级别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毗邻中央沟脑肿瘤对体感诱发磁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邻近中央沟脑肿瘤病人的脑磁图结果,其中高级别恶性肿瘤7例,低级别恶性肿瘤9例。对不同恶性程度肿瘤病人的双侧体感诱发磁场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级别恶性肿瘤病侧半球的体感诱发磁场强度显著性高于对侧半球(P<0.05),而低级别肿瘤病侧与对侧半球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脑肿瘤病侧与健侧体感磁场强度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浸润邻近脑功能区,从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脑磁图描记术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异常蛋白与Ki-67抗原在新诊断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国臣 韩磊 +3 位作者 康建磊 徐欣 赵明 陈忠平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7期1762-1764,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AP)与Ki-67抗原在新诊断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51例新诊断胶质瘤患者的血液组织及肿瘤组织,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血液TAP检测,分析TAP与胶质瘤组织中Ki-67抗原表达情况的相关性。结果TAP在新诊断... 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AP)与Ki-67抗原在新诊断胶质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51例新诊断胶质瘤患者的血液组织及肿瘤组织,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血液TAP检测,分析TAP与胶质瘤组织中Ki-67抗原表达情况的相关性。结果TAP在新诊断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51/51),Ki-67抗原在新诊断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0.29±18.80)%。TAP与Ki-67抗原表达情况呈正相关(r=0.338,P=0.014),TAP与年龄(r=0.181,P=0.199)、Ki-67抗原与年龄(r=0.132,P=0.351)均无相关性。高级别及低级别胶质瘤中,TAP与Ki-67抗原表达情况均呈正相关(r=0.398、0.470,P=0.020、0.041)。高级别胶质瘤中TAP、Ki-67抗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P可辅助其他临床检测手段作为评价胶质瘤综合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异常蛋白 KI-67抗原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钟鸣谷 牟永告 +2 位作者 张湘衡 赛克 陈忠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的适应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复发脑胶质瘤接受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为镜下全切除,18例为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再手术前卡氏预后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目的探讨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的适应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复发脑胶质瘤接受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为镜下全切除,18例为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再手术前卡氏预后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平均(74.5±11.7)分,再手术后平均(82.3±11.6)分;再手术后生存期为2~87个月,平均(21.2±3.7)个月。经单因素分析再次手术前KPS评分、初次术后病理级别、发现病灶复发时距初次手术的时间、再手术肿瘤切除程度及再次手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再次术后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再次术前KPS评分高、发现病灶复发时距初次手术的时间长是预后保护因素,而再次术后病理级别高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KPS≥70分,病理WHOⅠ-Ⅱ级,发现病灶复发时距初次手术的时间≥6个月的复发脑胶质瘤患者再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复发 手术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莫唑胺治疗国人恶性脑胶质瘤:31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俊平 魏大年 +4 位作者 赛克 牟永告 张湘衡 王涤宇 陈忠平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4-538,共5页
目的:评价新药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国人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病人31例,用含TMZ的方案化学疗法(化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人肿瘤组织MGMT蛋白表达,分析阳性表达组... 目的:评价新药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国人恶性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脑胶质瘤病人31例,用含TMZ的方案化学疗法(化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人肿瘤组织MGMT蛋白表达,分析阳性表达组和非阳性表达组的疗效。结果:31例病人总的客观有效率为25%,疾病控制率为61%。其中14例间变性星型细胞瘤(AA)病人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6%和71%。1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病人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和42%。2组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GMT阳性表达组和非阳性表达组的客观有效率(16%和42%)和疾病控制率(53%和75%)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TMZ化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是I-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7%)、恶心和(或)呕吐(12%)及肝功能损伤(12%)。Ⅲ级不良反应为腹痛(1%)和疲劳(4%)。结论:含新药TMZ化疗方案对中国人恶性脑胶质瘤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国外文献报道疗效相似,没有明显人种差异,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到中度,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免疫组织化学 替莫唑胺 恶性脑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出院后自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邹东奇 张美芬 +4 位作者 何杏勤 罗利平 张艺洪 林小燕 吕艳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S1期148-150,共3页
目的:评价延续性护理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出院后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手术,术后稳定出院、符合研究标准的脑胶质瘤患者78例,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出院指导和定期门诊... 目的:评价延续性护理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出院后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手术,术后稳定出院、符合研究标准的脑胶质瘤患者78例,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出院指导和定期门诊复查,干预组同时接受12周的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使用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分别检测患者出院时、出院后4周及出院后12周时的自理能力。结果:出院后4周,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提高幅度为(9.7±4.3)分与对照组的提高幅度(9.1±5.2)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周,干预组患者Barthel指数的提高幅度为(56.0±9.3)分,高于对照组的提高幅度(30.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脑胶质瘤手术患者出院后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自理能力 出院后 术后患者 脑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株杀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冯海滨 陈芙蓉 +3 位作者 王静 郭琤琤 张宗平 陈忠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榄香烯(ELE)联合替莫唑胺(TMZ)对人胶质瘤细胞株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U373、T98G、SKMG-4,测定计算榄香烯、替莫唑胺不同浓度单药及固定低浓度榄香烯联合不同浓度替莫唑胺处理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 目的探讨榄香烯(ELE)联合替莫唑胺(TMZ)对人胶质瘤细胞株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U373、T98G、SKMG-4,测定计算榄香烯、替莫唑胺不同浓度单药及固定低浓度榄香烯联合不同浓度替莫唑胺处理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榄香烯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抗肿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U87、U251、U373、T98G、SKMG-4细胞株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36±3.17、25.53±2.97、24.01±5.58、19.56±0.18、16.32±0.88)μg/ml。在这些细胞中,替莫唑胺单药的IC50分别是(863.56±91.1、435.46±105.67、632.81±150.97、1 420.12±351.26、772.54±32.1)μg/ml。在固定低浓度榄香烯联合替莫唑胺可分别降低替莫唑胺IC50的64.66%±5.39%、36.77%±3.17%、40.04%±11.75%、48.04%±8.05%、61.03%±3.25%。结论榄香烯具有抗胶质瘤作用,与替莫唑胺联合应用可提高替莫唑胺抗胶质瘤细胞增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替莫唑胺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与个体综合治疗决策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忠平 周旺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385-388,共4页
关键词 胶质细胞瘤 分子病理学 综合治疗 个体差异 癌基因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突变增加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国良 赛克 +5 位作者 公方和 杨群英 高寒 王卓才 陈斌 陈芙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瘤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1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1基因(突变组;IDH1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瘤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1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1基因(突变组;IDH1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质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2-羟基戊二酸(2-HG)水平、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 3 mRNA和蛋白质表达;将含三种不同质粒的U87细胞接种大鼠建立荷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经TMZ治疗后60 d存活率。结果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细胞上清液中2-HG水平、细胞caspase 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P<0.05);TMZ治疗后60 d,突变组大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空载体组和野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DH1 R132H基因能够增加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高其治疗荷瘤大鼠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U87胶质瘤细胞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基因突变 替莫唑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瘤术后早期MRI复查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铁坚 魏大年 +1 位作者 谢传淼 陈忠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75-477,共3页
利用影像学准确地判断胶质瘤手术切除的程度,鉴别术后反应性增强、肿瘤残存、早期复发等情况,对评价手术效果、估计预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而检查方法、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及检查结果的判定等均直接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本文对胶... 利用影像学准确地判断胶质瘤手术切除的程度,鉴别术后反应性增强、肿瘤残存、早期复发等情况,对评价手术效果、估计预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而检查方法、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及检查结果的判定等均直接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本文对胶质瘤术后早期复查MRI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探讨胶质瘤术后早期MRI检查的临床价值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术后复查 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重复癌肿:附2例报告
12
作者 张湘衡 周旺宁 +1 位作者 牟永告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3年第3期174-176,共3页
背景与目的:颅内重复癌肿较为少见,本文报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例颅内重复癌肿。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重复性癌瘤患者,并对其诊治情况进行讨论。结果:颅内同时性重复癌肿1例,为右侧岩斜脑膜瘤合并鞍区、左侧海绵窦垂体瘤患者。患... 背景与目的:颅内重复癌肿较为少见,本文报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例颅内重复癌肿。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重复性癌瘤患者,并对其诊治情况进行讨论。结果:颅内同时性重复癌肿1例,为右侧岩斜脑膜瘤合并鞍区、左侧海绵窦垂体瘤患者。患者先后接受两次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预后较好。颅内异时性重复癌肿1例,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放疗后,并发右额、顶部皮下恶性髓上皮瘤。结论:颅内重复癌肿的发病率较低,特别在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时有发生,所以全面检查及对神经系统肿瘤放疗患者的密切随访,有助于早期诊断,降低重复癌肿的漏诊率,并及时提供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重复癌肿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观察
13
作者 董家军 伍益 陈忠平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9年第3期184-188,共5页
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入路的理念,设计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手术入路:体位呈... 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的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入路的理念,设计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手术入路:体位呈侧卧位,头向对侧旋转95°~105°,取自星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的纵向下行5cm直线形切口,于星点上方钻孔,铣刀取下直径约2.5cm的骨瓣,骨窗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切开硬膜,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向后侧牵拉小脑的天幕面,沿小脑半球前外侧缘逐渐深入,暴露岩上静脉、Meckel腔。小脑上动脉的外侧中脑段通常走行于三叉神经根内侧,从腹内侧方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滑车神经走行在中切迹及中后切迹交界处,包裹在环池内的蛛网膜套袖内,易于辨认。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达到对岩上静脉、三叉神经根、Meckel腔、中脑外侧结构的清晰显露。该入路可作为中脑外侧区域病变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下小脑上远外侧入路 锁孔入路 中脑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胶质瘤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国臣 常玉喜 +3 位作者 韩磊 徐欣 赵明 陈忠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新诊断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简称MGMT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5例新诊断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定量分析MGMT甲基化。结... 目的探讨新诊断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简称MGMT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5例新诊断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定量分析MGMT甲基化。结果新诊断胶质瘤MGMT甲基化水平为(23.68±14.88)%,阳性率89.33%。≥40岁病人MGMT甲基化水平[(24.89±15.67)%]显著高于<40岁病人[(19.85±11.31)%;P<0.05]。少突胶质细胞瘤MGMT甲基化水平[(30.41±12.99)%]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胶质瘤[星形细胞瘤为(20.81±13.53)%、少突星形细胞瘤为(23.00±8.21)%、胶质母细胞瘤为(23.39±17.85)%;P<0.05]。胶质瘤MGMT甲基化水平与病人年龄呈正相关(r=0.135,P<0.05),而与病人性别和肿瘤级别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新诊断胶质瘤MGMT甲基化水平与病人与年龄正相关,少突胶质细胞瘤MGMT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胶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甲基化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对百草枯与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极化的作用
15
作者 曾仁庆 吴曦子 +7 位作者 赵洋子 邓云蕾 于诗源 李蕙伊 刘畅 范晨玲 王红 崇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8-551,556,共5页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对百草枯(PQ)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极化的作用。方法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37℃、5%CO2条件下培养,稳定传代后分组,分别给予以下处理:(1)PQ;(2)PQ+VPA(HDACⅠ和Ⅱa类抑制剂)...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对百草枯(PQ)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极化的作用。方法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37℃、5%CO2条件下培养,稳定传代后分组,分别给予以下处理:(1)PQ;(2)PQ+VPA(HDACⅠ和Ⅱa类抑制剂);(3)PQ+Apicidin(HDACⅠ类抑制剂);(4)PQ+MC1568(HDACⅡa类抑制剂);(5)LPS;(6)LPS+VPA;(7)LPS+Apicidin;(8)LPS+MC1568。8 h后收集各组细胞上清及细胞团,RT-PCR、ELISA及流式细胞检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PQ与LPS均促进巨噬细胞向促炎表型极化;VPA、Apicidin和MC1568均抑制PQ、LPS诱导巨噬细胞表型极化作用,但抑制作用不完全相同。结论 VPA抑制PQ和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促炎活性,但对PQ和LPS的作用方式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脂多糖 丙戊酸 巨噬细胞 表型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占位切除术联合卡莫司汀缓释植入剂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护理 被引量:8
16
作者 邹东奇 钟鸣谷 何杏勤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4-665,共2页
报告11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应用颅内占位切除术联合卡莫司汀缓释植入剂治疗的观察及护理。对卡莫司汀植入治疗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卡莫司汀缓释植入剂的相关... 报告11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应用颅内占位切除术联合卡莫司汀缓释植入剂治疗的观察及护理。对卡莫司汀植入治疗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术前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卡莫司汀缓释植入剂的相关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所有病例均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 手术后医护 卡莫司汀
原文传递
经蝶窦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贾涛 文卫平 +4 位作者 雷文斌 陈忠平 苏振忠 牟永告 许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经蝶窦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收治的86例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镜直视下手术35例,鼻内镜下打开蝶窦后... 目的探讨经蝶窦垂体腺瘤术后并发尿崩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收治的86例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镜直视下手术35例,鼻内镜下打开蝶窦后显微镜下手术51例,统计分析尿崩症的预防、发生和治疗情况。结果 8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并发尿崩症18例,其中15例为急性尿崩症,3例为迟发性尿崩。15例急性尿崩中一过性尿崩12例(在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经过临床及时治疗后,14例在1周内恢复正常,4例在2周内恢复正常,无一例持久性尿崩。结论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注意术中保护,避免过度损伤,可以减少尿崩症的发生,而一旦发生尿崩,及时合理使用抗利尿药物与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是治疗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内窥镜检查 尿崩症
原文传递
一个新颖南极微生物酯酶EST112-2的功能鉴定和在手性叔醇(S)-芳樟醇制备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盾 张云 +2 位作者 孙爱君 赛克 胡云峰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5-1192,共8页
手性叔醇是合成药物和一些香料产品的非常重要中间体.芳樟醇是叔醇的一种,不同构型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因此如何研发合适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光学纯度的芳樟醇等叔醇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生物酶催化合成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但是由... 手性叔醇是合成药物和一些香料产品的非常重要中间体.芳樟醇是叔醇的一种,不同构型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因此如何研发合适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光学纯度的芳樟醇等叔醇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生物酶催化合成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但是由于叔醇化学结构中的空间位阻影响,使用生物酶催化的拆分反应制备高光学纯度的叔醇比较困难.对来自南极微生物的一个新的酯酶EST112-2进行了功能鉴定,并将其作为合成手性芳樟醇的生物催化剂.EST112-2可以通过不对称水解乙酸芳樟酯获得(S)-芳樟醇.对反应的p H、温度、共溶剂、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EST112-2制备的(S)-芳樟醇的光学纯度大于66%,得率超过72%.EST112-2制备的(S)-芳樟醇的光学纯度要远远高于以往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催化 南极微生物酯酶 动力学拆分 手性叔醇 (S)-芳樟醇
原文传递
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家军 伍益 陈忠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 设计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手术入路:尸头向对侧旋转45°,采取星点与枕后隆突中点上方0.5cm、垂直... 目的 设计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0具10%甲醛固定、血管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手术入路:尸头向对侧旋转45°,采取星点与枕后隆突中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的纵向下行4 cm直线形切口,横窦下直径约2.5cm的骨瓣.向下轻拉小脑方叶内侧,切断桥静脉,逐渐深入至小脑幕内侧缘,暴露中脑后外侧方,进行解剖观察.剪开并牵拉小脑幕游离缘,观察、记录增加的暴露结构.结果 将小脑方叶从小脑幕分离,可从侧面显露同侧四叠体池和环池的后部.Galen静脉位于视野的上部.牵拉同侧的大脑后动脉P3段和基底静脉可暴露第三脑室后部.切开小脑幕后向下牵拉,可增加暴露颞底内侧面(海马旁回)、大脑后动脉P2-P3段的交接处、小脑上动脉、滑车神经.结论 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显露后切迹间隙、中切迹间隙内的诸多结构.此入路适合位于Galen静脉系统之下并向外扩展至中脑背外侧病变;亦可适用于颞叶后内侧区域的手术.尤其是当患者小脑幕较陡直、幕下小脑上正中入路需过度的小脑牵拉时,使用幕下小脑上旁正中锁孔入路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下小脑上旁正中入路 锁孔入路 四叠体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胶质瘤干细胞对替莫唑胺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赛克 WANG Shu-zhen +3 位作者 Popoff S Yung WK Colman H 陈忠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45-949,共5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新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标本培养后获得GS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未分化GSC的CD133及分化生长GSC的GFAP的表达,MTS法检测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技术...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新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标本培养后获得GS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未分化GSC的CD133及分化生长GSC的GFAP的表达,MTS法检测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技术对CD133阳性细胞的比例进行定量,荧光标记的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MGMT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结果(1)5例GBM标本中成功获得GSC,符合肿瘤干细胞定义。(2)5个GSC细胞株多数对TMZ不敏感。其中,T509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3μmol/L(敏感),T411的IC50为286.3μmol/L(中度敏感),其余3个细胞株T402,T405及T509的IC50皆大于1000μmol/L(不敏感)。(3)CD133阳性细胞比例大于10%的GSC细胞株对TMZ不敏感。(4)MGMT启动子区域呈去甲基化状态的GSC对TMZ不敏感或仅为中度敏感。(5)5个GSC细胞株中,PTEN表达水平差异大,与GSC对TMZ的敏感性无明显关联。结论GSC对TMZ普遍耐药,与MGMT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CD133阳性细胞有关,而与PTEN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胶质瘤干细胞 替莫唑胺 MGMT CD13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