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基因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任丽 王玉凯 +3 位作者 李红芳 陈芸 郝永楠 徐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实验分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缺血后6h、24h、48h、72h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大鼠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实验分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分别在缺血后6h、24h、48h、72h用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荧光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原位杂交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AQP4表达无变化。缺血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AQP4表达上调,缺血48~72h变化最显著。相同时间点常温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AQP4的表达上调比亚低温组明显,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条件下AQP4表达下调、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水肿程度减轻。亚低温可能通过下调AQP4表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缺血性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缺血 AQP4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Na(v)1.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任丽 王玉凯 方燕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648-65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Na(v)1.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脑缺血组(45只)和电针治疗组(45只)。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电针治疗组在大鼠清醒后...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电压门控型钠通道Na(v)1.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脑缺血组(45只)和电针治疗组(45只)。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闭塞模型。电针治疗组在大鼠清醒后,选取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行针刺治疗,留针时间30min,1次/d。在缺血后6h,1、2、3 d及7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纹状体区Na(v)1.6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①缺血组和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缺血后2 d最严重;相同时间点,缺血组比电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P<0.05)。②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缺血组和电针治疗组Na(v)1.6的表达均在缺血后1 d达高峰,随后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缺血组6 h~1 d表达上调,1 d表达最强,2~7 d表达呈下调趋势;电针治疗组从缺血6 h开始至缺血7d,Na(v)1.6表达呈下调趋势。上述2种方法均显示,相同时间点,电针治疗组较缺血组Na(v)1.6表达下调(P<0.05)。③缺血组和电针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均在缺血3 d最大。相同时间点电针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比缺血组小(P<0.05)。结论 Na(v)1.6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电针治疗可能通过下调Na(v)1.6表达发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钠通道 电针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运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8
3
作者 尹豆 王含 +16 位作者 张玉虎 倪臻 陈燕 陈先文 窦荣花 洪桢 况伟宏 林国珍 王玉凯 王华龙 薛峥 许顺良 陈伟 陈海波 陈生弟 李春波 王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2-736,共5页
功能性运动障碍(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FMDs)是一类常见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已成为运动障碍疾病的重要分支,但多数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知不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FMD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 功能性运动障碍(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FMDs)是一类常见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已成为运动障碍疾病的重要分支,但多数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知不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FMD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FMDs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为准确治疗提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运动障碍 诊断 治疗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非高血压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淑云 卢健聪 +4 位作者 章成国 吕泽平 张薇平 林碧清 谢海群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8年第4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非高血压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该研究的103例非高血压CSVD患者,来自于本科室的一项队列研究,该队列研究共纳入CSVD患者368例,所...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非高血压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该研究的103例非高血压CSVD患者,来自于本科室的一项队列研究,该队列研究共纳入CSVD患者368例,所有患者均采集详细病史及完成头颅MRI及Hcy、血脂、血糖等检查和检验。采用ARWMCs分级方法评估脑白质损害程度。结果调整年龄、性别、空腹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糖尿病病史后,Hcy与ARWMCs评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当Hcy≥10μmol/L时,β(95%CI)P,0.7(0.1~1.4),P=0.04;当Hcy<10μmol/L时,无统计学意义(P=0.33)。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与非高血压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相关,Hcy≥10μmol/L时,明显增加CSVD脑白质病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白质高信号 非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海马谷氨酸脱羧酶阳性神经元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铨 周列民 +2 位作者 章成国 李龄 朱丹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3-765,共3页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在投射神经元,可以阻止其过度兴奋。脑内最主要的抑制性递质是GABA,GABA系统功能受累是癫痫发病的重要基础之一。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a cidd ecarboxylace,GAD)是GABA合成限速酶,在脑中的分布与GABA基本一...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在投射神经元,可以阻止其过度兴奋。脑内最主要的抑制性递质是GABA,GABA系统功能受累是癫痫发病的重要基础之一。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a cidd ecarboxylace,GAD)是GABA合成限速酶,在脑中的分布与GABA基本一致,通过测定脑组织GAD活性可以反映脑内GABA能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脱羧酶 癫痫患者 神经元变化 GABA系统 难治性 GABA能神经元 神经递质作用 阳性
原文传递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卢健聪 谢海群 +4 位作者 王玉凯 黄淑云 张国华 陈静娟 章成国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498,共4页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又名高半胱氨酸,是一种含巯基氨基酸,正常情况下经过分解代谢由肾脏排泄.目前普遍认为,当代谢途径受阻导致血浆中Hcy浓度大于10~15μmol/L时,会诱发一系列的血管性病理损害,并将血浆浓度大于此范围称...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又名高半胱氨酸,是一种含巯基氨基酸,正常情况下经过分解代谢由肾脏排泄.目前普遍认为,当代谢途径受阻导致血浆中Hcy浓度大于10~15μmol/L时,会诱发一系列的血管性病理损害,并将血浆浓度大于此范围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1-2].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HHcy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与高血压协同作用增加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管病 脑卒中 血浆浓度 独立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梗死 HHCY 高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玉凯 任丽 陶恩祥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1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梗死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PF)雄性健康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分别于缺血3、6、12 h给予亚低温治疗,缺血24 h取材观察。实验分常温组(大鼠10只)、亚低温3、6、12 h组(每组大鼠...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急性脑梗死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PF)雄性健康SD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分别于缺血3、6、12 h给予亚低温治疗,缺血24 h取材观察。实验分常温组(大鼠10只)、亚低温3、6、12 h组(每组大鼠各10只),假手术组(大鼠6只),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ax、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亚低温组脑梗死体积3 h<6 h<12 h组,Bcl-2表达3 h>6 h>12 h、Bax表达3 h<6 h<12 h(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抑制Bax和Bcl-2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降低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后越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梗死 大鼠 BAX BCL-2
原文传递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淑云 卢健聪 +8 位作者 章成国 李国德 王玉凯 张国华 刘健萍 冯燕韻 张薇平 林碧清 谢海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0-704,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C量表评估其ARWMC评分,并依据ARWMC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无ARWMC组、轻-中度ARWMC组和重度ARWMC组。每3个月随访1次,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包括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时间。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程度ARWMC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程度ARWMC组间发生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结果平均随访48.7个月后,有50例(13.6%)研究对象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重度ARWMC组25例(25.8%)、轻-中度ARWMC组22例(10.9%)、无ARWMC组3例(4.4%)。各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ARWMC组年龄最大、有高血压病史率最高、收缩压最高、临床终点事件及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最短。COX回归分析显示,重度ARWMC组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无ARWMC组提高约8倍[风险比(HR)=9.012,95%CI:2.310~35.154,P=0.002]。结论严重ARWMC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控制欠佳,是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 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风险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