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健萍 高明勇 +2 位作者 刘辉 刘再毅 梁长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7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冠状动脉支架CTA资料。以不同材质把支架分组并与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不同材质支架组间CTA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60例... 目的分析支架材质对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冠状动脉支架CTA资料。以不同材质把支架分组并与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评价不同材质支架组间CTA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CTA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60例患者共置入95个支架,包含13种不同支架厂商产品,两种支架材质,分别是钴铬合金支架(22个)和不锈钢支架(73个)。钴铬合金支架较不锈钢支架伪影少,可评价率(86.7%vs 77.5%,P=0.002)、诊断准确性高(94.7%vs 71.2%,P=0.034)。结论钴铬合金支架较不锈钢支架伪影少,可评价率高,诊断准确性高,有利于冠脉支架CTA评价,值得推荐厂家采用的较理想的支架材质。不锈钢价值伪影相对较多,冠脉支架CTA评价准确率相对较低,值得引起临床及厂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与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勤祥 潘爱珍 +3 位作者 高明勇 陈涛 周涛 陈抗松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咽及食管异物的MSCT表现、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因"进食后出现咽部异物感"行MSCT检查的患者68例,以内镜及随访为确诊金标准,统计MSCI对咽食管异物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漏诊率和误... 目的:探讨咽及食管异物的MSCT表现、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因"进食后出现咽部异物感"行MSCT检查的患者68例,以内镜及随访为确诊金标准,统计MSCI对咽食管异物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漏诊率和误诊率,分析MSCT征象和漏诊误诊原因。结果:本研究MSCT诊断异物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91%、准确度为92%,CT还可以明确异物位置、形态、走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MDCT存在6%漏诊率和8%的误诊率,漏诊和误诊主要出现在对细小异物和等低密度异物的识别。结论:MSCT对咽与食管异物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可有效的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且为快捷无创性检查,有望作为咽与食管异物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需要警惕细小异物和等低密度异物,合适的扫描条件、细致的观察、详细的病史问询可降低漏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与病理危险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文秀 吴梦楠 +1 位作者 潘爱珍 徐志锋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410-414,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PDST)的多层螺旋CT(MSCT)强化表现,以提高PDST的术前不同危险度分级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PDST)的多层螺旋CT(MSCT)强化表现,以提高PDST的术前不同危险度分级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特点及多层面重建,依据病理分级分为低危组和高危2组,进行上述征象的秩和检验。结果 20例PDST中,位于球部3例,降部11例,水平部6例;病变呈囊实性8例,实性12例;病变向腔内生长1例,腔内外生长8例,腔外生长11例。3例极低危险度,9例低危险度,0例中度危险度,8例高度危险度。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3例呈血管样强化,病变越大,强化越不均匀。8例为高危组,大小5.06±1.64 cm;12例为低危组,大小2.83±1.79cm。低危组的大小、静脉期差值与高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增强及多层面重建有利于诊断PDST,肿瘤大小及静脉期差值能有效评估原发性PDST危险度分级,低危组与高危组间质瘤在临床特征与CT强化表现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间质瘤 病理危险度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3D pCASL与Ki-67指数相关性及临床分期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文秀 江桂华 +3 位作者 徐志锋 潘爱珍 高明勇 周新韩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鼻咽癌首诊患者48例,其中36例经免疫组化检测Ki-67指数,并对患者以T、N及临床分期分为低、高级别组。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部MR平... 目的:探讨鼻咽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及其对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收集病理证实的鼻咽癌首诊患者48例,其中36例经免疫组化检测Ki-67指数,并对患者以T、N及临床分期分为低、高级别组。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部MR平扫及增强和3D-ASL序列扫描,并测量肿瘤实质内的血流图平均值(BFmean)、最小值(BFmin)及最大值(BFmax),利用秩和检验比较高、低级别组间ASL的3个定量参数的差异。分析3个定量参数与Ki-67之间相关性。结果:T、N及临床分期的高级别组BFmean、BFmax及BFmin值均高于低级别组;Ki-67指数与BFmax显著相关(r=0.408,P=0.0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p CASL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评估鼻咽癌的血流灌注信息;BFmax可以评价鼻咽癌的增殖程度,有利于评估鼻咽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X线表现与Ki-67抗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碧莹 黎家强 +2 位作者 朱彬 卢瑞梁 李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916-19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各X线征象与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影像学角度判断乳腺癌的侵袭能力以及对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并行Ki-67抗体检测患者129例,分析该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影像学...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各X线征象与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影像学角度判断乳腺癌的侵袭能力以及对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并行Ki-67抗体检测患者129例,分析该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影像学资料主要分析病灶是否有肿块、钙化及结构扭曲,并对肿块的形态、边缘、密度和对钙化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有钙化者Ki-67多呈高表达,与无钙化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1),其他X线征象与Ki-67表达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有无钙化可以作为判断Ki-67表达高低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KI-67 乳腺X线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MRI表现(附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6
作者 冯燕韻 徐志锋 +2 位作者 赵海 卢瑞梁 高明勇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7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成人散发型NIID患者的临床症状、MRI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征。结... 目的探讨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成人散发型NIID患者的临床症状、MRI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征。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锥体外系症状及小脑共济失调等;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信号异常,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DWI)显示皮髓质交界处绸带样弥散受限高信号,持续存在,进行性增多。皮肤组织检查病理发现皮肤的脂肪细胞、纤维细胞及汗腺细胞核内均含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诊断为NIID。结论NII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头颅MRI-DWI显示皮髓质交界处绸带征及皮肤活检病理发现细胞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内包涵体 神经元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回肠间质瘤MSCT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张文 吴文秀 +1 位作者 李锋 朱纯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年第2期249-25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空回肠间质瘤的MS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进行对照分析,提高空回肠间质瘤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空回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肿瘤的发生年龄、部位、形态、大...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危险度的空回肠间质瘤的MSCT影像表现,与病理危险度进行对照分析,提高空回肠间质瘤术前危险度评估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空回肠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肿瘤的发生年龄、部位、形态、大小、囊实性、生长方式、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特点。依据病理分级把极低危、低危及中危险度归为中低危组,把高危险度归为高危险组。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病变大小、平扫及三期增强CT值进行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31例空回肠间质瘤均为单发病变,极低危险1例,低危险度4例,中危险度4例,高度危险度22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病变位于空肠14例,回肠17例。肠腔内生长5例,肠内外跨壁生长6例,肠外生长20例。最小肿瘤大小约1.5cm×1.2cm,最大肿瘤大小约15.3cm×13.5cm。多数密度不均匀(25/31),呈囊实性改变,内部积气(5/31)。空回肠间质瘤大小、囊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血管样强化及静脉期和/或延迟期CT值差异在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大小、病灶增强后动脉期血管样强化、静脉期和/或延迟期CT值差异以及病灶内是否出现囊变、坏死,有助于术前空回肠间质瘤风险度的准确评估,从而可以为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回肠 间质瘤 MSCT 病理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重组算法优化方案
8
作者 刘健萍 梁长虹 +3 位作者 高明勇 刘辉 张水兴 曹希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1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的最佳重组算法。方法对23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CT扫描后采用soft、standard、lung、detail、bone五种算法进行图像重组。测量各算法图像噪声值(以主动脉根部中心 CT 值标准差 SD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CTA成像的最佳重组算法。方法对23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CT扫描后采用soft、standard、lung、detail、bone五种算法进行图像重组。测量各算法图像噪声值(以主动脉根部中心 CT 值标准差 SD 表示)并分级评价不同算法对支架的成像影响。结果 soft、standard、detail、bone、lung算法图像噪声值中位数M分别为:24.1 HU,30 HU,34.7 HU,95.5 HU,113.6 HU。除lung与bone算法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12),余任两两算法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soft算法因支架及内腔显示模糊(以3级为主,P均<0.005)、lung算法支架壁伪影明显(以5级为主,P 均<0.005)均不利于支架图像评价。detail 与 bone 算法均能获得良好的支架图像(前者以1级为多,后者以1级~2级为多,两者比较P=0.002),但bone较detail噪声明显(95.5 HUvs.32.3 HU, P<0.001),不利于非支架段冠状动脉显示。detail算法在不明显提高图像噪声的基础上(26.8 HUvs.32.3 HU, P<0.001)较standard算法对冠状动脉支架显示良好(1级为主vs.2级为主,P<0.005)。结论 GE Light Speed VCT 64-MSCT detail算法在不明显提高图像噪声的基础上较传统standard算法对冠状动脉支架显示良好,推荐临床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CTA图像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支架 冠状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黄淑云 卢健聪 +8 位作者 章成国 李国德 王玉凯 张国华 刘健萍 冯燕韻 张薇平 林碧清 谢海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0-704,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ARWMC)程度对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68例中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检查及ARWMC量表评估其ARWMC评分,并依据ARWMC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无ARWMC组、轻-中度ARWMC组和重度ARWMC组。每3个月随访1次,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包括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时间。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程度ARWMC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程度ARWMC组间发生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结果平均随访48.7个月后,有50例(13.6%)研究对象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中重度ARWMC组25例(25.8%)、轻-中度ARWMC组22例(10.9%)、无ARWMC组3例(4.4%)。各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ARWMC组年龄最大、有高血压病史率最高、收缩压最高、临床终点事件及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最高、发生临床终点事件的随访时间最短。COX回归分析显示,重度ARWMC组发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无ARWMC组提高约8倍[风险比(HR)=9.012,95%CI:2.310~35.154,P=0.002]。结论严重ARWMC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控制欠佳,是中老年人远期首次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脑白质改变 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风险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MR定量磁化率成像在帕金森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燕韻 徐志锋 +3 位作者 贺小红 吴文秀 刘健萍 罗纯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第7期429-434,共6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变化情况,明确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技术在P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PD的患者39例(PD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47~...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变化情况,明确MR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技术在P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PD的患者39例(PD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47~80(65.44±9.78)岁。根据改良Hoehn-Yahr分级将患者分为早期PD组(23例)及中晚期PD组(16例),另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均进行QSM扫描,测量各组中脑左右两侧黑质和红核的磁化率,取平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D患者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并与PD的临床诊断、分级和病程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中脑左右侧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变化与临床肢体运动障碍症状侧的关系。结果PD组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0.073±0.017)×10^−3对(0.058±0.028)×10^−3,t=−2.125,P=0.043;(0.094±0.020)×10^−3对(0.072±0.035)×10^−3,t=−2.605,P=0.015]。PD组的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与Hoehn-Yahr分级无显著相关性(r=0.051,P=0.759;r=0.045,P=0.788);黑质的磁化率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r=0.420,P=0.008),红核的磁化率与病程无相关性(r=0.241,P=0.130)。PD组的中脑左右侧黑质、红核的磁化率变化与患者临床发病时肢体运动障碍症状的表现无显著相关性(黑质:F左=0.661,P左=0.421;F右=1.153,P右=0.290。红核:F左=0.006,P左=0.940;F右=0.109,P右=0.743)。结论QSM技术能够测量中脑黑质及红核的磁化率,并间接反映脑内铁沉积情况,对PD诊断及病程评估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化率成像 黑质 红核 铁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