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栾调甫中国逻辑研究范式
1
作者 曾昭式 凌敏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栾调甫提出读《墨子》书必有八法,即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离章句、辨真伪、定篇什、辑遗佚、辨异同,此八法为“实证”之一端。栾调甫基于此八法以“虚会”之另一端建构墨家辩学知识体系,内容包括《墨子》的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 栾调甫提出读《墨子》书必有八法,即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离章句、辨真伪、定篇什、辑遗佚、辨异同,此八法为“实证”之一端。栾调甫基于此八法以“虚会”之另一端建构墨家辩学知识体系,内容包括《墨子》的考版本、正文字、明训诂等内容;还有对同时代学者相关研究的批判;又有自己义理分析,如其认为墨子之辩学亦为名学,为中国逻辑代名词,其他诸子无辩学,中国逻辑特征为别同异、明是非。栾调甫的墨子辩学思想包括知识论和理论体系,其中知识论是墨子辩学形成的思想基础,墨子辩学之理论体系包括名的特征、种类,辞的特征、种类,辩说的特征、结构、应用和种类,狂举的定义和种类等,墨子辩学与因明、亚氏三段论之异大于同。不过栾调甫也把《墨子》中的“逻辑”应用视作逻辑理论,并与三段论、三支论式作比较,但栾调甫的中国逻辑研究“虚会实证”范式为我们重建中国逻辑思想体系提供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栾调甫 中国逻辑 虚会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支论式的逻辑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五 曾昭式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8-93,共6页
汉传因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三支论式。全部三支论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论辩的内容。依文本内容总结三支论式的结构,由此出发,从尽可能贴近文本的立场做形式化研究。研究路线是从尽可能贴近到逐步抽象,从而概括出若干... 汉传因明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三支论式。全部三支论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论辩的内容。依文本内容总结三支论式的结构,由此出发,从尽可能贴近文本的立场做形式化研究。研究路线是从尽可能贴近到逐步抽象,从而概括出若干个逻辑系统,包括三支论式的量化逻辑刻画、命题逻辑刻画和个体常元替换个体变元的逻辑刻画,以求在不同的层面上刻画三支论式,并说明这样做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论式 因明 现代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逻辑视野下的《左传》论辩研究--以受众因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34,177,共7页
在百来年的先秦逻辑史研究中,《左传》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左传》不是一部讨论逻辑理论的著述,因而出现这种研究情况有其合理性。不过,这也影响到对先秦逻辑史的整体认识。在广义逻辑视野下,《左传》中丰富的论辩实践材料具... 在百来年的先秦逻辑史研究中,《左传》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左传》不是一部讨论逻辑理论的著述,因而出现这种研究情况有其合理性。不过,这也影响到对先秦逻辑史的整体认识。在广义逻辑视野下,《左传》中丰富的论辩实践材料具有重要的逻辑史料价值。对于《左传》论辩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春秋时人的论辩方法或策略(如论辩时对受众需求及其品质特征的考虑),而且有助于理解先秦诸子辩学和先秦论辩实践的总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广义逻辑 论辩实践 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99,共7页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文献中寻找试验论理学的类似学说,以有效吸收试验论理学说,而且也是为中国再造新文明做准备。为达成该目的,胡适提出了一套包括述学、明变、求因和评判在内的研究程序,其述学中的贯通方法颇重西学的比较参证作用。胡适的这一工作为后来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其广义的逻辑观念和研究程序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方法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古代逻辑史 逻辑观 试验论理学 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逻辑史研究“五范畴”——崔清田先生口述史片段 被引量:3
5
作者 曾昭式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3-131,共9页
"崔清田先生口述史片段"记录着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反映出其中国逻辑思想,即研究中国逻辑史理应以"历史分析"、"文化诠释"的方法还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为"名学"、&qu... "崔清田先生口述史片段"记录着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反映出其中国逻辑思想,即研究中国逻辑史理应以"历史分析"、"文化诠释"的方法还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中国逻辑本来面目为"名学"、"辩学"、中国逻辑推理类型为"推类"。"历史分析"、"文化诠释"、"名学"、"辩学"和"推类"这五范畴构成了崔先生的整个中国逻辑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清田 名学 辩学 推类 逻辑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论证的观念与中国古代科学史中的逻辑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昭式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都包含着对中国逻辑的论述,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思想,或将中国逻辑作为中国科学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古代科学所包含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逻辑分析。这些...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都包含着对中国逻辑的论述,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思想,或将中国逻辑作为中国科学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古代科学所包含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逻辑分析。这些研究者与中国哲学史家、逻辑史家的研究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如果说逻辑是普遍的,并且逻辑的作用是思想的论证工具,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有没有论证工具?广义论证观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提供了一个逻辑学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 中国古代逻辑 广义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纠正”的逻辑研究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晓静 熊明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13,共4页
文章介绍了纠正现象这样一种人类常见的推理思维现象,介绍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中的研究历史,并且探讨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介绍非单调推理的研究、动态认知逻辑中的信念修正理论研究,作者指出了形式逻辑对推理纠正现... 文章介绍了纠正现象这样一种人类常见的推理思维现象,介绍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中的研究历史,并且探讨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介绍非单调推理的研究、动态认知逻辑中的信念修正理论研究,作者指出了形式逻辑对推理纠正现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偏差甚至缺陷;通过对反馈推理的介绍,指出既有的非形式推理研究成果不足以全面刻画纠正现象的目的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据此,作者提出纠正现象应该在非形式逻辑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正 非单调推理 信念修正 非形式推理 反馈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8
作者 熊明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1-75,共5页
随着非单调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提出了“究竟什么是逻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形成了逻辑学的两个学派??抽象逻辑学派和具体逻辑学派。抽象派主张逻辑学是研究有效论证的科学,具体派则认为逻辑学是研究好论证的标准的... 随着非单调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提出了“究竟什么是逻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形成了逻辑学的两个学派??抽象逻辑学派和具体逻辑学派。抽象派主张逻辑学是研究有效论证的科学,具体派则认为逻辑学是研究好论证的标准的科学。前者把论证的有效性看做是完全从其背景中抽象出来的,是研究基于零主体的人工语言论证的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把论证评价标准局限于演绎逻辑或单调逻辑范围之内,并把归纳推理、回溯推理和各种实践推理排斥在逻辑学之外;后者则认为论证评价需要考虑其运用背景或论辩目的,研究的是基于多主体的自然语言论证的分析和评价,涵盖了各种形式实践推理的研究,并把论证评价的标准扩充至了修辞学范围。如何划清逻辑与修辞在论证评价中的作用范围呢?非形式逻辑学家们似乎正在做这项工作。该文在把论证分为作为静态成品的论证和作为动态过程的论证两大类的基础上,把非形式逻辑区分为形式论辩学派和语用论辩学派两大学派,分析了非形式逻辑的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和研究对象,探讨了非形式逻辑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非单调逻辑 非形式逻辑 修辞学 论证评价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 被引量:3
9
作者 柯华庆 梁庆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4-99,共6页
本文将蕴涵分为三类: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从多值逻辑角度解决了实质蕴涵、条件句与推论关系之间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三类蕴涵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三种蕴涵角度区分了科学真理、数学真理与逻辑真理。
关键词 蕴涵关系 实质蕴涵 形式蕴涵 逻辑蕴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罪推定的逻辑形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庆寅 罗仕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0,共4页
文章区分了3种关系———事实关系、认知关系和法律拟制关系,认为无罪推定是一种法律拟制,而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同时对无罪推定的逻辑形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无罪推定的逻辑形式是一种正确的逻辑论证,而不是“以无知为据”的错误论... 文章区分了3种关系———事实关系、认知关系和法律拟制关系,认为无罪推定是一种法律拟制,而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同时对无罪推定的逻辑形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无罪推定的逻辑形式是一种正确的逻辑论证,而不是“以无知为据”的错误论证,无罪推定并不违反实事求是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罪推定 认知关系 法律拟制关系 逻辑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 被引量:25
11
作者 熊明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9,共6页
“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十分时髦的术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目前学界对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在逻辑学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前... “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十分时髦的术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目前学界对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在逻辑学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前逻辑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两者可以不加区别交互使用。该文首先考察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们分别给出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然后分析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认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共同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证逻辑、非形式逻辑、论证理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谢耘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3,共6页
非形式逻辑在中国学界遭遇了"论证逻辑"的概论混淆甚至术语转换。这一不必要的转换不但抛却了已然辩护的"非形式"标识,而且还挑开了论证理论中证成"逻辑学"品性的难题。同时,"论证逻辑"只有解... 非形式逻辑在中国学界遭遇了"论证逻辑"的概论混淆甚至术语转换。这一不必要的转换不但抛却了已然辩护的"非形式"标识,而且还挑开了论证理论中证成"逻辑学"品性的难题。同时,"论证逻辑"只有解读为"论证理论"才具有合理性,但论证理论与非形式逻辑仍不对等而是有种属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证逻辑 非形式逻辑 论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分科研究方法省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8-153,共6页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而出现根据主观看法(尤其是近现代学科知识)改变条目次第、轻易校改原文等诸多问题。《墨经》研究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结合《墨子》和相近时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本土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墨子》 分科研究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范式转移的动机和方法勾勒出一个考察纲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性 意向性 内容理论 范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荀子·正名》逻辑的类型与规则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昭式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7-81,共5页
《荀子·正名》逻辑的类型为"正名—用名","正名"是确定"名"之所指,关注名实关系;"用名"是研究言谈说辩中"名"的准确使用问题,二者合为荀子逻辑的论证结构。先秦诸子逻辑均为此... 《荀子·正名》逻辑的类型为"正名—用名","正名"是确定"名"之所指,关注名实关系;"用名"是研究言谈说辩中"名"的准确使用问题,二者合为荀子逻辑的论证结构。先秦诸子逻辑均为此结构,其同与异在于不同学派的"正名"与"用名"理论。《荀子·正名》逻辑的规则包括"正名"规则与"用名"规则,"正名"规则是如何确立名的内涵;"用名"规则是在论证中如何正确地用"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正名一用名”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明与《墨辩》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昭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53,共7页
新文化运动以来,《墨辩》研究有用西方学术为依据而成就的“新墨辩”,如《墨辩》的科学思想、《墨辩》的逻辑学等;也有欲建立一个“逻辑”学科,基于此学科比较西方逻辑、中国逻辑、佛教逻辑之同异,如虞愚基于“论理学”学科下的因明、... 新文化运动以来,《墨辩》研究有用西方学术为依据而成就的“新墨辩”,如《墨辩》的科学思想、《墨辩》的逻辑学等;也有欲建立一个“逻辑”学科,基于此学科比较西方逻辑、中国逻辑、佛教逻辑之同异,如虞愚基于“论理学”学科下的因明、中国名学、逻辑比较研究;还有不少学者用因明理论解释《墨辩》,如张纯一的著作《墨子集释》中的《墨辩》研究、谭戒甫的著作《墨辩发微》等。从张纯一、谭戒甫的《墨辩》研究看,就因明而言,具有整体性,是与唯识学连为一体的;就《墨辩》的因明研究而言,是碎片化的,是剪裁“百科全书”《墨辩》的因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辩》 因明 唯识学 张纯一 谭戒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逻辑史专栏:编者导语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昭式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1-2,共2页
百年中国逻辑史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梁启超范式和张东荪范式。梁启超范式是以西方演绎与归纳逻辑类型研究中国传统逻辑,这类研究基于逻辑的普遍性观念;张东荪范式以文化类型研究中国传统逻辑,这类研究取消逻辑的普遍性。此两种研究范... 百年中国逻辑史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梁启超范式和张东荪范式。梁启超范式是以西方演绎与归纳逻辑类型研究中国传统逻辑,这类研究基于逻辑的普遍性观念;张东荪范式以文化类型研究中国传统逻辑,这类研究取消逻辑的普遍性。此两种研究范式孰是孰非的争论在中国逻辑史界并没有消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 类型研究 归纳逻辑 逻辑研究 先在性 视内 论证逻辑 金岳霖 历史分析 内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现代逻辑在中国的译介补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关于20世纪前期现代逻辑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前贤已有诸多论述。但通过更为细致的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值得补述之处。首先,清末张君劢译《耶方思氏论理学》和王国维译《辨学》已含有现代逻辑知识,而前者却常被人遗漏。其次... 关于20世纪前期现代逻辑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前贤已有诸多论述。但通过更为细致的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值得补述之处。首先,清末张君劢译《耶方思氏论理学》和王国维译《辨学》已含有现代逻辑知识,而前者却常被人遗漏。其次,罗素访华期间及其前后仍有可以补充的材料,如张申府译《精神独立宣言》涉及对罗素的介绍。其三,何兆清译《逻辑之原理及现代各派之评述》是当时颇为新近的现代逻辑史著作。最后,20世纪3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中所含的现代逻辑知识也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逻辑 张君劢 何兆清 中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的论证分析——兼论出土文献的逻辑史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杨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第4期28-33,共6页
中国逻辑史研究一直以传世文献为核心史料,缺乏对出土文献的重视。然而,出土文献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冲击也将对中国逻辑史研究产生影响,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研究。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所载论证实践为例,揭示了其中常见的论证... 中国逻辑史研究一直以传世文献为核心史料,缺乏对出土文献的重视。然而,出土文献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冲击也将对中国逻辑史研究产生影响,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研究。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所载论证实践为例,揭示了其中常见的论证模式以及论证主体因素对于论证说服力的影响。这种对出土文献的论证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先秦时人的论证活动,而且可以促进对相关传世文献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中国逻辑史的史料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事语》 出土文献 逻辑史 论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佛教期刊中因明研究的范围与特征
20
作者 曾昭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8,共8页
民国时期,佛学期刊发表的因明论文涉及内容包括因明经典解释,因明与佛学比较,因明与西方逻辑学、中国名学比较,以及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等方面。因明经典解释主要以《因明入正理论》文本为底本,带有因明集释性质;因明与佛学比较... 民国时期,佛学期刊发表的因明论文涉及内容包括因明经典解释,因明与佛学比较,因明与西方逻辑学、中国名学比较,以及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等方面。因明经典解释主要以《因明入正理论》文本为底本,带有因明集释性质;因明与佛学比较之特征是讨论因明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明与西方逻辑学、中国名学之比较实现了从因明到佛教逻辑的转型;佛学院学生考试优秀答题选登从一侧面表明因明在民国时期的普及情况。虽然论文内容深浅不一,有许多文章带有传播或普及性质,但是其研究范围是全面的,讨论了因明及与因明相关的所有领域,确立了因明学科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佛学 逻辑学 佛教期刊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