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被引量:5
1
作者 柳太云 熊符 +2 位作者 林军 王传森 张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0-75,共6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再生 分化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平 邹春林 +3 位作者 关云谦 刘焯霖 陈彪 张愚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276,i001,共5页
探索小鼠胚胎干细胞 (ES)在体外培养及向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含有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的ES培养基中扩增 ,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胚胎体的形成、巢蛋白 (Nestin)阳性细胞的筛选、Nestin阳性细胞... 探索小鼠胚胎干细胞 (ES)在体外培养及向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含有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的ES培养基中扩增 ,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胚胎体的形成、巢蛋白 (Nestin)阳性细胞的筛选、Nestin阳性细胞的体外扩增及撤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后观察向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化。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含有LIF的特定培养基中能够稳定传代并保持不分化状态 ,经过无血清培养基的筛选和培养 ,在SonicHedgehog(SHH)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growthfactor 8,FGF8)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定向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这种方法有望为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病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胚胎干细胞 体外培养 诱导分化 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敬军 刘焯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8-561,共4页
Neuralstemcells (NSCs)maintainthepotentialof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in nervesystem .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NSCshavedevelopedintoafrontierofneuroscienceinrecent years .Thisreviewdescribesthespecificity ,cont... Neuralstemcells (NSCs)maintainthepotentialofproliferationanddifferentiationin nervesystem .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NSCshavedevelopedintoafrontierofneuroscienceinrecent years .Thisreviewdescribesthespecificity ,contribution ,regulationmechanismandapplicationofNSCs . Neuralstemcellsplayanimportantroleinthenervoussystemofgrowthandreparation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研究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刺激对卒中后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明明 王雪晶 +2 位作者 方燕南 李玮 张杰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17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选择2~3月龄,体质量80~120g雄性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梗死灶周围电刺激组(A组)、肢体电刺激组(B组)、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D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术...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大鼠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选择2~3月龄,体质量80~120g雄性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梗死灶周围电刺激组(A组)、肢体电刺激组(B组)、对照组(C组)和假手术组(D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术后24h开始对两电刺激组大鼠头皮和肢体电刺激治疗。在梗死后7d、14d、21d、28d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进行室管膜和室管膜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A组及B组缺血后室管膜Brdu的表达与C组比较在7、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后7d二者相比Brdu在室管膜和室管膜下区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后21dA组Brdu的表达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时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后第1天及第28天三者之间的Brdu均有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促进MCAO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但梗死灶周围头皮电刺激治疗较肢体电刺激治疗引起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神经前体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59例卒中危险因素20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春岭 黄如训 +3 位作者 解龙昌 林健雯 朱良付 师晓耕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分析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资料 完整的3059例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 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 目的 分析卒中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资料 完整的3059例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如年龄、 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性,并进 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结果 3059例卒中患者中共有危险因素3286例次,依次为高血 压1645例次、吸烟622例次、酗酒357例次、冠心病272例次、糖尿病191例次、风湿性心脏病 105例次、卒中家族史94例次。 结论 高血压、吸烟与酗酒为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的主 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卒中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 患者 酗酒 回顾性分析 中共 理论依据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dU体外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冯善伟 姚晓黎 +3 位作者 李中 柳太云 黄文 张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最佳标记时间、剂量。方法差速贴壁法对SD鼠MSCs进行体外传代培养;第6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的表面抗原;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的BrdU检测最佳标记剂... 目的探讨连续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最佳标记时间、剂量。方法差速贴壁法对SD鼠MSCs进行体外传代培养;第6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的表面抗原;以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的BrdU检测最佳标记剂量;在细胞生长融合前72、48、36、24、12、3h加入BrdU,使终浓度为10μmol/L,并分别孵育至细胞融合,测定BrdU的标记率,找出最佳标记时间;免疫组化分析BrdU标记率。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标记的细胞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11b和CD45;终浓度为10μmol/L和孵育48hBrdU标记率均>98%,并且连续传5代均可检测到。结论传代后贴壁生长的梭形细胞为MSCs,终浓度为10μmol/L和孵育48hBrdU标记率均>98%,且可以连续检测到,提示BrdU标记可用于MSCs移植入体内后存活、生长和分化的动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嘧啶核苷酸类 流式细胞术 细胞 培养的 细胞分离 造血干细胞 骨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H_2O_2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8
7
作者 唐小卿 聂亚雄 +1 位作者 冯鉴强 陈培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2-676,共5页
目的 探讨姜黄素 (curcumin ,Cur)对氧化应激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H2 O2 损伤PC12细胞为氧化应激损伤的模型 ,采用甲氮甲唑蓝 (3 [4 ,5 dimethylthia zol 2 yl] 2 ,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 目的 探讨姜黄素 (curcumin ,Cur)对氧化应激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H2 O2 损伤PC12细胞为氧化应激损伤的模型 ,采用甲氮甲唑蓝 (3 [4 ,5 dimethylthia zol 2 yl] 2 ,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 ,碘化丙啶 (Propidium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 ,FCM )检测细胞凋亡 ,罗丹明 12 3(Rho damine12 3,Rh12 3)染色FCM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mito chondrialpotentialmembrane ,△Ψm) ,双氢罗丹明 12 3(Dihy drohodamine12 3,DHR)染色FCM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reac tiveoxygenspecies,ROS)的含量。 结果  2 0和 4 0 μmol·L-1Cur均可使 2 5~ 4 0 0 μmol·L-1H2 O2 作用 2 4h后对PC12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下降 ,可明显抑制 10 0和 2 0 0 μmo·L-1H2 O2 作用 2 4h后对PC1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和对PC12细胞△Ψm的降低作用 ,可明显降低 10 0和 2 0 0 μmol·L-1H2 O2 作用 12h后细胞内ROS的含量。结论 Cur对氧化应激损伤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内ROS的含量 ,进而抑制△Ψm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氧化应激 PC12细胞 △Ψ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对MPTP处理小鼠行为学及黑质区病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蔚文 刘焯霖 +5 位作者 徐浩文 褚文政 叶钦勇 谢安木 陈玲 黎锦如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7-671,共5页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油对MPTP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灵芝孢子油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性。方法C57BL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组、灵芝孢子油+MPTP组。MPTP组皮下注射MPTP(30mg/kg×6d)及喂食生理盐水,灵芝孢子...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油对MPTP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灵芝孢子油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性。方法C57BL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PTP组、灵芝孢子油+MPTP组。MPTP组皮下注射MPTP(30mg/kg×6d)及喂食生理盐水,灵芝孢子油+MPTP组在注射MPTP前2d开始鼻饲灵芝孢子油1.5g/kg·d,连续8d。2周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Npc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blot法对中脑TH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1)爬杆实验中肢体出现刻板抖动行为的小鼠数目比例灵芝孢子油+MPTP组较MPTP组显著减少(12.5%vs68.7%)。(2)DA及其代谢物含量在两组间有差异,灵芝孢子油+MPT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MPTP组。(3)灵芝孢子油+MPTP组小鼠在SNpc的TH阳性细胞、中脑TH蛋白含量均较MPTP组明显增多。结论灵芝孢子油能明显改善MPTP小鼠模型行为学,增加纹状体DA及其代谢物含量,减少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提示灵芝孢子油可能具有减缓PD病变进程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油 MPTP 动物模型 多巴胺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高筱雅 李玲 +1 位作者 黄如训 王慧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8-480,共3页
关键词 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病因 病理 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彭烈标 邵明 +4 位作者 陈玲 张素平 秦琴保 潘速跃 祁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对107例PD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估,并选用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对107例PD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估,并选用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Ⅲ(UPDRS-Ⅲ)、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睡眠量表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等量表作为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焦虑、抑郁、认知、记忆、睡眠状况等的指标。同时结合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目前左旋多巴用量等可能影响患者ADL能力的因素评估上述指标对PD患者ADL影响的程度。结果: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PD患者ADL能力的主要因素是UPDRS-Ⅲ、ESS、病程及受教育程度。结论:运动功能及心理因素是影响PD患者ADL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应联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提高PD患者的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日常生活活动 认知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晓蓉 张成 +2 位作者 张为西 王展航 陈松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62-1466,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后,骨骼肌中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以及病理、生理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正确评价骨髓移植治疗DMD的疗效。方法:以正常C57鼠作为供者,以致死剂量放疗后的mdx鼠作为受者... 目的:观察骨髓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模型鼠(mdx鼠)后,骨骼肌中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以及病理、生理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正确评价骨髓移植治疗DMD的疗效。方法:以正常C57鼠作为供者,以致死剂量放疗后的mdx鼠作为受者进行骨髓移植,在移植后4个月和6个月分别用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情况,用HE染色观察并计算骨骼肌细胞核中心移位纤维比例(CNF),同时进行mdx鼠腓肠肌电生理检查和运动功能检测。结果:骨髓移植后的mdx鼠骨骼肌细胞膜上有部分抗肌萎缩蛋白表达,CNF比例和肌肉湿重下降,mdx鼠的被动运动功能增强。结论:骨髓移植后,骨髓干细胞在mdx鼠体内的骨骼肌和骨髓中定居,并分化成可以表达抗肌萎缩蛋白的骨骼肌细胞,使mdx鼠病理、生理得到部分改善,最终导致了肌肉的运动功能的增强。说明骨髓移植治疗DMD是有一定价值的,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干细胞 肌营养不良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患者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并发症3059例20年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春岭 黄如训 +2 位作者 朱良付 曾进胜 苏镇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16-118,130,共4页
目的 分析卒中患者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及病死率,为防治卒中提供参考依 据。 方法 对3059例住院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高血压、并发症及 病死率,并进行χ2检验。 结果 3059例卒中患者血压升高者1970例... 目的 分析卒中患者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及病死率,为防治卒中提供参考依 据。 方法 对3059例住院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高血压、并发症及 病死率,并进行χ2检验。 结果 3059例卒中患者血压升高者1970例,以轻度居多。在脑出血 中,重度高血压有增高趋势,其中接受过降压治疗者897例,坚持治疗者244例;并发症主要为 生化代谢异常、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等;病死率以脑出血患者最高,脑梗死最 低,均有随年代下降趋势,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无明显下降。 结论 预防卒中必须坚持 降压治疗,及时纠正生化代谢异常和防治肺部感染,是减少卒中并发症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血压 并发症 生化代谢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松林 张成 +5 位作者 刘晓蓉 高铃 张为西 黄文 卢锡林 王展航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 系统研究 C5 7鼠、mdx鼠、dystrophin/ utrophin基因双敲除 (dko)鼠运动功能、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差异 ,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取 8~ 9周龄的 C5 7鼠、m dx鼠、dko鼠 ,对其做运动生理测... 目的 系统研究 C5 7鼠、mdx鼠、dystrophin/ utrophin基因双敲除 (dko)鼠运动功能、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差异 ,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DM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取 8~ 9周龄的 C5 7鼠、m dx鼠、dko鼠 ,对其做运动生理测定以及血肌酸激酶 (CK)、肌肉组织病理、肌肉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dko鼠的 3min牵引实验坠落次数、10 min转棒实验坠落次数以及血清 CK分别为 15 .83± 3.0 6、10 .83± 2 .6 4和 15 70 .5 0±2 37.79(U / L ) ,与 C5 7鼠的 4 .33± 2 .73、1.83± 1.33和 2 33.83± 77.4 5及 mdx鼠的 3.6 7± 2 .73、1.33± 0 .6 7和86 8.17± 12 7.92比较 ,其检测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m dx鼠与 C5 7鼠比较 ,病理、生化有差异 ,运动功能无差异。结论dko鼠与 m dx鼠比较 ,病情重 ,更接近 DMD的疾病特性 ,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X鼠 dko鼠 运动功能 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寒潮对高血压和正常血压大鼠脑血管收缩反应性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施晓耕 梁凤萍 +1 位作者 黄聿 黄如训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468-1470,共3页
目的:检测肾血管高血压大鼠(RHR)和SD大鼠离体大脑中动脉(MCA)对于血管收缩剂的张力反应差异,探讨ACE对不同血压大鼠脑血管反应性的不同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双肾双夹(2k2c)法复制成功的RHR[SBP>200mm-Hg(1mmHg=0.133kPa)]及正常血压... 目的:检测肾血管高血压大鼠(RHR)和SD大鼠离体大脑中动脉(MCA)对于血管收缩剂的张力反应差异,探讨ACE对不同血压大鼠脑血管反应性的不同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双肾双夹(2k2c)法复制成功的RHR[SBP>200mm-Hg(1mmHg=0.133kPa)]及正常血压的SD大鼠各分为寒潮和非寒潮共4组(6只/组),单笼放置于ACE和室温环境3d后,显微操作分离MCA制作离体动脉环,等张收缩法测定离体血管张力及其对于受体依赖药(phe,U46619,ET-1)和非受体依赖的(高K+)血管收缩剂的反应.结果:①人工寒潮减弱SD大鼠phe,U46619,ET-1和高K+诱导MCA的血管收缩反应;②与SD相比,以上血管收缩反应在RHR都隆低;③对于RHR而言,人工寒潮对于RHR的MCA血管收缩反应与室温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改变.结论:严重高血压的RHR脑动脉功能受损,其MCA血管收缩反应能力低于SD,而且在寒冷时丧失了进一步减弱收缩的调节保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寒潮 脑卒中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血管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性高血压大鼠脑梗死早期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施晓耕 王艺东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脑梗死早期梗塞边缘区域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双肾双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和线栓法复制持续的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术后12 h取梗塞边缘区域脑组织,提取R...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脑梗死早期梗塞边缘区域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双肾双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和线栓法复制持续的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并设置假手术组,术后12 h取梗塞边缘区域脑组织,提取RNA,经过荧光标记后与5705条基因的oligo DNA芯片杂交、扫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表达4165条,差异表达129条,其中表达上调93个, 下降36个。转录调控、逆境反应、细胞粘附和细胞凋亡组全部上调。运输、信号、分化、发育、代谢、细胞周期组双向变化。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缺血区功能基因明显变化,可预示脑梗死的分子机制和可能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肾性高血压大鼠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柳太云 冯善伟 +4 位作者 李才明 曾缨 姚晓黎 黄文 张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1-196,I0003,I0004,共8页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特点。方法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s,将1×10^7个干细胞(0.3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48h、2、4、8、12、16...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在mdx鼠体内的动态分布特点。方法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hBM-MSCs,将1×10^7个干细胞(0.3ml)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mdx鼠(8—10周龄)体内。于移植后48h、2、4、8、12、16、20、24周处死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织器官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骨骼肌人细胞核(Hu)及人抗肌萎缩蛋白(Dys)的表达,RT-PCR检测人Dys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内,BrdU阳性细胞核可见于多数组织、器官,其中以骨髓、肝、肺较多;肝、肺Brdu阳性细胞核数4周后逐渐下降;移植后48h骨髓BrdU阳性细胞核数较多,2周最多,16周后仍维持较高水平;4周后骨骼肌的BrdU阳性细胞核数逐渐增加。移植后2周骨骼肌检测到少量人特异性抗核抗体(anti-Hu)阳性细胞核,4周后在骨骼肌肌膜可见少量人特异性Dys阳性细胞,8周后有Dy8mRNA的表达;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anti-Hu抗体阳性细胞核数和Dys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Dys 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hBM-MSCs移植mdx鼠后早期(2—4周)主要分布在骨髓、肝、肺,后期(4周后)主要分布在骨髓、骨骼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e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缺失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文 张成 +4 位作者 陈松林 冯慧宇 曾缨 姚晓黎 卢锡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检测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例女性DMD患者的Dystrophin 基因,并用PCR结合基因扫描的方法连锁分析该患者及其家系的5... 目的检测1例女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例女性DMD患者的Dystrophin 基因,并用PCR结合基因扫描的方法连锁分析该患者及其家系的5个微卫星DNA位点(STR-44、45、49、40、5' DysⅡ)多态性。结果该患者和其儿子均为非缺失型DMD。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女性DMD患者STR单倍型有两种情况:(1)和其患病的儿子Ⅳ-1具有一样的单倍型,该单倍型来自其未患病的母亲Ⅱ-1;(2)因该女性DMD患者儿子的第45内含子缺失,该患者的母亲有可能是嵌合体,该女性DMD患者只遗传了父亲的等位基因,则她的单倍型与其母亲及患病的儿子都不同。结论该女性患者由Dystrophin基因突变引起的可能性较小,她和患病的儿子的单倍型可能相同或不相同,说明其发病与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失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短串联重复序列 基因多态性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寒潮诱发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卒中 被引量:6
18
作者 施晓耕 林健雯 黄如训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976-97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寒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复制成功的RHR及正常SD大鼠分为寒潮和非寒潮两大组,放置于人工寒潮环境,测量寒潮前后血压,并从行为学和病理学角度观察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人工寒潮后... 目的探讨人工寒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复制成功的RHR及正常SD大鼠分为寒潮和非寒潮两大组,放置于人工寒潮环境,测量寒潮前后血压,并从行为学和病理学角度观察脑卒中发病情况。结果人工寒潮后RHRSP组大鼠自发性脑卒中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模拟寒潮克服了季节限制且一致性好、易重复;人工寒潮诱发RHRSP发生脑卒中更好地模拟了人类高血压脑卒中的自然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寒潮 高血压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海马区早老素-1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俊 徐武华 +5 位作者 陈劲龙 潘小平 李泽 郑志平 王敏健 钱采韻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73-277,共5页
目的观测慢性脑灌注不足(CVI)大鼠海马区早老素-1(PS-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动态表达,以探讨脑缺血对PS-1表达的影响。方法110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CVI组,每组55只。根据手术后不同时间再将大鼠分为术后3、6、12 h,1、2、3... 目的观测慢性脑灌注不足(CVI)大鼠海马区早老素-1(PS-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动态表达,以探讨脑缺血对PS-1表达的影响。方法110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CVI组,每组55只。根据手术后不同时间再将大鼠分为术后3、6、12 h,1、2、3、7、14 d和1、2、4个月组,每组5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CVI模型,于术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行原位杂交及W estern印迹检测PS-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表达。结果PS-1 mRNA阳性细胞主要是神经元,在大脑皮质Ⅲ、Ⅴ层锥体细胞染色最强;海马CA3、齿状回的表达比CA1区更强。与对照组相比,CVI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量减少,结构欠清晰,呈固缩或均匀着色,但明显的细胞坏死改变较少见;组织明显疏松。半定量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CVI组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从第12小时开始升高(7 423±1 609对6 889±2 296),至第3天达高峰(13 356±3 503对7 201±2 239,P<0.01),之后逐渐下降至接近或略低于对照组水平。在缺血时间更长的CVI组中,齿状回PS-1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较CA1区保留更多。W estern印迹结果与PS-1 mRNA的变化近似,与对照组积分光密度(183±36)比较,PS-1蛋白含量于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第12小时轻度升高(249±57),第3天达高峰(966±178),第14天下降至对照组水平,1个月后略低于对照组(103±25)。结论脑缺血可以通过影响PS-1的表达促进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害 慢性 海马 早老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侧脑室注射链脲酶素可导致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类似的脑葡萄糖代谢障碍及细胞内Aβ1-40,Aβ1-42沉积增多 被引量:2
20
作者 褚文政 刘宏 +1 位作者 孙永安 钱采韻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0-683,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链脲霉素模型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分别于第1天和第3天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酶素(STZ)建立模型。21d后检测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 目的探讨大鼠侧脑室注射链脲霉素模型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相关性。方法S-D大鼠分别于第1天和第3天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酶素(STZ)建立模型。21d后检测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oxydase,CCO)和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高效液相法检测AT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Aβ1-40、Aβ1-42阳性细胞在海马区表达。结果STZ组大鼠脑内SDH、CCO和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及ATP浓度与NS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STZ组大鼠海马区Aβ1-40、Aβ1-42阳性细胞较NS组显著增多。结论大鼠侧脑室注射链脲霉素可导致ATP减少及脑内Aβ1-40、Aβ1-42表达增多等与SAD相类似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脲酶素 侧脑室注射 葡萄糖代谢 β淀粉样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