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黑石顶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陈章和 张宏达 +1 位作者 王伯荪 张志权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本文采用标准木和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1.四种回归模型:(a)Y=a+bX,(b)Y=aX^b,(c)Y=ac^(bx),(d)Y=a+blnX都能成功地应用于该森林的生物量研... 本文采用标准木和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1.四种回归模型:(a)Y=a+bX,(b)Y=aX^b,(c)Y=ac^(bx),(d)Y=a+blnX都能成功地应用于该森林的生物量研究,但一般以(b)及(c)的相关系数较高。对较大胸径的样木组(D≥10cm)直线方程是唯一显著的模型。 2.森林总生物量为357.976t·ha^(-1),其中树干223.017(62.30%),枝45.834(12.80%),叶15.609(4.36%),根(D≤3mm的细根除外)73.517(20.54%)。生物量绝大部分集中于乔木层(353.520t·ha^(-1),98.76%)。总生物量及树干生物量随高度分布呈金字塔形,而枝的生物量相反。叶生物量以15m以上的林冠层比例较大,但林下层仍有相当比例,反映了森林结构的复杂性。叶面积指数为17.1。生物量径级分布显示出正态分布特点。 3.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是树干生物量的1.27倍和1.60倍。对其他热带亚热带森林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 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BG对苜蓿愈伤组织生长、体细胞胚胎诱导及其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学林 徐九龙 +2 位作者 高东微 叶文红 李筱菊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7期635-641,共7页
在苜蓿(MedicagosativaL.)愈伤组织继代之初加入不同浓度的甲基乙二醛双(脒腙)(MGBG)(0.5,1,2mmol/L),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愈伤组织及其后体胚诱导悬浮培养物的生长和体胚形成;若在体胚诱导... 在苜蓿(MedicagosativaL.)愈伤组织继代之初加入不同浓度的甲基乙二醛双(脒腙)(MGBG)(0.5,1,2mmol/L),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愈伤组织及其后体胚诱导悬浮培养物的生长和体胚形成;若在体胚诱导阶段加入,则上述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MGBG不但促进愈伤组织乙烯释放量、内源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水平和ACC合成酶活性,也促进体胚诱导悬浮培养物的ACC水平及ACC合成酶的活性,但降低体胚诱导悬浮培养物的MACC(丙二酰ACC)水平。MGBG对体胚诱导和培养物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其上述的对ACC和乙烯生成促进作用及降低ACC转化成MACC的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体胚发生 乙烯 生物合成 MGB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病害学研究进展——Ⅰ.贝类微生物病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信忠 江静波 潘金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2-91,共10页
概述了贝类各种微生物病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目前国内外贝类病害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贝类 微生物病 研究进展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海琼 王金发 +2 位作者 陈妍 李黄金 涂桂洪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24-325,共2页
目的:探讨适合本实验室用M7TT或MTS/PMS检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一系列实验参数,包括血清浓度、细胞浓度、细胞培养时间和酶解程度。方法:利用MTF或MTS/PMS结合酶标仪分别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对重组人表皮细胞因子进行了生... 目的:探讨适合本实验室用M7TT或MTS/PMS检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一系列实验参数,包括血清浓度、细胞浓度、细胞培养时间和酶解程度。方法:利用MTF或MTS/PMS结合酶标仪分别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对重组人表皮细胞因子进行了生物活性检测,同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对细胞生长状态拍照观察。结果:血清浓度为0.5%,细胞浓度为5000-7000个/孔,细胞铺满率为70%-80%及酶解适当时,用MTT和MTS/PMS都测得ED50约为0.6ng/ml,与标准品相符。结论:改进后的实验条件下,MTT和MTS/RMS都可用于rhEGF的生物活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重组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Ⅴ.昆虫食叶量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章和 张宏达 王伯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50-453,共4页
1 引言 森林的昆虫食叶量是森林第二性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及物质循环都有很大意义,对森林虫害的防治也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对昆虫的食叶量、采食的特点及规律知道的很少。因此,... 1 引言 森林的昆虫食叶量是森林第二性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及物质循环都有很大意义,对森林虫害的防治也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对昆虫的食叶量、采食的特点及规律知道的很少。因此,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常绿阔叶林 昆虫 食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Ⅶ .凋落量、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宏达 王伯荪 陈章和 《华南植物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凋落量及其季节动态,并对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小凋落物[叶、D(直径)<lcm枝、花果、杂物]总量为5.230t·ha^(-1)a^(-1)(2年平均),其中叶3.550(68.22%),...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凋落量及其季节动态,并对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小凋落物[叶、D(直径)<lcm枝、花果、杂物]总量为5.230t·ha^(-1)a^(-1)(2年平均),其中叶3.550(68.22%),枝0.837(15.81%),花果0.582(10.97%)。凋落物的季节变化明显,叶凋落量雨季较多,干季较少,一般以4月为凋落高峰,花果凋落量则以秋冬季节较多。大枝(D≥1cm)凋落量为0.340t·ha^(-1)(2年平均),年际变化较大。 现存凋落量为5.545t·ha^(-1),其中叶3.275(59.06%),枝1.618(29.18%),花果0.131(2.36%)。 叶凋落量约为叶生物量的1/4,叶现存凋落量约为叶生物量的1/5。 凋落物分解至原重量一半约需5个月左右(雨季),一年半后重量减至原重的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物量 生产量 凋落量 凋落物分解速率 季节动态 森林 物质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的生物富集效应 被引量:9
7
作者 谢永泉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1998年第4期8-10,共3页
铅以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人体中。对比大量的动植物种群及各种年龄组的人群,似乎铅在一定的分子组态,特别是生物有机铅,不一定都是有害物质。相反可起一定的新陈代谢调节作用。或者可称为新陈代谢调节剂。特别... 铅以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人体中。对比大量的动植物种群及各种年龄组的人群,似乎铅在一定的分子组态,特别是生物有机铅,不一定都是有害物质。相反可起一定的新陈代谢调节作用。或者可称为新陈代谢调节剂。特别是在动物、植物、人体中铅为微量、超微量状态时,铅更显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富集效应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永泉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1997年第6期1-6,共6页
主要讨论了稀土元素(REE)在生物和人体中的生理生态效应,其中包括卟啉、类胡萝卜素、花色素以及中药、中草药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作者的研究表明、REE在生物和人体中是一件起特殊生理生态作用,尤其是促进光与能量的吸收、... 主要讨论了稀土元素(REE)在生物和人体中的生理生态效应,其中包括卟啉、类胡萝卜素、花色素以及中药、中草药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学效应。通过作者的研究表明、REE在生物和人体中是一件起特殊生理生态作用,尤其是促进光与能量的吸收、传递与代谢的微量元素或超微量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生物学效应 原子发射光谱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鲫鱼淋巴样组织中的Apoptotic体:一种反映水污染的生物指示物
9
作者 钟明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95-98,共4页
生活在严重污染水体的鲫鱼,其淋巴样组织出现明显的显微结构变化,头肾和脾中Apoptoticbody计数分别高达14.0±4.9和13.9±3.7个/视野(125μm×125μm),而对照鲫鱼头肾和脾中Apoptoticbody的计数仅分别为4.2... 生活在严重污染水体的鲫鱼,其淋巴样组织出现明显的显微结构变化,头肾和脾中Apoptoticbody计数分别高达14.0±4.9和13.9±3.7个/视野(125μm×125μm),而对照鲫鱼头肾和脾中Apoptoticbody的计数仅分别为4.2±1.9和7.1±2.6个/视野.由于Apoptoticbody是细胞Apoptosis的产物,并且不足以使细胞发生坏死的低剂量毒剂的刺激可诱发哺乳动物细胞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ticbody 鲫鱼 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繁殖生物学研究——Ⅰ.下海鳗鲡雌雄性状差异和鉴别 被引量:15
10
作者 林鼎 林浩然 +1 位作者 黄奕华 陈汝 《水生生物学集刊》 1977年第2期177-190,共14页
通过比较鳗鲡的眼径、眼间距、吻形等外部特征能比较可靠地鉴别雌雄两性。这些形态上的测量数据经“判别函数”的计算,确定了两性之间的差别。运用形态上的差异鉴别400—600毫米体长组的雌雄鳗,准确率可达到90%。座标图表明体长的分布... 通过比较鳗鲡的眼径、眼间距、吻形等外部特征能比较可靠地鉴别雌雄两性。这些形态上的测量数据经“判别函数”的计算,确定了两性之间的差别。运用形态上的差异鉴别400—600毫米体长组的雌雄鳗,准确率可达到90%。座标图表明体长的分布自然地区分为雌雄鳗,体长在600毫米以上者全为雌鳗,体长400毫米以下者全为雄鳗。雌雄两性体长和体重关系为W=0.0000001285L^(3.015)。体长400—600毫米的鳗鲡的体长和体重的直线回归系数(b)依性别而有所不同。雄鳗为0.887(W=0.887L-280.20);雌鳗为1.150(W=1.150L-376.73)。雄性肥满度为1.15±0.052,雌性为1.42±0.053,以上两对数值在两性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鲡 繁殖生物学 性别差异 性别鉴定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种子库与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定居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再分配 被引量:93
11
作者 张志权 束文圣 +1 位作者 蓝崇钰 黄铭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6-311,共6页
研究了从引入的土壤种子库中所萌发 ,并成功在铅锌尾矿上定居的 4个优势种植物 ,雀稗 (Paspalumthunbergii)、双穗雀稗 (P.distichum)、黄花稔 (Sida rhombifolia)和银合欢 (L eucaena leucocephala) ,对重金属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再分... 研究了从引入的土壤种子库中所萌发 ,并成功在铅锌尾矿上定居的 4个优势种植物 ,雀稗 (Paspalumthunbergii)、双穗雀稗 (P.distichum)、黄花稔 (Sida rhombifolia)和银合欢 (L eucaena leucocephala) ,对重金属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再分配。植物组织中铜 (Cu)和锌 (Zn)的浓度 ,除了雀稗和双穗雀稗根中的锌浓度分别为 34 4.2 m g· kg- 1和 331.9m g· kg- 1显得较高外 ,其余仍属植物体内正常水平范围 (Zn:2 7~ 15 0 m g· kg- 1 ,Cu:5~ 30 m g· kg- 1 )。草本植物雀稗、双穗雀稗和黄花稔对有毒重金属元素铅 (Pb)的吸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Pb在地上部与地下部分的浓度比以雀稗最低 (为 0 .2 0 9) ,表明雀稗所吸收的 Pb大部分被滞留在根部 ,使之较少影响到地上部茎叶的光合作用功能及生长 ,从而使植物对重金属 Pb环境更具耐性。相反 ,双穗雀稗和黄花稔则较高 (分别为 0 .5 0 9和0 .6 5 3) ,显示所吸收的 Pb较多地被转移到便于收获移走的地上部分 ,因而具有较大的植物修复潜力(Phytorem ediation potential)。木本植物银合欢 ,所吸收的重金属 Pb总量的 80 %以上是积累在根、茎的皮和木质部及枝条部分 ,只有 15 %左右分布在叶片中。这表明随着生长 ,有越来越多的 Pb被吸收和累积在更新周期较长的器官中 ,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吸收 雀稗 双穗雀稗 黄花稔 银合欢 土壤种子库 矿业废弃地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对铜的耐性和积累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廖斌 邓冬梅 +3 位作者 杨兵 束文圣 林里 蓝崇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97-801,共5页
采用溶液培养法 ,研究了生长于铜矿山上的鸭跖草 (Commelinacommunis)和生长于正常土壤中的鸭跖草对Cu的耐性和吸收积累的差异 .实验显示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 ,生长于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均增加 ,而生长于非矿山的鸭跖草... 采用溶液培养法 ,研究了生长于铜矿山上的鸭跖草 (Commelinacommunis)和生长于正常土壤中的鸭跖草对Cu的耐性和吸收积累的差异 .实验显示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 ,生长于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均增加 ,而生长于非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降低 ,2种鸭跖草体内含Cu总量和根、茎、叶Cu含量均随着培养液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两者呈明显正相关 .在相同Cu处理浓度下 ,矿山的鸭跖草体内Cu的含量高于非矿山的鸭跖草体内Cu含量 ;Cu在 2种鸭跖草体内各器官的分布一致 ,均为根 >茎 >叶 .在高Cu浓度处理下 ,矿山的鸭跖草地上部Cu含量 根Cu含量的比值不超过 1,但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非矿山的鸭跖草除去对照处理 ( 0 2 5μmol L)外 ,地上部Cu 根Cu比值为 40— 2 40 μmol L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比值超过了 1,但到了 3 2 0 μmol L时开始急剧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跖草 耐性反应 积累 溶液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土壤种子库对铅锌尾矿废弃地植被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54
13
作者 张志权 束文圣 +1 位作者 蓝崇钰 黄铭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1-607,共7页
检测了丢荒旱作地土壤种子库,其种子含量为(6850±377)·m-2,共有41种植物。其中92.7%的种和 75. 8%的种子是分布在 0~2 cm的表层中。从丢荒旱作地采挖 10 cm深的表层土壤,以 1cm, 2... 检测了丢荒旱作地土壤种子库,其种子含量为(6850±377)·m-2,共有41种植物。其中92.7%的种和 75. 8%的种子是分布在 0~2 cm的表层中。从丢荒旱作地采挖 10 cm深的表层土壤,以 1cm, 2 cm, 4 cm和 8 cm 等4种不同厚度分别铺放在铅锌矿尾矿废弃地试验小区上。尽管由于铺土厚度不同,各小区所含有的土壤种子库 中的种子数量也不同,但4种铺土处理试验,其幼苗平均数量分别为每平方米883± 434,995± 158,1242± 327 和803±31株,经检验差异不显著,而不铺放表土的对照区则没有幼苗生长。可见,如果仅仅是作为提供种子资源 而引入土壤种子库,则铺放 1cm的表土就已足够。然而,经过1年以后,在铺放表土厚度为1cm, 2 cm和 4 cm处 理上的幼苗全部死亡,只有铺放 8 cm厚度表土的小区上实现了植被恢复,共有 15种植物成功定居,其中有 11种开 花结果,盖度达100%。这说明了较薄的表土不足以有效阻隔尾矿与大气的接触,减缓酸化,以及缓冲尾矿酸化的影 响,此外较薄的表土也无法提供植物根系足够的生长空间。因此,如能预先铺放一层阻隔层,如底土、馀坭、垃圾之 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植被恢复 铅锌尾矿 废弃地 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 被引量:110
14
作者 昝启杰 王勇军 +2 位作者 王伯荪 廖文波 李鸣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杂草 薇甘菊 分布 危害 生态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鲷♀与真鲷♂的杂交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江世贵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钟创光 喻达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3-38,共6页
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p H对平鲷 Rhabdosargus sarba(Forskal)♀和真鲷 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精子活力的影响 ,确立了人工授精与孵化的条件参数。平鲷♀与真鲷♂杂交的受精率达 95 %以上 ,胚胎发育与其亲本的... 研究了不同盐度、温度、p H对平鲷 Rhabdosargus sarba(Forskal)♀和真鲷 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精子活力的影响 ,确立了人工授精与孵化的条件参数。平鲷♀与真鲷♂杂交的受精率达 95 %以上 ,胚胎发育与其亲本的相似。经过超低温保存的真鲷精子的激活率、活力与鲜精的接近 ,其杂交的受精率也可达 95 %以上。实验获得了杂交仔鱼 ,但杂交的孵化率比对照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平鲷 真鲷 精子活力 超低温保存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磷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16
作者 潘晓华 石庆华 +1 位作者 郭进耀 王永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1-208,共8页
本文综述了无机磷(Pi)在叶片细胞中的分布、Pi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缺磷植株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阻碍了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再生。在源库反馈调节中,Pi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无机磷 光合作用 代谢过程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矿业废物的酸化潜力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束文圣 黄立南 +3 位作者 张志权 蓝崇钰 李世华 招文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2-405,共4页
利用净产酸(NAG)试验和净产酸潜力(NAPP)试验,研究了采自8个矿山共9种废物的49个样品的产酸潜力.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样品都具有产酸潜力,这是因为它们较高的含硫量或较低的酸中和能力.本研究也发现NAG试验要比NAPP试验更能准确... 利用净产酸(NAG)试验和净产酸潜力(NAPP)试验,研究了采自8个矿山共9种废物的49个样品的产酸潜力.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样品都具有产酸潜力,这是因为它们较高的含硫量或较低的酸中和能力.本研究也发现NAG试验要比NAPP试验更能准确地预测废物的产酸情况,供试的废物产酸与否的NAG-pH阈值是NAG-pH≥5,不产酸;NAG-pH≤2.5,中度或高度产酸;NAG-pH>2.5且<5,低度产酸.本研究结果可为矿业废物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废物 产酸潜力 净产酸试验 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脂肪酸对草鱼组织脂质含量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曹俊明 刘永坚 +2 位作者 劳彩玲 田丽霞 梁桂英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6-44,共9页
实验选用初始作重约1.4g的草鱼,在60天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1种不含脂肪的饲料和8种含3%不同脂质的饲料,观察了饲料中添加油酸(18:1n-9)、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20:5n... 实验选用初始作重约1.4g的草鱼,在60天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1种不含脂肪的饲料和8种含3%不同脂质的饲料,观察了饲料中添加油酸(18:1n-9)、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20:5n-3+22:6n-3)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头部和去肝胰脏内脏脂质含量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摄食单纯含油酸饲料的草鱼相比,含1%18:2n-6和1%18:3n-3或1%18:2n-6和0.5%n-3HUFA饲料组草鱼的肝胰脏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但内脏脂质含量升高。向饲料中添加18:2n-6、18:3n-3和n-3HUFA能明显影响草鱼肝胰脏、肌肉和头部脂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组织中n-6系列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与饲料中添加18:2n-6和18:3n-3有相关关系,表明草鱼具有生物转化18:2n-6和18:3n-3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油酸 亚麻酸 脂肪酸 草鱼 脂质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黄果厚壳桂群落植物元素含量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志安 王伯荪 +2 位作者 孔国辉 张祝平 翁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11-417,共7页
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黄果厚壳桂群落元素含量特征 ,分析了其中 9个种不同器官的 6种元素含量 ,结果表明 :1 )群落中植物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大小为 ,N:叶 >皮 >根 >枝 >茎 ,P:叶 >枝、皮 >根 >茎 ,K:... 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黄果厚壳桂群落元素含量特征 ,分析了其中 9个种不同器官的 6种元素含量 ,结果表明 :1 )群落中植物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大小为 ,N:叶 >皮 >根 >枝 >茎 ,P:叶 >枝、皮 >根 >茎 ,K:叶 >皮 >枝 >根 >茎 ,Ca:皮 >叶 >枝 >根 >,Mg:叶 >皮 >根 >枝 >茎。 2 )椎栗、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和双盖蕨是群落中含 N量较高的种 ;椎栗、云南银柴和双盖蕨含 P量较高 ;各个种的含 K量相似。 3)养分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差异 ,上层种叶子含 P量高于下层种 ,但含 K量区别不显著。上层种茎 N、P、K含量显著低于下层种。黄果厚壳桂种群 ,其不同层次个体养分含量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但下层个体茎养分高 ,上层个体茎养分低。 4)群落不同元素间具有许多显著相关的元素对 ,其中 N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最大 ,其次是 Mg、P,再次是 K,而 Na不与其它任何元素相关 ,Ca相关性很少。从器官角度看 ,茎所含相关元素对最多 ,而枝、皮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含量 黄果厚壳桂 群落 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叶茶和龙井茶提取物的抗瘤作用以及对DNA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3
20
作者 谢冰芬 刘宗潮 +5 位作者 王理开 潘启超 梁永钜 苏秀容 张润梅 张宏达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24-424,共1页
作者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了毛叶茶提取物(毛茶C)和龙井茶提取物(龙井A)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鼻咽低分化鳞癌CNE_2细胞和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毛茶C对上述3种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495.6μg/ml、24... 作者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了毛叶茶提取物(毛茶C)和龙井茶提取物(龙井A)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鼻咽低分化鳞癌CNE_2细胞和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毛茶C对上述3种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495.6μg/ml、243.4μg/ml、268.6μg/ml;而龙茶A分别为421.1μg/ml、311.4和274.6μg/ml。体内抑瘤试验表明,毛茶C在2.5—10mg//kg剂量范围内,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实体型(ESC)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为17.8%—48.3%;对小鼠网织细胞肉瘤(L_2)的抑瘤率为28.3%—54.5%;龙茶A在2.5—10mg/kg剂量范围内对艾氏实体瘤ESC的抑制率为31.5%—49.4%;对L_2的抑瘤率为35.8%—50%。而二种茶叶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仅有边缘的抗瘤活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则得毛茶C和龙茶A在1—50μg/ml浓度范围内,对DNA拓扑异构酶Ⅱ的抑制率分别为75—100%,抑酶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在50μg/ml浓度均可抑制全部酶活性,推测DNA拓扑异构酶Ⅱ可能是这两种茶叶提取物的靶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茶 龙井茶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