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伐布雷定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小鼠痛觉过敏
1
作者 肖力 王晓娥 +1 位作者 黄文起 崔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0,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HCN)离子通道抑制剂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对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2μg/(kg·min)1 h建立痛觉过敏模型。在瑞芬太尼输注前30 mi... 【目的】探讨外周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HCN)离子通道抑制剂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对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2μg/(kg·min)1 h建立痛觉过敏模型。在瑞芬太尼输注前30 min皮下注射伊伐布雷定(5 mg/kg),观察对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作用。40只小鼠被平均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saline)、瑞芬太尼组(remifentanil)、瑞芬太尼+溶剂组(remifentanil+vehicle)、瑞芬太尼+伊伐布雷定组(remifentanil+ivabradine)。其中,每组取6只小鼠用于观察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输注前1 d(baseline),输注后1 d、3 d和5 d机械和热痛阈值。每组取4只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瑞芬太尼或生理盐水输注后1 d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瑞芬太尼输注后1 d和3 d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显著降低(P<0.001),同时瑞芬太尼输注后1 d脊髓背角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01)。与溶剂组相比,皮下注射伊伐布雷定有效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P<0.001),并且抑制瑞芬太尼输注后1 d脊髓背角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增加(P<0.001)。【结论】伊伐布雷定可能通过抑制外周伤害性初级感觉神经元到脊髓的兴奋性传入,有效抑制瑞芬太尼诱导的小鼠痛觉过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痛觉过敏 伊伐布雷定 小鼠 C-FOS 环核苷酸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的非线性机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庭槐 高庆春 +2 位作者 许小洋 高健 李永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与脑电活动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机制。方法:动态同步采集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和脑电信号后,在评价肌电幅值和频率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动力学参数——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分析肌电信号...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与脑电活动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机制。方法:动态同步采集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和脑电信号后,在评价肌电幅值和频率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动力学参数——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分析肌电信号内部以及肌电-脑电信号间的非线性改变。结果:随生物反馈次数的增加,对照组及生物反馈组实验前后肌电振幅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都明显降低(F=3.85—25.59,P〈0.05),生物反馈组实验前及实验后肌电频率明显上升(F=6.71、8.67,P〈0.05);同时,肌电信号的ApEn明显降低(F=5.42、2.81,P〈0.05),肌电与脑电信号间的互近似熵也明显升高(F=13.77—19.52,P〈0.05)。最后2次反馈中上述指标均明显不同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中肌电变化的机理,可能与生物反馈加强了大脑的有意识的调控作用而减弱了大脑对下运动神经元-肌肉系统的非线性易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人体对照实验 肌电 脑电 近似熵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武兆忠 刘敏 冯鉴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汉族妇女护骨素(OPG)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测定随机选取的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61例绝经后正常妇女OPG基因T950C的基因型,双能X线骨吸收方法分别测腰椎各椎体和股... 目的探讨绝经后汉族妇女护骨素(OPG)基因启动子区T950C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和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测定随机选取的7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和61例绝经后正常妇女OPG基因T950C的基因型,双能X线骨吸收方法分别测腰椎各椎体和股骨颈髋部的BMD,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骨代谢指标。结果所选人群OPG基因T950C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骨质疏松症和绝经正常妇女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而且其基因型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但汉族妇女T950C基因型分布与高加索人种妇女相比有明显差异。在骨质疏松症组CC型的股骨颈BMD低于TT型和TC型,而绝经后正常妇女三种基因型之间BMD无差异。结论OPG基因T950C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OPG基因T950C多态性不能作为中国汉族妇女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标志,但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中国汉族妇女CC型却能预测骨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骨素 骨密度 多态性 启动子 基因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活性细胞表达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4
作者 段连宁 陈纯 +6 位作者 黄绍良 方建培 魏菁 包蓉 李艳 韩红星 李树浓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25-632,共8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KIR)CD15 8和CD94与GVHD发生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达CD15 8a,CD15 8b和CD94表达状况 ,同时用PCR方法分析供受者HLA Cw配型 ,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KIR)CD15 8和CD94与GVHD发生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达CD15 8a,CD15 8b和CD94表达状况 ,同时用PCR方法分析供受者HLA Cw配型 ,比较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和脐血移植 (UCBT)后该KIR分子变化和HLA Cw相合或错配与GVHD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 :无论是PBSCT或是UCBT ,移植后CD3+CD15 8a+和CD3+CD15 8b+T细胞均增高并以CD8+CD15 8b+细胞升高为主。发生急性与慢性GVHD组CD3+CD15 8b+细胞均呈不同程度升高 ,在急性GVHD病例中升高最明显。急性GVHD期 (即移植早期 )KIR表达增高 ,慢性GVHD阶段 (即移植后期 )KIR呈减低趋势。CD94主要表达于CD3+CD8+T细胞 ,在UCBT或PBSCT后CD94在CD4 +T细胞和CD8+T细胞均明显增高。 5例HLA Cw相合者无 1例发生重症GVHD ;2例HLA Cw不相合病例 ,有 1例发生急重症GVHD ,并死于间质性肺炎 (IP) ,另 1例为AML(M5) ,完全植入 ,无重度GVHD发生 ,但于 5 3天后复发。 4例相关相合移植中 2例无急性GVHD ,而无关相合者 4例均发生不同程度GVHD。结论 :GVHD的发生与KIR表达有一定关系。CD15 8b分子可能是移植后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分子。从T细胞表达KIR来理解GVHD发生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T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CD40-CD40L共刺激途径对T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纯 黄绍良 +3 位作者 段连宁 李浩威 温冠媚 魏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4-53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抗CD4 0L单克隆抗体阻断CD4 0 CD4 0L共刺激途径后对T细胞表型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为体外阻断该共刺激途径诱导T细胞对异体移植抗原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供鼠 (C5 7BL 6 H 2b)脾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受... 目的 :探讨应用抗CD4 0L单克隆抗体阻断CD4 0 CD4 0L共刺激途径后对T细胞表型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为体外阻断该共刺激途径诱导T细胞对异体移植抗原的免疫耐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供鼠 (C5 7BL 6 H 2b)脾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 ,受鼠 (BALB CH 2d)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 ,设单抗组 (加抗CD4 0L单抗 )和对照组 (不加单抗 ) ,初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 7天 ,在不同时间点采用3H 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率 ,以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 γ、IL 2、IL 4、IL 10等的水平 ,第 5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 T和CD8+ T细胞上CD2 5、CD6 9、CD4 0L和CD4 5RA的表达。再次MLR 5天 ,第 1、3、5天采用3H TdR掺入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和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初次和再次MLR结果均显示 ,单抗组细胞增殖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初次MLR单抗组中CD4 + T和CD8+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单抗组中CD4 + CD2 5 + T、CD4 + CD6 9+ T、CD8+ CD2 5 + T、CD4 + CD4 0L+ T和CD8+ CD6 9+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CD8+ CD4 0L+ T和CD4 + CD4 5RA +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初次MLR中单抗组和对照组培养上清中IL 4和IL 10几乎无法测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CD40L T细胞表型 细胞因子 分泌作用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莲心碱对Saos-2细胞体外增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席雅文 唐小卿 +1 位作者 包杰 曹建国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共2页
目的 探讨甲基莲心碱 (Neferine ,Nef)对骨肉瘤细胞 (Saos 2cells)的体外化疗增敏作用。方法 以人骨肉瘤细胞株 (Saos 2cells)为研究对象 ,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生长抑制率 ,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 ,FCM)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Nef(... 目的 探讨甲基莲心碱 (Neferine ,Nef)对骨肉瘤细胞 (Saos 2cells)的体外化疗增敏作用。方法 以人骨肉瘤细胞株 (Saos 2cells)为研究对象 ,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生长抑制率 ,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 ,FCM)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Nef(5 ,10 μmol·L-1)分别为与阿霉素 (ADM) ,5 氟尿嘧啶 (5 Fu) ,顺铂 (CDDP) ,鬼臼乙叉苷 (VP16 )合用 ,可增加它对Saos 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q >1。Nef(10 μmol·L-1)可增强不同浓度ADM诱导Saos 2细胞凋亡。结论 Nef对Saos 2细胞有化疗增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莲心碱 化疗增敏剂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抑制雌激素受体α亚基对雌激素诱导人成骨样细胞护骨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武兆忠 刘敏 冯鉴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抑制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中雌激素受体α亚基(estrogenreceptorαsubunitERα)后,对17β雌二醇(E2)诱导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ERα特异性siRNA,体外合成siRNA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 目的探讨RNA干扰抑制人成骨样细胞株MG63中雌激素受体α亚基(estrogenreceptorαsubunitERα)后,对17β雌二醇(E2)诱导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ERα特异性siRNA,体外合成siRNA基因,并将其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41CMV。以脂质体法转染ERαsiRNA载体至人的成骨样细胞株MG63中,鉴定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雌激素或G蛋白抑制剂苏拉明干预经ERαsiRNA转染的MG63细胞或未经ERαsiRNA转染的MG63细胞,RTPCR法检测OPG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双酶切法鉴定重组质粒后,RTPCR法鉴定ERαsiRNA载体可特异地抑制MG63细胞中ERα的表达。不同浓度的17βE2上调MG63细胞OPGmRNA的表达,其中以10-7mol/L的作用最强。但经ERαsiRNA载体抑制MG63细胞ERα亚基后,17βE2上调MG63细胞OPGmRNA表达的作用消失。结论17βE2主要经ERα亚基上调MG63细胞OPG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63细胞 OPG ERα 表达 成骨样细胞 RNA干扰 护骨素 α亚基 RNA基因 定向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血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美玲 胡燕芬 +4 位作者 温冠媚 雷俊霞 李浩威 陈汝光 李树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43-1744,共2页
目的分离培养人胎盘血间质干细胞(hMSC),为hMSC探寻新来源。方法采用羟乙基淀粉(HES)方法分离、富集胎盘血有核细胞;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纯化、扩增h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地塞米松、IBMX、胰岛素和吲哚美辛定向诱导hMSC样... 目的分离培养人胎盘血间质干细胞(hMSC),为hMSC探寻新来源。方法采用羟乙基淀粉(HES)方法分离、富集胎盘血有核细胞;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纯化、扩增h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地塞米松、IBMX、胰岛素和吲哚美辛定向诱导hMSC样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果胎盘血来源有核细胞,在DMEM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出具有塑料粘附特性的梭形细胞,阳性获得率2917%(7/24),该细胞传代培养达6个月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CD59、CD90、CD105、CD166表达阳性,CD14、CD34、CD45、CD80、CD86表达阴性;加入脂肪细胞诱导剂,细胞在形态上向脂肪细胞转化,胞内出现脂滴、脂泡,油红O阳性。结论人胎盘血可以分离培养出hMSC,是hMSC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细胞caveolin-3的相关信号转导 被引量:7
9
作者 黄勤 王庭槐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前认为微囊是维持细胞正常运转及信息传递的信号加工中心,微囊内的微囊蛋白在一些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关键的信号刹车作用。微囊蛋白的肌肉特异亚型微囊蛋白-3在骨骼肌和心肌大量表达,它与多种典型的骨骼肌营养不良性肌病有关... 目前认为微囊是维持细胞正常运转及信息传递的信号加工中心,微囊内的微囊蛋白在一些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关键的信号刹车作用。微囊蛋白的肌肉特异亚型微囊蛋白-3在骨骼肌和心肌大量表达,它与多种典型的骨骼肌营养不良性肌病有关。心肌研究提示它与心肌发育、营养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并参与心房钠尿肽、水通道蛋白、β-肾上腺素能受体、G蛋白、NO等的信号调节和心肌肥大、心衰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蛋白-3 心肌细胞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肥大?凋亡?纤维化?——高血压心肌肥厚中心肌重塑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志威 吴伟康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5年第1期9-20,共12页
心肌肥厚不仅是高血压的并发症,而且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后期病理改变,故其很可能是独立于血压之外的一种危险因素,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心肌细胞肥大、非心肌细胞增生和间质纤维化,各种病因导致心肌重塑的机制至今还无定论。一直以来... 心肌肥厚不仅是高血压的并发症,而且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中的后期病理改变,故其很可能是独立于血压之外的一种危险因素,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心肌细胞肥大、非心肌细胞增生和间质纤维化,各种病因导致心肌重塑的机制至今还无定论。一直以来心肌细胞肥大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纤维化是基础研究及临床心肌重塑逆转的两大热点,近来又有资料表明细胞凋亡与增殖不平衡也在心肌重塑中发挥作用。本文就心肌肥厚的病理改变及心肌重塑中的三大机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重塑 心肌肥厚 纤维化 高血压 心肌肥大 机制 心肌细胞肥大 病理改变 matrix 心血管疾病 细胞外基质 危险因素 细胞增生 基础研究 细胞凋亡 研究现状 并发症 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NF-κB及AP-1对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李进 肖海鹏 +4 位作者 朱小南 汪雪兰 潘敬运 修玲玲 肖亦斌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高糖(HG)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及内皮素-1(ET-1)、NF-κB和AP-1在FN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高糖培养条件下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不同条件下的ET-1和FN表达。结果(... 目的探讨高糖(HG)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及内皮素-1(ET-1)、NF-κB和AP-1在FN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高糖培养条件下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模型,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检测不同条件下的ET-1和FN表达。结果(1)HG组与正常糖浓度(NG)组比较,HG组ET-1及F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2)NG组加入ET-1(5nmol/L)后,FN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加入ET-1受体拮抗剂PD142893(10μmol/L)后,HG及ET-1诱导的FN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1)。(3)给予NF-κB抑制剂PDTC(10μmol/L)后,HG及ET-1诱导的FN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1)。(4)给予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10μmol/L)后,HG及ET-1诱导的FN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P<0.01)。结论HG增强大鼠GMC表达FN的作用通过ET-1介导,NF-κB和AP-1参与调控ET-1介导的FN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核因子-κB 激活蛋白-1 肾小球系膜细胞/大鼠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把花根片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陈纯 李浩威 +2 位作者 吴燕峰 魏菁 黄绍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模型,预处理为放疗8.0Gy,分为:对照组(n=10)异基因骨髓细胞(2×...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在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GVHD模型,预处理为放疗8.0Gy,分为:对照组(n=10)异基因骨髓细胞(2×10~6)加脾T淋巴细胞(2×10~6)移植组;火把花根片组(n=20)异基因骨髓细胞(2×10~6)加脾T淋巴细胞(2×10~6)移植加火把花根片预防组。比较受鼠生存时间和GVHD发生情况,受鼠外周血象中白细胞、血球压积等恢复情况和骨髓细胞中嵌合体H-2D^b阳性细胞百分比以评价造血重建。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的脾细胞中CD4^+和CD8^+以及CD25和CD69的表达。结果移植后对照组受鼠均于25天内死于GVHD,火把花根片组GVHD的发生率为20%(4/20),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存活率和时间明显增高和延长(P<0.01);存活的火把花根片组小鼠(n=4)40天时骨髓细胞中的H-2D^b阳性细胞百分比达(93.38±4.32)%。移植后10天开始,火把花根片组小鼠CD4^+和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T细胞、CD4^+CD69^+T细胞、CD8^+CD25^+T细胞和CD8^+CD69^+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把花根片能明显减轻骨髓移植模型中aGVHD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aGVHD发生过程中T细胞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花根片 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骨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激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13
作者 黄瑞健 孙培吾 +2 位作者 张希 林乌拉 吴伟康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4年第21期4212-4213,共2页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MIR)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手术24h)、MIR组、生长激素组,每组8只。后两组均缺血30min,再灌注24h,其中生长激素...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MIR)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手术24h)、MIR组、生长激素组,每组8只。后两组均缺血30min,再灌注24h,其中生长激素组的每只大鼠每天皮下肌注生长激素1U/kg,连续7d。前两组每只大鼠相应皮下肌注生理盐水0.5mL/d。以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DAB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核NF-κB蛋白、心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的表达并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MIR24h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犤MIR组(16.17±5.02)%,假手术组为0犦(t=9.111,P<0.05)。心肌细胞核NF-κB蛋白表达呈阳性染色指数(positiveindex,PI)明显升高犤MIR组(18.60±7.21)%,假手术组为0犦(t=7.297,P<0.05)。心肌病理检查见心肌缺血区呈大小不一的坏死孔灶,缺血心肌间有炎症细胞浸润,心肌排列不整齐(HE染色),而生长激素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心肌细胞核NF-κB蛋白PI明显好于MIR组(t=4.302,2.943,P<0.05)。生长激素组IGF-1着色强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组(χ2=12.443,9.167,P<0.05),心肌细胞间炎症细胞也明显减少,坏死灶也少于MIR组。结论:生长激素可以减少MIR后心肌细胞凋亡及细胞核NF-κ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大鼠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心肌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肾双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阮红梅 潘敬运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测定双肾双夹(2K2C)肾性高血压大鼠早期,左心室原癌基因c-fos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二组:对照组、2K2C组。术后24 h、36 h、48 h、72h测动脉血压;提取左心室总RNA,与α-32P标记的c-... 目的:测定双肾双夹(2K2C)肾性高血压大鼠早期,左心室原癌基因c-fos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分二组:对照组、2K2C组。术后24 h、36 h、48 h、72h测动脉血压;提取左心室总RNA,与α-32P标记的c-foscDNA探针作斑点杂交。结果:在各观察时间点,双肾双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c-fosmRNA均呈低水平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2K2C肾性高血压早期,随着血压升高,左心室c-fos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肾双夹肾性高血压 原癌基因 基因转录 斑点杂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膜血管充盈生物反馈放松疗法的建立和评价
15
作者 王庭槐 耿艺介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04年第2期29-31,共3页
放松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治疗方法,不仅被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广泛采用,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防病强身的日常保健方法。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反馈放松疗法——结膜血管充盈生物反馈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治疗方法,不仅被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广泛采用,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防病强身的日常保健方法。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反馈放松疗法——结膜血管充盈生物反馈放松疗法。他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有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为从事放松治疗的临床工作者和广大需要放松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松疗法 眼球结膜 植物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美玲 李艳 +7 位作者 彭爱军 那晓东 雷俊霞 谢为民 胡燕芬 项鹏 张秀明 李树浓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6期6-8,T0001,共4页
目的:在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研究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实验中采用L-DMEM分离培养骨髓中间质干细胞。7窝SD1d龄新生大鼠... 目的:在制作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研究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实验中采用L-DMEM分离培养骨髓中间质干细胞。7窝SD1d龄新生大鼠共81只同窝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不干预。②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氧3h制成缺氧缺血性模型。③生理盐水组:造模后24h定位注射生理盐水8μL。④间质干细胞组:处理同生理盐水组,注射间质干细胞(1.0~2.0)×106/μL。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间质干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①第1周内成活率:第7天,81只实验鼠存活42只,间质干细胞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75.0%和82.4%,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35.3%)和模型组(50.0%)(P<0.01)。②水迷宫试验显示间质干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P<0.01);培训后第5天,间质干细胞组识别平台的平均时间为7.5s,与正常组7.0s不存在差异。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间质干细胞移植组中,进针注射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并向周围迁移,皮质层、海马等部位检测到移植细胞;所植入的细胞约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约8%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移植人间质干细胞组能有效修复缺氧缺血导致的神经受损,改善其功能,明显提高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1周内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性脑病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莎丽 赵晓峰 王庭槐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在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雌激素,并且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大量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可以通过对脂类代谢的影响、抗LDL-C及脂质过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栓生成以及舒张血管的作...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中,在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雌激素,并且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大量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可以通过对脂类代谢的影响、抗LDL-C及脂质过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栓生成以及舒张血管的作用来防治心血管疾病。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雌激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雌激素 心血管疾病 金雀异黄素 大豆苷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内的生存及其抗原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美玲 李艳 +7 位作者 彭爱军 那晓东 雷俊霞 罗伟琼 邹翠贤 项鹏 张秀明 李树浓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7期1-3,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生存和抗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①实验中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有个核细胞。②5窝F344新生1d龄大鼠共64只,同窝随... 目的:观察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生存和抗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2-09/2004-03在深圳宝安血站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内完成。①实验中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有个核细胞。②5窝F344新生1d龄大鼠共64只,同窝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不干预。模型组:结扎左颈动脉,吸入体积分数为0.08的低氧3h制成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人脐血有核细胞组:造模后24h定位注射人脐血有核细胞(1.0~2.0)×106。③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移植后第42天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第10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实验鼠,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人脐血有核细胞在脑内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64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死亡20只,正常组、模型组、脐血有核细胞组分别存活17,11,16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制作结果:模型组出现行为障碍,病理切片可见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吞噬、血管套、胶质细胞结节形成等典型缺氧缺血所致脑组织病理损伤。②第42天水迷宫试验显示:人脐血有核细胞组大鼠的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明显尤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③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实验结果显示:人脐血细胞组,进针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成团或散在分布,呈方向性向周围迁移;左侧大脑血管壁,可见大量细胞迁移环绕;所植入的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率约为4.59%,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约为2.68%。结论:人脐血有核细胞在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可以部分存活,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抗原,并有效改善缺氧缺血性新生大鼠的功能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单核细胞 大鼠 缺氧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有核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美玲 彭爱军 +4 位作者 那晓东 雷俊霞 罗伟琼 邹翠贤 李树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6629-6632,共4页
目的:脐血有核细胞中富含多系前体细胞,具备改善受损神经系统功能的潜能。为此建立阻塞性脑卒中动物模型,探讨脐血有核细胞移植对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 目的:脐血有核细胞中富含多系前体细胞,具备改善受损神经系统功能的潜能。为此建立阻塞性脑卒中动物模型,探讨脐血有核细胞移植对其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取自足月新生儿,由深圳宝安血站研究室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SD清洁级成年大鼠80只,随机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另60只以电凝法建立阻塞性脑卒中模型。剔除运动功能障碍不典型鼠后,随机取5只作为模型观察,余鼠按1∶1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当出现单只为尾数时,将其分配在细胞移植组。②实验方法:无菌抽取脐血20mL,加入乙二胺四乙酸抗凝,Ficoll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造模后第10天,细胞移植组大鼠将头部固定,按前囟尾侧3.0mm,中线旁1.5mm,深度1.2mm注入1011L-1脐血有核细胞悬液5μL,1μL/min。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无细胞脐血清,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③实验评估:造模后4周,5只模型观察大鼠制作脑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各组分别于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6周进行横木行走实验和触觉刺激试验,检测其运动和触觉功能的恢复。处死各组大鼠制作病理切片,免疫荧光检测脐血有核细胞在脑内生存和分化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各20只、24只、24只进入结果分析。①阻塞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病理特征:造模大鼠出现行为障碍,缺血部位出现中风囊,病理切片可见缺血坏死区等阻塞性脑卒中所致脑组织病理损伤。②运动和触觉功能测试: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组与模型对照组大鼠的横木行走能力、撕胶纸能力均基本相似(P=0.05),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移植后第2周,细胞移植组大鼠两项能力均明显强于模型对照组(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移植后第6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横木行走能力明显改善,与正常对照组基本相似(P>0.05);撕胶纸能力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阳性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组进针注射部位存在大量抗人RNP/CD45双阳性完整细胞,并向大脑中线、皮层梗死部位迁移。所植入的细胞约2.95%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3.41%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移植人脐血有核细胞能有效改善阻塞性脑卒中大鼠的运动和触觉功能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有核细胞 阻塞性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对大鼠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的影响
20
作者 王福顺 郭瑞鲜 +2 位作者 冯鉴强 李平阳 陈培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对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细胞贴附式膜片钳技术进行单通道记录,观察不同浓度DA对急性分离的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对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细胞贴附式膜片钳技术进行单通道记录,观察不同浓度DA对急性分离的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当DA浓度为0逐渐升高到60!mol/L时,NMDA受体通道的电流幅度由(2.78+0.68)pA升高到(5.42+1.26)pA;短开放时间常数变化不明显,但长开放时间常数由(13.59+1.26)ms升高到(36.19+1.17)ms;长关闭时间常数由(19.73+1.46)ms降低到(2.67+0.75)ms;通道开放概率由0.25+0.09升高到0.56+0.25;当DA浓度继续由60!mol/L升高到100!mol/L时,NMDA受体通道的电流幅度回落到(3.56+0.79)pA,长开放时间常数回落到(14.40+1.37)ms;长关闭时间常数恢复为(17.74+1.79)m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通道开放概率由0.56+0.25降低到0.17+0.08。【结论】DA可以影响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的活动,而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低浓度有明显促进作用,高浓度则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额叶皮层 多巴胺 NMDA受体通道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