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亚临床转移灶及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升平 张昌卿 +4 位作者 冯凯涛 吴秋良 石明 陈敏山 李锦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检测肝癌亚临床转移灶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检测55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瘤外肝实质内亚临床转移灶;LSAB(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癌微血管密度。结果:全组36例(65.5%)瘤外肝... 目的:检测肝癌亚临床转移灶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检测55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瘤外肝实质内亚临床转移灶;LSAB(Labelledstreptavidin-bio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癌微血管密度。结果:全组36例(65.5%)瘤外肝组织内存在亚临床转移灶。肝癌亚临床转移灶与年龄、性别、AFP浓度、Edmondson分级、HBsAg等无关(P>0.05)。肿瘤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大于3cm、微血管密度高者亚临床转移灶多见。亚临床转移灶距原发肿瘤边缘的最大距离超过1cm者为42.0%(15/36),超过1.8cm者为8.0%(3/36),最远者达3.5cm。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复发率(69.4%)较无亚临床转移灶者(29.4%)高(P<0.05)。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和50.0%,无亚临床转移灶者分别为84.2%和57.9%,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1、2年无瘤生存率(52.8%,33.3%)较无亚临床转移灶者(94.7%,63.2%)低(P<0.01)。结论:肝癌亚临床转移灶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内丰富的新生微血管是肿瘤发生肝内亚临床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病理大切片检测肝癌手术标本内亚临床转移灶可能是预测肝癌预后重要的病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亚临床转移灶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饶慧兰 侯景辉 +4 位作者 黄奕莉 郝亚萍 张惠忠 邵建永 林汉良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了解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埃泼斯坦-巴尔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 LSAB法对 41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MLEL)进行 EBV... 目的:了解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埃泼斯坦-巴尔病毒( Epstein-Barr Virus,EBV)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 LSAB法对 41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MLEL)进行 EBV编码的 RNA( EBV-encoded Small RNAs,EBERs)、及 EBV潜在膜蛋白( 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核抗原( Epstein-Barr Nuclear Antigen-2,EBNA2)和立即早期基因( Z EBV Replication Activator,ZEBRA)检测。结果:( 1)本组 41例涎腺 MLEL EBERs 40例阳性,阳性率 97.56%。( 2) 41例涎腺 MLEL LMP1阳性检出率 75.6% (31/41), EBNA2未检出( 0/20), ZEBRA仅 1例阳性。结论:本结果表明 EBV与 MLE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EPSTEIN-BARR病毒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秋良 卜巨源 +3 位作者 梁建中 侯景辉 匡亚玲 谭宝卿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1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继发肉瘤的发生及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病理诊治意义.方法:本文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肉瘤10例进行病理观察及临床分析.结果:10例中右颈纤维肉瘤2例、左上颌窦横纹肌肉瘤1例、右颌骨骨肉瘤2例、左鼻底部...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后继发肉瘤的发生及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病理诊治意义.方法:本文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肉瘤10例进行病理观察及临床分析.结果:10例中右颈纤维肉瘤2例、左上颌窦横纹肌肉瘤1例、右颌骨骨肉瘤2例、左鼻底部纤维肉瘤2例、鼻咽部平滑肌肉瘤1例、鼻咽部软骨肉瘤1例、左鼻腔骨肉瘤1例.若以肉瘤类型分类,则有纤维肉瘤4例、骨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软骨肉瘤1例.结论:在鼻咽癌放射治疗继发肉瘤中纤维肉瘤和骨肉瘤占有很高比例(约70%),而其它类型较少.若以肉瘤发生部位分类,则有鼻腔和鼻窦(4例)多见,其他部位次之(颈部2例、鼻咽部2例、颌骨2例).继发的肉瘤发病部位和放射治疗鼻咽癌的射线照射野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继发肉瘤 放射疗法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性肿瘤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惠忠 丘钜世 朱全胜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1-534,共4页
目的:研究成骨性肿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分类、分化的关系。方法:用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镜和免疫组化LSAB 法,检测69 例成骨性肿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EMAL200... 目的:研究成骨性肿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分类、分化的关系。方法:用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镜和免疫组化LSAB 法,检测69 例成骨性肿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EMAL200 真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和半定量测定。结果:骨瘤和骨样骨瘤中只有Ⅰ型胶原的表达( 阳性率均为100 % ,灰度值分别为133-13 ±7-47 和136-49 ±14-21) ,而骨肉瘤不仅Ⅰ型胶原阳性率和强度均明显低于前二者( 阳性率87 % ,40/46,灰度值171-99 ±14-74) ,且出现了Ⅱ型和Ⅲ型胶原,Ⅱ型胶原在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型骨肉瘤( P< 0-01) ,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在各型骨肉瘤间无显著差别;在高中低3 组不同分化程度的骨肉瘤间,Ⅰ型胶原表达差异显著( P< 0-01) ,分化越低表达越少;天狼星红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结论:Ⅱ型胶原可作为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骨肉瘤的分型参考指标,Ⅰ型胶原的表达可作为骨肉瘤分化的参考指标。天狼星红是鉴别Ⅰ、Ⅲ型胶原简便、经济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性肿瘤 胶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小细胞癌伴高分化鳞癌的病理研究
5
作者 杨清绪 云径平 侯景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伴高分化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生机理。方法:我们收集6例食管小细胞癌伴高分化鳞癌的手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每例做常规染色并采用LSAB法做免疫组化。结果:病灶部位在食管中下段。淋巴结转移6例(100...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伴高分化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生机理。方法:我们收集6例食管小细胞癌伴高分化鳞癌的手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每例做常规染色并采用LSAB法做免疫组化。结果:病灶部位在食管中下段。淋巴结转移6例(100%),合并血道转移5例(83.3%)。本组病例肉眼形态为溃疡型(4例)和息肉型(2例)。镜下观察每例肿瘤均由小细胞癌及高分化鳞癌组成,其中小细胞癌可分为燕麦细胞样小细胞癌(3例)和非燕麦细胞样小细胞癌(3例)。两种肿瘤成分未见移行关系,而高分化鳞癌成分与正常鳞状上皮之间有移行关系。免疫组化显示小细胞癌成分铬粒素(chromograninA,CgA)6例阳性(100%),神经烯醇化酶(NSE)6例阳性(100%)。S-100,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细胞角蛋白(CK)均呈阴性,而高分化鳞癌成分CK均呈阳性。结论:食管小细胞癌伴高分化鳞癌是同一肿瘤病灶出现两种不同分化形态及不同免疫表型,而临床上类似食管小细胞癌和起源于食道粘膜上皮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其发生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小细胞癌 高分化鳞癌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6
作者 刘清华 吴秋良 林素暇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130-1130,共1页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恶性肿瘤 乳腺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继发癌临床病理观察
7
作者 吴秋良 陈秀芬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9期817-818,共2页
目的 通过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及病理切片观察熟悉鼻咽癌放疗后继发癌的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统计分析 2 4例鼻咽癌放疗后继发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癌的部位以肺( 5 / 2 4)、舌 ( 4 / 2 4)、上腭 (... 目的 通过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及病理切片观察熟悉鼻咽癌放疗后继发癌的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统计分析 2 4例鼻咽癌放疗后继发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继发癌的部位以肺( 5 / 2 4)、舌 ( 4 / 2 4)、上腭 ( 2 / 2 4)多见 ,其他部位少见。组织学类型 :鳞癌 2 0例 ( 2 0 / 2 4) ,腺癌仅 4例 ( 4 / 2 4)。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 ,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但由于放射线有致癌的另一面 ,所以小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癌。其中以舌部及肺部多见。病理类型与原发鼻咽癌大多数不同 ,并且表现多样化。放疗后继发癌潜伏期长短不一。鉴别鼻咽癌复发与鼻咽癌放疗后继发癌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观察。继发癌的治疗需根据其肿瘤部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继发肿瘤 病理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在病理技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郝亚萍 黄奕丽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1999年第3期14-14,共1页
使用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对200例外检标本进行快速处理,石蜡切片得到满意效果,既省时省力,又安全简便,值得推广使用,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关键词 病理技术 磁力搅拌器 肿瘤防治 无水乙醇 中山医科大学 病理诊断 标本制作 组织结构 冰冻切片 切片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水涂片肿瘤细胞学诊断 被引量:4
9
作者 梁杰昌 吴秋良 +2 位作者 梁小曼 谭宝卿 匡亚玲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1045-1046,共2页
目的 对 65例恶性胸水进行回顾性研究 ,以总结经验、提高恶性胸水检出率及细胞学诊断水平。方法 对 65例恶性胸水进行 6个年龄组的划分归类以及镜下阅片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和进行背景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 恶性胸水高发年龄组集中... 目的 对 65例恶性胸水进行回顾性研究 ,以总结经验、提高恶性胸水检出率及细胞学诊断水平。方法 对 65例恶性胸水进行 6个年龄组的划分归类以及镜下阅片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和进行背景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 恶性胸水高发年龄组集中在 40~ 69岁 ,有 48例 ( 74%) :特高发年龄组 60~ 69岁 ,有 2 2例 ( 34 %)。 65例恶性胸水细胞学分型中 ,腺癌所占比例最高 ,有 61例 ( 94%) ,其他肿瘤则较少。背景细胞以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为主 ,间皮细胞出现率高 ,但在涂片中数量不多。结论 恶性胸水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向。为提高检出率 ,首先要提高取材制片质量。胸水取材涂片要尽可能取沉淀上层 ,避免吸取到血细胞。涂片上红细胞的多少可作为评价涂片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水 细胞学诊断 涂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10
作者 温海滨 吴秋良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372-374,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恶黑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 ,探讨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 2 2例临床病理资料 ,观察HE组织切片、黑色素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总结其特点。结果 2 2例恶黑大体上... 目的 通过观察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恶黑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 ,探讨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 2 2例临床病理资料 ,观察HE组织切片、黑色素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总结其特点。结果 2 2例恶黑大体上呈结节状 (1 6/ 2 2 )。光镜下形态以多种细胞类型和多种组织形态混合存在为主要特点。黑色素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恶黑S - 1 0 0蛋白和HMB - 4 5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 (2 2 / 2 2 ) ,93 % (2 0 / 2 2 ) ,角蛋白阴性。结论 细胞学以及组织学的多形性 ,多样性和免疫组化S - 1 0 0蛋白及HMB -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黑色素瘤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癌前病变和组织学类型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宗永生 吴秋良 +5 位作者 梁小曼 梁英杰 何洁华 林素暇 李智 钟碧玲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癌前病变 组织病理学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2/neu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顾康生 吴秋良 +2 位作者 侯景辉 汪波 管忠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HER-2/neu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HER2/neu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69例鼻咽癌病人中52%(36/69)有HER2/neu基因蛋白表达。这种过表达与肿瘤分期、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以及5年总生存期、... 目的:探讨HER-2/neu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HER2/neu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69例鼻咽癌病人中52%(36/69)有HER2/neu基因蛋白表达。这种过表达与肿瘤分期、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以及5年总生存期、3年无病生存期均无相关性。同一病例原发病灶和复发或转移灶HER2/neu基因蛋白的表达较一致。HER2/neu基因蛋白过表达对鼻咽癌化疗的反应性不产生影响。结论:在鼻咽癌,HER2/neu基因蛋白过表达的临床意义不明,HER2/neu基因蛋白能否成为治疗新的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HER-2/NEU 免疫组织化学 化学治疗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直肠癌组织CEA表达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功 万德森 +4 位作者 侯景辉 林素暇 潘志忠 周志伟 陈映波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28-630,共3页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CEA的表达情况,分析组织CEA与结肠直肠癌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 LSAB法测定 189例结肠直肠癌组织 CEA的表达强度,并用 SPSS 6. 0软件在计算机上统...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CEA的表达情况,分析组织CEA与结肠直肠癌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 LSAB法测定 189例结肠直肠癌组织 CEA的表达强度,并用 SPSS 6. 0软件在计算机上统计,分析其与结肠直肠癌临床生物学各项指标的关系,包括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病理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前肝转移、术后转移复发、疾病分期、生存期及术前血CEA。结果:CEA在结肠直肠正常粘膜和癌组织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P<0.001);癌组织CEA是反映结肠直肠癌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指标,与肿瘤病理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前血CEA水平、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肿瘤分化越差,癌组织CEA表达越强;癌组织CEA表达强者较表达弱者具有更深的肠壁浸润、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率、更晚的分期以及更短的生存期;癌组织CEA呈强阳性表达者其术前血CEA阳性率和水平均较高;术前血CEA阳性且癌组织CEA呈强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复发率最高(50%),生存期最短(21个月)。结论: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也可表达CEA,但强度与阳性率与癌组织有明显差异;癌组织CEA是反映结肠直肠癌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癌胚抗原 免疫组化 临床生物学特性 预后 CE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P53,PCNA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浸润及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秋良 傅思莹 +2 位作者 赵美卿 侯景辉 梁建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8期703-704,共2页
目的∶探讨nm2 3 ,P5 3 ,PCNA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 (MM)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 3 0例MM组织中nm2 3 ,P5 3 ,PCNA表达进行研究 ,分析其与MM浸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3 0例MM组织中原位及浅表浸润型 ... 目的∶探讨nm2 3 ,P5 3 ,PCNA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 (MM)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 3 0例MM组织中nm2 3 ,P5 3 ,PCNA表达进行研究 ,分析其与MM浸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3 0例MM组织中原位及浅表浸润型 6例 ,中等及强阳性表达分别为 :nm2 3 4例 ,P5 3 3例 ,PCNA 4例 ;浸润型MM (浸润皮下组织 ) 2 4例分别为nm2 3 2 2例 ,P5 3 2 1例 ,PCNA 2 2例 ;伴有淋巴结转移组 :nm2 3 14例 ,P5 3 17例 ,PCNA 17例 ;无淋巴结转移组 :nm2 3 10例 ,P5 3 8例 ,PCNA 9例。结论 :nm2 3 ,P5 3 ,PCNA的高表达与MM的侵袭程度相关 (P <0 0 5 ) ,PCNA及P5 3的高表达与MM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P53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NM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rbB-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志伟 万德森 +4 位作者 张昌卿 陈功 潘志忠 陈映波 林素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 c- erbB- 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 LSAB法检测 17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c- erbB- 2基因表达状况,结合临床病理及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 erbB- 2基因主要为胞浆内及细胞膜表达... 目的:探讨 c- erbB- 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 LSAB法检测 17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c- erbB- 2基因表达状况,结合临床病理及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 erbB- 2基因主要为胞浆内及细胞膜表达,癌组织阳性率 52%。 c- erbB- 2基因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 Dukes′分期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及组织学类型无关。 c- erbB- 2阳性组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高于阴性组。 c- erbB- 2表达阴性组生存率最高,弱阳性组次之,强阳性组生存率最低。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 c- erbB- 2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即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c- erbB- 2表达水平是结直肠癌高度恶性的生物学指标,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C-ERBB-2基因 基因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 c-erbB-2 VEGF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的临床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辉 吴一龙 +5 位作者 戎铁华 李锦添 王思愚 区伟 侯景辉 林素瑕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p53、c-erbB-2、VEGF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和辅助化疗的临床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18例根治术后行含铂类辅助化疗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切片中p53、c-erbB-2、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选同期单独手术的1... 目的:探讨p53、c-erbB-2、VEGF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和辅助化疗的临床预测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18例根治术后行含铂类辅助化疗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切片中p53、c-erbB-2、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选同期单独手术的15例Ⅲa期患者作对照,分析三项指标在单纯手术组和术后化疗组中的表达以及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对预后和辅助化疗的预测作用。结果:1)p53、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72%和47.17%,两组中阳性者和阴性者的生存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54.72%,在单纯手术组中阳性者和阴性者生存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化疗组中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在单纯手术组中,将p53、c-erbB-2、VEGF3项指标分为3项全阳性、3项全阴性、3项中任1~2项阳性3组,3组生存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在术后化疗组中,将p53、c-erbB-2两项指标分为2项全阳性、2项全阴性、其中任1项阳性3组,3组生存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组织学类型、p53、c-erbB-2是影响术后化疗效果的独立指标。结论:p53、c-erbB-2、VEGF蛋白表达是预后较差的指标之一,预测p53、c-erbB-2蛋白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对化疗不敏感,将p53、c-erb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辅助化疗 p53蛋白 C-ERBB-2蛋白 VEGF蛋白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洁华 Alexander R.Chang +2 位作者 梁小曼 郝亚萍 谭宝卿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方法 :对 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的观察分析 ,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有 :涂片细胞量丰富 ,细胞边界清楚 ,可呈平铺或乳头状结构 ,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外观 ,可见核内包涵体及...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方法 :对 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的观察分析 ,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特征有 :涂片细胞量丰富 ,细胞边界清楚 ,可呈平铺或乳头状结构 ,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外观 ,可见核内包涵体及核纵沟 ,并可见多核巨细胞 ,砂粒体及胶质成份。结论 :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在细针穿刺细胞学上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在术前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肿瘤 细胞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小曼 程嘉骧 +1 位作者 林汉良 候景辉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PCNA(单抗PC10)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CNA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69.8%22.PCNA阳性表...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PCNA(单抗PC10)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CNA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69.8%22.PCNA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比较,两组在所占晚期病人比较(分别为65%与23.1%)、淋巴结转移率(86.7%与57.8%)、复发转移率(80%与50%)、2年死亡率(50%与19.2%)、5年生存率(31.7%与65.4%)几个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1~0.005)。强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23.3%与65.4%,P<0.0001);3.PCNA表达结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3个因素协同分析,对乳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更大的意义。PCNA(-)、淋巴结(-)、TNM ⅠⅡ病例的5年生存率可达90.9%;相反,PCNA(+),淋巴结(+)、TNM ⅢⅣ病例的5年生存率只有13.9%(P<0.0001)。结论:乳腺癌PCNA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PCNA是估计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文献复习及20例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宇红 姜文奇 +4 位作者 黄慧强 何友兼 管忠震 饶慧兰 林汉良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间变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LCL)的诊断、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复习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原诊断为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病等病例的HE染色切片及部分免疫组化切片,根据1992版的最新Kiel分类有关ALCL的诊断... 目的:探讨间变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LCL)的诊断、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复习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原诊断为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病等病例的HE染色切片及部分免疫组化切片,根据1992版的最新Kiel分类有关ALCL的诊断标准,筛选组织形态符合ALCL,有详细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经单克隆抗体BerH2标记阳性可确诊为ALCL的病例20例,进一步检测LCA、L26、UCHL1,对部分BerH2、L26阳性病例进行CD15的检测。本组患者均采用以CHO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无效或4个疗程不能取得完全缓解用解救方案(IMVP16、DHAP)或局部放疗。结果:本组年轻男性发病多见,主要体征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80%),部分可累及纵隔(30%)、腹腔(25%)、盆腔淋巴结(20%),结外组织也可受累,其中最常见是皮肤溃疡(30%)。确诊时较多患者AnnArbor分期为Ⅲ期(35%)和Ⅳ期(35%),且有B症状(55%)和LDH水平升高(70%)。全组BerH2阳性,免疫表型以T细胞为主(60%),部分为B细胞(35%)或非B非T(5%)。近期疗效:有效率(CR+PR)17例(85%),其中完全缓解(CR)12例(60%)。1年、2年、3年生存率均为54.9%。首次化疗是否CR、B症状、有巨大病变均为影响生存的因素。结论:ALCL是一种具有特殊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的非霍奇金淋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间变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EB病毒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饶慧兰 黄奕莉 +1 位作者 侯景辉 林汉良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7-408,425,共3页
目的:了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埃泼斯坦- 巴尔( E B) 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 L S A B 法对12 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 L C L) 进行 E B V 编码的 R N A( E B E Rs) 及 E B V ... 目的:了解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埃泼斯坦- 巴尔( E B) 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 L S A B 法对12 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 L C L) 进行 E B V 编码的 R N A( E B E Rs) 及 E B V 潜伏膜蛋白( L M P1) 和潜在膜抗原( E B N A2) 检测。结果:本组12 例 A L C L 中 E B E Rs 阳性率为25% (3/12) ;12 例 A L C L L M P1 检出率为8.3% , E B N A2 检出率为0(0/ 12) ;12 例 A L C L 免疫表型,8 例为 T 源性,3 例为 B 源性,1 例非 B 非 T;12 例 Ber H2 均阳性。结论:本结果表明 E B 病毒感染与部分 A L C L 关系密切,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 大细胞淋巴瘤 原位杂交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