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5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肿瘤学进展及我国肿瘤防治工作刍议
1
作者 管忠震 《中国肿瘤》 CAS 1992年第7期18-19,共2页
九十年代肿瘤学面临的任务 90年代,肿瘤学界将面临三大任务: 一、降低发病率。在这方面,需要大规模的研究以图净化环境,减少致癌物污染;确定正确的饮食谱;大幅度降低人群吸烟率;以及推进化学预防研究。二、提高治愈率。为达此目标,早期... 九十年代肿瘤学面临的任务 90年代,肿瘤学界将面临三大任务: 一、降低发病率。在这方面,需要大规模的研究以图净化环境,减少致癌物污染;确定正确的饮食谱;大幅度降低人群吸烟率;以及推进化学预防研究。二、提高治愈率。为达此目标,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有效的人群肿瘤普查应作为公共卫生的优先项目,其他诊断研究如肿瘤标记物研究、内窥镜、细胞学及影像学方法的研究均应进一步深入并推广于临床。改进治疗方法的研究方面,外科学的领域已在扩展(如利用激光刀手术、器官移植的应用、免疫生物学导向手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防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多糖增强脐带血和肿瘤病人外周血LAK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8
2
作者 罗慧玲 蔡体育 +3 位作者 陈巧伦 梅承恩 李永强 黄民权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讨石斛多糖( 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DCP)与 rIL- 2联合应用对脐带血 LAK细胞( CB-LAK)和肿瘤病人外周血 LAK细胞( PB-LAK)体外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 3H-TdR释放法测定 CB-LAK和 PB-LAK细胞... 目的:探讨石斛多糖( 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DCP)与 rIL- 2联合应用对脐带血 LAK细胞( CB-LAK)和肿瘤病人外周血 LAK细胞( PB-LAK)体外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 3H-TdR释放法测定 CB-LAK和 PB-LA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 rIL-2(500 u/ml)能明显提高 CB-LAK对 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 ,0 h的 CB-LAK活性为 13.63% ,rIL-2(500 u/ml)诱导 48、 72、 96、 120 h后 ,CB-LAK活性分别提高至 22.28%、 26.23%、 28.55%和 25.76% (P0.05);③ DCP( 200 mg/L)与 rIL-2( 500 u/ml)联合培养 96 h,显著增强 PB-LAK杀伤活性。 10例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 DCP+ rIL-2)组与单纯 rIL-2组诱导的 PB-LAK平均活性分别为 34.78%和 23.2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多糖 LAK细胞 脐带血 RIL-2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葡萄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刘德育 罗曼 +3 位作者 谢冰芬 冯公侃 朱孝峰 刘宗潮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372-1375,共4页
目的:研究蛇葡萄素在体内外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法测定蛇葡萄素对人鼻咽癌HK-1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细胞毒实验;观察蛇葡萄素对C57BL/6小鼠移植性B16黑色素瘤的体内抑瘤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含药小鼠血清对B16... 目的:研究蛇葡萄素在体内外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法测定蛇葡萄素对人鼻咽癌HK-1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细胞毒实验;观察蛇葡萄素对C57BL/6小鼠移植性B16黑色素瘤的体内抑瘤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含药小鼠血清对B16细胞周期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蛇葡萄素对人鼻咽癌HK-1细胞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IC50分别为50.0μg/ml及79.4μg/ml。在100mg/kg、150mg/kg及200mg/kg的剂量下,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蛇葡萄素对C57BL/6小鼠移植性B16黑色素瘤的抑瘤率分别为25.54%(P<0.05)、32.03%(P<0.01)及54.55%(P<0.001);60mg/kg氮烯咪胺(阳性对照组)的抑瘤率为59.31%,与200mg/kg的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0mg/kg及200mg/kg蛇葡萄素腹腔给药后10min的小鼠含药血清的作用下,B16细胞的G1期和G2/M期细胞数增高,S期细胞数减少,分裂增殖指数分别降低19.1%及21.7%。结论:蛇葡萄素对体外肿瘤细胞HK-1和MCF-7的增殖,及体内小鼠移植性B16黑色素瘤的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葡萄素 抗肿瘤作用 小鼠移植性B16黑色素瘤 人鼻咽癌HK-1细胞 人乳腺癌MCF-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防己碱逆转肿瘤多药抗药性细胞的凋亡抗性作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符立梧 潘启超 +3 位作者 黄红兵 梁永钜 冯公侃 田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逆转MDR细胞凋亡抗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DR细胞株MCF-7/Adr与其相应的敏感株MCF-7进行对比研究。比较粉防己碱对阿霉素(Dox)诱导MDR细胞及其相应的敏感株的凋亡作用。并比较粉防己碱对...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逆转MDR细胞凋亡抗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DR细胞株MCF-7/Adr与其相应的敏感株MCF-7进行对比研究。比较粉防己碱对阿霉素(Dox)诱导MDR细胞及其相应的敏感株的凋亡作用。并比较粉防己碱对MDR细胞及其相应的敏感株的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以流式细胞仪法。结果加入Dox共同培养24h可诱导74.6%MCF-7细胞凋亡,而只引起14.3%的MCF-7/Adr细胞凋亡。只加入粉防己碱共同培养24h,未见明显增加MDR细胞及其相应敏感细胞的凋亡百分比。Dox+粉防己碱能显著地使MDR细胞的凋亡增至47.0%,与单独用Dox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敏感细胞株为77.8%,与单独用Dox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DR细胞株与其相应的敏感株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且差异无显著性。加入粉防己碱对MDR细胞株与其相应的敏感株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未见明显影响。结论粉防己碱能逆转MDR细胞对Dox的凋亡抗性。其逆转机制可能与bcl-2蛋白表达无关。粉防己碱逆转MDR细胞MCR-7/ADR对Dox的凋亡抗性的机制有待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防己碱 肿瘤 多药耐药 逆转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在头颈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5
作者 卢泰祥 韩非 +6 位作者 赵充 曾智帆 卢丽霞 邓小武 黄劭敏 林承光 崔念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介绍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在头颈肿瘤中临床使用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2001年1月至2月我院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头颈肿瘤15例,其中初治鼻咽癌4例,未控或复发鼻咽癌8例,第6颈椎神经鞘瘤,脑膜瘤,肺癌脑转移瘤各1例。照射靶区和敏感器官按... 目的:介绍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在头颈肿瘤中临床使用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2001年1月至2月我院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头颈肿瘤15例,其中初治鼻咽癌4例,未控或复发鼻咽癌8例,第6颈椎神经鞘瘤,脑膜瘤,肺癌脑转移瘤各1例。照射靶区和敏感器官按ICRU50号文标准勾划。用孔雀系统的CORVUS做逆向治疗计划设计,用MIMiC作共面旋转照射。照射野每5°变换一次,从105°~255°旋转照射。常规外照射+后程IMRT6例,全程IMRT9例。全部病例按常规分割照射,200cGy/次,每周5次。常规外照射剂量20~70Gy。IMRT处方剂量:全程IMRT60~76Gy,后程IMRT30~50Gy。结果:尽管全部病例肿瘤体积的目标剂量是10~76Gy,但最后靶区的平均剂量可达到11.42~78.04Gy。敏感器官照射的平均剂量为,晶体3.26Gy0.30c.c视神经19.13Gy0.90c.c颞颌关节20.55Gy5.54c.c腮腺19.07Gy13.32c.c垂体21.98Gy0.76c.c脑干20.60Gy21.21c.c脊髓19.14Gy9.28c.c。结论:孔雀系统对头颈肿瘤的适形调强放疗能较好地适形照射肿瘤体积和有效地保护邻近敏感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肿瘤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的时辰化疗 被引量:33
6
作者 包兴才 冼励坚 +1 位作者 于洪波 潘启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生物钟”的研究是近年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1~3〕。调节生物节律的基因已经确立,并已在果蝇、小鼠、大鼠、人类等多种种属中克隆有关基因。其中对果蝇生物节律基因研究较为深入,在哺乳类动物也克隆出相应的同源基因,目前对生物... “生物钟”的研究是近年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1~3〕。调节生物节律的基因已经确立,并已在果蝇、小鼠、大鼠、人类等多种种属中克隆有关基因。其中对果蝇生物节律基因研究较为深入,在哺乳类动物也克隆出相应的同源基因,目前对生物节律基因的调控机制也有了一定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药物疗法 生物钟 时辰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llatacin克服肿瘤多药抗药性作用及其机理 被引量:14
7
作者 符立梧 谭炳炎 +3 位作者 梁永钜 潘启超 黄红兵 冯公侃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bulatacin克服肿瘤多药抗药性(MDR)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两对MDR细胞株及其相应的敏感株进行对比,比较两种细胞株的细胞毒、Fura2及阿霉素细胞内积累。结果:bulatacin不仅对敏感细胞... 目的:探讨bulatacin克服肿瘤多药抗药性(MDR)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两对MDR细胞株及其相应的敏感株进行对比,比较两种细胞株的细胞毒、Fura2及阿霉素细胞内积累。结果:bulatacin不仅对敏感细胞株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而且对MDR细胞株也同样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活性,不受抗药性的影响。bulatacin能使MDR细胞内Fura2的积累增加;也能增加MDR细胞内阿霉素的积累。结论:bulatacin具有克服MDR的作用,其作用机理与bulatacin影响MDR细胞Pgp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atacin 多药抗药性 P-糖蛋白 番荔枝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导向下Ad-p53基因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安全性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沛宏 罗慧玲 +5 位作者 刘然义 黄金华 蔡体育 张福君 张彦娜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导管系统灌注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经瘤组织主要供血动脉进行1.5×10^10-2.8±10^... 目的: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导管系统灌注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经瘤组织主要供血动脉进行1.5×10^10-2.8±10^11pfu/次、累积剂量为9.5×10^10-1.40×10^12pfu/例的Ad-p53基因治疗(其中5例宫颈癌病人联合化疗并观察出现的副作用。结果:临床观察发现以发热、流感样症状为主的5种不良反应,其中发热8例,流感样症状2例,胃不适、腹泻及心动过速 各1例;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血红蛋白减少2例;肝肾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CGT、AST升高2例;治疗前后未见心电图改变(只有1例在化疗开始当天出现心动过速,第2天又恢复正常),与化疗联合治疗未产生强于单纯化疗的副作用。上述毒副反应以Ⅰ级反应为主(占86.8%),无Ⅲ、Ⅳ级反应。结论:在所用试剂量范围内Ad-p53经动脉局部用药及与化疗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恶性肿瘤 介入治疗 安全性 基因治疗 AD-P5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抗肿瘤再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郑云 163.net +3 位作者 吕明德 陈俊伟 李锦清 张亚奇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对肿瘤再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作H22鼠肝癌皮下移植模型,对肿瘤分别进行微波固化(A组)、手术切除(B组)及不治疗(C组)3种处理,然后对3组动物分别再次皮下接种不同数量的H22癌细胞。观察再接种癌...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对肿瘤再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作H22鼠肝癌皮下移植模型,对肿瘤分别进行微波固化(A组)、手术切除(B组)及不治疗(C组)3种处理,然后对3组动物分别再次皮下接种不同数量的H22癌细胞。观察再接种癌灶的发癌情况。结果:再接种癌细胞后两个月内发癌率依再接种癌细胞数量而不同。接种107细胞的A、E、C组发癌率分别为25.0%、26.3%和77.8%,C组显著增高(P<0.01),A、B组相近。接种106细胞,3组发癌率分别为6.3%、20.0%、55.0%,C组与A、B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同时A组发癌率比B组已有较大幅度降低。接种细胞数为105时,A组无一例发癌,B、C组发癌率分别为18.7%、50.0%,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显著低于C组(P<0.01),A组与B组的差异较接种106细胞时更大(P<0.086)。结论:微波固化和手术切除治疗实验性肝癌后,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再接种癌细胞生长,其中微波固化的作用强于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固化疗法 肝肿瘤 实验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肿瘤多药抗药性逆转剂对耐药细胞膜脂流动性及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符立梧 潘启超 +3 位作者 黄红兵 梁永钜 杨小平 冯公侃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探讨几种有效的抗肿瘤药多药抗药性(MDR)逆转剂对MDR细胞膜脂流动性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逆转MDR机理。方法:细胞株为抗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及其相应的敏感株MCF7。... 目的:探讨几种有效的抗肿瘤药多药抗药性(MDR)逆转剂对MDR细胞膜脂流动性及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逆转MDR机理。方法:细胞株为抗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及其相应的敏感株MCF7。Pgp表达测定采用Westernblot法,膜脂流动性的测定采用DPH标记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法。结果:在无逆转剂存在时,MCF7/ADR细胞的荧光偏振度显著低于MCF7细胞,吲哚衍生物2苯3(3’,5’双吗啉甲基4’羟基)苯甲酰吲哚(HWL12)及吗丙嗪(Pro)显著增加MCF7/ADR细胞的荧光偏振度,即降低膜脂流动性。苄普地尔(Bep)及维拉帕米(Ver)对MCF7/ADR细胞的荧光偏振度无影响,即不能改变膜脂流动性。Ver、Bep、HWL12能显著地降低Pgp表达,而Pro无此作用。结论:pro逆转MDR的作用可能与降低MDR细胞膜脂流动性有关;Bep及Ver可能与降低Pgp表达有关;HWL12可能既与降低MDR细胞的膜脂流动性有关,也与降低Pg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多药耐药 逆转剂 P-糖蛋白 膜脂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药鬼臼毒素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峰 刘宗潮 +5 位作者 罗一帆 成志毅 朱孝峰 李志铭 谢冰芬 冯公侃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鬼臼毒素衍生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three- 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3D- QSAR)及活性部位。方法: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方法对鬼臼毒素 2... 目的:探讨鬼臼毒素衍生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three- 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3D- QSAR)及活性部位。方法: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方法对鬼臼毒素 23个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然后用 AM1(Austin model 1)方法进行计算,讨论它们的 3D- QSAR及活性部位。结果:以 CoMFA方法建立了一个有较强预测能力的 QSAR模型。在对体外 L1210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活性上, C4位为改变活性的有效修饰位点;其 B环是药物分子接受电子部分,对保持此类药物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 E环及其含氧取代基是分子的负电中心。结论:所得 CoMFA模型可预测该类化合物的活性,化合物 B环及 E环是重要的活性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衍生物 抑制活性 量子化学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抗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板方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蓓 胡丕丽 +3 位作者 丘惠娟 陈徐贤 黄国贤 徐伯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972-972,共1页
目的 观察中药疗法对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 以健脾补肾、养血补气、止血宁血为治则 ,自拟升板方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41例。结果 显效率 5 4% ,有效率 39%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为 93 %。 19... 目的 观察中药疗法对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 以健脾补肾、养血补气、止血宁血为治则 ,自拟升板方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41例。结果 显效率 5 4% ,有效率 39%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为 93 %。 19例未使用G -CSF的患者在服升板方第 7天白细胞升至 4 0× 10 9/L以上者 14例 ,占 74%。结论 升板方疗效确切 ,无明显副作用。适用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 (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肿瘤 化疗 中医药治疗 升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萌动激活赤灵芝孢子粉对肿瘤组织中MD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冯翠萍 陈小君 +2 位作者 杨容甫 刘昕 钟志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835-835,共1页
关键词 灵芝孢子粉 脂质过氧化 MDA 肿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味黄芩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殷剑明 徐伯平 +2 位作者 冯惠霞 胡莲英 利国威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4-304,共1页
关键词 急性放射性皮炎 中医药疗法 黄芩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所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2 位作者 黄金华 王群芳 陈林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4-286,共3页
关键词 肿瘤 内支架 并发症 上腔静脉阻塞 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蔺子甲素抗多药抗药性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符立梧 李小波 +3 位作者 梁永钜 冯海林 张永明 潘启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4-236,共3页
关键词 马蔺子甲素 多药抗药性 P-糖蛋白 阿霉素 肿瘤 放射增敏 药物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柔肝法防治肝癌栓塞化疗后综合征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伯平 黄国贤 +7 位作者 胡丕丽 张蓓 陈徐贤 丘惠娟 钱穗毅 黄金华 罗汉钰 陈隆慧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804-806,共3页
用中药防治肝癌栓塞化疗术 (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或TAE)后的毒副反应。方法 :中药组44例患者在TACE后连续服用清热柔肝的中药 ;对照组46例患者在TACE后 ,当出现中度发热、高热时 ,分别予以消炎痛、复方氨基比... 用中药防治肝癌栓塞化疗术 (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或TAE)后的毒副反应。方法 :中药组44例患者在TACE后连续服用清热柔肝的中药 ;对照组46例患者在TACE后 ,当出现中度发热、高热时 ,分别予以消炎痛、复方氨基比林或地塞米松 ,观察两组TACE后毒副反应的情况。结果 :中药组高热、中热、低热的发生率分别为25 % (11/44)、36 36 % (16/44)、31 82 % (14/44) ,对照组高热、中热、低热的发生率分别为50 % (23/46)、39 13 % (18/46)、8 70 % (4/46) ,两组的发热程度比较 ,P<0 0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中药组的重度、中度、轻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0 %、4 55 % (2/44)、43 18 % (19/44) ,对照组重度、中度、轻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 17 % (1/46)、23 91 % (11/46)、39 13 % (18/46) ,两组的疼痛程度比较 ,P<0 05 ,有显著性差异 ;黄疸发生率 ,中药组为13 44 % (6/44) ,对照组为4 34 % (2/46) ,两组比较 ,P>0 05 ,无显著性差异 ;呕吐发生率 ,中药组为22 73 % (10/44) ,对照组为19 56 % (9/46) ,两组比较 ,P>0 05 ,无显著性差异。中药组未见因服用中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 :清热柔肝法对TACE后的发热和疼痛 ,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介入栓塞化疗综合征 清热柔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电子线射野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测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晓延 钱剑扬 +2 位作者 钟宁山 卢杰 黄劭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寻找限光筒、挡块开孔、电子线能量对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明确它们的变化趋势和幅度,针对性地用于临床。方法:采用三维水箱系统测量Primus直线加速器各种条件下的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结果:(1)电子线的百分深... 目的:寻找限光筒、挡块开孔、电子线能量对电子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明确它们的变化趋势和幅度,针对性地用于临床。方法:采用三维水箱系统测量Primus直线加速器各种条件下的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结果:(1)电子线的百分深度剂量与射野大小(即挡块开孔)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照射野较小及能量较高时,小野的时候,随着照射野的减小,最大剂量点深度移向表面,治疗深度变浅,剂量跌落变缓,能量升高,这种效应更明显;当射野尺寸大于射程时,已看不出这种效应。(2)百分深度剂量曲线与限光筒的关系不大,能量较高时,限光筒的影响变大,但差异不会超过4%。(3)电子线矩形射野的百分深度量可根据平方根的算法计算。结论:应分别实测限光筒和射野的百分深度量。选择能量时要同时考虑照射野的大小,防止由于深度剂量不足而引起复发,小射野时更要小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辐射测量 电子射线 百分深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斯克喷射暴露疗法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28
19
作者 苏卫红 冯惠霞 +3 位作者 胡莲英 殷剑明 李化平 卢儒彪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52-753,共2页
目的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方法接受放疗的鼻咽癌初诊病人随机分为预防组(84例)、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51例),用维斯克喷射暴露疗法预防和治疗放疗时出现的皮肤损伤。结果在放疗中出现各度皮肤损伤的例数分别是:预... 目的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方法接受放疗的鼻咽癌初诊病人随机分为预防组(84例)、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51例),用维斯克喷射暴露疗法预防和治疗放疗时出现的皮肤损伤。结果在放疗中出现各度皮肤损伤的例数分别是:预防组Ⅰ度76例、Ⅱ度8例,治疗组Ⅰ度70例、Ⅱ度16例、Ⅲ度2例,对照组Ⅰ度25例、Ⅱ度19例、Ⅲ度以上7例。三组间治疗组皮肤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维斯克喷射暴露疗法能有效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而且使用维期克最好先于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斯克 放射性皮肤损伤 观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物对肿瘤细胞 DNA 引物酶—多聚酶 α 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孝峰 刘宗潮 +2 位作者 潘启超 谢冰芬 冯公侃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研究绿茶提取物的抗瘤作用机理。方法:以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破碎液为材料,用DE-52和P-11柱纯化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用液闪法和放射自显影法研究绿茶提取物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龙井茶提取物和毛叶茶提取... 目的:研究绿茶提取物的抗瘤作用机理。方法:以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破碎液为材料,用DE-52和P-11柱纯化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用液闪法和放射自显影法研究绿茶提取物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龙井茶提取物和毛叶茶提取物对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活性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27.60±1.32μg/ml和12.58±1.53μg/ml,其Ki值分别为15.35±2.36μg/ml和9.41±1.42μg/ml,且均为非竞争性抑制。龙井茶提取物和毛叶茶提取物在10、25、50、100、200μg/ml浓度下,对引物合成的促进率分别为141.58%、233.5%、295.5%、354.9%、435.5%和138.8%、151.3%、170.5%、187.2%、229.5%。放射自显影可见两种绿茶提取物对引物合成也呈促进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越浓引物显影带越宽。以PolydT·rA10为模板—引物,此两种绿茶提取物对引物延长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15.27±1.40μg/ml和13.61±0.77μg/ml。结论:对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活性的抑制是绿茶提取物的抗瘤作用机制之一,而且只是对引物的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物 抗肿瘤作用 DNA引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