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药质量标准建立的设想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珺 谢坤 +2 位作者 申刚义 唐丽 崔箭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111-112,共2页
主要阐述了民族药质量标准控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民族药质量标准的设想。
关键词 民族药 质量标准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治疗中枢感染的病例分析
2
作者 普荣福 孙丹 +2 位作者 李淑 刘会玲 何旭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治疗中枢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一例中枢感染的患者使用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的治疗过程进行追踪,并监测患者体温、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判断其治...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治疗中枢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一例中枢感染的患者使用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的治疗过程进行追踪,并监测患者体温、降钙素原(PCT)水平、以及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判断其治疗效果。结果:该患者使用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治疗中枢感染,能够明显降低患者PCT值、WBC和NEUT%,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万古霉素脑室内给药治疗中枢感染效果好,安全性高。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infection. Methods: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intra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in a patient with central infection was followed, and the patient’s body temperature, procalcitonin (PCT) level, as well as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and neutrophil percentage (NEUT%) were monitored to determin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Results: The patient was administered intraventricular vancomycin to treat central infection, which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atient’s PCT value, WBC and NEUT%, and had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Intra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vancomycin has a good effect and high safety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中枢感染 脑室内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大学杭纬课题组——单细胞质谱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3
作者 再帕尔·阿不力孜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32,共2页
随着1997年R.Caprioli教授等首次将MALDI-TOF MS技术用于生物组织中多肽和蛋白质成像分析后,极大地推动了质谱成像技术(MSI)的发展。这20多年来,因不同原理及多种类型MSI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其成为质谱领域乃至分析化学、... 随着1997年R.Caprioli教授等首次将MALDI-TOF MS技术用于生物组织中多肽和蛋白质成像分析后,极大地推动了质谱成像技术(MSI)的发展。这20多年来,因不同原理及多种类型MSI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其成为质谱领域乃至分析化学、分子影像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前沿与热点方向之一而备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分析 质谱成像 生物医药 分析化学 分子影像技术 多肽和蛋白质 厦门大学 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素与薯蓣皂苷元配伍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昊 祝娜 +5 位作者 唐茂红 付饶 阿热依·巴哈提 李彦文 黄秀兰 李志勇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679,共13页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μmol·L^(-1))... 目的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μmol·L^(-1)),Dio组(0.25、0.5、1、2、4、8μmol·L^(-1)),GDC组(Gas和Dio浓度分别为1和0.25、2和0.5、4和1、8和2、16和4、32和8μmol·L^(-1))。分组给药12 h后,对模型对照组、Gas组、Dio组和GDC组通过氧糖剥夺法建立BMECs缺氧模型。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浓度;观察Hoechst 33258、FITC-Annexin V/PI染色,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考察Gas、Dio及GDC对缺氧损伤BMECs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GDC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Gas、Dio以2、0.5μmol·L^(-1)组合时,可显著提高缺氧损伤BMECs细胞活力(P<0.05),促进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as组LDH漏出率降低(P<0.05);Gas组、Dio组与GDC组IL-1β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Gas组、GDC组SOD活力升高(P<0.05),Gas组、Dio组以及GDC组凋亡小体减少。GDC可促进BMECs缺氧模型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小管形成,表明其在细胞水平上一定程度促进血管新生。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Gas与半胱天冬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凝血因子Ⅱ(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Dio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KDR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Gas、Dio可能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结论Gas、Dio及GDC具有抗缺氧损伤作用并可促进缺氧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作用于Akt1、NOS3、VEGFR2等蛋白,调控VEGF/Akt/MAPK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 薯蓣皂苷元 脑缺血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枫荷类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及利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晓琴 张毅 +2 位作者 周信好 唐丽 崔箭 《特产研究》 2024年第4期156-160,167,共6页
半枫荷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珍贵药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广东等地区,具有祛风除湿和活血消肿的独特功效,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药用植物资源。本研究总结了半枫荷类药用植物来源的多样性、生态特征、资源分... 半枫荷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珍贵药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广东等地区,具有祛风除湿和活血消肿的独特功效,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药用植物资源。本研究总结了半枫荷类药用植物来源的多样性、生态特征、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半枫荷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枫荷 基源植物 资源开发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甲状腺素治疗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儿童的最佳初始剂量 被引量:1
6
作者 成利花 赵焕虎 +4 位作者 张敏 李峙怡 纪伟 田国力 蔡成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目的:回顾分析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儿童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探讨CH患儿左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替代治疗的最佳初始治疗剂量。方法:收集1987年至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随访并接... 目的:回顾分析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儿童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探讨CH患儿左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替代治疗的最佳初始治疗剂量。方法:收集1987年至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筛查中心随访并接受LT4治疗的231例CH患儿,根据首次甲状腺功能的血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分为3组,即轻度CH组(60例)、中度CH组(97例)、重度CH组(74例)。在不同分组内进行剂量效应分析,利用Poisson回归分析各组内LT4不同初始治疗剂量下随访2岁内的用药调整情况。结果:(1)新生儿筛查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首次召回后静脉血fT4水平、甲状腺发育情况对治疗后患儿TSH水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周~1个月,轻度CH组患儿LT4初始治疗剂量在6~8μg·(kg·d)^(-1)、中度CH组患儿初始治疗剂量在>8~10μg·(kg·d)^(-1)时TSH恢复正常比例较高(分别为70.37%、70.00%),fT4均可在该年龄段参考值的正常范围内或高于参考值范围,2岁内调整用药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分别为22.30%、2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T4治疗CH有效,根据疾病程度,轻度CH患儿和中度CH患儿的最佳初始治疗剂量依次为6~8μg·(kg·d)^(-1)和>8~10μg·(kg·d)^(-1);对于重度CH患儿可适当提高LT4初始治疗剂量[>10μg·(kg·d)^(-1)],以尽快使TSH、fT4恢复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左甲状腺素 初始治疗剂量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 黄荣 +4 位作者 王兴欣 纪泽敏 陈姝琴 韩晖 赵焕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本文旨在了解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积极应对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藏、新疆、青海、云南、湖北、陕西6省和重庆市下辖的20县(区)的130个行政村,年满60周岁的14837名老... 本文旨在了解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积极应对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西藏、新疆、青海、云南、湖北、陕西6省和重庆市下辖的20县(区)的130个行政村,年满60周岁的14837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以入户面访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结果表明,慢性病的总体患病率为38.94%,居前5的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25.64%)、呼吸系统疾病(5.08%)、关节炎或关节病(4.41%)、心脏病(3.55%)、糖尿病(2.9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BMI、婚姻状况、睡眠质量、感到孤独程度、是否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等是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故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超重和肥胖、睡眠质量差、感到孤独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应是健康干预的重要疾病,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农村 老年人 慢性病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姜黄素口服吸收的因素及药物递送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邢艾雅 高迪 陈跃杰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2-768,共7页
姜黄素是一类存在于姜黄根茎中的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姜黄素的水溶性低、化学稳定性差和首关效应强等因素导致口服吸收效果差,阻碍了其临床应用。增加姜黄素的口... 姜黄素是一类存在于姜黄根茎中的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姜黄素的水溶性低、化学稳定性差和首关效应强等因素导致口服吸收效果差,阻碍了其临床应用。增加姜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策略包括加入代谢酶抑制剂或P-糖蛋白(P-gp)抑制剂,或者采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该文综述影响姜黄素口服吸收的关键因素及相关药物递送策略,建议对姜黄素纳米制剂的设计和工业化进行更深入研究;选择兼具P-gp和CYP酶抑制活性的药用辅料递送药物;对于药物浓度需求较高的治疗,靶向递送或皮肤局部给药使药物精确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更合理;基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药物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生物利用度 药物递送 纳米制剂 药物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龄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逸宇 杜江伟 +4 位作者 屈春慧 李彦文 唐茂红 岳星男 李志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89-902,共14页
延龄草属(Trillium L.)植物全世界约有50种,我国有3种,分别为吉林延龄草T.kamtschaticum Pall.、西藏延龄草T.govanianum Wall.和延龄草T.tschonoskii Maxim。延龄草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皂苷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药用延龄草... 延龄草属(Trillium L.)植物全世界约有50种,我国有3种,分别为吉林延龄草T.kamtschaticum Pall.、西藏延龄草T.govanianum Wall.和延龄草T.tschonoskii Maxim。延龄草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皂苷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药用延龄草属植物在抗癌、抗炎、镇痛、抗阿尔茨海默病、保肝、抗病原微生物、抗骨质疏松、抗氧化及改善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国内外延龄草属植物的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延龄草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龄草属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甾体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医三种基本体质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阿如热 苏如那 +2 位作者 于红珍 白丽 付明海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5,共9页
通过对比蒙医三种基本体质人群的生理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为蒙医三种基本体质判定和蒙医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以《额氏蒙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评分表》判定三种蒙医基本体质人群并测量基本生理指标,同时,采用Ilumina NovaSeq测... 通过对比蒙医三种基本体质人群的生理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构差异,为蒙医三种基本体质判定和蒙医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以《额氏蒙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评分表》判定三种蒙医基本体质人群并测量基本生理指标,同时,采用Ilumina NovaSeq测序方法对不同体质人群粪便进行16S rRNA检测,根据物种注释情况分析Alpha和Beta多样性以及组间差异,解释各体质之间的菌群差异。结果显示:巴达干组BMI值显著高于(P<0.05)赫依组和聚合型组;希拉组BMI值则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基本体质及聚合型体质人群之间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体质组间比较,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在不同体质人群中存在显著差异。该差异菌群主要参与调节药物抵抗、脂肪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免疫系统等生理功能。本研究首次证明不同蒙医体质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与调节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免疫功能和药物耐受等重要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该发现为蒙医体质科学判定和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医体质 生理指标 肠道菌群 免疫功能 个体化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味受体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乐乐 方玉珍 +4 位作者 马雨晴 赵子熙 马若男 王星 张宇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0-1528,共9页
苦味受体/2型味觉受体(type 2 taste receptors,T2Rs)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最初在味蕾细胞中被发现,现已证实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并发挥功能。本文重点探讨了T2Rs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布特征,以及T2Rs激动剂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和作... 苦味受体/2型味觉受体(type 2 taste receptors,T2Rs)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最初在味蕾细胞中被发现,现已证实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并发挥功能。本文重点探讨了T2Rs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布特征,以及T2Rs激动剂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包括增强吞噬作用、诱导趋化性定向运动和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等,可能涉及NF-κB、PI3K/Akt和JAK/STAT等通路,但仍需更多数据支撑。T2Rs对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虽已初显,但T2Rs亚型的作用规律尚不明晰。未来研究可从明确T2Rs亚型与巨噬细胞特定功能的对应关系、探究其调节巨噬细胞的具体分子机制、揭示在疾病进程中的详细机制等角度深入,为开发以T2Rs为靶点的新型药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受体 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及思考——以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数字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永乐 付骞卉 +3 位作者 张毅 周信好 秦阿娜 崔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8期94-98,共5页
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方法和策... 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方法和策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促进中国传统膏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及健康福祉,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提升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传统膏药 数字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多裂骆驼蓬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13
作者 程亚敏 黄丹蓉 +3 位作者 任静玉 冯紫涵 周文斌 申刚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7-1799,共13页
本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多裂骆驼蓬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多裂骆驼蓬进行定性研... 本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多裂骆驼蓬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多裂骆驼蓬进行定性研究;结合质谱分析结果,利用SWISS ADME、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多裂骆驼蓬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及疾病靶点;利用Venn绘制平台获取交集靶点,并导入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和Cytoscope3.9.1软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AlzDate数据库差异表达模块分析靶点的表达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s,Aβ)和微管相关蛋白(Tau)相关病理学的关系;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实现核心靶点与有效成分分子对接模型的构建。从多裂骆驼蓬中共鉴定出34个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类10种,黄酮类5种,氨基酸类5种,萜类5种,核苷类2种,酚酸类3种,其他类化合物4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吴茱萸碱、β-谷甾醇、β-豆甾醇酮和去氢骆驼蓬碱等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靶点调节一系列与AD发病机制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进而调节胆碱能系统和功能、减少Aβ损伤、调节微循环及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发挥治疗AD的作用。分子对接显示有效成分吴茱萸碱、β-谷甾醇、β-豆甾醇酮和去氢骆驼蓬碱与核心靶点MAPK3和STAT3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多裂骆驼蓬治疗AD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骆驼蓬 阿尔茨海默病 UPLC-Q-TOF-MS/MS技术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痹通经验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马铮然 杨文龙 +3 位作者 候佳晨 杨兴伟 姚敬层 王艳 《中国药物评价》 2024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观察颈痹通经验方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颈痹通经验方是否能够改善CSR患者的疼痛及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观察颈痹通经验方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探索颈痹通经验方是否能够改善CSR患者的疼痛及颈椎功能,降低复发率。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予口服葛根汤和颈痹通经验方。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加以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天后,主要疗效指标:试验组McGill疼痛量表(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的评分较对照组高,试验组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较对照组低。次要疗效指标:试验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试验组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前后两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颈痹通经验方能够改善CSR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颈椎功能,能够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痹通经验方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皮木瓜化学成分研究及其神经保护活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孟 张志广 +6 位作者 王梦梦 石静亚 张靖柯 吕锦锦 常远 郑晓珂 冯卫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35-2639,共5页
目的研究光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方法光皮木瓜50%丙酮提取物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硅胶、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 目的研究光皮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方法光皮木瓜50%丙酮提取物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硅胶、半制备液相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对皮质酮诱导的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hydroxy-2,7-dimethyl-2E,4E-decadienedioic acid 1-β-D-glucopyranyl ester 10-methyl ester(1)、monomethyl glansreginate(2)、2,7-dimethyl-2,4-diene-deca-α,ω-diacid(3)、(6S)-menthiafolic acid(4)、(4E,6E)-2,7-dimethyl-8-hydroxyoctadienoic acid(5)、glansreginic acid(6)、2,7-dimethyl-2E,4E-octadienedioic acid(7)、9ξ-O-β-D-glucopyranosyloxy-5-megastigmen-4-one(8)、icariside B9(9)。在浓度为5μmol/L时,化合物3~5、7可显著提高皮质酮诱导的PC-12损伤的细胞活力。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3~5、7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木瓜 果实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神经保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微循环与胰岛β细胞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宗然 刘祖涵 +4 位作者 苏晓慧 王朝晖 李静华 胡连军 李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5-1057,共3页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不论是基础分泌还是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此,胰岛β细胞损伤是糖尿病发生的最...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不论是基础分泌还是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因此,胰岛β细胞损伤是糖尿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胰岛β细胞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土壤”——微环境的稳定。微环境主要由器官微循环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腺微循环 胰岛Β细胞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孟 张志广 +3 位作者 石静亚 张靖柯 郑晓珂 冯卫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0-603,共4页
目的:研究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中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硅胶等柱填料并结合半制备液相等柱色谱技术对木瓜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 目的:研究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中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 CHP-20、ODS、硅胶等柱填料并结合半制备液相等柱色谱技术对木瓜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木瓜中分离得到9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反式-4-反式-脱落酸(1)、(±)-abscisin methyl ester(2)、(+)-dehydrovomifoliol(3)、blumenol A(4)、blumenol C glucoside(5)、(6S,9R)-roseoside(6)、dihydrophaseic acid(7)、(+)-isololiolide(8)、(3R,6S)-3-hydroxy-2,2,6-trimeth-7-oxabicyclo[4.3.0]non-9-en-8-one(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皮木瓜 提取分离 化学成分 倍半萜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分子对接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爱芹 王嫚 +1 位作者 申刚义 金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54-2060,共7页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实时动态研究了8种典型多溴联苯醚(PBDE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PBDEs与HS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了不同PBDEs与蛋白的结合模式及...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实时动态研究了8种典型多溴联苯醚(PBDE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PBDEs与HS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了不同PBDEs与蛋白的结合模式及作用力.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PBDEs中溴原子的个数和取代位置对相互作用有规律性的影响.溴原子通过改变PBDEs分子与HSA作用过程中的解离速率来影响其亲和力,溴原子个数越多,PBDEs与HSA作用的亲和力越强;而取代基位置则影响PBDEs与HSA作用结合速率的快慢,同分异构体中间位取代溴的亲和力大于邻位取代溴.分子对接结果显示,8种PBDEs主要结合于HSA的Site I位点,但结合位点周边氨基酸残基类型的差异影响了结合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对结合能的贡献远大于静电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人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动力学分析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地茶HPLC指纹图谱及5个化学成分定量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翠薇 曾令阳 +3 位作者 杜成智 侯小涛 刘同祥 邓家刚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7-400,共4页
目的:建立矮地茶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5个化学成分含量,为矮地茶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Ultimate XB-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3... 目的:建立矮地茶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5个化学成分含量,为矮地茶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Ultimate XB-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0批矮地茶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中5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矮地茶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4个色谱峰,指认了其中5个成分,矮地茶中没食子酸、岩白菜素、表儿茶素、槲皮苷、杨梅苷含量分别为0.21~0.61 mg/g、2.85~9.59 mg/g、0.67~1.52 mg/g、0.26~1.01 mg/g、0.51~3.36 mg/g。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矮地茶HPLC指纹图谱及5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简便,可为矮地茶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地茶 HPLC指纹图谱 多组分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老化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彦文 叶田园 +2 位作者 林灵 乌恩奇 李志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对近年来血管老化的研究热点进行文献聚类分析。方法采用Pubmed分面检索与聚类分析系统,以"Vascular Aging(血管老化)"为检索主题词,提取Medline对血管老化涉及的药物、疾病、症状、基因本体与基因蛋白等聚类信息,并进行... 目的对近年来血管老化的研究热点进行文献聚类分析。方法采用Pubmed分面检索与聚类分析系统,以"Vascular Aging(血管老化)"为检索主题词,提取Medline对血管老化涉及的药物、疾病、症状、基因本体与基因蛋白等聚类信息,并进行文献验证与分析。结果经聚类发现与血管老化相关的主要疾病10种,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等;获得了血管老化相关的基因本体信息,从生物过程分析涉及血管扩张、血管生成、细胞凋亡等;从分子功能上涉及激活乙醇胺磷酸胞苷酰转移酶、激活脱氧核糖二嘧啶光裂解酶和激活RNA指导的RNA聚合酶等;细胞组件有胶原蛋白、基底膜、染色体端粒酶等;获得血管老化相关基因60个;在药物方面聚类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去甲肾上腺素等主要化药15种,茶树根、昆布、大蒜等中草药30种。结论 PubMedplus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生物医药信息文本挖掘工具,对血管老化研究热点的聚类分析将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老化 PubMed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