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被引量:63
1
作者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 2010年第2期13-18,160,共7页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 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研究 神话-仪式学派 仪式-心理分析取向 社会结构-功能学派 宗教现象学派 仪式研究的实路表演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者为何要研究灾难 被引量:44
2
作者 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 苏珊娜·M·霍夫曼 彭文斌 《民族学刊》 2011年第4期1-7,91,共7页
人类学家对灾难研究的兴趣甚早,但长期以来局限于个案的探索,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思考。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和苏珊娜·M·霍夫曼从人类学对灾难的定义以及相关学术动态开始讨论,涉及了与生态、物质和社会-文化联结的... 人类学家对灾难研究的兴趣甚早,但长期以来局限于个案的探索,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思考。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和苏珊娜·M·霍夫曼从人类学对灾难的定义以及相关学术动态开始讨论,涉及了与生态、物质和社会-文化联结的人类学灾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辅以相关的文章,对人类学灾难研究的贡献和对地方场景中救援与重建的潜在价值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人类学 人类学理论和方法 地方场景与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先声 被引量:2
3
作者 袁剑 朱晓晓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8年第10期108-113,共6页
《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吴泽霖著,傅愫斐、张乃华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数十年的巨大变迁,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是最好的见证者。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开始踏上曾经一... 《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吴泽霖著,傅愫斐、张乃华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数十年的巨大变迁,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是最好的见证者。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开始踏上曾经一度只能是想象甚至连想都未曾想过的域外各国,去感受和体会海外社会的酸甜与苦辣,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海外 人类学 中央民族学院 改革开放 美国人 吴泽霖 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认同的历史与想象——兼读刘正爱《孰言吾非满族: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玺鸿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3期70-74,共5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三个关于满族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大量的清宫剧引发了大众对"满清"文化的追捧,人口层面80年代以来满族人口大量增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学术层面新清史的争论从90年代开始以来...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三个关于满族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社会文化层面大量的清宫剧引发了大众对"满清"文化的追捧,人口层面80年代以来满族人口大量增长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学术层面新清史的争论从90年代开始以来至今方兴未艾,2015年更是在澎湃新闻上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满族 群体认同 20世纪80年代 刘正 想象 文化层面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分类 被引量:26
5
作者 彭文斌 郭建勋 《民族学刊》 2011年第1期52-58,86,共7页
作为人类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的仪式观念与实践,其分类纷繁多样,神圣/世俗是仪式分类的基本架构。不过在新近的人类学研究中,仪式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思维,越来越具有世俗与日常习俗的包容性。本文借助近年来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对仪式... 作为人类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的仪式观念与实践,其分类纷繁多样,神圣/世俗是仪式分类的基本架构。不过在新近的人类学研究中,仪式的分类突破了传统的二分思维,越来越具有世俗与日常习俗的包容性。本文借助近年来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对仪式行为和近似仪式实践作一简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分类 神圣/世俗 仪式与近似仪式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人类学的概念辨析与讨论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建民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在舞蹈人类学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之时,有必要对国际学术界目前使用的"舞蹈人类学"相关概念进行仔细的梳理和辨析,以利明确学科地位、把握正确学术方向、促进学术应用。本文对"关于舞蹈的人类学""舞蹈的人类学&qu... 在舞蹈人类学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之时,有必要对国际学术界目前使用的"舞蹈人类学"相关概念进行仔细的梳理和辨析,以利明确学科地位、把握正确学术方向、促进学术应用。本文对"关于舞蹈的人类学""舞蹈的人类学""舞蹈民族学""民族舞蹈学""舞蹈民族志"等概念的内涵与使用、所涉及的相关范畴进行了追溯和讨论,也涉及舞蹈人类学研究途径和舞蹈人类学的学术定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人类学 舞蹈民族学 民族舞蹈学 舞蹈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视角”呼唤与时俱进——谈当前民族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被引量:4
7
作者 明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1,共17页
近来国内出现一些质疑、否定我国现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文章,其所依据的是质疑或否定民族平等的公民平等观、民族注定要消亡的发展观以及崇尚民族国家的国家观等似乎"不言自明"的原理。但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各国历史和实践,... 近来国内出现一些质疑、否定我国现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文章,其所依据的是质疑或否定民族平等的公民平等观、民族注定要消亡的发展观以及崇尚民族国家的国家观等似乎"不言自明"的原理。但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各国历史和实践,还是当代众多科技和人文理论成果,都已经证明而且仍在证明,传统的简单、绝对化的平等观正在让位于包容性平等观;以旨在同质性为根本的未来发展观,逐渐为欣赏多样性的共生发展观所取代;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国家观,不仅早已被国家宪法所不容,更为当代主流历史进程所唾弃。尽管我们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仍需要不断完善调整,但包容性平等观、共生发展观和多民族国家观理应成为当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基础,理应贯穿于相关研究和实践之中,以实现多民族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民族政策 包容性平等 共生发展观 多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人类学概述 被引量:14
8
作者 黑斯廷斯.唐南 袁剑 刘玺鸿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9,114-117,共11页
人类学家关于边疆和边界的研究包括将内涵和认同层面存在差异的各个世界分离和联系起来的文化边疆,标示出地理空间的边疆以及形塑社会关系秩序和界定"社群"(community)成员资格的边疆。这些文化、领土和社会维度常常交叠在一... 人类学家关于边疆和边界的研究包括将内涵和认同层面存在差异的各个世界分离和联系起来的文化边疆,标示出地理空间的边疆以及形塑社会关系秩序和界定"社群"(community)成员资格的边疆。这些文化、领土和社会维度常常交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边疆人类学。目前,社会科学已经逐步将对边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其关系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不再将其视为政治边缘,而是嵌入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人类学长期坚持的一种探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人类学 文化边疆 政治边疆 社会边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满都拉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9期50-52,共3页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 生态修复 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人类学概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凯瑟琳·亚历山大 袁剑(译) 刘润蛟(译) 《亚非研究》 2018年第2期179-198,共20页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对这一地区的逐渐进入,(西方传统的)中亚人类学已经兴起。最近一段时间,对中亚本地资料、档案和本土学者的关注大幅增加。对中亚的理解,也从将其看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开始转变为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由不同区域和传统整合...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对这一地区的逐渐进入,(西方传统的)中亚人类学已经兴起。最近一段时间,对中亚本地资料、档案和本土学者的关注大幅增加。对中亚的理解,也从将其看成一个孤立的地区,开始转变为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由不同区域和传统整合而成的地区,这些区域和传统包括伊斯兰、突厥、游牧民、西南亚以及后社会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与这一地区有关的贸易网络和人口迁移的重点关注,再次强调了中亚的这种整合概念,以及通常与民族国家族类边界不一致的、复杂的族群生活经历。后续的讨论将以在部落组织之上的现有精英政治和苏联传统通过混合方式的再现或者消失为背景。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宗教、政治和民族划分领域。进一步的研究要对新的经济问题和其他的不平等,以及工业、劳工和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人类学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11
作者 庄昳泱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9年第1期249-257,共9页
正如关于社会阶层和流动性不断激化的讨论显示,"教育改变命运"的观点已日益受到质疑。在保罗·威利斯1975年对英国工人阶级男孩展开的经典研究中,他毫不妥协地揭露了关于机会均等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只是一个空洞诺言,更... 正如关于社会阶层和流动性不断激化的讨论显示,"教育改变命运"的观点已日益受到质疑。在保罗·威利斯1975年对英国工人阶级男孩展开的经典研究中,他毫不妥协地揭露了关于机会均等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只是一个空洞诺言,更重要的是,反文化的认知和表达自身采纳了结构条件的限制,同时又导致了这些条件的再生产。这部著作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领域均被广泛阅读。尽管揭示了反文化这种矛盾背后的悲剧性机制,威利斯仍乐观地相信,在对抗主导话语的象征性行动中,存在激进的潜能。他深入的民族志描写不仅为关于结构和过程的理论争论做出了贡献,更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途径,鼓励广泛的田野调查,他相信"理论不确定性"便寓于其中。当学者愿意理解并与非正式文化群体沟通,相信他们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民族志则应该能够成为"受支配的人自己的知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文化 民族志方法论 工人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关系和谐——兼论中华民族到了培元固本的时候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海洋 包智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2+173,共5页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布局,表达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元固本的主体自觉意识。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民族众多。生态文明作为"人和"问题,不仅要与政治、经济、社会...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布局,表达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元固本的主体自觉意识。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民族众多。生态文明作为"人和"问题,不仅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为用,还要有各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动参与。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学科新知,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结合,以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导向,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中国学界、政界凝聚力量,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联袂建设,达成民族团结与美丽中国携手同行的生态政治学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民族 民族文化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基于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边界"近年来成为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人类学也在边境地区开展广泛研究。"边界人类学"虽然在国内尚未形成,但是在海外已成气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本文通过对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研究成果的分析,呈现其研究... "边界"近年来成为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人类学也在边境地区开展广泛研究。"边界人类学"虽然在国内尚未形成,但是在海外已成气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本文通过对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研究成果的分析,呈现其研究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梳理其研究取向和脉络,并以欧洲和北美为例探讨边界人类学如何通过将政治边界从一个消极的地理标志物转向积极的过程和制度,强调其具有的弥散性和生产性,从而对全球化流动冲击下的民族国家转型这一议题做出回答,最终回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语境,讨论政治路径下的边界人类学对于更为广泛的学科概念的反思以及研究意义上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人类学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主权
原文传递
海外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常态 被引量:18
14
作者 包智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共4页
海外民族志是中国人类学界发明的一个新概念。本文认为,作为中国语境下的概念,海外民族志是"处在中国的人类学"和"以汉语为学术语言的人类学"即本文界定的"中国人类学"对于海外社会文化所进行的规范的民... 海外民族志是中国人类学界发明的一个新概念。本文认为,作为中国语境下的概念,海外民族志是"处在中国的人类学"和"以汉语为学术语言的人类学"即本文界定的"中国人类学"对于海外社会文化所进行的规范的民族志研究及其成果。人类学传入中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本土研究的传统,整个20世纪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成果寥寥无几。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类学悄然发生变化,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以相关机构设置、人才培养和学术期刊专栏增设为标志的海外民族志学科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呈现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民族志 中国人类学 新常态
原文传递
边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化——民族志书写与近代的相关尝试 被引量:9
15
作者 袁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7,共8页
在边疆问题的研究中,对边疆概念的梳理与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边疆概念的研究,一方面需要从历史文本中加以仔细梳理与分析,进而对边疆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流变有清晰的认识;而在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对边疆社会与文化的实地调查与描述... 在边疆问题的研究中,对边疆概念的梳理与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边疆概念的研究,一方面需要从历史文本中加以仔细梳理与分析,进而对边疆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流变有清晰的认识;而在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对边疆社会与文化的实地调查与描述,对边疆社会的本真状态加以民族志书写,从而形成对于当前边疆社会生活逻辑的深刻体会,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的边疆概念有具体化的了解与认识。只有在这两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既有历史深度,同时又兼具现实感与可操作性的边疆概念。本文在对边疆研究基础概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西北边疆研究的相关分析出发,论述了民族志书写在边疆概念具体化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书写 边疆概念 具体化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医学化及其超越:青少年网瘾医学化问题再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俊红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9-76,共8页
"医学化的实践主体"和"医学化的实践对象"两个分析范畴在达成对医学化问题的有效社会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一家网络成瘾医学化专业治疗机构的实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 "医学化的实践主体"和"医学化的实践对象"两个分析范畴在达成对医学化问题的有效社会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一家网络成瘾医学化专业治疗机构的实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医学化的临床实践特征带有"被动医学化"的深刻烙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医学化的实践主体作用下被动接受网络成瘾治疗的同时,以各种抗争行为回应被动医学化进程,由此产生了多种未预结局。这些未预结局对基于被动医学化模式的网络成瘾临床干预实践构成了有力挑战,从而将探索网络成瘾非医学化社会应对模式提上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化实践主体 医学化实践对象 网络成瘾 被动医学化 未预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医学化个案比较研究——以网络成瘾和多动症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俊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0,共6页
工业化社会一向被认为是医学化的沃土。美国多动症的医学化扩展过程,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越轨行为医学化的典型案例,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医学化,则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案例。基于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医学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 工业化社会一向被认为是医学化的沃土。美国多动症的医学化扩展过程,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越轨行为医学化的典型案例,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医学化,则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案例。基于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医学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拥有着跨文化的渗透能力。两个典型个案的社会文化背景迥异,并且存在着医学化程度上的显著差别,但二者医学化背后,有着共同的社会病理学基础,即复杂社会问题的个体化归因。医学化的社会后果极其复杂,如何平衡医学化与去医学化之间的张力,是21世纪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艰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轨行为 医学化 网络成瘾 多动症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铭铭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39,共15页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改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其创建者郝苏民先生荣休(国外称因有学术建树而得到“退而不休”待遇的学者为Professor Emeritus,我译之为“荣休”,我看郝先生当之无愧)之后不久,便给...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改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其创建者郝苏民先生荣休(国外称因有学术建树而得到“退而不休”待遇的学者为Professor Emeritus,我译之为“荣休”,我看郝先生当之无愧)之后不久,便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座谈,我十分感激。此前我来过这里一次,第一印象是,这个教学研究机构在民族学上有其值得珍惜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人类学 研究 方法 课题
原文传递
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看学科的世界性与本土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建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学史的回顾,讨论中国民族学学科在追求世界性学科规范与倡导本土学术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及人们的思考。20世纪前半期,从学科规范的确立开始,中国民族学家创建了符合国际学理的学科体系;此后与应用政治实践相关,学术...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学史的回顾,讨论中国民族学学科在追求世界性学科规范与倡导本土学术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及人们的思考。20世纪前半期,从学科规范的确立开始,中国民族学家创建了符合国际学理的学科体系;此后与应用政治实践相关,学术规范出现了向苏联模式的转型;至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相关争论依然不断,并使两种对立倾向蕴含其中,在应当相辅相成的学术规范和本土发展之间却出现了种种对立的认识和实践。本文就此进行梳理,主张用一种新的立场和策略来处理学科世界性与学术本土性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世界性 学术本土性 中国民族学史
原文传递
西方“60年代”的转型与中国的“民族”自信 被引量:2
20
作者 明浩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西方所谓的"60年代",实际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结束于70年代,就"民族"而言持续的时间还更长。这个时期,西方各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转型,总体上告别种族主义、同化主义阶段,开始实施承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多元... 西方所谓的"60年代",实际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结束于70年代,就"民族"而言持续的时间还更长。这个时期,西方各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转型,总体上告别种族主义、同化主义阶段,开始实施承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多元文化政策。让当代人意外的是,当时的中国曾以其特有的魅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过西方的这一转型。回顾中国对西方"60年代"转型的影响,尽管世界形势和我们的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历史上的这一影响中所体现的我们"民族"理念的精髓,即民族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既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资本,更是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信所在,理应倍加珍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年代” 种族主义 同化主义 文化多元主义 民族理论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