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
彭文斌
郭建勋
|
《民族学刊》
|
2010 |
63
|
|
2
|
人类学者为何要研究灾难 |
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
苏珊娜·M·霍夫曼
彭文斌
|
《民族学刊》
|
2011 |
44
|
|
3
|
海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先声 |
袁剑
朱晓晓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8 |
2
|
|
4
|
群体认同的历史与想象——兼读刘正爱《孰言吾非满族: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 |
刘玺鸿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6 |
1
|
|
5
|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分类 |
彭文斌
郭建勋
|
《民族学刊》
|
2011 |
26
|
|
6
|
舞蹈人类学的概念辨析与讨论 |
王建民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5 |
29
|
|
7
|
民族“视角”呼唤与时俱进——谈当前民族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
明浩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8
|
边疆人类学概述 |
黑斯廷斯.唐南
袁剑
刘玺鸿
|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4
|
|
9
|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韩满都拉
|
《中国民族博览》
|
2019 |
1
|
|
10
|
中亚人类学概述 |
凯瑟琳·亚历山大
袁剑(译)
刘润蛟(译)
|
《亚非研究》
|
2018 |
1
|
|
11
|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
庄昳泱
|
《中国非营利评论》
|
2019 |
0 |
|
12
|
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关系和谐——兼论中华民族到了培元固本的时候 |
张海洋
包智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3
|
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基于海外边界人类学政治路径的研究 |
赵萱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5
|
|
14
|
海外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常态 |
包智明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8
|
|
15
|
边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化——民族志书写与近代的相关尝试 |
袁剑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9
|
|
16
|
被动医学化及其超越:青少年网瘾医学化问题再研究 |
韩俊红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
|
|
17
|
中美医学化个案比较研究——以网络成瘾和多动症为例 |
韩俊红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8
|
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
王铭铭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19
|
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看学科的世界性与本土性 |
王建民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20
|
西方“60年代”的转型与中国的“民族”自信 |
明浩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