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护热板导热仪校准热流计的研究
1
作者 孙泽龙 许淑惠 张金涛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80-1786,共7页
防护热板导热仪具有在计量板上产生精确可测量的单向热流的能力。为此,采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高性能单试样防护热板导热仪对2支国外精准热流计与2支国产热流计进行校准方法的研究,以40 mm厚岩棉作为热阻尼围护材料,设计了将热流... 防护热板导热仪具有在计量板上产生精确可测量的单向热流的能力。为此,采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高性能单试样防护热板导热仪对2支国外精准热流计与2支国产热流计进行校准方法的研究,以40 mm厚岩棉作为热阻尼围护材料,设计了将热流计的测试面贴近计量板(工况1)、放置在岩棉的中间(工况2)和贴近冷板(工况3)三种工况,测量各个热流计的灵敏度系数C。工况2下,C的实测值与2支国外的热流计示值的偏差最小,相对偏差约7%;4支热流计的实验结果一致显示,工况2下C值最低,工况1最高。分析认为是构成热流计的有机固体物的导热系数大于岩棉,同时接触计量板或冷板面,热流穿过热流计单元的阻力小于穿过岩棉,导致热流的分布不是单方向的,接触面上的热流分布不均匀,热流计单元吸收了更多的热流,使得C的示值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学计量 防护热板导热仪 热阻式热流计 热流 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法测量热力学温度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金涛 薛寿清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1-14,共4页
噪声法是目前国际计量界采用的测量热力学温度的3种方法中的一种,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计量实验室建有计量级的噪声温度计.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噪声法测温新研究,及测量镓熔化点热力学温度的工作.新噪声温度计采用了相关法结... 噪声法是目前国际计量界采用的测量热力学温度的3种方法中的一种,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计量实验室建有计量级的噪声温度计.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噪声法测温新研究,及测量镓熔化点热力学温度的工作.新噪声温度计采用了相关法结构,参考点为水三相点.电子测量系统与当前国外计量级噪声温度计的基本一致,但对前置放大器的性能和开关的结构做了改善.采用新研制的噪声温度计测量了镓熔化点的热力学温度,测量积分时间210 h,测量得到的镓熔化点热力学温度302.9176 K,标准合成不确定度8.9 mK.通过分析测量结果值可知,新噪声温度计测量积分时间达到1750 h,可以将标准合成不确定度减小到3 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噪声温度计 热力学温度 镓熔化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铑铁电阻温度计工作基准装置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尹亮 林鹏 祁欣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1,共5页
利用新式低温控温仪及精密自动电桥,建立了一套铑铁电阻温度计工作基准装置,并设计制造了新型低温绝热比对恒温器。采用比对方法对组成"1.2~24K温区的ITS-90国家温度基准组"的铑铁电阻温度计进行了比对测量;对5支标准铑铁电... 利用新式低温控温仪及精密自动电桥,建立了一套铑铁电阻温度计工作基准装置,并设计制造了新型低温绝热比对恒温器。采用比对方法对组成"1.2~24K温区的ITS-90国家温度基准组"的铑铁电阻温度计进行了比对测量;对5支标准铑铁电阻温度计进行1990年国际温标(ITS-90)转换和电学单位转换,拟合计算分度数据作为铑铁电阻温度计工作基准装置分度表;利用本套铑铁电阻温度计工作基准装置进行40个温度点的比对测量。结果表明,本套基准装置控温水平达到0.4 mK/30 min,5支铑铁电阻温度计示值与平均值差值全部小于0.88 mK,比对测量不确定度为0.95 mK,证明本套装置测量数据准确、性能可靠,可作为1.2~24 K温区国家工作基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铁电阻温度计 工作基准 低温恒温器 温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材料导热率测量标准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邓建兵 张金涛 +1 位作者 舒水明 段宇宁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6年第5期3-6,共4页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在建立保护热板法测量固体材料导热率的标准装置,本文对实验原理、装置与实验过程作了简单的介绍,在室温至80℃温度范围内对PTB提供的标准参考物质进行了多次导热率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拟合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在建立保护热板法测量固体材料导热率的标准装置,本文对实验原理、装置与实验过程作了简单的介绍,在室温至80℃温度范围内对PTB提供的标准参考物质进行了多次导热率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拟合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2W/(m.K),并与欧洲实验室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在80℃-530℃温度范围间测量了花岗岩材料的导热率,测量的结果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装置 导热率 保护热板法 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测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段宇宁 《现代计量测试》 1999年第3期3-11,26,共10页
系统介绍了近年来辐射测温学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4个研究方向:热力学温度绝对测量,ITS-90国际温标复现与比对,辐射法真温测量和应用技术研究。
关键词 温度测量 辐射测量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圆柱微波谐振法测量热力学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崔劲 冯晓娟 +2 位作者 林鸿 张金涛 宦可为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1,共7页
利用氩气的量子力学"从头算"理论和相关实验测量结果,基于圆柱微波谐振法建立了气体折射率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测量了253~303 K范围内的热力学温度。通过测量圆柱微波谐振腔内4个横磁模式的微波谐振频率,获得了氩气在700 kP... 利用氩气的量子力学"从头算"理论和相关实验测量结果,基于圆柱微波谐振法建立了气体折射率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测量了253~303 K范围内的热力学温度。通过测量圆柱微波谐振腔内4个横磁模式的微波谐振频率,获得了氩气在700 kPa附近的气体折射率,不同微波模式得到的氩气折射率一致性优于1×10^(-8),进一步结合氩气的维里状态方程得到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T和ITS-90国际温标T_(90)差异不确定度为11.6 mK,与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的评估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未来随着氩气理论计算和实验系统压力测量不确定度的深入研究,该方法测定热力学温度的不确定度会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热力学温度 微波谐振 圆柱谐振腔 气体折射率 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用于-200℃—室温范围工业铂热电阻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7
作者 武荷莲 冯玉玲 《计量技术》 2002年第6期31-32,共2页
为了提高 - 2 0 0℃———室温范围工业铂热电阻的稳定性 ,本文探讨了八支工业铂热电阻 ,在室温和液氮温度之间作热循环 ,测量R(0℃ )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稳定性 热循环 工业铂热电阻 温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热板法测量高温下材料导热系数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晔 张金涛 +3 位作者 王金库 王明凯 孙坚 徐红伟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1-877,共7页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新研制了单样品高温防护热板法装置,设计工作温度范围从室温至500℃、导热系数测量范围0.02~0.5 W/(m·K)。通过新的温度控制技术,有效抑制了系统热惯性引起的热振荡,在长达2 h的热平衡期内,各部件的温度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新研制了单样品高温防护热板法装置,设计工作温度范围从室温至500℃、导热系数测量范围0.02~0.5 W/(m·K)。通过新的温度控制技术,有效抑制了系统热惯性引起的热振荡,在长达2 h的热平衡期内,各部件的温度波动可控制在0.005℃以内;采取上防护板温度补偿,抑制了上防护板的漏热。新装置测量导热系数的不确定度为1.2%(k=2)。在平均温度30~70℃范围,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导热系数标准参考物质NIST SRM 1450d标准值相对偏差为0.2%~1.9%。测量了有机玻璃的导热系数,与PTB测量值的相对偏差为-0.8%~-1.5%。在40~400℃温度范围,测量了高温岩棉的导热系数,测量不确定度为4.7%(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导热系数 防护热板法 温度控制 岩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恒温器绝热性能对平衡氢三相点复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叶西慧 于滢 +4 位作者 邢力 冯晓娟 张金涛 邱萍 孙坚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87-1493,共7页
平衡氢三相点(13.803 3 K)是ITS-90规定的最低温度固定点,常用于标准套管铂电阻温度计的检定或校准。改进后的国家温度基准使用基于闭循环制冷机的低温恒温器提供准绝热环境,采用量热法进行密封式平衡氢三相点的复现实验。由平衡氢转化... 平衡氢三相点(13.803 3 K)是ITS-90规定的最低温度固定点,常用于标准套管铂电阻温度计的检定或校准。改进后的国家温度基准使用基于闭循环制冷机的低温恒温器提供准绝热环境,采用量热法进行密封式平衡氢三相点的复现实验。由平衡氢转化催化剂引起的三相点容器的预熔化现象以及实验组装的差异均会导致组件热容或系统热阻的变化,从而影响复现水平。建立了系统的传热模型,通过2次绝热条件不同的复现实验,测量了低温恒温器三相点组件的热容、绝热屏与三相点组件的热阻等参数,分析了低温恒温器绝热性能对平衡氢三相点复现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在复现开始前通过测量热阻并确认系统绝热性能良好,复现4个平衡氢三相点温坪的标准偏差优于0.1 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低温恒温器 平衡氢三相点 固定点复现 准绝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化气体声学温度计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明达 邢力 +3 位作者 司明浩 冯晓娟 张金涛 王小杰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6,共7页
为促进气体声学原级测温技术的实用化发展,基于圆柱气体声学共鸣法测量热力学温度的原理,研制了内径10 mm、外径12 mm、内长40 mm的小型化气体声学温度计,采用优化的声学传感器提高了待测声压强度,开展了常压下常温至782 K的实验测试。... 为促进气体声学原级测温技术的实用化发展,基于圆柱气体声学共鸣法测量热力学温度的原理,研制了内径10 mm、外径12 mm、内长40 mm的小型化气体声学温度计,采用优化的声学传感器提高了待测声压强度,开展了常压下常温至782 K的实验测试。对采用声波导管的小型化圆柱腔内常压空气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在782 K时的声学共鸣频率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2%;修正了边界层及导管扰动后,基于空气声速的热力学关系,以常温为相对法的参考,获得了407~782 K的热力学温度,测量不确定度为0.76~2.93 K(k=1)。该研究为原级气体声学温度计在恶劣或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计量 气体声学温度计 圆柱气体声学共鸣法 热力学温度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工业铂热电阻测量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耀南 《计量技术》 1994年第9期16-17,共2页
本文叙述13支工业铂热电阻在室温和上限温度525℃之间做热循环,然后测量R(0℃),根据其变化检查工业铂热电阻的稳定性。文中还介绍了内插公式和检定温度点。经过上述稳定性试验、检定和计算分度表的工业铂热电阻在0℃-20... 本文叙述13支工业铂热电阻在室温和上限温度525℃之间做热循环,然后测量R(0℃),根据其变化检查工业铂热电阻的稳定性。文中还介绍了内插公式和检定温度点。经过上述稳定性试验、检定和计算分度表的工业铂热电阻在0℃-200℃范围内误差为0.0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电阻温度 精度 温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谐振法应用于高温气体声学温度计的研究
12
作者 朱章睿 邢力 +2 位作者 冯晓娟 张金涛 孙坚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49-1256,共8页
高于335 K的热力学温度T与国际温标ITS-90温度(T_(90))之间的差异T-T_(90),是当前国际温度计量前沿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气体声速获得热力学温度的方法是该温区具有测量不确定度优势的方法,气体声速可通过声学共鸣法测得的声学共振频... 高于335 K的热力学温度T与国际温标ITS-90温度(T_(90))之间的差异T-T_(90),是当前国际温度计量前沿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基于气体声速获得热力学温度的方法是该温区具有测量不确定度优势的方法,气体声速可通过声学共鸣法测得的声学共振频率和腔体尺寸获得。微波谐振法是高温区实时、原位获得腔体尺寸和热膨胀性的技术路线。通过优化高温气体声学热力学温度测量装置,提升温度和压力稳定性;采用自研的耐高温微波传感器,测量了335 K至493 K圆柱腔内的微波谐振频率,相对标准偏差为(2~13)×10^(-8);通过微波谐振频率获得了腔体尺寸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验证了几何尺寸的稳定性;同时实时获得圆柱腔内气体的折射率和压力,用于分析流动气路产生的压差。研究结果可为精密测定335 K以上T-T_(90)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计量 气体声学温度计 热力学温度 微波谐振法 热膨胀 折射率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卫星的红外遥感亮度温度国家计量标准装置 被引量:24
13
作者 郝小鹏 宋健 +3 位作者 孙建平 许敏 原遵东 刘曾林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45-1851,共7页
综述了国际上美国、德国、俄罗斯的典型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标准装置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用于风云卫星红外载荷黑体定标的红外遥感亮度温度国家计量标准装置(VRTSF)。给出了VRTSF的设计方案,描述了它的结构和... 综述了国际上美国、德国、俄罗斯的典型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标准装置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用于风云卫星红外载荷黑体定标的红外遥感亮度温度国家计量标准装置(VRTSF)。给出了VRTSF的设计方案,描述了它的结构和光路。设计了满足风云卫星红外载荷定标黑体工作环境的真空低背景实验舱,建立了满足量值溯源需求的标准黑体辐射源作为量值标准器。标准变温黑体辐射源的温度覆盖190K^340K,口径为30mm,空腔发射率为0.999 9,温度不确定度优于50mK@300K/10μm(k=2)。该装置的光谱为(1-1 000)μm,光谱分辨率为0.2cm-1,可满足多种红外载荷的定标需求。该装置具有高温度不确定度水平、高光谱分辨率和扩展性强等特点,如未来该装置温度覆盖至(100-500)K,将会满足大部分红外载荷量值的溯源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气象卫星 红外遥感 亮度温度 定标黑体 国家计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金涛 原遵东 +2 位作者 邱萍 段宇宁 孙建平 《计量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5,共6页
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用新近开发的高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的测量控制系统对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标准物质α-Al2O3进行的比热测量,并对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作了分析。该自动绝热量热计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有的绝热量热... 介绍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用新近开发的高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的测量控制系统对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标准物质α-Al2O3进行的比热测量,并对测量结果和不确定度作了分析。该自动绝热量热计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有的绝热量热计的发展,它继承了原有量热计的本体,又开发了高精度量热和温度自动测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与NIST的数据和其它数据对比以及不确定度分析。测量结果与NIST的数据相比,其相对均方根偏差为0·447%,一致性为0·167%。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333%。结果表明,该自动绝热量热计具有高精密量热和比热测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量热计 比热 合成蓝宝石(α-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条件下的红外偏振BRDF快速测量系统
15
作者 黄昂 王景辉 +4 位作者 董伟 孟凡山 黄帅 李益文 冯国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0-657,共8页
在变温条件下的红外偏振BRDF能准确反映材料表面的辐射特性,为表面光学特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热成像和红外目标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偏振BRDF测量系统主要采用离散逐点扫描方式,单角度扫描时间在5 min以上,完整BRD... 在变温条件下的红外偏振BRDF能准确反映材料表面的辐射特性,为表面光学特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在热成像和红外目标检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偏振BRDF测量系统主要采用离散逐点扫描方式,单角度扫描时间在5 min以上,完整BRDF测量时间达数小时,并且分辨率较低。在应用于变温测量时,需要长时间保持样品表面的高温,这会导致能耗增加且实施困难。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快速测量方法。研制一套可实现室温~1000℃便携式样片加热的红外偏振BRDF测量系统,克服机械臂的负载和耐温问题。针对研制系统构建测量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机械臂的偏振BRDF连续扫描方法,通过机械臂离散转动-环轨连续扫描和环轨离散转动-机械臂连续扫描两种方式实现不同偏振态下的三维BRDF快速连续测量,在提高测量速度的同时提高了测量分辨率,单角度扫描时间在1 min以内,完整BRDF测量时间缩短至约1 h,更适用于变温BRDF测量。将所提出的测量方法应用于镜面反射较强的磨砂不锈钢样片表面变温BRDF测量,针对强反射位置附近进行精细连续扫描,获得6.1×10^(-6)、1.37×10^(-5)和3.81×10^(-5) sr三种探测立体角度下的局部偏振BRDF三维分布。立体角越大,空间滤波效果越强,显现出更小的测量峰值,这与BRDF理论测量模型相吻合。因此,在进行强镜面反射材料的BRDF测量时,需要采用小立体角探测,减小空间滤波效应,不锈钢样片测量采用6.1×10^(-6) sr的立体角。在变温实验中,当温度升高时,不锈钢样片表面发生氧化反应,S和P偏振BRDF峰值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两个偏振态下的最大测量标准差相比于BRDF平均值占比分别为0.56%和0.24%,不同温度下BRDF测量重复性较好,且两者变化趋于一致,说明了研制系统的偏振BRDF测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偏振测量 变温环境 红外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连续边界层对圆柱声学共鸣频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尹钊玮 冯晓娟 +1 位作者 林鸿 张金涛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基于声学一阶微扰理论,建立了低压下由于气.固界面的温度阶跃和速度滑移带来的边界层不连续性对圆柱声学共鸣频率的扰动规律,进一步发展了圆柱声学共振频率的非连续边界层修正模型,计算了非连续边界层对4种惰性气体、不同声学模式... 基于声学一阶微扰理论,建立了低压下由于气.固界面的温度阶跃和速度滑移带来的边界层不连续性对圆柱声学共鸣频率的扰动规律,进一步发展了圆柱声学共振频率的非连续边界层修正模型,计算了非连续边界层对4种惰性气体、不同声学模式和不同压力及温度的影响。分析研究显示,气体处于低压状态时,温度阶跃和速度滑移会使声学共振频率发生偏移,不引入声能损耗。在50kPa时,非连续边界层对声学共鸣频率的影响可达10×10-6,表明非连续边界层修正项对于10-6不确定度水平的尖端声学共鸣测量,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圆柱声学共鸣 边界层 温度阶跃 速度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流量标准装置钟罩外径测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池 崔骊水 《计量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2,共4页
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钟罩外径测量是几何测量法中最重要的测量参数,其不确定度分析是否准确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容积为100 L的钟罩为研究对象,应用π尺法、激光跟踪法和外径千分尺法3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分别对钟罩不同截面上... 钟罩式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钟罩外径测量是几何测量法中最重要的测量参数,其不确定度分析是否准确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容积为100 L的钟罩为研究对象,应用π尺法、激光跟踪法和外径千分尺法3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分别对钟罩不同截面上的外径进行了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3种测量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都在允许的范围内,由此得到3种测量方法都是正确合理的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就国产的钟罩而言,相对较好的测量方法是π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气体流量计 钟罩 外径 π尺 几何测量法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定程干涉法确定工质的第二维里系数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强 冯晓娟 段远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711-2717,共7页
通过圆柱定程干涉法测量了Ar在270~333.15K,压力至1000kPa的声学共振频率,修正了热边界层、黏性边界层、声波导管、壳体振动等非理想因素对共振频率测量的影响。通过拟合声学共振频率获得了Ar的第二声速维里系数,实验结果与文献中圆球... 通过圆柱定程干涉法测量了Ar在270~333.15K,压力至1000kPa的声学共振频率,修正了热边界层、黏性边界层、声波导管、壳体振动等非理想因素对共振频率测量的影响。通过拟合声学共振频率获得了Ar的第二声速维里系数,实验结果与文献中圆球定程干涉法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第二声速维里系数回归了方阱势能模型的参数,根据回归结果计算了Ar的第二维里系数,在150~450K范围与标准状态方程的计算偏差小于0.4cm3.mol-1。通过圆柱定程干涉法确定的第二维里系数与圆球定程干涉法的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维里系数 圆柱定程干涉法 气相声速 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音速喷嘴气体流量的湿度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春辉 王池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60-164,共5页
湿度对通过音速喷嘴的气体流量测量存在影响,需要修正.国际上存在多种修正方法,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基本一致,而我国目前多法并用,尚未统一,不利于检定和工业生产.针对当前六种国际国内常用的修正方法从试验验证、适用范围和计算便易程度... 湿度对通过音速喷嘴的气体流量测量存在影响,需要修正.国际上存在多种修正方法,但在一个国家内部基本一致,而我国目前多法并用,尚未统一,不利于检定和工业生产.针对当前六种国际国内常用的修正方法从试验验证、适用范围和计算便易程度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ISO方法明显占优.对六种修正方法在(20~30)℃、(90~110)kPa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表明:六种方法间的最大差异仅为0.17%,都可以使用.根据综合比较结果,建议我国统一采用ISO的修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流量 音速喷嘴 湿度 修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准声学温度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段宇宁 林鸿 +1 位作者 张金涛 段远源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1-6,共6页
热力学温度是一切温度测量(包括国际实用温标)的基准,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基本的温度.声学温度计是测量中低温区热力学温度精度最高的方法之一,也是定容理想气体温度计最有效的替代方法之一.综述了声学温度计测量热力学温度的研究进展,分... 热力学温度是一切温度测量(包括国际实用温标)的基准,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基本的温度.声学温度计是测量中低温区热力学温度精度最高的方法之一,也是定容理想气体温度计最有效的替代方法之一.综述了声学温度计测量热力学温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建立声学温度计的最主要方法-球共鸣声学法的测量原理及其进展,并对声学温度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声学温度计 热力学温度 球共鸣声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