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7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周缘中-新生代钾盐矿床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
1
作者 王立成 吴驰华 +1 位作者 张华 龚大兴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1042,共29页
表生钾盐成矿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现有钾盐矿大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周缘,时代为中-新生代,然而钾盐矿床聚集和保存机制仍然不清,制约了钾盐找矿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原周缘各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的若干进展。思茅-呵... 表生钾盐成矿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现有钾盐矿大多集中在青藏高原周缘,时代为中-新生代,然而钾盐矿床聚集和保存机制仍然不清,制约了钾盐找矿的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原周缘各盆地钾盐成矿研究的若干进展。思茅-呵叻钾盐成矿带成矿时代为中-晚白垩世,但盆地间含钾序列对比困难;成钾卤水与海水相关,但其源-汇系统在陆相环境中受到了构造地貌-气候的共同作用;提出干旱背景下风成砂岩-钾盐指状交叉叠置的模式。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是固体钾盐的有利时期,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至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以及雷口坡组四段第二亚段是富钾卤水的有利聚集期;但固体钾盐和富钾卤水的成因和模式仍待进一步研究。察尔汗盐湖成钾作用具有在晚更新世以来短时爆发的特点,地表河水可能是重要的补给来源,构造作用在含盐盆地迁移和深部卤水富集中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构造-古地理作用是制约海/陆相钾盐成矿和保存的核心因素,控制了含蒸发岩盆地古气候、海水成分变化和盆地封闭条件,以及成钾期后改造、变形和保存。本文提出今后的研究要注重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要以构造-古地理为主线,创新出适合各盆地自身地质规律的成钾模式;未来的找钾突破重点是明确成钾后期构造改造和保存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塔里木、四川和思茅盆地等今后重点研究和勘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 构造作用 古气候 盐构造 成矿机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一个新的研究喜马拉雅山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基地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耀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1-1145,共5页
喜马拉雅山区的高海拔冰雪覆盖使主山体两侧形成下泄流,而在强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下,无冰雪覆盖的周边山体形成山谷风环流。上述两者叠加形成地气间的强烈交换过程。这种交换过程使得地面的物质和能量与北半球自由大气相联系,将青藏高... 喜马拉雅山区的高海拔冰雪覆盖使主山体两侧形成下泄流,而在强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下,无冰雪覆盖的周边山体形成山谷风环流。上述两者叠加形成地气间的强烈交换过程。这种交换过程使得地面的物质和能量与北半球自由大气相联系,将青藏高原置于全球变化的背景中。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建站背景及其研究喜马拉雅山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介绍了台站建设及其在该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所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北坡 地气相互作用 综合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滤波模型的青藏高原根系层土壤水分估算研究
3
作者 宋雨曦 苏建宾 +1 位作者 文军 郑东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高精度、长时序的土壤水分数据对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青藏高原土壤水分研究大多聚焦表层土壤水分的卫星反演,根系层土壤水分的估算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青藏高原五个土壤水分观测网络(狮泉河、帕里、那曲、黑河... 高精度、长时序的土壤水分数据对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青藏高原土壤水分研究大多聚焦表层土壤水分的卫星反演,根系层土壤水分的估算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青藏高原五个土壤水分观测网络(狮泉河、帕里、那曲、黑河上游、玛曲)数据,本文系统评估了指数滤波模型在青藏高原不同气候与下垫面区域估算根系层(10 cm/20 cm/40 cm)土壤水分的适用性,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植被)对模型特征时长参数T值的影响,最后评估了利用三种方法(各观测网络或青藏高原站点最优T值(Topt)中位数、随机森林模型)获取的区域T值估算青藏高原根系层土壤水分的可靠性。研究发现:(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系层与表层土壤水分的相关性降低,而其空间异质性增大,导致指数滤波模型的应用精度降低,而模型T值及其空间异质性增大;(2)空间上随着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根系层与表层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增大,而其空间异质性降低,使得指数滤波模型的应用精度上升,而其在区域内不同站点应用精度的差异呈现降低趋势;(3)土壤性质尤其是砂土含量是控制青藏高原区域T值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T值的获取对指数滤波模型在青藏高原的应用精度影响较小,当前常用的区域Topt中位数和随机森林模型均能获取相对合理的区域T值和取得一致且相对准确的模拟结果。本研究的发现有望推动利用指数滤波模型基于卫星表层土壤水分资料准确获取青藏高原根系层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指数滤波模型 根系层土壤水分 不同气候与下垫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群沉积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
4
作者 王立成 李亚林 +4 位作者 沈立建 韩中鹏 彭恒 李祥辉 魏玉帅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119,共19页
青藏高原新生代发育伦坡拉陆相盆地群(伦坡拉和尼玛盆地等)以及贡觉陆相盆地群(芒康、囊谦和贡觉盆地等),不仅是高原隆升沉积响应的记录,也是油气资源的潜在赋存地,特别是伦坡拉盆地还获得了西藏迄今唯一发现的工业油藏。然而,对这些陆... 青藏高原新生代发育伦坡拉陆相盆地群(伦坡拉和尼玛盆地等)以及贡觉陆相盆地群(芒康、囊谦和贡觉盆地等),不仅是高原隆升沉积响应的记录,也是油气资源的潜在赋存地,特别是伦坡拉盆地还获得了西藏迄今唯一发现的工业油藏。然而,对这些陆相盆地群的沉积时代、盆地性质以及烃源岩层位与资源潜力等还存有争议,特别是对东部的贡觉陆相盆地群的认识程度很低,严重制约了其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实施以来,有关这些新生代陆相盆地的地层时代、古环境和古气候演化、以及古高度演变等方面的新证据、新认识不断涌现,为探讨这些盆地油气的成藏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系统论述陆相盆地群的地层时代与沉积演化,对盆地群烃源岩发育的层位、特征与油气潜力开展了对比,揭示富有机质聚集的机制,提出伦坡拉盆地群的油气资源潜力明显优于贡觉盆地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资源潜力 地层时代 盆地演化 陆相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富锂温泉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初探
5
作者 潘晟 赵平 +5 位作者 杨照应 官辉 国卫 刘晓明 孙亚莉 岳雅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49,共12页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基于现有资料,编制了青藏高原温泉Li含量分布图,探讨了富Li温泉在大地构造上的分布特征。通过多种同位素示踪分析,我们认为富Li温泉的锂组分主要源于围岩淋滤,地壳深部热源为水-岩相互作用提供了热能。地热水在上升通道中发生水-气两相分离,也将促使Li组分富集,富集系数可达1.4。在深循环过程中,地热水的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记载着深部岩石的地球化学信息,这对于深刻理解大陆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富Li温泉 分布特征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与火之歌:G109 青藏高原自驾行
6
作者 李嘉奇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4年8月,我来到心心念念的青藏高原,开启了一段沿G109国道从拉萨至格尔木的自驾之旅。飞机降落的一刹那,高原凉爽的气息和微风便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刚出贡嘎机场,这片土地的绮丽便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平坦的草原无尽延伸,裸露的岩... 2024年8月,我来到心心念念的青藏高原,开启了一段沿G109国道从拉萨至格尔木的自驾之旅。飞机降落的一刹那,高原凉爽的气息和微风便驱散了旅途的疲惫。刚出贡嘎机场,这片土地的绮丽便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平坦的草原无尽延伸,裸露的岩层突兀而起,如巨人的手指直插云霄。岩石的纹理斑驳绮丽,记录着亿万年地质变迁的痕迹。而我仅距此巨大岩层数百米外,却如同直面百丈巨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与火之歌 地质变迁 贡嘎机场 绮丽 青藏高原 自驾 格尔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变化研究
7
作者 张天诏 杨威 +6 位作者 赵传熙 王忠彦 何震 王永杰 邬光剑 李久乐 安宝晟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近期的冰面高程变化幅度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68—2021年廓琼岗日小型冰斗冰川的面积从(1.444±0.013)km^(2)缩减至(0.712±0.001)km^(2),萎缩幅度达到50.7%,冰川末端退缩平均速率约为(6.23±0.71)m·a^(-1)。基于2020—2021年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数据发现,廓琼岗日1号冰川冰面平均高程差达到(-2.41±0.69)m,冰川末端高程变化大于3 m,中部的冰面高程下降幅度在1.5~3 m之间。研究还发现冰川表面河道对冰面高程空间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该冰川表面共发育有13条表面河道,2020—2021年河道向西北方向偏移约2 m。冰面河道的向下侵蚀与侧向消融导致末端冰面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无人机 念青唐古拉山 廓琼岗日1号冰川 冰面高程变化 冰面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8
作者 贺玉琴 安宝晟 +3 位作者 李久乐 王传飞 王忠彦 王伟财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381-401,共21页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与人类命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其质量水平与变化规律备受关注,但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阐述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监测现状,综述青藏高原及其主要江...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与人类命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其质量水平与变化规律备受关注,但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阐述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监测现状,综述青藏高原及其主要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在青藏高原典型江河流域系统开展大气环境质量观测研究的建议思路,将为青藏高原重要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研究与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服务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质量 青藏高原 江河流域 观测 模拟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内陆大气污染物科学研究——以纳木错站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殷秀峰 康世昌 +1 位作者 张强弓 张国帅 《自然杂志》 2020年第5期373-378,共6页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自身大气污染物排放少,空气相对洁净,是大气污染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纳木错站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该站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整体平均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全球大陆大气背景...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地理位置特殊。青藏高原自身大气污染物排放少,空气相对洁净,是大气污染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纳木错站位于青藏高原内陆,该站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整体平均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全球大陆大气背景监测站。尽管喜马拉雅山高耸于青藏高原南部,但由南亚释放的大气污染物仍然能够在大气环流的传输下,向北跨越喜马拉雅山进入青藏高原内陆,引起纳木错站大气污染物事件级污染。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在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不同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内陆纳木错站开展了多种大气污染物研究,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高原大气污染物科学研究,为中国国际环境谈判提供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纳木错 大气污染物 长距离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 被引量:150
10
作者 鲁安新 姚檀栋 +2 位作者 王丽红 刘时银 郭治龙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3-792,共10页
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利用地形图、航空照片、TM卫星遥感资料和其它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冰川和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0—2000年期间,在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最大可能蒸散降低的背景... 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利用地形图、航空照片、TM卫星遥感资料和其它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冰川和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0—2000年期间,在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最大可能蒸散降低的背景下,研究区内不同地区湖泊的面积变化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差异.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纳木错和色林错地区的主要湖泊以扩大为主,而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黄河源地区的主要湖泊则基本上全面萎缩.研究区的冰川在1960—2000年期间以退缩为主,但各地退缩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技术 湖泊变化 冰川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73
11
作者 汤吉 詹艳 +5 位作者 赵国泽 邓前辉 王继军 陈小斌 赵俊猛 宣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05-1216,共12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沿玛沁—兰州—靖边剖面进行62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采用Robust技术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张量阻抗分解.分析了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区域走向.采用RRI二维反演技术进行了资料的反演解释,二维剖面的电性结构显示:(1)玛沁断裂带、兰州深断裂带、马家滩—大水坑断裂带将剖面分为4个电性区块:巴颜喀拉地块、秦祁地块、边界带和鄂尔多斯地块.(2)区块1、2和4的地壳电性结构有类似特点:上地壳为高阻层,下地壳上部为低阻带,下地壳下部到上地幔电阻率随深度逐渐升高.区块3电性成层性差、结构复杂,是现今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3)玛沁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罗山—云雾山断裂带为较陡立的超壳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壳内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玛沁—兰州—靖边 电性结构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亓伟伟 牛海山 +2 位作者 汪诗平 刘艳杰 张立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13-1722,共10页
低温被广泛认为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首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增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初级生产力,但是也可能由于土壤水分、N素营养状况的改变形成新胁迫而抑制生产力提高。此外,生态系统呼吸由于增温而提高的幅度也可能高于初级生产力提... 低温被广泛认为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首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增温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初级生产力,但是也可能由于土壤水分、N素营养状况的改变形成新胁迫而抑制生产力提高。此外,生态系统呼吸由于增温而提高的幅度也可能高于初级生产力提高的幅度,造成总碳库平衡的改变。利用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实测数据对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iome-BGC(V.4.2)进行了参数化,并利用研究区实测土壤水分(0-40 cm)和其它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证明模型模拟结果较为可靠。模型使用2005-2008年的海北气象站实测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水等作为驱动数据,模拟了增温1.2-1.7℃下青藏高原海北定位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并整合分析增温试验平台上已发表的试验,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增温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弱的碳汇,短期增温导致系统净碳固定增加。增温直接影响系统碳通量,也通过土壤水分和土壤矿化氮变化间接影响碳通量,相比土壤水分和氮素,增温对影响碳通量变化过程中的效应更大;研究也揭示,在增温条件下,植物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量小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土壤矿化氮量,土壤矿化氮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 增温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NEE 水分 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马耀明 姚檀栋 +5 位作者 王介民 胡泽勇 石川裕彦 马伟强 M.Menenti 苏中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15-1223,I0001-I0007,共16页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9年多,并且已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9年多,并且已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的情况,并利用观测资料给出了局地能量分布(日变化和月际变化)特征。复杂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研究是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卫星遥感的应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即实现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主要初衷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利用卫星遥感观测(Landsat-7ETM)资料结合地面观测的方法,计算得到了相关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上的地表温度、地表反射率、标准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校准的调整土壤植被指数(MSAVI)、植被覆盖度和叶面指数(LAI)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分布图像,所得结果基本可信。为了得到整个青藏高原复杂地表的热通量分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正在与其他研究单位一起建立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过程监测系统(MORP)。最后介绍了该监测计划和已建立的3个综合观测研究站及如何利用建立的台站把站点观测的热通量推广到整个青藏高原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AME/Tibet CAMP/Tibet 局地能量分布 区域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北降水变化差异研究 被引量:48
14
作者 段克勤 姚檀栋 +2 位作者 王宁练 田立德 徐柏青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6-732,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1960—2004年近45 a气象台站年降水记录,对高原中东部年降水做了空间变化分析,发现高原以唐古拉山为界,高原南北降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高原南部和东北部降水几乎成相反的变化.进一步分析5个重建的长时间降水序列,发... 利用青藏高原1960—2004年近45 a气象台站年降水记录,对高原中东部年降水做了空间变化分析,发现高原以唐古拉山为界,高原南北降水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高原南部和东北部降水几乎成相反的变化.进一步分析5个重建的长时间降水序列,发现青藏高原南北降水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百年时间尺度上,过去600 a高原南北降水变化都在1740年和1850年左右发生突变.1740年以前,整个高原北部降水都在波动中增加,而高原南部在减小;1740—1850年期间,高原北部降水在波动中减小,而高原南部在增加;1850年以后,高原北部降水又在波动中增加,而高原南部降水在减小.高原南北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主要是由季风和西风带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进展和回顾 被引量:35
15
作者 马耀明 胡泽勇 +14 位作者 王宾宾 马伟强 陈学龙 韩存博 李茂善 仲雷 谷良雷 孙方林 赖悦 刘莲 谢志鹏 韩熠哲 袁令 姚―楠 石兴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1262,共22页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qu...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Ⅱ)"、"全球能量水循环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青藏高原观测研究平台"(TORP)及"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等观测研究项目,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大气边界层过程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及卫星遥感应用研究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系统归纳总结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试验,分别从地气相互作用过程观测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观测研究、地面和大气热源观测与估算研究、地表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以及地气相互作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等方向,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并且针对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以及模式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研究在这几个方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大气边界层过程 数值模拟 遥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秋生 高原 +1 位作者 王绪本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9-801,共13页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部机制等研究进展显著.本专辑收录33篇论文,主要分布在深部结构与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各向异性与变形、断裂性质与地震活动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围绕这些论文,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上地幔结构 深部构造 变形 断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被引量:49
17
作者 赵平 李跃清 +26 位作者 郭学良 徐祥德 刘屹岷 唐世浩 肖文名 师春香 马耀明 余兴 刘辉志 假拉 谌芸 柳艳菊 李建 罗达标 曹云昌 郑向东 陈军明 肖安 远芳 陈东辉 潘旸 胡志群 张胜军 董立新 胡菊旸 韩帅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3-860,共28页
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 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验开始, TIPEX-Ⅲ在高原西部狮泉河、改则和申扎新建全自动探空系统,填补了高原西部缺少常规探空站的空白;在高原中、西部建成土壤温、湿度观测网;实施了高原尺度和那曲区域尺度的边界层观测,那曲多型雷达和机载设备的云降水物理特征综合观测,高原多站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成分观测。在研究成果方面,项目结果指出,在高原中、西部草原、草甸和裸土下垫面状况下地表热量湍流交换系数和感热通量明显低于过去较早的估计值;高原主体的对流云活动主要不是来自南亚季风区的向北传播,而可能是局地发展所致;揭示出那曲对流云日变化特征、云宏微观特征以及云中水不同相态之间的转化机制,提出了夏季高原加热在维持亚洲大气"水塔"中的作用,以及高原加热对亚洲、非洲、北美洲气候的调节作用。在数值预报模式中,Γ分布比M-P分布更适合于高原雨滴谱特征,通过改进高原热传导过程参数化方案可以降低模式中高估的地表感热,并提升模式对中国中、东部雨带的模拟能力;此外,考虑青藏高原关键区信号可以提升中国中、东部降水的预报技巧。TIPEX-Ⅲ还带动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天气业务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观测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国家级土壤湿度、水汽含量等遥感产品和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融合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数据共享业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外场观测 数据加工处理 天气气候机理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魏达 旭日 +1 位作者 王迎红 姚檀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2-419,共8页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大,对高寒草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研究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并为动态碳-氮耦合模式在高寒生态... 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大,对高寒草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研究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并为动态碳-氮耦合模式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参数化与检验提供数据支持,于2008年7-9月,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高寒草原开展了主要温室气体通量(CO2,CH4,N2O)及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纳木错高寒草原生态系统CH4,N2O通量和CO2排放分别为:-0.047 mg.m-2.h-1,0.49μg.m-2.h-1和208.2 mg.m-2.h-1;在季节尺度上,土壤温度与CO2排放呈显著正相关,与N2O和CH4通量线性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与CH4和N2O通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CO2通量无显著相关。在日变化尺度上,土壤湿度稳定,土壤温度变化与N2O和CO2通量成正相关,对CH4通量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温室气体 环境因子 纳木错地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扎当冰川物质平衡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周广鹏 姚檀栋 +3 位作者 康世昌 蒲健辰 田立德 杨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0-365,共6页
最新观测表明,青藏高原扎当冰川2005/2006年度物质平衡量为-306.42×104m3,相当于-1547.57 mm水当量,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扎当冰川出现如此大的负平衡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实属罕见,这可能与影响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区域气候状况和局... 最新观测表明,青藏高原扎当冰川2005/2006年度物质平衡量为-306.42×104m3,相当于-1547.57 mm水当量,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扎当冰川出现如此大的负平衡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实属罕见,这可能与影响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区域气候状况和局地气候因素的差异有关系.物质平衡出现较大的负值和零平衡线位置升高的状况,强烈反映了扎当冰川对气候变暖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当冰川 物质平衡 零平衡线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4
20
作者 徐强 赵俊猛 +1 位作者 崔仲雄 刘明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01-3008,共8页
本文使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25个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泊松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厚度由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约60km,向邻区的印支... 本文使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25个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台站下方的Moho深度、泊松比以及地幔过渡带的厚度.计算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厚度由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约60km,向邻区的印支地体以及扬子板块分别减薄为约38km和约42km;②羌塘地体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5~0.28,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中基性岩石,推测与下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松潘—甘孜块体、印支块体和扬子板块的泊松比为0.25~0.26,主要为中酸性岩石组分.缺乏高的泊松比(≥0.30)分布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但是不排除局部部分熔融的存在;③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羌塘地体内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范围为10~26km的地幔过渡带增厚区域,其对应着地幔过渡带内100℃~260℃的温度降低,可以推断与此异常区域的地幔过渡带内存在俯冲的板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s波接收函数 地幔过渡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