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湿度模拟及参数优化——以黑河上游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少波 陈报章 +5 位作者 车涛 张慧芳 陈婧 车明亮 林晓凤 郭立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43-656,共14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阿柔冻融观测站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观测资料,对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0)和动态陆面过程模式(DLM)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土壤湿度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能够较好的反映浅层(<40 cm)土壤湿度动...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阿柔冻融观测站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观测资料,对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0)和动态陆面过程模式(DLM)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土壤湿度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能够较好的反映浅层(<40 cm)土壤湿度动态变化,然而显著低估非冻结期土壤湿度;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湿度模拟敏感性分析发现模式模拟土壤湿度偏干可能与模式中土壤有机质方案不足有关。在此基础上改进DLM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冻土液态水渗透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新参数化方案显著提高了高寒、高有机质含量地区模式土壤湿度模拟,平均偏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差(MSE)和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032 m^3·m^(-3),0.078 m^3·m^(-3),0.010 m^3·m^(-3)和0.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陆面过程 CLM D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下游五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差异性解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任志国 马明国 宋怡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8-605,共8页
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会对大气CO_2浓度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极端干旱区。通过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四道桥的混合林、胡杨、柽柳、农田及裸地的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胡杨柽柳混合林&... 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化会对大气CO_2浓度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极端干旱区。通过对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四道桥的混合林、胡杨、柽柳、农田及裸地的土壤呼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排序:胡杨柽柳混合林>柽柳>农田>胡杨>裸地,各类型的5 cm处土壤温度和湿度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温度在22~35℃,土壤湿度集中在13%~61%的变化范围。探究了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空气温度及空气湿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发现它们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表明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植被类型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各省城市化水平预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小江 钟方雷 +2 位作者 毛锦凰 宋晓谕 黄春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城市化水平预测与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息息相关。基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以各省区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分组,结合IPCC 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发展特征设置模型参数,运用Logistic模... 城市化水平预测与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息息相关。基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以各省区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分组,结合IPCC 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发展特征设置模型参数,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我国各省区2016—2050年城市化水平。结果表明,到2050年,各省区(除天津、北京、上海、西藏外)在5种典型SSPs下城市化水平收敛于75%左右。其中,SSP1、SSP3、SSP4、SSP5路径下,各省城市化水平比较趋同。而在SSP2路径下,全国总体上从东部到西部城市化程度逐渐降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梯次递减性。5种SSPs路径下城市化速度方面,基本上呈现出中西部快而东部慢、西南快而东北慢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高收入省份不同路径下的城市化水平差别小,而中低收入省份的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LOGISTIC模型 城市化水平预测 各省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黑河湿地近15 a来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碳储量价值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任敏 王海波 《干旱气象》 2020年第5期828-833,877,共7页
湿地是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景观和碳库之一,具有较大的生态价值功能。以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资料,监测分析近15 a来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 湿地是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景观和碳库之一,具有较大的生态价值功能。以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资料,监测分析近15 a来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利用文献计量法对湿地碳储量进行估算,探讨2000年以来湿地碳储存价值功能变化。结果表明:近15 a来,保护区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景观整体呈破碎化和复杂化趋势,湿地总面积呈先减少后缓慢增加趋势,人类活动干扰加剧,湿地碳储量及其价值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其中,2014年保护区湿地总碳储量约2.99×10^5 t,其碳储量价值约2.48×10^8元,较2000年分别减少5.9×10^4 t和5.2×10^7元。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区的建立,湿地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湿地 景观格局 碳储量及其价值 Landsat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玉米农田光合作用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菲楠 田志伟 王维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4-232,共9页
基于"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与气象资料,拟合了张掖地区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估算玉米的植物光合作用,分析光合作用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张掖地区玉米农田土壤呼... 基于"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的涡动相关通量观测数据与气象资料,拟合了张掖地区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估算玉米的植物光合作用,分析光合作用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张掖地区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与4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相关性最大,选取该深度处土壤温度和水分拟合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单因子拟合模型均不适用于6月下旬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拟合,确定了以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为双因子的非线性双幂模型及其参数.考虑植物光合作用时,地表能量闭合率的提升幅度为2.0%~3.5%,平均约2.7%.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呼吸作用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日变化趋势,前者峰值比后者提前近2 h;与土壤呼吸作用相比,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剧烈,变化幅度也较强.准确拟合土壤呼吸速率对植物光合作用估算有很大影响,对于地表能量闭合率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贡献不容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光合作用 碳交换 能量闭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版数字黑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
作者 吴阿丹 史艳梅 +2 位作者 郭建文 李建轩 李恒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6-1616,共11页
随着黑河流域时空数据的快速增长,已有的黑河信息系统在共享效率、数据分析及平台架构等方面存在缺陷,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本研究针对目前平台的缺陷重新设计新版数字黑河信息系统(NDHRIS)的整体框架,从观测、数据及模型三个角度实... 随着黑河流域时空数据的快速增长,已有的黑河信息系统在共享效率、数据分析及平台架构等方面存在缺陷,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本研究针对目前平台的缺陷重新设计新版数字黑河信息系统(NDHRIS)的整体框架,从观测、数据及模型三个角度实现新版数字黑河信息系统的新功能。首先从基础设施、服务及应用三个层面介绍系统整体设计,其次详细阐述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功能改进,最后,讨论了该系统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该系统已业务化运行,数据量超过5 T,共1058条元数据,向大约100个研究所和50个项目提供了大约8 TB数据集和5000个数据服务,有效提升了黑河流域科学数据的共享效率,支撑全球寒区监测计划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观测实验 信息系统 数据共享 数据可视化 模型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主被动微波遥感的高分辨率地表冻融状态识别
7
作者 张晨 晋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822,共15页
为细致刻画地表冻融状态及其年循环特征、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需要进行高分辨率(1 km)的地表冻融状态识别。被动微波的低空间分辨率,无法精细描述地表冻融状态的空间变化;主动微波(合成孔径雷达)能以较高... 为细致刻画地表冻融状态及其年循环特征、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需要进行高分辨率(1 km)的地表冻融状态识别。被动微波的低空间分辨率,无法精细描述地表冻融状态的空间变化;主动微波(合成孔径雷达)能以较高的分辨率识别地表冻融状态,但其低时间分辨率无法准确捕捉春秋季地表冻融转换。融合主被动微波遥感信息,发展高分辨率地表冻融状态识别算法对细致刻画地表冻融状态、生产高分辨率地表冻融遥感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温湿度观测网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以升/降轨Sentinel-1σ0 VV(垂直极化后向散射)、SMAP TbV(垂直极化亮温)和辅助时空信息为输入,构建融合多源信息的高分辨率(1 km)地表冻融状态识别算法。结果表明:在降轨时,有/无主动微波信息,地表冻结期(每年1—3月)识别精度分别为100.0%/97.8%;地表融化期(每年6—10月)识别精度分别为99.1%/99.4%;地表冻融转换时期(每年4—5月)的识别精度为82.0%/74.1%;地表融冻转换时期(每年11—12月)的识别精度为95.1%/90.0%,精度有所下降。其原因是主要受到海拔、坡向及土壤质地的影响。通过对输入变量重要性排序,分析其在随机森林中的贡献可知,DOY(儒略日)、Tb_(V)、LAI(叶面积指数)、LST(地表温度)、σ_(VV)^(0)、坡向是必要的输入变量。其中σ_(VV)^(0)虽然排在第五位,但去除σ_(VV)^(0),算法在地表冻融转换时期的识别精度下降显著(春/秋季精度分别下降23.7%、9.4%),证明主动微波信息对于提高算法识别精度的重要性,因此在主动微波信息可获取时,应融合主被动微波信息进行地表冻融状态识别。高分辨率的地表冻融状态可准确划分地表的稳定冻结期、稳定融化期及冻融转换期,并反映地表冻融转换时期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冻融状态 主被动微波 高空间分辨率 随机森林分类算法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影像Web共享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阿丹 郭建文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9-1214,共6页
研究海量遥感数据在Web共享中所需要的网络支撑环境、数据自动入库、数据自动传输、影像高效查询等关键运行技术。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与设计了针对海量遥感数据的可视化查询、浏览及下载功能,并基于Web服务等相关计算机技... 研究海量遥感数据在Web共享中所需要的网络支撑环境、数据自动入库、数据自动传输、影像高效查询等关键运行技术。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与设计了针对海量遥感数据的可视化查询、浏览及下载功能,并基于Web服务等相关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海量遥感数据共享原型系统,完成海量遥感数据的Web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自动入库与传输 查询
原文传递
东亚地区植被光合日内变化特征--融合OCO-3和Himawari-8的分析
9
作者 武晶晶 王旭峰 +1 位作者 张松林 李宗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84-9895,共12页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发出的光谱信号,直接反映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强度,对于陆地植被观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SIF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有限,难以捕捉光合作用的日内变化。利用搭载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碳观测...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发出的光谱信号,直接反映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强度,对于陆地植被观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SIF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有限,难以捕捉光合作用的日内变化。利用搭载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碳观测者三号卫星和静止卫星向日葵8号的数据,结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重建了东亚地区2019—2022年生长季内7、8、9月时间分辨率为1h、空间分辨率为0.05°的SIF数据集。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植被SIF值在上午逐渐增加,中午达到峰值,下午逐渐减小。不同月份的SIF日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与夏季阳光充足和气温较高相关。不同植被类型间的SIF日内变化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光合作用响应性上的特征。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东亚地区植被的时空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农业生产及气候变化响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轨道碳观测者三号(OCO-3) 向日葵8号(Himawari-8) 随机森林模型 日变化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微波遥感在地表冻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宝刚 晋锐 +1 位作者 赵泽斌 亢健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3-201,共9页
地表冻融过程强烈影响着地气能量交换、地表径流、作物生长和碳循环等陆地表层过程,利用微波遥感监测地表冻融循环及其相关的地表信息对气候的响应和反馈显然极其重要。随着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 mission)、SMAP(Soil ... 地表冻融过程强烈影响着地气能量交换、地表径流、作物生长和碳循环等陆地表层过程,利用微波遥感监测地表冻融循环及其相关的地表信息对气候的响应和反馈显然极其重要。随着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 mission)、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 mission)计划的实施,相对于早期广泛使用的C、X、K和Ka微波波段,L波段具有更低的频率、更深的穿透深度以及对土壤介电常数变化的敏感性,不仅被用于传统的地表冻融状态监测,还被扩展应用于估算土壤冻结深度、冻结速率、相变水含量等信息,显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回顾了近年来被动微波遥感在地表冻融循环监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含遥感监测原理、微波传感器、遥感算法等方面,重点介绍和总结了L波段在地表冻融循环遥感监测中的前沿研究,并对其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冻融循环 介电常数 微波遥感 L波段
原文传递
机载L波段微波辐射计数据反演表层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增艳 王建 车涛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土壤水分是联系地球表层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准确监测土壤水分对区域气候、生态、水文及农业生产研究意义重大。机载L波段微波辐射计提供了获取区域土壤水分"真值"的有效手段。结合黑河中游航空试验中的多源遥感及地面观... 土壤水分是联系地球表层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准确监测土壤水分对区域气候、生态、水文及农业生产研究意义重大。机载L波段微波辐射计提供了获取区域土壤水分"真值"的有效手段。结合黑河中游航空试验中的多源遥感及地面观测,发展了一种基于0°入射角的L波段被动微波亮温数据的单通道土壤水分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3景约700m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水分反演结果。并对其反演结果进行了点尺度、面尺度和村社尺度3种不同空间尺度上的验证,结果显示:L波段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在点尺度上的验证精度在0.035~0.055m3/m3之间;面尺度上验证精度略高于点尺度,其验证偏差在0.02m3/m3以内;反演土壤水分与村社尺度的灌溉数据,即距前次灌溉的间隔日数,在空间上负相关关系明显,二者间相关系数约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WATER PLMR 土壤水分 被动微波 尺度
原文传递
MODIS LST产品青藏高原冻土图的精度验证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亚亚 杨成松 车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8,共9页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大大提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类和制图效率,并降低在环境恶劣、地形复杂的高寒区域所需的观测要求,从而避免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为了验证基于MODIS LST产品制作的青藏高原冻土图的精度,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温泉区...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大大提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类和制图效率,并降低在环境恶劣、地形复杂的高寒区域所需的观测要求,从而避免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为了验证基于MODIS LST产品制作的青藏高原冻土图的精度,通过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的温泉区域和西北部的西昆仑山地区对1∶400万青藏高原冻土图、1∶300万青藏高原冻土图、基于MODIS LST产品青藏高原冻土图进行综合验证,以此评估基于MODIS LST产品的青藏高原冻土图精度。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数据制作的青藏高原冻土图较已有冻土图能够更好反映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存在差异的地方大多是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过渡的边缘区域,形成原因主要是制图时间差异,此外还有坡度、坡向、植被、积雪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LST 冻土制图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遥感:助力“三极”大科学计划 被引量:6
13
作者 车涛 李新 +1 位作者 李新武 江利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4-493,共10页
冰冻圈遥感学是冰冻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文章对冰冻圈遥感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遥感方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冰冻圈遥感的总体进展,重点对我国冰冻圈遥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最后对... 冰冻圈遥感学是冰冻圈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文章对冰冻圈遥感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遥感方法进行了概述,并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冰冻圈遥感的总体进展,重点对我国冰冻圈遥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最后对冰冻圈遥感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探讨了冰冻圈遥感助力我国即将开展的“三极”大科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遥感 三极 科学计划
原文传递
基于Copula函数的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艳 侯金亮 黄春林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8-824,共7页
Copula函数能够用于构建粗尺度数据与细尺度数据间的二维联合分布实现降水、土壤湿度空间降尺度。为了探讨Copula函数在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研究中的适用性,选取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作为研究区,以2012年7月10日ASTER、MODIS地表温度影像... Copula函数能够用于构建粗尺度数据与细尺度数据间的二维联合分布实现降水、土壤湿度空间降尺度。为了探讨Copula函数在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研究中的适用性,选取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作为研究区,以2012年7月10日ASTER、MODIS地表温度影像作为数据源,开展基于Copula函数的地表温度空间降尺度研究,并利用地面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对降尺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Copula函数的空间降尺度方法能够较好地刻画出细尺度像元的温度值,但是不易捕捉到地表温度突变区域的细节信息;能够显著地提高热红外遥感影像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数据的精度,MAE和RMSE分别从2.99K、3.87K减小至1.51K、2.36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COPULA函数 空间降尺度 黑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的第三极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未来变化预测
15
作者 王冰泉 冉有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807,共10页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的重要指标,预测第三极地区未来最大冻结深度的变化,对于理解该区域的环境变化,指导生态保护、农牧业生产、工程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基准时期(2000s)良好训练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使用集合模拟策略,... 最大冻结深度是季节冻土的重要指标,预测第三极地区未来最大冻结深度的变化,对于理解该区域的环境变化,指导生态保护、农牧业生产、工程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基准时期(2000s)良好训练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使用集合模拟策略,预测了2050s和2090s第三极地区在4种SSP情景下最大冻结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可持续路径(SSP126)、中间路径(SSP245)、区域竞争路径(SSP370)和化石燃料为主发展路径(SSP585)情景下,不包括多年冻土退化为季节冻土的区域,相对于基准期,季节冻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到21世纪末将分别减小10.41 cm(11.69%)、24.00 cm(26.95%)、37.71 cm(42.34%)和47.71 cm(53.57%)。最大冻结深度的减小具有海拔依赖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最大冻结深度减小的速率变大,但是海拔超过5000 m后,最大冻结深度减小速率逐渐减小,这与升温的海拔依赖性较为一致。最大冻结深度的变化也与生物群区有关,在4种SSP情景下,山地草地和灌木区的最大冻结深度减小速率最快,到21世纪末平均每十年分别减小1.80 cm、3.77 cm、5.77 cm和7.24 cm。分流域来看,青海湖流域减小速率最快。模拟预测结果可通过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DOI:10.11888/Cryos.tpdc.273002)下载使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理解第三极季节冻土的未来变化及其生态水文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与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极 青藏高原 亚洲高山区 季节冻土 最大冻结深度 海拔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16
作者 陈兵兵 盖迎春 +5 位作者 宋忠航 吴向楠 艾宇 杨映 王生棠 刘宇烁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267,共10页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祁连山地区2000—2020年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子对流域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祁连山地区生态质量保持不变、退化和改善的比重分别约为78.19%、4.25%和1...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祁连山地区2000—2020年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子对流域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祁连山地区生态质量保持不变、退化和改善的比重分别约为78.19%、4.25%和17.55%,各子流域生态等级在空间上总体呈现由上游至中下游地区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2)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和柴达木盆地4个区域生态质量变化有“极化”趋势,即各流域下游、柴达木盆地核心区等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有退化风险,流域中上游及柴达木盆地边缘山地等生态质量中等和良好的区域则持续改善。(3)总体上祁连山各地区自然-人文因子交互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解释力高于自然-自然、人文-人文因子交互,气候和高程对各地区生态质量变化起核心作用,人文因子的影响则差异明显,石羊河和黑河流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和大通河-湟水流域分别主要受到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影响,疏勒河流域受人文因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质量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祁连山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长时间序列地表冻融状态数据集 被引量:4
17
作者 晋锐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0-826,共7页
地表冻结和融化状态的转换表征着陆地表层过程的休眠和活跃,亦可作为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活动的"开关"。本文主要介绍根据双指标冻融状态分类算法和决策树算法制备的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分别为1978~2015年与1987~200... 地表冻结和融化状态的转换表征着陆地表层过程的休眠和活跃,亦可作为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活动的"开关"。本文主要介绍根据双指标冻融状态分类算法和决策树算法制备的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分别为1978~2015年与1987~2009年),该数据集可用于分析中国区域地表冻融循环的开始/结束日期、冻结期、冻结天数、冻结范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可为中国区域的冰冻圈和水文相关研究,以及气候变化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论文 地表冻融状态 微波遥感 长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黑河流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生棠 盖迎春 +2 位作者 王少昆 张晓龙 杨映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232,共12页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严重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为了解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使用Dyna-CLUE模型,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多因素影响下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利用...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严重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为了解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使用Dyna-CLUE模型,预测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多因素影响下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与草本、灌木物种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GDP、与自然村距离等因子共同驱动土地利用变化,2050年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小,提高了灌木、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并使之均匀度更高,种间优势度减小。耕地面积的扩张和耕地集约化导致植物分布不均、多样性减少。将模拟结果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发展趋势相结合能够对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及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应针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促进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并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Dyna-CLUE模型 物种多样性 黑河流域
原文传递
寒旱区内陆河流域碳通量年际变化控制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同红 王旭峰 +4 位作者 张松林 谭俊磊 张阳 任志国 白雪洁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7-1919,共13页
为了解寒旱区内陆河流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控制机制,使用涡度相关技术和气象观测系统同步对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草地、农田、湿地、荒漠、森林)的碳通量和气象环境要素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分析观测数据显示:黑河流域内农田(玉米)... 为了解寒旱区内陆河流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控制机制,使用涡度相关技术和气象观测系统同步对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草地、农田、湿地、荒漠、森林)的碳通量和气象环境要素进行了长期定位观测.分析观测数据显示:黑河流域内农田(玉米)生长季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与总初级生产力(GPP)最大(729.81 g C/m^(2)/a与1184.60 g C/m^(2)/a),戈壁荒漠最小(94.18 g C/m^(2)/a与134.97 g C/m^(2)/a);湿地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Reco)最大(460.22 g C/m^(2)/a),戈壁荒漠最小(41.18 g C/m^(2)/a).黑河上游高寒生态系统温度对NEP、GPP和Reco年际变化的解释度明显高于黑河中下游干旱生态系统,而上游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对NEP、GPP和Reco年际变化的解释度低于中下游干旱生态系统.在上游的高寒生态系统中,各站点间温度与NEP、GPP和Reco为正相关,而在中下游则为负相关.浅层土壤水分在黑河流域内高寒区和干旱区均与生态系统的NEP、GPP和Reco为正相关,上游高寒区浅层土壤水分与NEP、GPP和Reco的相关性要高于深层土壤水分,而中下游干旱区则是深层土壤水分与NEP、GPP和Reco的相关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态系统 环境地质
原文传递
联合同化MODIS地表温度与机载L波段微波亮度温度估计土壤水分
20
作者 曹永攀 黄春林 +1 位作者 陈玮婧 张莹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6-614,共9页
构建了基于通用陆面模型(CoLM,Common Land Model)、微波辐射传输模型L-MEB(Lband Microwave Emission of the Biosphere)和集合平滑算法(EnKS,Ensemble Kalman Smoother)的土壤水分数据同化框架,用于联合同化MODIS地表温度和机载L波段... 构建了基于通用陆面模型(CoLM,Common Land Model)、微波辐射传输模型L-MEB(Lband Microwave Emission of the Biosphere)和集合平滑算法(EnKS,Ensemble Kalman Smoother)的土壤水分数据同化框架,用于联合同化MODIS地表温度和机载L波段被动微波亮温数据。以2012年HiWATER试验期间中游大满超级站为实验站点,分析了3种LAI数据产品对土壤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分析了联合同化地表温度和微波亮度温度对土壤水分估计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LAI数据对土壤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显著,MODIS LAI产品在该研究区显著低估,导致土壤温度模拟结果高估4~6K;同化亮度温度、同化地表温度以及联合同化两者均可以改进土壤水分的估计精度,联合同化地表温度和亮度温度对于土壤水分的改进最为显著,土壤水分同化结果的RMSE减少3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同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EnKS Common Land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