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特色村镇保护监测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柳泽 于丽君 +2 位作者 陆颖 汪波 朱建峰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健全特色村镇监测评估机制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多源时空数据的爆发式增长,特色村镇保护监测的数据来源更为丰富,但数据集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仍有待提升。本文利用无人机和中高分辨率卫星遥...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健全特色村镇监测评估机制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多源时空数据的爆发式增长,特色村镇保护监测的数据来源更为丰富,但数据集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仍有待提升。本文利用无人机和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现场调查数据、互联网信息,系统地开展了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首先,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时空数据,系统构建了2个大类9个小类共38项监测指标,并基于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一个多维特征的分类器,实现土地利用分类信息的高精度提取;其次,为解决监测指标的规范化应用和系统集成问题,研发了特色村镇监测软件模块;最后,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何村村为例,开展特色村镇保护监测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村镇 保护监测 监测指标 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 德清县何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激光PM2.5传感器技术态势研究
2
作者 陈新准 李娜 +6 位作者 张宾 马鹏飞 王大成 陆黎梅 黄树杰 陆大博 刘新雅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为了解当前中国激光PM2.5传感器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使用 HimmPat和Incopat数据库对2010年—2023年国内激光PM2.5传感器技术相关专利进行检索,并从该技术领域的申请态势、专利布局、研发力量、IPC分类和技术功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 为了解当前中国激光PM2.5传感器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使用 HimmPat和Incopat数据库对2010年—2023年国内激光PM2.5传感器技术相关专利进行检索,并从该技术领域的申请态势、专利布局、研发力量、IPC分类和技术功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数量及趋势:中国激光PM2.5传感器技术专利申请总体态势自2013年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达到高锋,申请量高达147件。2) 专利布局方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具有明显数量优势,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北京、浙江和湖北,申请人以企业为主,占比80%。3) IPC分类:该领域IPC技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涉及G01D小类(归属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类别)。4) 技术功效方面,该领域的技术功效重点在于提高精度、提高便利性、降低设备的复杂性、降低成本等,其中,提高精度的专利热点侧重于通过增加检测点,减少误差,提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传感器 PM2.5 专利分析 技术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NDVI与纹理时序特征的地块作物遥感分类
3
作者 史洁宁 吴田军 +3 位作者 黄启厅 骆剑承 任应超 徐欣雨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目的】充分挖掘遥感影像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准确识别地块作物类型,为作物类型空间分布制图、产量估计及农业生产决策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以Google Earth影像为参考,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斯县完整的地块边界,利用多时相Sen... 【目的】充分挖掘遥感影像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准确识别地块作物类型,为作物类型空间分布制图、产量估计及农业生产决策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以Google Earth影像为参考,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斯县完整的地块边界,利用多时相Sentinel-2影像构建地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和时间—纹理二维表征图作为分类特征,NDVI时间序列捕捉作物生长的物候变化,时间—纹理二维表征图捕捉空间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进而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双流架构来联合时间和空间特征实现农田作物的准确识别。【结果】与仅使用NDVI时序的传统方法相比,纳入纹理时序后的方法明显提高分类精度,随机森林的分类精度由0.89提升至0.93,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精度由0.88提升至0.93,表明加入空间特征的纹理时序能有效提升作物分类能力;而使用CNN+LSTM双流架构分类模型进行地块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达0.95,特别是葡萄和冬小麦的分类精度提升效果明显,F_(1)分别提升至0.90和0.92,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分类器,使用CNN+LSTM双流架构可实现更精准的地块作物识别。【建议】在种植结构复杂、农作物生长习性相近的地区进行地块作物遥感分类时,考虑将纹理时序特征纳入分类体系,并使用CNN+LSTM双流架构分别捕捉作物生长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这种综合应用时间和空间信息的方法,能提升地块作物分类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分布 地块尺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间序列 空间纹理特征 CNN+LSTM双流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桥梁难分样本优化的大清河流域水坝遥感检测
4
作者 郭勇 张琳翔 +1 位作者 许泽宇 蔡中祥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1-209,共9页
水坝的检测对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评估等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基于遥感的水坝检测研究主要是基于样本集的算法改进或在小区域上的检测,缺乏在大尺度地学区域的实践应用。而在大区域中,水坝分布稀疏,地表存在更多的桥梁等地物会对水坝的... 水坝的检测对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评估等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基于遥感的水坝检测研究主要是基于样本集的算法改进或在小区域上的检测,缺乏在大尺度地学区域的实践应用。而在大区域中,水坝分布稀疏,地表存在更多的桥梁等地物会对水坝的检测形成显著干扰。为应对这一问题,该文以大清河流域为例,研究大尺度区域内的水坝遥感检测。该文研究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容易与水坝混淆的桥梁作为难分负样本(即容易产生假阳性的样本)参加训练,基于DIOR公开数据集改进适合于水坝提取的神经网络结构;第二阶段是基于优化后的网络以及大区域多源样本数据进行微调训练获取模型,并实现大清河区域的水坝检测。优化后的模型在第一阶段测试中水坝检测F1分数为0.783,在第二阶段大清河流域检测得到了330处水坝,其结果与现有公开的水坝空间分布数据集GRandD相符,且更为详细。结果表明,结合桥梁样本优化训练后的模型可以有效避免对桥梁的误提取,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坝 难分负样本 大清河流域 CenterNet网络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庭院非法种植罂粟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樊姝颖 袁超 田亦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8-88,共11页
我国乡村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庭院非法种植行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当前研究多集中于识别铲除、替代种植以及大区域风险评估,缺乏对庭院非法种植罂粟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的深入分析。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利用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 我国乡村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庭院非法种植行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当前研究多集中于识别铲除、替代种植以及大区域风险评估,缺乏对庭院非法种植罂粟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的深入分析。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利用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多时序开源案件数据的庭院非法种植群体特征、时空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的技术思路。结果表明,河南省非法种植罂粟行为具有明显的人口学和犯罪学特征,2010—2021年期间案情先加剧后减缓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密西疏”的聚集性分布格局,风险人群数量、历史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是驱动非法种植的重要影响因素。首次揭示了庭院非法种植的显著性时空分布模式和多维度乡村犯罪驱动因素,推动了犯罪地理学在毒品治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以为执法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打击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切实提高我国乡村毒品治理工作水平和非法种植打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种植 影响因素 地理统计 空间分析 犯罪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南地区玉米种植适宜性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
6
作者 陈芳淼 李艺 杨光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河南是我国的玉米种植大省,豫东南地区则为省内重要的玉米产区。通过土地种植适宜性评价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管理系统效力。以豫东南地区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地域特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玉米种植适宜性... 河南是我国的玉米种植大省,豫东南地区则为省内重要的玉米产区。通过土地种植适宜性评价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管理系统效力。以豫东南地区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地域特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玉米种植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数(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CEI),完成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本研究经计算得到豫东南地区整体的玉米种植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并最终提取旱地范围内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认为豫东南地区玉米种植适宜性整体较高,98.21%的旱地非常适合或者比较适合种植玉米,这是因为该区域的地形、地势及水热条件互补性为玉米生长提供了一定的环境优势。本研究可为豫东南玉米种植区域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南 玉米 适宜性评价 综合评价指数 GIS
原文传递
增强现实地图载体的空间认知负荷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国永 龚建华 张冬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本文依据增强现实数字地图与地理场景在时空、尺度和语义等的上下文关联性,研究并划分了包括存在上下文关联的地理实体空间载体、模型实体空间载体,以及不存在上下文关联的虚位空间载体三类AR地图载体。选取二维纸质地形晕渲图、三维打... 本文依据增强现实数字地图与地理场景在时空、尺度和语义等的上下文关联性,研究并划分了包括存在上下文关联的地理实体空间载体、模型实体空间载体,以及不存在上下文关联的虚位空间载体三类AR地图载体。选取二维纸质地形晕渲图、三维打印地形实体模型、以及桌面虚位空间3种不同类型载体的AR地图为研究对象,以目标搜索和路径规划为任务目标,开展不同载体AR地图空间认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组实验中三维实体模型载体AR地图的认知负荷指数(CLI)分别为2.53和4.84均显著低于二维地图和虚位载体,具有认知负荷低、沉浸在场感强的认知特征;二维地图载体的认知负荷指数略低于虚位空间载体,但两者并无显著差异;同时,两组实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任务难度提升,二维地图载体和虚位空间载体AR地图的认知负荷显著增加,但三维实体模型载体AR地图的认知负荷未显著增加,表明实体模型载体在面向复杂空间认知任务时具有较低认知负荷的优势。此外CLI和任务难度的同步变化也表明脑电数据对空间认知实验敏感,能有效反映空间认知实验过程中的认知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地图 空间认知 地图载体 三维打印地形模型 虚位空间 认知负荷 脑电实验
原文传递
基于高分遥感的城市内涝数值仿真与风险评价研究
8
作者 薛晓萌 李红旮 +1 位作者 黄晓霞 魏凯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986,共16页
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是城市减灾防灾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高分遥感城市内涝数值仿真评价模型有助于内涝灾前风险识别、灾中情景仿真和灾后损失评估,对指导城市规划和内涝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GF-7卫星立体摄影测量技术... 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是城市减灾防灾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高分遥感城市内涝数值仿真评价模型有助于内涝灾前风险识别、灾中情景仿真和灾后损失评估,对指导城市规划和内涝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GF-7卫星立体摄影测量技术、面向对象分类及水文水动力耦合方法构建城市内涝数值仿真模型,结合水深、流速、影响面积、暴雨频率等因素构建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对深圳大沙河中下游进行实验,并与历史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精度优于82%,与海绵建设前2017年相较,2021年内涝风险区减少3.36%。研究表明:高精度DEM是提高城市暴雨内涝分析精度的关键因素,以1 h模拟结果为例,2.5 m分辨率DEM的积水深度精度分别比5 m、10 m和20 m高出5.31%、23.88%和58.09%。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深圳市海绵城市评价并取得较好效果,为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手段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数值模拟 风险评价 高分遥感 卫星立体测量
原文传递
国外卫星遥感资源管理政策与模式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芳淼 焦洪智 黄慧萍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3年第3期398-406,共9页
我国卫星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数据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与欧美等主要国家/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外主要国家/地区的卫星遥感资源现状、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分析其管理模式特征优势,为我国卫星遥感资源管理提供经验。分析发现... 我国卫星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数据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与欧美等主要国家/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外主要国家/地区的卫星遥感资源现状、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分析其管理模式特征优势,为我国卫星遥感资源管理提供经验。分析发现,这些国家/地区卫星遥感管理模式呈现5大优势特征:1)政府大力扶持促进商业遥感卫星市场繁荣发展;2)遥感卫星资源管理模式向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多元化方向发展;3)国外军民两用遥感卫星产业走军民一体化路线;4)卫星遥感数据管控灵活化、国际化;5)产学研模式提高卫星遥感数据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整理我国卫星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了我国在卫星产业管理方式上的6点不足,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做法,提出改善我国卫星遥感资源管理模式与政策法规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源 卫星遥感 遥感数据 管理模式 政策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人群数字孪生的概念、框架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航 龚建华 +1 位作者 黄琳 马浩男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5-1313,共19页
传统地理学/GIS对人群时空行为的研究集中在中宏观尺度,对微观时空行为的研究相对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微观人群数字孪生的概念及其基础逻辑框架,从人群行为实验方法、基础行为/场景行为建模、典型应用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总结了微观... 传统地理学/GIS对人群时空行为的研究集中在中宏观尺度,对微观时空行为的研究相对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微观人群数字孪生的概念及其基础逻辑框架,从人群行为实验方法、基础行为/场景行为建模、典型应用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总结了微观人群数字孪生的技术基础及其研究现状,并从地理学的视角,对基于系统论的人群实验思路和可信人群实验方法、以及利己—利他、个体—群体、确定—随机统一的人群行为建模方法、微观行为地理学和微观人地关系理论体系构建等未来研究进行探讨,希望推动地理学、GIS和虚拟地理环境对微观人群时空行为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微观人群数字孪生 微观时空行为 人群行为模型 虚拟地理环境 地理学
原文传递
2010年—2020年中国海岸带围填海动态遥感监测数据集
11
作者 徐进勇 汪潇 +6 位作者 左丽君 张委伟 易玲 刘芳 胡顺光 孙菲菲 张增祥 《遥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92-2800,共9页
围填海是海岸线变迁、滨海湿地退化和近海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关乎国家海岸带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缺少关于全国尺度围填海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高频次遥感动态监测,对于围填海治理措施在空间上还未能有效跟踪监测。... 围填海是海岸线变迁、滨海湿地退化和近海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关乎国家海岸带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缺少关于全国尺度围填海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高频次遥感动态监测,对于围填海治理措施在空间上还未能有效跟踪监测。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采用海岸线与围填海一体化遥感动态监测方法实现了2010年—2015年、2015年—2018年和2018年—2020年3个时段中国海岸带围填海空间分布信息提取,以及相应时段退围还海与退围还湿措施空间分布信息的提取,数据成果以矢量格式存储。形成与海岸线变迁时间同步和数据基础统一的全国尺度时间序列海岸带围填海动态遥感监测成果,对于海岸线资源保护和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评价意义重大。成果显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沿海新增围填海的面积急速衰减,围填海增速得到了有效控制;退围还海、退围还湿措施主要表现为将养殖坑塘恢复为海涂和海面,且速度在2018年—2020年突增,这与2018年起国家对围填海管控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空前增强有直接关系。构建的海岸带围填海动态遥感监测数据集能为国家海洋和海岸带管理与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并为全球SDG 14.5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围填海 动态 海岸带 中国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遥感生态指数构建及应用
12
作者 王瑛琦 黄慧萍 +2 位作者 朱文露 杨光 余堃 《遥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96-2909,共14页
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普遍缺少RSEI计算涉及到的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使得RSEI在高空间分辨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受到限制。为解决遥感... 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由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普遍缺少RSEI计算涉及到的短波红外和热红外波段,使得RSEI在高空间分辨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受到限制。为解决遥感影像波段与RSEI计算所需波段不匹配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分辨率波段融合技术,拟合生成高分辨率的短波红外波段和地表温度,基于RSEI原理构建了高分辨率遥感生态指数HRSEI(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并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对河南省范县黄河滩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的实测验证。结果表明:多分辨率波段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高分影像波段较少的劣势,突破了RSEI在精细尺度应用的限制性,拓展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场景;4 m高分二号(GF-2)数据生成的HRSEI所呈现的信息丰度明显高于30 m Landsat 8数据生成的RSEI;2016年和2023年HRSEI实测结果发现,范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环境质量恶化区域多集中于黄河滩区农村居民地迁建区域,旧村拆除后未及时复垦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RSEI 波段融合
原文传递
基于内容的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检索概念模型设计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彩虹 关琳琳 +2 位作者 陈甫 王大成 刘建波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5-693,共9页
在海量遥感数据背景下,传统的基于关键字/元数据数据服务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用户对多样化遥感变化信息数据的获取需求。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应用到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数据获取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内容的遥感图像变化信息... 在海量遥感数据背景下,传统的基于关键字/元数据数据服务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用户对多样化遥感变化信息数据的获取需求。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应用到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数据获取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内容的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检索概念模型。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的先进理论方法,构建基于内容的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检索模型框架,并对变化信息数据管理模型构建、多维特征提取和智能反馈模型创建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算法实现,以中低分辨率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数据获取为例来进行模型验证与分析,建立原型系统。该方法作为一种新的遥感图像变化信息获取与服务方式,能有效利用遥感图像中底层特征,更准确地刻画了不同用户的遥感图像变化信息检索需求。同时,对影像的预处理要求较低,不受变化检测产品生产种类限制,具有较好普适性和自动化性,提高了遥感信息服务水平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内容的遥感图像检索 变化信息发现 信息管理 遥感数据服务
原文传递
遥感影像空间分治快速匹配 被引量:2
14
作者 卫春阳 乔彦友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1263,共13页
目的图像匹配是遥感图像镶嵌拼接的重要环节,图像匹配技术通常采用两步法,首先利用高维描述子的最近和次近距离比建立初始匹配,然后通过迭代拟合几何模型消除错误匹配。尽管外点过滤算法大幅提高了时间效率,但其采用传统的两步法,构建... 目的图像匹配是遥感图像镶嵌拼接的重要环节,图像匹配技术通常采用两步法,首先利用高维描述子的最近和次近距离比建立初始匹配,然后通过迭代拟合几何模型消除错误匹配。尽管外点过滤算法大幅提高了时间效率,但其采用传统的两步法,构建初始匹配的方法仍然非常耗时,导致整个遥感图像拼接的速度提升仍然有限。为了提高遥感图像匹配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分治思想的快速匹配方法。方法首先,通过提取图像的大尺度特征生成少量的初始匹配,并基于初始匹配在两幅图像之间构建成对的分治空间中心点;然后,基于范围树搜索分治空间中心点一定范围内的相邻特征点,构造成对分治空间点集;最后,在各个分治空间点集内分别进行遥感图像特征的匹配。结果通过大量不同图像尺寸和相对旋转的遥感图像的实验表明,与传统的和其他先进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保证较高精度的同时将匹配时间缩短到1/1001/10。结论利用初始种子匹配构建分治匹配中心以将图像匹配分解在多个子区间进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遥感影像匹配的效率,该算法良好的时间性能对实时遥感应用具有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匹配 遥感影像 空间分治 区域树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D-LinkNe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建筑物损毁与重建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雅婷 沈占锋 +3 位作者 许泽宇 王浩宇 李硕 焦淑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8-616,共9页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相交,构建重建评估系数,确定研究区的重建程度。评估结果为研究区的地震烈度既有Ⅷ度又有Ⅸ度。2015年的重建恢复等级为“一般恢复”,2018年为基本“完全恢复”。将损毁及重建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震损毁 重建评估 深度学习 D-LinkNet 鲁甸M_(S)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孪生实验的群组疏散时空行为特征分析
16
作者 黄琳 李文航 +2 位作者 龚建华 马浩男 胡梦雨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4-1329,共16页
“数字孪生”概念的提出为人群行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提出了数字孪生人群行为实验理论框架,从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总结,包括地理认知理论、相似性理论、尺度理论、复杂性问题理论和地理智能模拟原理,以及实验相似性、协同... “数字孪生”概念的提出为人群行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提出了数字孪生人群行为实验理论框架,从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总结,包括地理认知理论、相似性理论、尺度理论、复杂性问题理论和地理智能模拟原理,以及实验相似性、协同和异构、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并进一步提出数字孪生人群疏散实验研究内容及分类。根据该理论框架开展基于VR的群组疏散孪生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群组空间结构特征和疏散行为特征。结果表明,群组成员在孪生疏散过程中呈现出V型和“side by side”结构,在扶梯这类特殊区域中群组的空间结构有较大的变动,疏散个体面向方向与其他群组成员间的夹角小于60°,并且群组成员间的较小间距和信息扩散交互可以大大提高疏散效率。此外,分析孪生场景中的疏散轨迹和眼动轨迹得出疏散人群在柱子、出口、换乘通道等位置与环境交互较多,表明疏散人群在这些位置期望得到环境信息的需求较大。本文的孪生实验结果能够发现地铁站内的疏散瓶颈区域和群组行为规律,为地铁站内的布局规划和应急预案提供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数字孪生 人群行为实验 地铁疏散 群组 交互行为
原文传递
知识与数据驱动的遥感图像智能解译:进展与展望
17
作者 孟瑜 陈静波 +7 位作者 张正 刘志强 赵智韬 霍连志 史科理 刘帝佑 邓毓弸 唐娉 《遥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98-2718,共21页
知识与数据是贯穿遥感图像解译数十年发展历程的两大要素。随着传感器平台的不断丰富,以及深度学习、大数据、多模态、长时序解译方法的快速突破,数据驱动的智能解译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然而在不断深入扩展的研究与应用中,数... 知识与数据是贯穿遥感图像解译数十年发展历程的两大要素。随着传感器平台的不断丰富,以及深度学习、大数据、多模态、长时序解译方法的快速突破,数据驱动的智能解译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然而在不断深入扩展的研究与应用中,数据驱动方法迁移复用难、样本依赖强、可解释性弱等局限开始显露。在长期解译实践中积累的各类知识具有客观实在性、确定性、场景适应性、解释推理性等特点,可以与数据驱动的方法互为补充,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正逐渐成为遥感图像解译的新方向。本文首先回顾了遥感图像解译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知识和数据在各个阶段分别发挥的作用,继而总结了14类遥感图像解译涉及的主要知识类型。知识与深度学习的融合是实现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重要路径,本文梳理了5大类15小类知识与深度神经网络的融合方法并例举了相关案例。以知识类型为主要脉络,本文进一步对现有知识与数据联合的遥感解译应用进行了综述,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效益能力增量。最后本文对知识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遥感图像智能解译框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解译 知识驱动 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 知识图谱 深度学习 自然资源 综述
原文传递
制图级矢量要素遥感智能解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8
作者 刘帝佑 孔赟珑 +8 位作者 陈静波 王晨昊 孟瑜 邓利高 邓毓弸 张正 宋柯 王志华 初启凤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285-304,共20页
【意义】制图级矢量要素提取是遥感智能解译可直接应用于真实场景的关键前提。【分析】尽管遥感观测技术和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解译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生产满足业务需求的矢量要素仍依赖大量人工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后处理。【进展】本... 【意义】制图级矢量要素提取是遥感智能解译可直接应用于真实场景的关键前提。【分析】尽管遥感观测技术和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解译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生产满足业务需求的矢量要素仍依赖大量人工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后处理。【进展】本文基于公众测绘产品生产等业务场景的实际数据需求,深入分析了大量业务场景中遥感影像解译的不同地物矢量要素的规则约束,初步定义了能够直接满足行业需求的“制图级矢量要素”。围绕该定义,从矢量类型,地物形状,边界定位,面积、长度、宽度和角度大小,拓扑约束以及邻接约束这9个维度对制图级矢量要素规则集内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从类别属性、位置准确性、拓扑准确性以及综合取舍合理性4个方面梳理了制图级矢量要素的评价方法。随后,重点回顾了基于深度学习提取矢量要素的分割后处理、迭代式和并行式3类方法,分析它们的基本思路、提取矢量的特点与精度、灵活性以及计算效率等方面的优劣与异同,概括了当前面向制图级矢量要素遥感智能解译方法在制图级解译能力、制图级规则耦合以及遥感可解译性方面的不足。【展望】最后,从构建广泛且开放的制图规则集、构建并共享制图级矢量要素样本集、发展面向多要素的制图级矢量要素提取框架、探索多模态耦合语义规则潜力等方面对制图级矢量要素智能解译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量要素提取 制图级矢量 遥感影像 深度学习 制图级规则集 规则知识耦合 遥感智能解译
原文传递
增强型DeepLab算法和自适应损失函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 被引量:23
19
作者 许泽宇 沈占锋 +4 位作者 李杨 赵丽芳 柯映明 李苓苓 温奇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6-415,共10页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物复杂,分类难度大,而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提取地物更多更深层次的特征信息,适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物分类。本文研究对高分辨率影像中不透水地面、建筑、低矮植被、树、车辆等地物的高精度分类。结合遥感多地物分...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物复杂,分类难度大,而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提取地物更多更深层次的特征信息,适用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物分类。本文研究对高分辨率影像中不透水地面、建筑、低矮植被、树、车辆等地物的高精度分类。结合遥感多地物分类的特点,以DeepLab v3+网络模型为基础,提出E-DeepLab网络模型。主要改进为:(1)改进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结合方式,使用简洁有效的加成连接方式。(2)缩小单次上采样倍数,增加上采样层,提高编码器与解码器连接的紧密性。(3)使用改进的自适应权重损失函数,自动调节地物损失权重。同时根据数据特点,提出结合DSM、NDVI数据等多通道训练方式。使用两个地区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两地区精度均明显优于原始DeepLab v3+模型和其他相关模型,Potsdam地区总体提取精度达到93.2%,建筑物提取精度达到97.8%,Vaihingen地区总体提取精度达到90.7%,建筑物提取精度达到96.3%。目视对比分类图和标准标记图,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所提出的E-DeepLab网络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物高精度提取和分类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高分辨率影像 深度学习 E-DeepLab 自适应权重损失函数
原文传递
1990年—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袁艺馨 温庆可 +4 位作者 徐进勇 王晨 赵晓丽 刘朔 解睿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96-1510,共15页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成为国际竞争力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是国际湾区全面建成的重要方面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在消浪减风、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及固碳等方面发挥重要生态作...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成为国际竞争力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是国际湾区全面建成的重要方面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在消浪减风、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及固碳等方面发挥重要生态作用。湾区红树林经历过人类开发活动的破坏,也受到了湿地保护政策指引下的良好恢复,但由于调查手段不一及监测时效性限制,目前仍缺乏标准一致的数据以科学客观地阐明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的历史变化与最新现状。本文利用现状监测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1990年—2020年期间共计4个时段标准一致、前后可比的红树林分布与变化数据库;利用高性能云计算GEE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提出了一种红树林现状快速更新方法。研究表明:(1)利用GEE平台可快速提取红树林初步分类结果作为动态更新的参考底图,大大提高了目视解译动态更新方法的速度,为红树林高效管理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2)粤港澳大湾区过去30年的红树林面积净增长10.21 km2,红树林总体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保护,但是在1990年—2000年期间,红树林是净减少的时期,净减少4.60 km2,主要是被新增养殖坑塘、人工用地占用;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面积持续增加,红树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红树林存量面积起到了积极作用。(3)虽然红树林自然分布多见于潮间带,但是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之后通过建设红树林公园恢复的红树林,有向内陆方向延伸建设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变化监测 动态更新 Google Earth Engine(GEE) 随机森林 遥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