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e-MIL-88B-NO_(2)/MWCNTs复合材料对芬太尼的电化学检测
1
作者 赵志东 何缘 +1 位作者 祁星瑞 靳焘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97-2007,共11页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麻醉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在临床手术被用作静脉麻醉的同时也被吸毒人员滥用,导致的死亡人数也逐年增多,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对芬太尼的快速筛查方法。在此,我们向金属有机框架MIL-88B(Fe)中引人硝基修饰,通过调控MIL-88B(... 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麻醉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在临床手术被用作静脉麻醉的同时也被吸毒人员滥用,导致的死亡人数也逐年增多,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对芬太尼的快速筛查方法。在此,我们向金属有机框架MIL-88B(Fe)中引人硝基修饰,通过调控MIL-88B(Fe)中Fe(I)周围的电子密度,调节其得失电子能力,增加MIL-88B(Fe)的活性位点,后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超声复合修饰玻碳电极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对芬太尼的检测。合成的MIL-88B-NO_(2)/MWCNTs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具有更低的电化学阻抗和更大的电化学表面积,对芬太尼的电化学检测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得到检出限(LOD)为0.025μM,线性范围为0.08~10μM,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均良好。此外,所开发的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在实际样品中表现良好,在0.2-1μM浓度下,在尿液和血液中的回收率分别为61.69%~80.35%和85.70%~93.06%。因此,所提出的MIL-88B-NO_(2)/MWCNTs复合材料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修饰材料用作芬太尼的电化学传感器,在公安禁毒工作中对芬太尼的快速筛查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太尼 MIL-88B-NO_(2) 多壁碳纳米管 差分脉冲伏安法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玉米秸秆的超疏水纳米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2
作者 娄焯垚 涂园园 +1 位作者 李娜 孔佳利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1期39-45,I0003,共8页
开发低成本、绿色高效的吸收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农业废弃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机械方法提取出纳米纤维素纤维,再采用“一锅法”将聚乙烯醇(PVA)和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添加到玉米纤维素悬浮液中,随后... 开发低成本、绿色高效的吸收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农业废弃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化学―机械方法提取出纳米纤维素纤维,再采用“一锅法”将聚乙烯醇(PVA)和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添加到玉米纤维素悬浮液中,随后对悬浮液进行冷冻干燥来制备纳米纤维素气凝胶。最后,将气凝胶浸入硬脂酸(SA)的乙醇溶液中进行超疏水改性,得到超疏水纳米纤维素气凝胶(SA/CC)。SA/CC的水接触角(WCA)达到了158.52°±2.73°。在油水分离试验中,气凝胶对不同油类吸收能力在19.5~55.3 g/g,且重复20次吸油后吸收容量的降幅在4.9%~14.3%,对多种油类和溶剂的油水分离效率也均大于96%。该环保型气凝胶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纳米纤维素纤维 气凝胶 超疏水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盐在乙醇-水与电解液中构象和传输性能的分子模拟
3
作者 龚子洋 李炜乐 +5 位作者 周仁杰 胡继文 桂雪峰 韩亚芳 刘洋 黎伟欣 《广州化学》 2025年第1期1-8,I0001,共9页
聚电解质因其优异的离子传输性能广泛应用于膜分离和储能电池领域。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聚丙烯酸盐(PAS)在不同溶剂体系(乙醇-水和电解液)及不同反离子作用下的构象和离子传输性能。通过分析自由体积、链回转半径(R_g)和二面... 聚电解质因其优异的离子传输性能广泛应用于膜分离和储能电池领域。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聚丙烯酸盐(PAS)在不同溶剂体系(乙醇-水和电解液)及不同反离子作用下的构象和离子传输性能。通过分析自由体积、链回转半径(R_g)和二面角、径向分布函数(RDF)和均方位移(MSD)等参数,探究了Li^(+)、Na^(+)和Cs^(+)三种反离子对聚丙烯酸(PAA)分子链构象的调控作用及在其中离子迁移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Li^(+)由于其较小的离子半径和较高的电荷密度,更倾向于引起链的收缩并形成更紧凑的构象。相较于Na^(+)和Cs^(+),Li^(+)在乙醇-水溶剂中表现出更高的吸附能(1.31 eV)和配位数,增强了其与PAA链的结合,促进了稳定离子传输通路的形成。在电解液体系中,Li^(+)表现出更高的离子迁移率(1.2×10^(-10)m^(2)/s)和扩散系数(4.7×10^(-9)m^(2)/(V·s)),尤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其传输性能显著优于其他同族离子。本研究从分子层面揭示了溶剂环境和反离子对聚电解质膜的构象与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机制,为离子选择性材料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盐 乙醇-水 电解液 分子动力学模拟 离子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COF的合成及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硫载体)的应用
4
作者 石元昊 李智琪 +2 位作者 付玉林 桂雪峰 许凯 《广州化学》 2025年第1期51-55,I0003,共6页
用含醛基的三官能度的2,4,6-三甲酰间苯三酚(TP)和含胺基双官能度的4,4'-二氨基-[1,1'-联苯]-3,3'-二醇(DBD)通过席夫碱反应得到羟基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OH-COF),将含OH-COF材料作为锂硫正极的硫载体,利用熔融法制备了一... 用含醛基的三官能度的2,4,6-三甲酰间苯三酚(TP)和含胺基双官能度的4,4'-二氨基-[1,1'-联苯]-3,3'-二醇(DBD)通过席夫碱反应得到羟基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OH-COF),将含OH-COF材料作为锂硫正极的硫载体,利用熔融法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硫正极材料。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比表面积测试(BET)表征了OH-COF的结构,用紫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测试了OH-COF对多硫化的吸附能力,采用倍率测试和长循环测试评价OH-COF/S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OH-COF较高的比表面和-OH结构可以吸附多硫化锂、抑制穿梭效应,同时OH-COF结构中的含氧基团也可以为Li^(+)在正极的迁移提高位点,使电池性能有明显提高。这种基于OH-COF的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在0.5 C倍率下经过100圈的循环后,电池可以保持660.1 mAh/g比容量,其容量保持率可达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硫载体材料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穿梭效应 高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Janus结构双层多功能AgNWs-Fe_(3)O_(4)/ANF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卞福萍 蔡欣欣 +1 位作者 李韦龙 林树东 《广州化学》 2025年第1期34-38,I0003,共6页
用AgNWs、芳纶及Fe_(3)O_(4)等原料通过真空辅助过滤(TVAF)和热压方法制备了一种模仿Janus结构的高强度AgNWs-Fe_(3)O_(4)/ANF双层异质复合膜,利用XPS、XRD和SEM对合成的AgNWs-Fe_(3)O_(4)/ANF薄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薄膜的成功制备... 用AgNWs、芳纶及Fe_(3)O_(4)等原料通过真空辅助过滤(TVAF)和热压方法制备了一种模仿Janus结构的高强度AgNWs-Fe_(3)O_(4)/ANF双层异质复合膜,利用XPS、XRD和SEM对合成的AgNWs-Fe_(3)O_(4)/ANF薄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薄膜的成功制备。得益于其独一无二的Janus状结构,该双层AgNWs-Fe_(3)O_(4)/ANF复合薄膜的光学照片表明上表面AgNWs和下表面Fe_(3)O_(4)/ANF呈现两种颜色,分别是银色和棕色。通过拉伸和电磁屏蔽测试表明,该复合薄膜拉伸强度为140.1 MPa,断裂应变为13.1%。在8.5 GHz时,AgNWs-Fe_(3)O_(4)/ANF的EMI SE可以达到80.0 dB。AgNWs-Fe_(3)O_(4)/ANF复合薄膜有优良的拉伸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Ws 芳纶 类Janus结构 拉伸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亚胺化学的分子设计及其动态性质研究
6
作者 刘小红 刘家铭 +1 位作者 秦静静 梁利岩 《广州化学》 CAS 2023年第6期1-7,I0001,共8页
通过分子设计,成功制备了几种亚胺小分子单体,并结合在线核磁氢谱和GC-MS分析方法对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之间的三类动态反应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将两类不同的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进行混合,在无需催化剂条件下,亚胺键之间可发生... 通过分子设计,成功制备了几种亚胺小分子单体,并结合在线核磁氢谱和GC-MS分析方法对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之间的三类动态反应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将两类不同的亚胺小分子模型化合物进行混合,在无需催化剂条件下,亚胺键之间可发生复分解反应;其次,当体系内存在另一分子伯胺化合物时,亚胺键可发生转氨反应;此外,当处于酸性水溶液环境中,亚胺键易发生水解反应并水解成原先含醛基和氨基的小分子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共价键 亚胺键 复分解反应 转氨反应 水解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龙-6改性纤维素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水中7种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国伟 刘博 赖华杰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40-44,共5页
以纤维素纸张为基底,在甲酸中通过原位合成法在纤维素纸表面中引入尼龙-6,获得改性纤维素纸,并分析了改性纤维素纸的形貌和结构。利用改性纤维素纸作为固相萃取处理材料富集浓缩水体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套改性纤维素纸―高效液... 以纤维素纸张为基底,在甲酸中通过原位合成法在纤维素纸表面中引入尼龙-6,获得改性纤维素纸,并分析了改性纤维素纸的形貌和结构。利用改性纤维素纸作为固相萃取处理材料富集浓缩水体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套改性纤维素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环境中7种酚类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在3种实际样品中7种酚类化合物回收率的范围为59.0%~74.7%,其中检出限(LOD)范围为0.5~4.5 ng/L,定量限(LOQ)范围为6.9%~13.8%,基质效应为96.1%~104.6%,改性纤维素纸在分析与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尼龙-6 纤维素纸 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氨酯膜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羧甲基纤维素柔性温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孔晨光 史珺 +3 位作者 王杭州 黄有诚 江淑敏 杨立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7,F0002,I0001,共9页
具有高温度灵敏度和可靠重复性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在新兴的电子皮肤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羧甲基纤维素(CMC)溶解在氧化石墨烯溶液(GO)中,在化学还原后使用聚氨酯膜(PU)封装合成了具有机械柔性的温度传感器件。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温... 具有高温度灵敏度和可靠重复性的柔性温度传感器在新兴的电子皮肤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羧甲基纤维素(CMC)溶解在氧化石墨烯溶液(GO)中,在化学还原后使用聚氨酯膜(PU)封装合成了具有机械柔性的温度传感器件。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温度灵敏系数(1.54%/K)、快速的响应时间(9.2 s)以及可靠的监测重复性。值得注意的是,CMC的引入增加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片层间的导电势垒,这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温度灵敏系数。同时,PU膜的封装阻碍了氧气和水分子的干扰,极大增强了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此外,该柔性温度传感器在连续温度监测和呼吸频率测量等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卓越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展现了其在电子皮肤领域中如医疗监测、智能机器人平台和环境探测等应用场景的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还原氧化石墨烯 柔性温度传感器 电子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纤维素膜的三氟苯甲醛改性聚乙烯醇水凝胶柔性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存志 史珺 +5 位作者 李晓斌 孔晨光 王杭州 黄有诚 江淑敏 杨立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将疏水单体3,4,5-三氟苯甲醛(TBA)通过缩醛反应接枝到聚乙烯醇(PVA)侧基中,通过溶剂置换策略激活内部疏水结构,从而制备一系列高拉伸抗溶胀聚乙烯醇水凝胶。对合成的水凝胶进行了拉伸实验、溶胀实验、含水量和传...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将疏水单体3,4,5-三氟苯甲醛(TBA)通过缩醛反应接枝到聚乙烯醇(PVA)侧基中,通过溶剂置换策略激活内部疏水结构,从而制备一系列高拉伸抗溶胀聚乙烯醇水凝胶。对合成的水凝胶进行了拉伸实验、溶胀实验、含水量和传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三氟苯甲醛的含量由3%增加到4%时,水凝胶的拉伸性能产生了明显提高,拉伸强度达到1.3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985%;当含量由4%增加到5%时其力学性能趋于稳定,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三氟苯甲醛的引入显著提高了PVA水凝胶的抗溶胀性能和疏水性。PVA-TBA水凝胶在水中浸泡5天后,溶胀率基本维持在0%,并且其含水量随着TBA含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将改性水凝胶与纤维素膜结合组装成柔性应变传感器,其不仅可以用作拉伸传感器对关节运动如手指弯曲、手腕弯曲和膝盖弯曲等进行检测,也可用作压力传感器对压力准确试别。综上三氟苯甲醛的引入显著改善了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力学和抗溶胀性能,为水下传感器基体材料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5-三氟苯甲醛 水凝胶应变传感器 溶剂置换 高拉伸 抗溶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苯甲酰在不同杂质作用下的热分解行为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晓花 胡继文 桂雪峰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1-11,I0001,共12页
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过氧化苯甲酰(BPO)的放热特性及硫酸(H_(2)SO_(4))和氢氧化钠(NaOH)对其放热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加速量热法(ARC)对不同体系的热失控风险进行详细研究,以识别和量化热危险性... 采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过氧化苯甲酰(BPO)的放热特性及硫酸(H_(2)SO_(4))和氢氧化钠(NaOH)对其放热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加速量热法(ARC)对不同体系的热失控风险进行详细研究,以识别和量化热危险性及其分解反应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苏黎世危害分析(ZHA)标准对其热危害进行等级评估。其次,采用KAS法和FWO等模型方法求解动力学参数以进一步阐明热解的内在特性。此外,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热解产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并辅以量子化学计算,推断出BPO和掺杂杂质体系的热解路径,揭示杂质对BPO热解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BPO的分解具有自催化特性;H_(2)SO_(4)和NaOH的引入依次提高了BPO的热稳定性,且降低了平均放热量,但显著缩短了绝热诱导期的持续时间,增加了热失控的可能性;H_(2)SO_(4)和NaOH均改变了BPO的热解路径,且甲苯和苯酚产物是促进BPO进一步加速热解的本质原因。此研究可为实际应用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苯甲酰 杂质 热危害 分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氧水及其杂质作用下的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伟欣 桂雪峰 +5 位作者 崔晓花 胡继文 刘洋 龚子洋 周仁杰 李炜乐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17-21,I0001,共6页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不同浓度双氧水及其杂质的起始放热温度、峰值温度和反应热等热参数,并利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分析得出活化能、指前因子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27.5%双氧水的起始放热温度在69℃至130℃,比放热量为762.36~825....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不同浓度双氧水及其杂质的起始放热温度、峰值温度和反应热等热参数,并利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分析得出活化能、指前因子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27.5%双氧水的起始放热温度在69℃至130℃,比放热量为762.36~825.37 J/g;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双氧水放热温度升高,根据热分析动力学计算得出27.5%双氧水的活化能为63.63 kJ/mol,指前因子A为19.29 s^(-1);不同的杂质对双氧水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同,通过XPS测试推出Cr^(3+)掺杂在双氧水中会被氧化成Cr^(6+)。综上,在生产、运输和应用双氧水的过程中要控制合适的温度以及避免杂质的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氧水 差示扫描量热仪 热分析动力学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环氧有机硅增粘剂的合成及在加成型有机硅离型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逸豪 娄焯垚 +2 位作者 涂园园 孔佳利 黄振祝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12-16,I0001,F0003,共7页
采用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GDMMS)、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MS)、二甲基乙氧基乙烯基硅烷(DMEVS)等原料通过水解缩合法制备了一种端乙烯基的环氧有机硅增粘剂(VEPS)。利用FT-IR和1H/29Si-NMR对所合成的VEPS的结构进... 采用3-[(2,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GDMMS)、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MS)、二甲基乙氧基乙烯基硅烷(DMEVS)等原料通过水解缩合法制备了一种端乙烯基的环氧有机硅增粘剂(VEPS)。利用FT-IR和1H/29Si-NMR对所合成的VEP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预聚体的成功合成。将合成的VEPS添加到无溶剂加成型有机硅离型剂(ASRA)中,探究了不同添加量的VEPS对ASRA涂布在格拉辛纸上的离型力、残接率、附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VEPS含量为2%的ASRA,24 h老化剥离力提高约10.9%,残接率为91%;在75℃和85%RH的老化条件下,ASRA耐脱硅时间由未添加时的3天延长至30天。同时,探究了添加VEPS含量为2%的ASRA涂布在格拉辛纸、铜板纸、热敏纸、淋膜纸等基材上的附着性能对比,发现VEPS的加入对离型剂在不同基材上的附着力均起到明显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基 有机硅 增粘剂 有机硅离型剂 附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多巴胺改性的木海绵/MOF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13
作者 孙菲 张梦佳 +3 位作者 朱海鑫 曾俊 姜珊珊 王斌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8-33,共6页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众多材料中,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其出色的吸附性能在污染物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MOFs的刚性结构和粉末形态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寻找一...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众多材料中,金属有机骨架(MOFs)因其出色的吸附性能在污染物处理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MOFs的刚性结构和粉末形态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载体以拓宽MOFs的应用途径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紧张,可再生绿色纤维素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木海绵(WS)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以其独特的层级、管状多孔结构,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等优点脱颖而出。这些特性使得WS成为MOFs的理想载体,两者的结合有望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吸附。针对MOFs机械强度弱、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容量低的问题,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ZIF-8@PWS的复合材料。首先利用多巴胺仿生矿化WS,得到表面覆盖有聚多巴胺的木海绵(PWS),随后在PWS表面生长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形成ZIF-8@PWS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容量可在180 min内达到151.3 mg/g,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木海绵 多巴胺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改性AgNWs用于提升AgNWs/聚乙烯醇/硼砂水凝胶电导率
14
作者 朱海鑫 孙菲 +4 位作者 曾俊 姜珊珊 黄月文 宋斌 王斌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1-15,I0001,F0003,共7页
银纳米线(AgNWs)有着优异的导电性、可弯曲性和较大的长径比等性能,广泛应用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然而,银纳米线之间高的接触电阻和在基体中较差的分散性会极大地降低其导电网络地电导率。首先通过多元醇法成功合成了AgNWs,其平均长度为... 银纳米线(AgNWs)有着优异的导电性、可弯曲性和较大的长径比等性能,广泛应用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然而,银纳米线之间高的接触电阻和在基体中较差的分散性会极大地降低其导电网络地电导率。首先通过多元醇法成功合成了AgNWs,其平均长度为79.44μm,平均直径为102.29 nm。然后利用S跟Ag之间地强配位作用,采用含有-SH和-OH的改性剂对AgNWs表面进行改性,研究其在水凝胶中的分散性以及对水凝胶电导率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硫代甘油(MPD)改性剂对AgNWs改性的效果最佳。当MPD的乙醇分散液(5 mM)与AgNWs的乙醇分散液(2 mg/m L)体积比为1∶1时,改性剂在AgNWs表面分布相对均匀,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团聚现象。将改性的AgNWs加入到聚乙烯醇(PVA)/硼砂水凝胶中,当添加量为0.04%时,水凝胶电导率为0.858 S/m,相比于未改性AgNWs的PVA/硼砂水凝胶电导率提高了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改性 硫代甘油 水凝胶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基硅基改性的加成型聚二甲基硅氧烷离型涂层的合成及性能
15
作者 王峰 黄月文 +2 位作者 姚鸣峰 王斌 张耀东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7-11,I0001,F0003,共7页
以甲醇钾为催化剂,四(二甲基乙烯基硅氧基)硅烷(TVDMS)为封端剂,三(三甲基硅基)磷酸酯为中止剂,使用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四乙烯基四甲基环四硅氧烷(V4)、八苯基环四硅氧烷(P8)为原料,通过高温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环境友好地成功... 以甲醇钾为催化剂,四(二甲基乙烯基硅氧基)硅烷(TVDMS)为封端剂,三(三甲基硅基)磷酸酯为中止剂,使用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四乙烯基四甲基环四硅氧烷(V4)、八苯基环四硅氧烷(P8)为原料,通过高温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环境友好地成功合成了二苯基硅基改性的含乙烯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并利用FT-IR、HNMR和GPC对其结构和分子量数据进行了表征,将其制备成离型涂层后,通过180°剥离力测试、疏水角测量、折光率测量等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固化样品硬度高,透明性好,折光率随苯基含量的提高而提高,涂层具有100~110°的水接触角,随着苯基含量的提高,剥离力和残余接着率都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开环聚合 高温 四(二甲基乙烯基硅氧基)硅烷 硅氢加成 二苯基聚硅氧烷 离型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修饰有机铟纳米材料对丙酮的选择性响应
16
作者 熊小燕 龚云鹏 +4 位作者 胡悦 孔晨光 黄有诚 陈玉放 靳焘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0-25,I0001,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分步合成了铂―有机铟(Pt/Organo-In)纳米八面体结构,并且探究了它对丙酮、三乙胺、乙醇、甲醛等气体响应性能。当主要原材料硝酸铟水合物为0.33 g对应2 mL 5%的氯铂酸溶液的时候是最优比例,复合材料对丙酮的响应性能是... 采用水热合成法分步合成了铂―有机铟(Pt/Organo-In)纳米八面体结构,并且探究了它对丙酮、三乙胺、乙醇、甲醛等气体响应性能。当主要原材料硝酸铟水合物为0.33 g对应2 mL 5%的氯铂酸溶液的时候是最优比例,复合材料对丙酮的响应性能是最好的。在丙酮气体浓度为20 ppm,测试温度为260℃时,材料的响应值为3.83,响应时间为12 s,恢复时间为21 s。材料对于丙酮气体有较好的选择性,对于20 ppm下的其他干扰气体响应值很小或者是几乎没有,一定程度说明了气体传感材料的可靠性。通过SEM、XRD、BET、FT-IR和XPS的表征与分析,证明了铂―有机铟复合材料的成功合成,为后续研究人员探索有机铟领域提供了经验。最后,研究还设计丙酮传感报警器电路示意图,为后续商业化应用做铺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铟 纳米材料 丙酮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径比大于1200的超长AgNWs制备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曾俊 朱海鑫 +2 位作者 姜珊珊 孙菲 王斌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6,I0001,共7页
采用改进多元醇法制备了长径比大于1200的超长银纳米线(AgNWs)。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120~170℃)、反应时间(0.5~3h)、搅拌速率(0~300rpm)、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58000~1280000 g/mol)、氯化铁(FeCl_(3))乙二醇溶液添加量(0~5.6 g,... 采用改进多元醇法制备了长径比大于1200的超长银纳米线(AgNWs)。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120~170℃)、反应时间(0.5~3h)、搅拌速率(0~300rpm)、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58000~1280000 g/mol)、氯化铁(FeCl_(3))乙二醇溶液添加量(0~5.6 g,5 mM)和PVP添加量(0.2~1 g)对AgNWs形貌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超长Ag NWs平均长度约96.6μm,平均直径约80.0 nm。此外,通过简单的调控PVP添加量可以获得不同长度和直径的Ag N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多元醇法 超长 高长径比 氯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POSS-丙烯酸酯杂化共聚物湿敏材料的湿度响应稳定性
18
作者 宇雪婷 马旭 +4 位作者 陈观银 凌粤强 邱智杰 靳焘 陈玉放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八乙烯基POSS(OV-POSS)是由硅、氧、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笼状多面体结构的化合物,基于OV-POSS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酯共聚物Cop(MBHP_(0.23))。采用红外光谱仪测试材料的分子结构,证明了共聚物Cop(MBHP_(0.23))的成功合成。采用扫描... 八乙烯基POSS(OV-POSS)是由硅、氧、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笼状多面体结构的化合物,基于OV-POSS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酯共聚物Cop(MBHP_(0.23))。采用红外光谱仪测试材料的分子结构,证明了共聚物Cop(MBHP_(0.23))的成功合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薄膜的表面形貌特征和粗糙度,证明OV-POSS的加入提高了湿敏膜的感湿响应性能。采用热重分析仪测试材料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采用LCR数字电桥测试叉指电极的阻值,结果表明材料的湿敏响应曲线具有较高的线性度(r=0.996),较短的响应/恢复时间(14.0s/68.5s),较小的湿滞(0.88%RH)和较低的温变系数(0.035%RH/℃)。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材料薄膜的介电性能,研究了材料的湿度响应机理,表明在低、中湿度范围内由湿敏材料的本征导电占主导,在高湿度范围内由离子导电性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POSS 溶液聚合 杂化共聚物 湿度传感器 温变稳定性 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功能单体对UV固化聚氨酯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智军 袁国铭 +3 位作者 吴昆 洪培伟 史珺 杨立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6期35-40,I0003,共7页
紫外光固化压敏胶(PSA)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对各种物体的黏附性和内聚性,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基于压敏胶固化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聚氨酯压敏胶。通过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初粘力、剥离力、剪切... 紫外光固化压敏胶(PSA)最重要的特性是其对各种物体的黏附性和内聚性,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基于压敏胶固化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聚氨酯压敏胶。通过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初粘力、剥离力、剪切力和流变测试等,研究了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和三[2-(丙烯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TAEI)对压敏胶的热稳定性、粘附性能和内聚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的压敏胶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黏附性能,其剥离强度分别为220、260和228 N/m。含有刚性杂环结构的压敏胶(PU-S2)具有较高的内聚强度,其剪切强度为412.1kPa。同时,所制备的压敏胶还具有较高的凝胶含量,而由于官能团反应活性的差异,PU-S2的凝胶含量低于PU-S1和PU-S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敏胶 功能单体 光固化 内聚强度 黏附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
20
作者 李东霞 薛雨欣 +2 位作者 孙祥峰 桂雪峰 许凯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1-5,I0001,F0003,共7页
用不同结构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水解缩合和环氧化的方法合成了环氧基苯基低聚笼型倍半硅氧烷,再利用胺基和环氧开环反应与聚醚胺反应合成POSS基嵌段共聚物(PEA-POSS),最后将苯基结构羧酸化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A-POSS-COOH)。利... 用不同结构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水解缩合和环氧化的方法合成了环氧基苯基低聚笼型倍半硅氧烷,再利用胺基和环氧开环反应与聚醚胺反应合成POSS基嵌段共聚物(PEA-POSS),最后将苯基结构羧酸化合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A-POSS-COOH)。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了PEA-POSS-COOH的化学结构。采用溶剂挥发诱导法促使PEA-POSS-COOH自组装,形成以疏水POSS为核、亲水PEA链为壳的球形胶束。利用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能量分散型X射线光谱(EDS)、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小角X射线散射仪(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了组装体的形貌与结构性能。结果表明,POSS基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可组装成粒径约1.14μm的球形胶束,且POSS结构中的π-π堆叠作用使得球形胶束具有较为稳定结构,熔点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型倍半硅氧烷 聚醚胺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自组装 球形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