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三亚湾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制约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周伟华 王汉奎 +3 位作者 董俊德 徐继荣 胡友木 张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根据2005年1,4,7和10月4个季度代表月份在海南岛三亚湾进行的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区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异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DIN,PO43-,DO,BOD5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区2005年平均... 根据2005年1,4,7和10月4个季度代表月份在海南岛三亚湾进行的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区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异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DIN,PO43-,DO,BOD5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区2005年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2.48±2.97)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C)为:(124.2±148.3)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最高,其他季节差异不大,除夏季外,浮游植物生物量(C)均表现为:表层大于底层;年平均浮游细菌丰度为(6.90±2.95)×108个/dm^3,细菌生物量(C)为(13.79±5.90)mg/m^3,细菌生物量夏季最高,往下依次为冬季、春季和秋季,且4个季节均为表层大于底层.4个季节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均表现为从近岸的三亚河口往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三亚河的陆源输送和入海扩散是造成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无机营养盐中,DIN是调控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位于热带的三亚湾,温度不成为影响二者季节差异的主要因子.浮游细菌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值BB/PB为:0.06~0.15(平均为0.12),三亚湾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浮游细菌生物量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初级生产是影响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细菌 生物量 环境因素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岛礁型海洋牧场中珊瑚礁生境与资源的修复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晖 张浴阳 刘骋跃 《科技促进发展》 CSCD 2020年第2期225-230,共6页
我国南海的离岸岛礁以珊瑚礁生境为主。珊瑚礁在提升海洋生态资源和维护我国海洋国土权益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南海珊瑚礁生境和资源严重退化,威胁着渔业资源、海洋环境以及国土安全。... 我国南海的离岸岛礁以珊瑚礁生境为主。珊瑚礁在提升海洋生态资源和维护我国海洋国土权益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南海珊瑚礁生境和资源严重退化,威胁着渔业资源、海洋环境以及国土安全。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被认为是实现南海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模式。珊瑚礁生境与资源的修复则是热带岛礁型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基于此,本文整理了珊瑚礁生境与资源修复的技术方法,详细介绍了珊瑚礁生境构建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断枝培育、底播移植等技术方法以及珊瑚礁其他特色生物资源人工放流技术,并提出了在珊瑚礁生境与资源修复中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岛礁型海洋牧场 珊瑚礁生境与资源 造礁石珊瑚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三亚湾海洋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动态 被引量:4
3
作者 黄良民 王汉奎 《南海研究与开发》 2001年第2期52-54,共3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近年来对三亚湾开展热带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调查研究的情况,特别是该站于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试验站以后,对三亚湾海域营养盐结构、生物固氮作用和沉积物-海水界面间磷形态分布的调查... 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近年来对三亚湾开展热带海域生态环境与资源调查研究的情况,特别是该站于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试验站以后,对三亚湾海域营养盐结构、生物固氮作用和沉积物-海水界面间磷形态分布的调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海洋生态 生物资源 营养盐结构 生物固氮作用 形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4
作者 罗勇 黄林韬 +8 位作者 杨剑辉 练健生 刘骋跃 江雷 梁宇娴 陈伦举 雷新明 刘胜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6,共15页
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2023年3月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3科24属42种和7未定种,其覆盖率... 为查明海南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于2023年3月18—23日对该区域开展造礁石珊瑚群落、底质类型、悬浮物沉降速率和水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1)本区域造礁石珊瑚共鉴定13科24属42种和7未定种,其覆盖率均值为(18.05±10.53)%,集中分布在水深1.0~2.5m;(2)造礁石珊瑚优势种以团块状或皮壳状生长型为主,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2年)与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伴随造礁石珊瑚的死亡,其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3)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与砂质底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溶解氧和悬浮物沉积物速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水体浊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漫衰减系数Kd-PAR(diffus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呈显著正相关,且其均值(3.81±1.10)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已超过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的胁迫阈值(3NTU)。这些结果表明,海底砂质覆盖率、悬浮物沉降速率、浊度、pH、溶解氧和Kd-PAR等是影响该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临高红牌—马袅沿岸海域是造礁石珊瑚分布热点之一,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和覆盖率。然而,该区域造礁石珊瑚垂直分布范围较窄,且正面临多重环境因子胁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高 造礁石珊瑚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秋、冬季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周伟华 王汉奎 +3 位作者 董俊德 胡友木 张建林 张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33-2639,共7页
分别于2004年10月(秋季)和2005年1月(冬季)对三亚湾进行了现场综合调查,研究了海区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DIN、PO34-、DO、BOD5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秋、冬季分别为:(1·40±0... 分别于2004年10月(秋季)和2005年1月(冬季)对三亚湾进行了现场综合调查,研究了海区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DIN、PO34-、DO、BOD5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秋、冬季分别为:(1·40±0·78)mg/m3和(2·25±3·62)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为:(70·36±38·91)mgC/m3,冬季为:(112·57±181·38)mgC/m3。海区细菌的丰度秋、冬季分别为:(9·87±5·90)×108cells/L和(6·58±2·43)×108cells/L;平均细菌生物量秋季为:(19·73±11·81)mgC/m3,冬季为:(13·15±4·86)mgC/m3。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均呈现三亚河口最高,离岸逐渐降低的态势,三亚河的陆源物质输送及其入海扩散是引起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温度是造成秋季细菌的生物量高于冬季的原因之一。溶解无机氮为控制表层浮游植物和细菌分布的重要因子。秋季除表层DIN外各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冬季表层DIN、PO43-、DO和BOD5均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相关,底层仅DIN和BOD5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三亚湾浮游细菌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间的相关性明显,初级生产是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浮游植物 细菌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北部海域珊瑚礁造礁石珊瑚种类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6
6
作者 黄晖 尤丰 +5 位作者 练健生 张成龙 杨剑辉 李秀保 袁涛 董志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4-74,共11页
调查了海南岛西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种类的多样性及分布。结果表明:共发现50种造礁石珊瑚和1种多孔螅。海南岛西北部造礁石珊瑚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发生明显变... 调查了海南岛西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种类的多样性及分布。结果表明:共发现50种造礁石珊瑚和1种多孔螅。海南岛西北部造礁石珊瑚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与历史资料相比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海南岛西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急剧下降,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造成;海南岛西北部海域是北部湾、琼州海峡和南海的重要交汇点,可能是造礁石珊瑚幼虫扩散的重要通道,对华南沿岸造礁石珊瑚资源自然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未来的海洋管理应该加强对珊瑚礁的保护力度,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海南岛西北部海域的珊瑚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珊瑚礁 种类多样性 造礁石珊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成龙 黄晖 +1 位作者 黄良民 刘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06-1615,共10页
目前,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已导致海水pH值比工业革命前下降了约0.1,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导致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和群落恢复更加困难,造礁石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Reef-build... 目前,大气CO2浓度的升高已导致海水pH值比工业革命前下降了约0.1,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随之变化,进而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导致造礁石珊瑚幼体补充和群落恢复更加困难,造礁石珊瑚和其它造礁生物(Reef-building organisms)钙化率降低甚至溶解,乃至影响珊瑚礁鱼类的生命活动。虽然海洋酸化对造礁石珊瑚光合作用的影响不显著,但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选择典型海区进行长期系统监测,结合室内与原位模拟试验,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系统不同层面,运用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态学研究手段,综合研究珊瑚的相应响应,以期深入认识海洋酸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例如珊瑚白化)的影响及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海洋酸化 碳酸盐平衡体系 珊瑚礁 钙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蓝藻束毛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张燕英 董俊德 +3 位作者 王汉奎 王友绍 张偲 黄良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4-88,共5页
远洋性海洋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盐海域的表层水面,是所生存环境中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它能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成可利用的化合态氮,从而减弱了氮营养对初级... 远洋性海洋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贫营养盐海域的表层水面,是所生存环境中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它能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成可利用的化合态氮,从而减弱了氮营养对初级生产力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海洋 初级生产力 光合作用 亚热带 营养盐 SPP 化合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铜污染对石珊瑚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洁 余克服 +3 位作者 李淑 陈天然 赵美霞 施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6,共10页
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重要的生态学资源。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正处于退化之中,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不少研究初步探索了珊瑚对一定浓度重金属的响应,我国类似的研究尚不多。本... 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重要的生态学资源。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正处于退化之中,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不少研究初步探索了珊瑚对一定浓度重金属的响应,我国类似的研究尚不多。本文通过72h的急性毒性测试,研究重金属Cu2+污染对6科7属石珊瑚的影响,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石珊瑚所造成的伤害和石珊瑚对Cu2+污染的生态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增加,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呈现先短暂上升而后持续下降的趋势,直致珊瑚白化;Cu2+污染对块状滨珊瑚毒性影响最大,在浓度超过40.7μg.L?1时即致其死亡。Cu2+污染胁迫下所有试验珊瑚的触手伸展活动都出现异常,显示Cu2+污染对珊瑚生存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铜污染 急性毒性 虫黄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培养微生物研究策略概述 被引量:16
10
作者 潘虎 卢向阳 +2 位作者 董俊德 田云 张偲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基于未培养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基因资源丰富等特点。扼要介绍了未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策略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随着新型培养策略如原位仿生境培养、限制性培养、单细胞微操作等的出现,使未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成为可能。... 基于未培养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基因资源丰富等特点。扼要介绍了未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策略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随着新型培养策略如原位仿生境培养、限制性培养、单细胞微操作等的出现,使未培养微生物的纯培养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宏基因组学和高通量DNA测序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的逐渐成熟,使来源于未培养微生物的新基因和新活性物质的分离筛选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培养微生物 纯培养分离 16S rRNA序列分析 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虎 董俊德 +3 位作者 卢向阳 田云 张偲 龙丽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以红树林植物根际富含生物质的土壤为材料,经过多代淘汰,筛选构建了1组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群SYF。30℃静置培养10 d后,复合菌群对木榄、滤纸、红海榄的分解率分别为83.6%、71.5%和67.3%,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02.2、126.3和110.7 U/mL。利用... 以红树林植物根际富含生物质的土壤为材料,经过多代淘汰,筛选构建了1组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群SYF。30℃静置培养10 d后,复合菌群对木榄、滤纸、红海榄的分解率分别为83.6%、71.5%和67.3%,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02.2、126.3和110.7 U/mL。利用平板法分离得到了8个属的好氧性细菌和3个属的真菌,利用16S rDNA文库共检测到6个已知属和2个未知种类细菌,同时通过ITS文库共发现5个属真菌。仅有3个属的微生物可通过平板法和克隆文库构建法共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降解 复合菌 16S RDNA 内源转录间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桡足类氨基酸组成及与饵料和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谭烨辉 黄良民 +2 位作者 尹健强 王汉奎 宋星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9,共8页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与总氨基酸不成正比。各海区不同植食性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海区浮游植物氨基酸的组成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在0.85以上。桡足类胱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与采样站海水1%光衰减深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809lnx+0.131,R2=0.6427,n=13;随海水1%光衰减深度的增加,胱氨酸的含量以对数形式递增。桡足类氨基酸与UV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氨基酸 衰减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三亚河红树凋落物产量与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乔民 陈永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977-1983,共7页
在海南三亚河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纯林区设置 4个 1 m2 凋落物收集网于 1 999年全年逐旬收集 ,4个网的平均年凋落物总产量为 1 388.2 4 g/ (m2· a) ,其中叶 79.9% ,枝 8.8% ,花 6.4% ,果 4.9%。与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比 ,三... 在海南三亚河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纯林区设置 4个 1 m2 凋落物收集网于 1 999年全年逐旬收集 ,4个网的平均年凋落物总产量为 1 388.2 4 g/ (m2· a) ,其中叶 79.9% ,枝 8.8% ,花 6.4% ,果 4.9%。与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比 ,三亚河红树纯林凋落物产量是很高的 ,主要与树较高、低纬度、河流型和林带窄有关。凋落物总产量有多峰值的季节变化 ,峰月依次为 1 0~ 1 1月份、4月份和 8月份 ,谷月依次为 1 2月份、5月份和 9月份。叶的产量的峰谷变化与总产量相一致。枝的产量 77%的网次为 0 ,仅 2、8、9、1 0、1 1月份形成 5个峰值 ,其中后两个最大的峰值对总产量峰值的贡献达占 31 .7%和 31 .2 %。花的产量在 3~ 5月份略显平坦的峰值 ,8~ 1 2月份维持较低的产量。果的产量在 6~ 7月份有一个较宽的峰 ,1 0和 1 1月份有两个窄峰 ,1 2月份至来年 4月份基本上没有产量。花和果的凋落物产量变化明显与植物物候期有关。取 1 999年逐旬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与相应的凋落物产量进行相关分析显示 ,平均气温宏观控制叶凋落物产量和凋落物总产量 ,枝凋落物产量主要受平均风速影响。估算整个三亚河 1 4 hm2 红树林区可年产凋落物1 9 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凋落物 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海南三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珊瑚藻的多样性及分布研究现状 被引量:5
14
作者 雷新明 黄晖 +1 位作者 练健生 MCCOOK Laurence J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40,共11页
珊瑚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钙化红藻,且具有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当前热点研究生物之一。目前,世界各国有关珊瑚藻的种类、分布等正在逐渐明晰,而我国海域珊瑚藻的分布研究尚属空白,许多种类的多样性信息也需... 珊瑚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类重要的钙化红藻,且具有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当前热点研究生物之一。目前,世界各国有关珊瑚藻的种类、分布等正在逐渐明晰,而我国海域珊瑚藻的分布研究尚属空白,许多种类的多样性信息也需要更新。中国珊瑚藻本底信息的匮乏也阻碍了我国在各个层面上开展珊瑚藻研究与保护工作。为此,文章对中国海域珊瑚藻种类和分布现状进行了汇总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珊瑚藻种类记录162种,合并同物异名种后共计112种,隶属于10科26属,约占全球珊瑚藻种类数的15%;其中大陆有79种,台湾岛66种,香港10种。我国珊瑚藻的分布从渤海到南海均有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带与亚热带分布特征;其中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海域记载较少(<20种),而台湾岛、海南岛和三沙海域则较多(>30种)。研究能为明确我国珊瑚藻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特征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藻 多样性 分布 现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属海绵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永宏 杨斌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80,共8页
美丽属海绵Callyspongia sp.分布广泛,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炔、肽类、生物碱、脂肪酸、聚酮类、甾体等,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抗污浊、抗肿瘤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按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简要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美丽属海绵化学成分及其... 美丽属海绵Callyspongia sp.分布广泛,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多炔、肽类、生物碱、脂肪酸、聚酮类、甾体等,其中许多化合物具有抗污浊、抗肿瘤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按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简要介绍了近几十年来美丽属海绵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属海绵Callyspongia sp.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O_2增加引起的海洋酸化对造礁珊瑚光合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洁 余克服 施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51,共13页
本研究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选取三种鹿回头珊瑚礁区常见的珊瑚种类(Acropora valida、Galaxea astreata和Favites abdita),分别设置海水环境为450μatm、650μatm(IPCC预测的2065年的水平)、和750μatm(IPCC预测的2100年的水平)的三个p... 本研究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选取三种鹿回头珊瑚礁区常见的珊瑚种类(Acropora valida、Galaxea astreata和Favites abdita),分别设置海水环境为450μatm、650μatm(IPCC预测的2065年的水平)、和750μatm(IPCC预测的2100年的水平)的三个pCO2浓度梯度,监测珊瑚在不同CO2浓度下10天内的光合荧光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水体pCO2为650μatm时,珊瑚的总体光合效率最高,但随着时间延长,珊瑚荧光参数在三个浓度梯度下都会显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虽然三种珊瑚对不同浓度CO2的响应程度不同,但均显示出在低浓度pCO2时,pH下降引起的酸化作用控制着珊瑚共生藻的光合效率;而随着pCO2浓度增加,CO2增加引起的施肥效应则愈加明显,并与酸化作用竞争,共同作用于珊瑚共生藻,使得光合荧光参数在波动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PCO2 造礁珊瑚 光合效率 酸化效应 施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的Fe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伟华 徐继荣 +2 位作者 董俊德 王汉奎 张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在海洋环境中,痕量元素Fe成为了继N、P、Si三大生源要素后又一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元素。本文介绍了海洋中Fe的各种存在形态、生物可利用性,以及Fe的多种途径的输入来源、沉降过程。着重探讨了Fe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限制作... 在海洋环境中,痕量元素Fe成为了继N、P、Si三大生源要素后又一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元素。本文介绍了海洋中Fe的各种存在形态、生物可利用性,以及Fe的多种途径的输入来源、沉降过程。着重探讨了Fe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限制作用以及对生物量、生长率、生化组成等的影响。了解海洋中Fe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对阐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可为赤潮治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Fe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季风期海南岛三亚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星宇 黄良民 +5 位作者 谭烨辉 董俊德 蔡创华 张建林 周伟华 李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40,共7页
根据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的监测资料,对三亚湾在东北季风初始期和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亚湾秋、冬季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6.81mgC·m-3·h-1和7.47mgC·m-3·... 根据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的监测资料,对三亚湾在东北季风初始期和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亚湾秋、冬季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6.81mgC·m-3·h-1和7.47mgC·m-3·h-1;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504.96mgC·m-2·d-1和495.33mgC·m-2·d-1。东北季风期间,三亚湾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加强,层化现象减弱,水动力过程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是该海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的重要调控因素;其中冬季较高的DIN分布对表层初级生产力有潜在促进作用,而水体扰动增强、真光层深度下降则导致水柱初级生产力低于秋季。三亚河口近岸水域秋、冬季均为营养盐、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其中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45.80mgC·m-3·h-1和39.27mgC·m-3·h-1,表明调查期间三亚河营养盐输入对近岸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 东北季风 三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蓝细菌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斌 董俊德 +1 位作者 杨志浩 张燕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69,共4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中国南海蓝细菌Lyngbyasp.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5个化合物,包括7个脂肪酸甲酯、3个脂肪酸乙脂、3个烷烃、1个邻二甲苯和1个叶绿醇。另外从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应...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中国南海蓝细菌Lyngbyasp.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5个化合物,包括7个脂肪酸甲酯、3个脂肪酸乙脂、3个烷烃、1个邻二甲苯和1个叶绿醇。另外从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应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十六烷酸钠、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胡萝卜苷。以上成分均首次从该属蓝细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Lyngbya sp.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俊德 黄小芳 +3 位作者 龙爱民 王友绍 凌娟 杨清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定方法,探讨了固氮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指示作用,阐述了固氮微生物在耦合红树林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角色,并展望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前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微生物固氮 固氮速率 生态修复 环境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