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占礼 邵明安 李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2,共5页
通过施放小立方块作为示踪材料进行耕作侵蚀试验及测量的方法 ,对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随坡度及深度的变化均可用二元线性方程描述 ;土壤耕作后的深度随其耕作前的深度... 通过施放小立方块作为示踪材料进行耕作侵蚀试验及测量的方法 ,对黄土地区耕作侵蚀过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随坡度及深度的变化均可用二元线性方程描述 ;土壤耕作后的深度随其耕作前的深度及坡度的变化可用二元二次抛物面方程描述 ;耕层深度的 1/ 3左右是一个临界值 ,一次耕作前后 ,原耕层深度约 1/ 3处的土壤距地表深度基本不变 ,小于 1/ 3处的上层土壤距地表深度增大 ,大于 1/3处的下层土壤距地表深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耕作侵蚀 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 土壤埋深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径流小区土壤水蚀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申震洲 刘普灵 +2 位作者 谢永生 郑世清 琚彤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22,共5页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裸地、荒草地、灌木林地)自然地貌径流小区,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分析2 a来的产流事件的径流量、产沙量、入渗率数据,发现其随次降雨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在相同雨强条件下,裸地小区的径流量最大,为荒草地...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裸地、荒草地、灌木林地)自然地貌径流小区,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分析2 a来的产流事件的径流量、产沙量、入渗率数据,发现其随次降雨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在相同雨强条件下,裸地小区的径流量最大,为荒草地的6倍,为灌木地的2.4倍,裸地远大于有林草覆被小区;同时裸地小区的产沙量最大时是灌木地的82倍,是荒草地的150倍,可见林草覆被大大减少了黄土坡地的土壤侵蚀;在各次降雨过程中,灌木地的平均入渗率为90%,荒草地的平均入渗率为85%,而裸露地的平均入渗率为60%且远低于林草覆被黄土坡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下垫面 径流量 产沙量 入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深土体中再分布的土壤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毅 邵明安 +2 位作者 王文焰 王全九 张建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43,共4页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 再分布是田间水分循环的过程之一,研究再分布的水盐运移特征对于盐碱地开发和改良工作有重要意义。该文根据实测资料,研究了在有限深度下新疆盐碱土再分布过程中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γ透射法观测的水分剖面,可获得再分布水分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盐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建立含盐率和盐分浓度与深度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采用水分特征曲线预测了再分布平衡时的含水率剖面,并与新疆盐碱土再分布10d的实测含水率剖面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特征曲线可较好地预测再分布达到平衡时的水分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分布 水盐运移 盐分浓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沟侵蚀动力过程极限沟长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晴雯 雷廷武 +2 位作者 潘英华 夏卫生 刘纪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35,共4页
由细沟产生的野外动力条件 ,设计了室内细沟侵蚀模拟冲刷实验。从能量角度 ,分析了不同动力条件下侵蚀产沙量随沟长的变化规律。采用黄土高原黄绵土 ,在实验室内用水槽进行了 5种坡度、3种流量下不同沟长时的细沟土壤侵蚀产沙的模拟侵... 由细沟产生的野外动力条件 ,设计了室内细沟侵蚀模拟冲刷实验。从能量角度 ,分析了不同动力条件下侵蚀产沙量随沟长的变化规律。采用黄土高原黄绵土 ,在实验室内用水槽进行了 5种坡度、3种流量下不同沟长时的细沟土壤侵蚀产沙的模拟侵蚀试验 ,测量沟长为 0 .5~ 8m。提出了由细沟侵蚀产沙随沟长变化函数关系的回归结果 ,在给定误差限下 ,估计水流含沙量达到极限值——水流输沙能力的细沟长度的计算方法。并据此方法 ,求得了不同坡度、流量条件下细沟侵蚀产沙达到极限值的细沟长度 ,且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 R2均大于 0 .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侵蚀产沙量 极限沟长 水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EE示踪法研究坡面侵蚀过程 被引量:19
5
作者 宋炜 刘普灵 杨明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过程和细沟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REE示踪法,采取沿坡面垂直分层布设的新的试验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坡面侵蚀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坡... 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过程和细沟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REE示踪法,采取沿坡面垂直分层布设的新的试验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坡面侵蚀演变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坡面侵蚀以面蚀为主,细沟出现后,坡面侵蚀加剧;随着降雨时间的延续,累积面蚀量和细沟侵蚀量逐渐增加,但后者的增加速率大于前者,面蚀占总侵蚀量的比率随降雨时间呈曲线形式逐渐递减,细沟侵蚀则逐渐增加;试验结束时细沟侵蚀量为面蚀量的2~4倍。本研究为定量区分和研究坡面侵蚀过程中面蚀和细沟侵蚀量,面蚀向细沟侵蚀的转变以及细沟侵蚀发生、发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示踪法 坡面 细沟侵蚀 面蚀 土壤侵蚀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耕地坡面侵蚀过程的^7Be示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明义 刘普灵 田均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0,104,共4页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 定量研究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利用7Be在土壤表层剖面中呈指数减少的趋势,且主要分布在0~10mm的表层范围内的特点,利用137Cs在耕层土壤剖面中分布比较均匀的趋势,运用复合示踪法定量研究了坡面次降雨条件下不同侵蚀类型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7Be可以更敏感地反映侵蚀过程中所发生的坡面片蚀状况,并将坡面片蚀和细沟侵蚀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定量区分开来。另外,利用7Be示踪法计算了细沟侵蚀量,并与传统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耕地 坡面侵蚀 侵蚀过程 同位素示踪试验 次降雨 细沟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微地貌扫描仪的开发研制及在坡面侵蚀研究应用初步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军 雷廷武 +1 位作者 张晴雯 韩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1-206,共6页
利用光线的反射与聚焦成象原理 ,将地表高程转换成不同物象点位置的电信号 ,再经计算机处理成数字高程模型 ,即形成用于获取地表糙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激光微地貌扫描仪。实验测量得到 :在相同初始条件下 ,不同坡度土槽放水和降雨实验后地... 利用光线的反射与聚焦成象原理 ,将地表高程转换成不同物象点位置的电信号 ,再经计算机处理成数字高程模型 ,即形成用于获取地表糙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激光微地貌扫描仪。实验测量得到 :在相同初始条件下 ,不同坡度土槽放水和降雨实验后地表形态的数字地形模型。通过对侵蚀地表形态的分析 ,得出坡度对坡面侵蚀及沟蚀影响的某些初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微地貌扫描仪 凸透镜成像 数字高程模型 侵蚀体积 侵蚀面积 侵蚀分布 坡面侵蚀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E示踪研究坡面侵蚀时空演变过程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亚洲 刘普灵 +1 位作者 杨明义 琚彤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8-703,共6页
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通过沿坡面垂直分段和分层结合布设不同的稀土元素,研究坡面侵蚀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次降雨条件下在产流开始20min内,坡面片蚀和细沟侵蚀的平均侵蚀加速度、平均侵蚀率和累积侵蚀量之比分别为1∶1,1∶1.... 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通过沿坡面垂直分段和分层结合布设不同的稀土元素,研究坡面侵蚀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次降雨条件下在产流开始20min内,坡面片蚀和细沟侵蚀的平均侵蚀加速度、平均侵蚀率和累积侵蚀量之比分别为1∶1,1∶1.5和1∶1.3,坡面下1/3区域的平均侵蚀加速度、平均侵蚀率和累积侵蚀量分别是坡面中部的5,12,13倍;后期细沟平均侵蚀加速度、平均侵蚀率和累积侵蚀量分别为片蚀的43,7,5倍。连续小雨强降雨条件下,产流35min内,细沟侵蚀平均加速度是片蚀的7~10倍,35min后,坡面处于稳定状态;降雨产流10min内,坡面下1/3区域平均侵蚀加速度是坡面中部的5倍,沟头激活后,坡面中部的平均侵蚀加速度达到坡面下1/3区域的4倍;坡顶部存在一个相对稳定区。说明REE示踪技术能够同时量化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坡面侵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时空演变规律 REE示踪法 坡面侵蚀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时空演变的REE示踪技术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薛亚洲 刘普灵 +1 位作者 杨明义 琚彤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本试验条件下,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坡面侵蚀 时空演变过程 REE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以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一鸣 高鹏 +2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建民 罗煜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3,共8页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13个评价指标,从单项效益入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直接计算水土保持各单项效益价值,从而得到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表明:江西阳坑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之后,2005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2 445.42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0 240.65万元,占82.29%;单项效益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保水效益>净化大气效益>保肥效益>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价值为894.13万元,占7.18%;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为:粮食增产效益>经果林效益>水保林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为1 310.64万元,占10.53%;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依次为:改善群众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效益>增加耕地效益>减少泥沙淤积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这将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提升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效益评价 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自动测量系统研究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蓓 毛丽丽 +1 位作者 赵军 雷廷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2期14-18,共5页
土壤入渗对水文过程研究与农林业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应用于室内试验,研究不同供水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测定结果的影响,以检验测量方法和系统及其对流量的反应。试验包括3个流量(0.75、1.02、1.92 L/h)... 土壤入渗对水文过程研究与农林业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土壤入渗性能自动测量系统应用于室内试验,研究不同供水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测定结果的影响,以检验测量方法和系统及其对流量的反应。试验包括3个流量(0.75、1.02、1.92 L/h),每个流量设置3次重复。测量系统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获取地表湿润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增大)过程,然后分别应用数值算法和近似算法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测量系统使用方便,计算过程简便;供水流量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测量结果影响不显著,不同流量的测量结果均可以准确表达土壤入渗的全过程。试验测量结果为该方法应用的流量范围提供了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土壤入渗过程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性能 自动测量系统 流量 线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溶质迁移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全九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80,共4页
随着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土壤溶质迁移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几何模型、对流弥散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方面的研... 随着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土壤溶质迁移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土壤溶质迁移机制,并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几何模型、对流弥散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探讨了在相关理论方面间内在关系,指出以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溶质 几何模型 对流弥散理论 传递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蚀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笑雨 白金珂 王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评估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风险,对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大范围采样,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因子K,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层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并分... 为评估青藏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风险,对该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进行大范围采样,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和有机碳质量分数,计算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因子K,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层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并分析土壤粒度特征对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介于0.022~0.036 t·hm^(2)·h/(hm^(2)·MJ·mm)之间,超过40%的样地土壤属于中可蚀性以上(K>0.033 t·hm^(2)·h/(hm^(2)·MJ·mm))土壤,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可蚀性因子表现为耕地>灌木林地>草地>乔木林地,其中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P<0.05);3)垂直剖面上,由上到下3个土层(0~10、10~20和20~30 cm),中可蚀性以上土壤分别占到样点总数的26.47%、47.22%和55.89%,中低可蚀性以下(K≤0.033 t·hm^(2)·h/(hm^(2)·MJ·mm))土壤分别占73.53%、52.78%和44.11%,土壤可蚀性因子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增趋势;4)土壤粒度特征对可蚀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可蚀性因子K与砂粒含量呈指数型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和分形维数呈指数型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研究结果可为降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土壤侵蚀风险及提高水土保持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 土壤可蚀性因子K 土壤颗粒特征 土壤有机碳 分形维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入渗及产流的影响
14
作者 马雪燕 穆兴民 +2 位作者 王双银 白云岗 牛芳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6,104,共9页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降雨入渗及产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双环入渗试验和坡面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探究植被恢复对坡面水分入... [目的]研究植被恢复对降雨入渗及产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双环入渗试验和坡面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分析探究植被恢复对坡面水分入渗产流过程及特征的影响。[结果](1)植被恢复显著提高土壤入渗特征值与入渗能力,具体表现为人工林地>自然草地>玉米农田。(2)草地较裸地增加降雨量向土壤蓄量的转化,减少地表径流,出现多层壤中流。(3)草地较裸地土壤含水量变化更迅速,径流成分更丰富,产流量更少。(4)裸地降雨强度远大于土地下渗能力时,快速形成地表径流,下渗量较小,自然恢复草地则存在浅层相对不透水层,上下土层入渗能力差异大,形成壤中流。[结论]植被恢复通过改变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而使坡面产流机制发生变化,从多是超渗地表径流转变为超渗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同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入渗 降雨产流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耕层与犁底层土壤入渗性能的连续测量方法 被引量:21
15
作者 孙蓓 马玉莹 +4 位作者 雷廷武 赵军 啜瑞媛 刘琳 周淑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8-124,共7页
研究农田土壤入渗性能对于了解铧式犁耕作对土壤水力性能的影响、指导农地耕作方式决策、农田灌溉、改善农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农耕地耕层与犁底层土壤入渗能力连续测量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模型。采用恒定流量向地表... 研究农田土壤入渗性能对于了解铧式犁耕作对土壤水力性能的影响、指导农地耕作方式决策、农田灌溉、改善农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农耕地耕层与犁底层土壤入渗能力连续测量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模型。采用恒定流量向地表供水,由供水在地表湿润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估计地表耕层土壤初期很高的入渗性能,由产流后供水流量与产流流量之差计算相对较低的土壤入渗性能及犁底层土壤入渗性能。并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连续测量农地耕层与犁底层的入渗过程。采用入渗量和供水量对比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相对误差为5.75%,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该方法省时、省水便于野外应用,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土壤水分 土壤 农地 耕层 犁底层 连续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玉莹 雷廷武 +1 位作者 张心平 陈逸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93,共8页
土壤含水率直接测量是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在土壤力学、作物栽培、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等研究和实践中十分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烘干称质量法相当的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该方法在假设一定土壤颗粒密度... 土壤含水率直接测量是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在土壤力学、作物栽培、农田灌溉、生态环境等研究和实践中十分重要。该文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烘干称质量法相当的体积置换法直接测量土壤质量含水率及土壤容重。该方法在假设一定土壤颗粒密度的前提下,用一定体积的标准取样环刀取得土样后,通过向待测量土体补充水分使土壤达到饱和,用一定体积的水置换土壤中的充气空隙,直到土样达到饱和状态;再通过测量得到的初始/原始土样质量、饱和后土壤的质量以及已知土壤颗粒密度和水密度,计算得到被置换的充气空隙的体积,进而由此计算得到土壤质量含水率和土壤容重。采用3种不同土壤,即陕西杨凌黏黄土、北京粉壤土和江西黏红土,分别预配制成7种不同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含水率约为:风干土(含水率2%~3%)、5%、10%、15%、25%、30%和饱和含水率,以及3种不同土壤容重:1.25、1.35和1.45g/cm3进行室内试验。用类似的土样,采用传统方法烘干土样8、12、24、48h后,测量确定土壤的质量含水率,通过延长烘干时间测得数据表明,传统方法烘干8h所测得的质量含水率仍有1%~3.2%的含水率误差。最终试验结果表明体积置换方法测得的土壤含水率比传统烘干土样8h所测得的结果大2%~3%,比烘干土样48h所测得的结果大1%左右。体积置换方法测量操作过程简单,耗时较少,节约能源,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密度 体积测量 土壤容重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对生产力的响应 被引量:46
17
作者 贾宇 徐炳成 +1 位作者 李凤民 王晓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7,共6页
研究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垄沟集雨技术建成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人工草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土壤全磷在处理之间和采样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各处理土壤中速效磷在试验期间的减少量和苜蓿的干草产量成正比,垄上覆盖薄膜的2... 研究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垄沟集雨技术建成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人工草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土壤全磷在处理之间和采样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各处理土壤中速效磷在试验期间的减少量和苜蓿的干草产量成正比,垄上覆盖薄膜的2个垄沟处理(M30-垄和沟宽度均为30cm,M60-垄和沟宽度均为60cm)比平作(CK)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7%和40·3%,两个未覆盖的垄沟处理(B30-垄和沟宽度均为30cm,B60-垄和沟宽度均为60cm)干草产量分别比平作对照下降了14·2%和28·3%。相应地,3a试验期间速效磷的减少量为M60(55·5%)>M30(51·5%)>CK(34·6%)>B30(23·4%)>B60(17·5%)。并且在3年试验后,所有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的比值(C/P比)均比播种前有显著增加,其中M30和M60的C/P比分别达到1165·1和1326·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试验还发现,在干旱年份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而在湿润年份二者为显著负相关。要进一步提高苜蓿人工草地产草量或延长草地高产年限,必须寻找增加土壤有效磷的途径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集雨技术 紫花苜蓿 速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黑龙江宾州河流域水系提取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关颖慧 郑粉莉 +2 位作者 王彬 丁晓斌 柳艺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提取河网及相关流域信息是数字水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东北黑土区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5m分辨率的DEM作为研究数据,运用ArcGIS9.2中的Hydrology水文处理工具包(Arc Hydro Tools)...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提取河网及相关流域信息是数字水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东北黑土区宾州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5m分辨率的DEM作为研究数据,运用ArcGIS9.2中的Hydrology水文处理工具包(Arc Hydro Tools)提取研究区河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别采用0.75,1.25,2,2.5,3.75和5km2的集水面积阈值提取流域河网特征时,不同集水面积阈值对确定主河道的空间位置影响较小,但提取的数字流域河网特征会发生较大变化。基于河网密度与集水面积阈值及河源密度与集水面积阈值的关系探讨了适宜的集水面积阈值确定方法,发现取集水面积阈值为2km2时提取的河网特征与实际水系特征基本吻合,精度达95%以上。因此,基于Arc Hydro Tools的流域特征自动提取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提取 集水面积阈值 数字高程模型 水文处理工具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1
19
作者 王凯博 时伟宇 上官周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80-86,共7页
不同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对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演化的关系,准确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黄土丘陵区燕... 不同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对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环境演化的关系,准确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选择研究区广泛分布的11种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区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和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明显。2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大小为农田>天然草地>人工乔木林地>果园>人工灌木林地>天然灌木林地。与农田相比,天然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土壤体积质量降低最为明显,人工乔木林地、人工灌木林地和果园土壤体积质量下降差别不明显。天然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人工灌木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都有明显提高,人工乔木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提高不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总体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农田、果园和人工乔木林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垂直变化较小,而天然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人工灌木林地变化较大。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较小,且垂直变化不明显。总体看来,天然植被类型对该区土壤性状改善作用优于人工植被类型,而人工灌木林的改善作用优于人工乔木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植被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下垫面径流小区次降雨侵蚀特征相关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栋 刘普灵 +2 位作者 邓瑞芬 徐佳 陈龙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2,共4页
在延安市燕沟流域试验区布设了裸地、荒草地和灌木地3个坡面径流小区,对次降雨雨量、历时、径流深、产沙量、入渗率等数据进行了定位观测,并运用SAS软件对不同下垫面径流小区次降雨的侵蚀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 在延安市燕沟流域试验区布设了裸地、荒草地和灌木地3个坡面径流小区,对次降雨雨量、历时、径流深、产沙量、入渗率等数据进行了定位观测,并运用SAS软件对不同下垫面径流小区次降雨的侵蚀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降雨强度如何变化,3个小区的径流量、产沙量均呈依次降低趋势:灌木地<荒草地<裸地;而入渗率呈依次增大趋势:灌木地>荒草地>裸地。其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关系;产沙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中裸地产沙量增大最为显著;入渗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有增加趋向,但雨强增大时,入渗率表现为降低趋势;产沙量与径流量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28 4,荒草地小区产沙量与径流量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很好地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径流量 产沙量 入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