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CM3_IAP9L-AGCM对中国跨季度短期气候预测的回报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鞠丽霞 郎咸梅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52,共9页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进行单向嵌套,建立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_IAP9L-AGCM,并利用该嵌套模式对1982—2001年中国夏季短期气候进行了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表明,RegCM3_IAP9L-...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进行单向嵌套,建立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_IAP9L-AGCM,并利用该嵌套模式对1982—2001年中国夏季短期气候进行了跨季度集合回报试验。结果表明,RegCM3_IAP9L-AGCM对高空气候变量(500hPa位势高度场、200和850hPa纬向风场)的回报结果与实况距平相关系数(ACC)基本为正,其回报效果好于单独使用IAP9L-AGCM的结果。除850hPa纬向风场外,其他两个变量场回报与实况正相关的区域基本呈纬向带状分布且通过90%信度检验。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除长江下游、东北北部和西北北部外),嵌套区域气候模式回报的降水距平百分率与实况基本为正相关。RegCM3_IAP9L-AGCM和IAP9L-AGCM对中国不同区域的夏季降水回报效果不同,前者对华南降水的回报效果明显好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3 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回报试验 跨季度短期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5和ERA5-Land地面风速资料在中国陆地区域的适用性对比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劲 张双益 +3 位作者 王海龙 牛凤国 李东辉 袁宗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4,共9页
利用全国40个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ERA5及ERA5-Land两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开展了地面风速误差评估研究,结果表明:ERA5和ERA5-Land资料多年平均风速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08 m s^(−1)、-0.06 m s^(−1),偏差的最大值分别为0.46 m ... 利用全国40个地面台站的观测资料对ERA5及ERA5-Land两种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开展了地面风速误差评估研究,结果表明:ERA5和ERA5-Land资料多年平均风速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08 m s^(−1)、-0.06 m s^(−1),偏差的最大值分别为0.46 m s^(−1)、-0.19 m s^(−1),相对偏差的平均值为4.4%、-2.0%,相对偏差的最大值分别为33.0%、-10.1%;月平均风速线性拟合方程的斜率分别为0.93、0.97,截距分别为0.29 m s^(−1)、0.02 m s^(−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9;月平均风速均方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7 m s^(−1)、0.14 m s^(−1),均方根误差的最大值分别为0.49 m s^(−1)、0.22 m s^(−1),相对均方根误差的平均值为7.4%、5.7%,相对均方根误差的最大值分别为35.2%、13.3%。ERA5-Land高分辨率资料地面风速误差相对较低,有利于提高风能资源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再分析资料 ERA5-Land 再分析资料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与季风的建立I·基本理论方法和气候场分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曾庆存 张东凌 +2 位作者 张铭 左瑞亭 何卷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302,共18页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词上的'流'[flow])一起求出来.研究Ⅰ先分析气候平均场,Ⅱ分析各个别年份的情况及年际变化.研究Ⅰ的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以客观定量地定出'突变'时段的关键日期;与季风建立过程联系,即是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它比人们用天气-气候学方法(甚至用别的气象要素)定出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或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季风来临日期'要早2至4天.(2)在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区域,夏季风的来临在许多关键地区伴有明显的环流突变,建立和推进者很快,但也有许多区域不表现为当地环流的突变,推进速度也慢.(3)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低空的热带季风分支,在6月中以前可明确区分为3个子系统,(a)西太平洋暖池和邻近低纬区域,4月中下旬建立;(b)热带东北印度洋(北界与孟加拉湾相邻,但不包括其在内)及索马里东边海洋,4月末至5月初建立;和(c)南海区域,5月上旬从南到5月下旬到北部.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最快,于5月末候即可达北回归线附近,然后与暖池西北区域风场的突变一起,于6月中旬影响到东亚30°N区域;印度洋季风于6月初到达印度半岛东南端,然后逐渐推向印-巴次大陆.7月中以后,热带季风才连成一片,由非洲东岸直至长江下游和菲律宾附近.副热带季风分支于6月中旬可以感到其影响,于7、8月盛行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且结构和演变都比较复杂;6~7月间只表现为在(5~20°N,120~150°E)区域有强的环流突变(与副高增强并北移对应),7月中至8月底,则在上述区域和沿30°N的长江下游和日本以南的洋面上有3个强的环流突变中心(对应于副高又一次增强北移和西伸).这里暂不讨论温寒带季风分支.(4)季风具有鲜明的三度空间斜压结构,尤其是在低空季风'爆发'之前,平流层早已有强的环流突变,季节调整完成,然后突变向下延伸(虽然强度大减),跟着就有当地的低空季风'爆发'(建立).平流层和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季风建立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突变 季风来临的预兆日期 亚澳季风系统 南海季风 暖池 高低空环流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及其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54
4
作者 周天军 陈梓明 +21 位作者 邹立维 陈晓龙 俞永强 王斌 包庆 鲍颖 曹剑 何编 胡帅 李立娟 李建 林岩銮 马利斌 乔方利 容新尧 宋振亚 唐彦丽 吴波 吴统文 辛晓歌 张贺 张明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2-350,共19页
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是开展多学科、多圈层集成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是国际地学领域特别是全球变化领域竞争的前沿。中国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研发格局上已经形成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和高... 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是开展多学科、多圈层集成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是国际地学领域特别是全球变化领域竞争的前沿。中国的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研发格局上已经形成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和高校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中在简要回顾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早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参加第6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9个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技术特点,初步评估了中国4个模式对全球和东亚气候模拟的基本性能,分析了其在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对全球降水与温度的预估变化及其与平衡态气候敏感度的联系。最后,结合国际态势,从发展的角度提出未来中国气候模式研发工作需要加强的8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 模拟性能 气候预测与预估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31
5
作者 孙泓川 周广庆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5-233,共19页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新气候系统模式——CAS-ESM-C(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分量)的发展和结构,之后主要对该模式在模拟大气、海洋、陆面和海冰的气候平均态、季...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新气候系统模式——CAS-ESM-C(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分量)的发展和结构,之后主要对该模式在模拟大气、海洋、陆面和海冰的气候平均态、季节循环以及主要的年际变率等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没有明显的气候漂移,各分量的气候平均态整体上都比较合理。模式能相对真实地模拟出沿赤道SST的季节循环,海冰覆盖的季节循环。东亚季风降水的季节迁徙特征在模式中的再现,说明模式对东亚季风气候有着不错的模拟能力。除了ENSO周期略短,平均振幅偏强外,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热带太平洋SST的年际变率的各种特征。特别是得益于模式对于沿赤道SST的季节循环的较好模拟能力,国际上公认较难模拟ENSO的季节锁相特征在CAS-ESM-C中得到了真实的再现。模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以"双ITCZ(赤道辐合带)"现象为代表的热带偏差,这是当今气候系统模式中常见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单独大气模式IAP4对于降水和云的模拟存在一定的原有误差,这些误差耦合后在海洋—大气反馈作用下演变,最终形成了模式的热带偏差。CAS-ESM-C未来改进工作的重点宜首先放在云和降水过程,可以考虑对大气模式中的低云方案和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模式评估 气候平均态 热带偏差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6
作者 张雪芹 彭莉莉 林朝晖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概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主要进展。首先,对用于开展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气候系统及地球系统模式及其模拟能力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虽然目前气候系统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大体说来可... 概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主要进展。首先,对用于开展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气候系统及地球系统模式及其模拟能力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虽然目前气候系统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大体说来可提供当前气候状况的可信模拟结果;进而介绍了IPCC不同的排放情景,以及不同排放情景下全球与东亚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结果。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模式对不同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存有差异,但对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大体一致,即全球将持续增温、降水出现区域性增加。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区域化技术,并重点介绍了降尺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同时对气候变化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讨论了未来我国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气候变化预估 降尺度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少锋 陈红 林朝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的作用下,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出2008年1月我国降水异常和全国性温度偏低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主要环流异常特征,这说明上述两个海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和北大西洋的正海温异常均有利于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加强,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增强,有利于强冷空气入侵到我国南方地区;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使得冷空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堆积导致低温异常。模式结果比较还可发现,相对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而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2008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相对更大,其他区域的海温异常也可对2008年1月中国的气候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Ni~↑na事件 海温异常 冬季气候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变化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6
8
作者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226,共14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The National Snow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考察了冬季欧亚大陆北部新增雪盖面积(Total Fresh Snow Extent,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6~8月)气候异常的关系。分析发现,冬季TFSE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存在明显关联:当冬季TFSE偏大时,夏季贝加尔湖以东易盛行异常冷低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易出现凉夏,同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加强且西伸和北扩,江南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下易干热;冬季TFSE偏小时的情况相反。这种显著关联独立于ENSO事件,并且在近40年来较为稳定;冬季TFSE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初均发生过一次十年际尺度变化,表现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冬季TFSE(江南降水)明显减小(增多),同时,冬季TFSE与江淮夏季降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冬季TFSE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来影响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进而影响我国夏季气候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雪盖面积 气候异常 东亚西风急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8
9
作者 林朝晖 杨笑宇 +2 位作者 吴成来 王雨曦 陈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共25页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的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的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的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的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的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的总降水量。对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的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的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的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的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对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中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的相互响应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贺 林朝晖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0,共16页
用大气环流模式CAM3.1和IAP AGCM4.0对模式中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响应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选用理想的物理过程(Held-Suarez强迫)及完整物理参数化方案,分别对两个模式积分了60d。试验表明,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相... 用大气环流模式CAM3.1和IAP AGCM4.0对模式中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响应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选用理想的物理过程(Held-Suarez强迫)及完整物理参数化方案,分别对两个模式积分了60d。试验表明,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响应在低纬对流层和高纬对流层中上层有着较大的区别。在低纬对流层,动力框架及物理过程产生的温度倾向都有着较大的变率,对总的温度倾向的变率均有较大的贡献,且二者之间为相互补偿的反相关关系;在高纬对流层的中上层,总的温度倾向的变化主要依赖于动力框架的贡献,物理过程造成的倾向变化很缓慢,可近似地看做定常的强迫,且物理过程产生的温度倾向与动力框架产生的温度倾向之间为正位相的响应关系。此外,还对各个物理参数化方案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过程中,湿过程所引起的温度倾向的变化最为显著,对总的物理过程倾向的贡献也最大;在高纬地区,长波辐射冷却也有较大的变率;短波辐射加热率及垂直扩散加热率的变化相对较小;长波辐射冷却和短波辐射加热之间为近似负反馈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动力框架 物理过程 Held-Suarez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1
作者 邵璞 曾晓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或LULCC)不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同时与人类福祉密切联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强迫不仅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还通过直接改变地表物理性状以及间接改变其他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或LULCC)不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同时与人类福祉密切联系。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强迫不仅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还通过直接改变地表物理性状以及间接改变其他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对气候系统产生深刻影响。作者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回顾了LUCC对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历史,结合新近的研究结果归纳了诸如森林砍伐、城市化、修坝等LUCC活动在区域和全球尺度的气候效应。LUCC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因此气候系统对它的反馈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由于全球平均后变化幅度相对区域上的小,LUCC对区域气候影响显著,而对全球气候影响不明显。它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取决于反照率、蒸散发效率和地表粗糙率等变化的综合效应:在热带地区LUCC主要引起温度升高,在高纬度地区使温度下降。在全球尺度上LUCC导致气候的变暖主要通过减少蒸散发和潜热通量引起陆表水循环的改变,其次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导致辐射强迫改变。最后指出目前LUCC在气候变化学科中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首先需要评估的3个气候指标,并提倡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气候系统 区域尺度 全球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预估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双益 李熙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展预估,研究表明SSP245和SSP585这2种代表性情景下2015—2100年南海中北部大部分海域出现风速增大的趋势,东海大部分海域表现出风速减小的趋势,而黄...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资料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展预估,研究表明SSP245和SSP585这2种代表性情景下2015—2100年南海中北部大部分海域出现风速增大的趋势,东海大部分海域表现出风速减小的趋势,而黄、渤海的风速变化则相对较弱;SSP585情景下风速变化方向与SSP245情景相同,幅度和显著性均有明显增强;SSP5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相对于历史气候时期1991—2010年,南海中北部的风功率密度和容量系数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达到约8%和6%,东海各要素的相对变化极值分别约为-12%和-9%,而中国大陆离岸100 km以内海域各要素的变化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能 海上风电场 风速 风功率密度 容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2004年中国夏季气候的预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红 林朝晖 周广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40,共9页
通过1980~2000年共21年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水平分辨率提高至2°×2.5°的IAP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预报技巧.后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温异常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此外对夏季降水异常... 通过1980~2000年共21年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水平分辨率提高至2°×2.5°的IAP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预报技巧.后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温异常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此外对夏季降水异常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利用IAP ENSO预测系统,较好地预报出2004年3月以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了实时预测.与实况比较表明,IAP数值气候预测系统总体上较好地预报出2004年夏季我国大范围的降水和温度异常分布,特别是较好地预测出夏季我国北方大部、华南沿海等地区气温偏高,而黄淮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气温偏低的观测事实.预测的温度距平与中国地区160个站观测实况的距平相关系数可达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测 集合预测 E1 Nino 夏季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模式中云量诊断的系统性误差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咏青 张楠 +1 位作者 刘敏 王必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8,共6页
对云量的诊断方案作了深入的分析,证明了无论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离散型还是连续型,只要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由凸函数描述的,则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少;反之,如果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由凹函数来描述的,则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大。故Sli... 对云量的诊断方案作了深入的分析,证明了无论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离散型还是连续型,只要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由凸函数描述的,则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少;反之,如果云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是由凹函数来描述的,则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大。故Slingo型云量方案中,大尺度云量会系统性偏少,而积云对流所对应的云量会系统性地偏大。同时还证明了如果其他气象变量是高频振荡型的,则云量与该气象变量的关系在局地相关较好,而长期时间平均后则相关程度急剧下降;如果其他气象变量是稳定型变量,则云量与该气象变量的关系在局地相关长期平均好,但就短时间而言相关较差。故云量方案(含Slingo型)存在系统性误差,应被新的物理上更合理的方案所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诊断 系统性误差 高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中云系的超级参数化方案及其特征线方法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必正 刘敏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8-648,共11页
就大气环流模式中如何有效处理云系,我们的目标:建立能考虑各种尺度和各种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多重尺度云系动力学(下称:云系超级参数化),并应同时考虑如下云的几何学与辐射传输两个问题:1)云的几何学,考虑如何描写云内结构的三维不均匀... 就大气环流模式中如何有效处理云系,我们的目标:建立能考虑各种尺度和各种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多重尺度云系动力学(下称:云系超级参数化),并应同时考虑如下云的几何学与辐射传输两个问题:1)云的几何学,考虑如何描写云内结构的三维不均匀性和表面特征的几何不光滑性;2)云的辐射,考虑复杂云结构的辐射计算问题,并最终在大气环流模式中具体实现。本研究是理论部分,主要论述云系超级参数化框架和计算方法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阐明了从多重尺度角度研究大气模式中云系的超级参数化方案是完全必要的。2)本云系超级参数化方案是3维完全Euler流体方程组,保留了全Coriolis力,Ertel全PV守恒,考虑声波等对云和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该云系超级参数化方案需要与大气大尺度动力学方程组进行耦合。3)关键问题为确定云系局部解的存在时间长度,不必考虑整体解。因为在实际大气中各物理量的不光滑,甚至不连续和间断,是有充分的物理意义的。大气中的间断除粘性和热传导等不可逆过程外,同时伴随着成云致雨的相变过程。4)在可积性和连续性条件下,证明了特征线的存在性;在Lipshitz条件下,证明了特征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5)给出了特征线积分的Picard方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并同时给出了特征线积分稳定步长的具体条件。6)沿着特征线,初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平移、旋转与纯变形三种位移的几何和,这就是球面上平流方程的保形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尺度 云系 超级参数化 特征线 保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5资料应用于中国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双益 李熙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0-285,共6页
利用中国40个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ERA5再分析资料太阳能资源要素进行误差评估,结果表明: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的地表月水平面总辐射回归方程可决系数为0.999。ERA5资料与各台站资料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8.7 MJ/m^(2),平均值为4.9 MJ/m^(2);... 利用中国40个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ERA5再分析资料太阳能资源要素进行误差评估,结果表明: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的地表月水平面总辐射回归方程可决系数为0.999。ERA5资料与各台站资料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8.7 MJ/m^(2),平均值为4.9 MJ/m^(2);相对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2.4%,平均值为1.0%。ERA5资料与各台站资料年际变化误差最大值为19 MJ/m^(2),平均值为3 MJ/m^(2);百分比年际变化误差最大值为0.5%,平均值为0.1%。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稳定度误差最大值为0.013,平均值为0.003;百分比误差最大值为2.9%,平均值为0.8%。ERA5资料与台站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应用于中国太阳能资源评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太阳辐射 太阳能资源 ERA5 年际变化 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模式中云量分布函数问题的研究理论基础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必正 顾荣直 +1 位作者 章丽娜 曾庆存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43-849,共7页
云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场,其物理实质是指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在数学上实际是一定区域的水平积分加权平均。云量的非负性导致用平均值来表示云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云量的间隙性决定了实际平均云量大于传统平均云量;云量长期平均的稳定... 云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场,其物理实质是指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在数学上实际是一定区域的水平积分加权平均。云量的非负性导致用平均值来表示云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云量的间隙性决定了实际平均云量大于传统平均云量;云量长期平均的稳定性致使其容易被误认为平均云量具有代表性而与事实不符。由于云量具有以上3个特性,故利用平均值表示云量是不恰当的。文中利用Chebyshev不等式说明了由于云量方差较大,故必须采用高阶矩的方法去逼近云量的分布函数,具体给出了确定分布函数的3个充分条件和1个充分必要条件。根据Kolmogoroff定理,在云量资料为大样本的条件下,给出了求经验分布函数的近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非负性 间隙性 高阶矩 经验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3-786,共14页
使用分类集合的方法评估了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评估的38个模式中,仅有6个模式(第1类模式)可以成功再现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即... 使用分类集合的方法评估了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个耦合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评估的38个模式中,仅有6个模式(第1类模式)可以成功再现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华北和华南偏少。这些模式模拟的成功归因于它们能较好再现19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及相关的环流场的变化,包括东亚沿海的偏北风异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向西南、强度增强等。而对降水年代际变化模拟很差的第2类模式,则模拟出不出东亚夏季风的这种减弱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类CMIP5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空间分布特征都有较好的再现能力,但对PDO年代际转变特征的模拟能力则差异较大。第1类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1970年代末热带海洋的增暖和相关的PDO位相由负到正的转换,而第2类模式所模拟的PDO位相转变与观测完全相反,且也不能模拟出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洋的年代际增暖及江淮流域夏季的变冷,因此导致该类模式对1970年代末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和中国东部夏季雨型的年代际转变没有模拟能力。由此也表明,对耦合模式来说,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式对海洋年代际变化信号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变化 夏季降水 耦合模式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冬季降水的动力结合统计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郎咸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82,共9页
针对中国东部6个气候关键区,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指出,冬季降水既与前期气候因子有关,又受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用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气候预测研究。然后,从实时预测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前期预测因子的观测信息和具... 针对中国东部6个气候关键区,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指出,冬季降水既与前期气候因子有关,又受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用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气候预测研究。然后,从实时预测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前期预测因子的观测信息和具有数值可预测性的同期气候因子的数值模式结果,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就各区域平均冬季降水逐一建立了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并在预测模型中考虑了模型结果中系统误差的订正。交叉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各区域预测模型普遍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测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冬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以及异常符号的预测准确率上。就6个区域平均而言,1982—2008年交叉检验结果与实况间的相关系数和距平同号率分别为0.69和78%,表明该预测思想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季节预测模型 动力结合统计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蒸发潜力不均性发展趋势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兴奎 LEVY Jason K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4-642,共9页
气象台站20 cm蒸发皿观测资料自然正交分解显示,1980~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显著增加期间,长江中游至河套、东北等区域地表年蒸发潜力呈增加趋势;相反在长江以南、东部和西南等地区年蒸发潜力呈下降趋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 气象台站20 cm蒸发皿观测资料自然正交分解显示,1980~2000年中国区域气温显著增加期间,长江中游至河套、东北等区域地表年蒸发潜力呈增加趋势;相反在长江以南、东部和西南等地区年蒸发潜力呈下降趋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区域太阳入射能整体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蒸发潜力增加的地区,太阳辐射产生的热力作用并不是决定蒸发潜力发展趋势的唯一原因.通过对大气风动力和干燥力等因子的分析证实,大气动力作用是造成中国区域地表蒸发潜力空间不均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同时1980~2000年NOAAAVHRR遥感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地表覆盖类型的变换以及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引发的地表热力作用和地表物理性质变化,是造成蒸发潜力空间分布不均性加大的另一项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潜力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